2025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七次飞跃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上大夫晏子,辅政50余年,对在任期间的几次齐鲁地震,有过颇多感悟:“昔吾见维星绝,枢星散,地其动,汝以是乎?”“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晏子春秋》)首句的含义是维星看不见了,天枢星也移位了,闹了地震,应予以重视。第二句的钩星指水星,四心指房星,意指看到水星走到房星的位置,会地震吗?
应该承认,晏子对地震天象的关注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许是对远古思想的回应,现代科学研究建立了“天文地质学”,专门研究天体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以及太阳黑子、彗星、陨石、行星运行与地震、火山、海啸的关系,还有人研究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地轴迁移、钱德勒摆动等现象与地震的关系。
下图是我国自1500年至今的8级及以上大地震的时间序列分布,以1800年分界,前后两部分相隔约255年,其中某种节律性的特点好似存在,其节律的周期或与彗星周期、或与太阳黑子的12年周期相吻合。
社会上也存在要求关注“天外来客”的呼声,强调宇宙现象、宇宙活动期、九星会聚期等。不过学术界还是十分踌躇:资料有待积累,许多干扰因素和不确定性问题还没有解决。当然,就天体运动对地震活动的影响而言,科学界还没有糟糕到全然无知的地步。
1883年,英国乔治·达尔文在理论上解决了日月引力对地球造成的固体潮汐问题,并得到了观测上的验证和检验,世界各国也都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案例。现在来看,近三千年前的古人注意到岐山地震发生在“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之时,并不是乱讲的。
(摘编自冯锐《周·三叩大门问地震——漫步地震五千年》)
材料二:
地震的预报涉及三个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这三个参数缺少任何一个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预报。地震预报还涉及四个不同的时间尺度: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我们平常说的地震预报,其实指的是临震预报。地震的中长期预报相对容易,地球物理学家有能力推测哪些地方在将来容易发生地震,但是具体的时间(即临震预测)却无法预估。
在人类历史上,仅出现过一例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然而,这次地震预报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临震预报。
海城地震发生于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震中位于营口和海城之间,里氏震级为7.3级。此次地震造成1328人死亡,超过4000人重伤。海城地处断裂带上,官方曾发布过该地区中长期的地震预报,即该地区在未来的1—2年内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地震。这种中长期预测是比较可靠的。
在海城地震发生前的2月4日凌晨(0时30分),辽宁省地震局向上级汇报了观测到的地震异常。约十小时后,辽宁省政府以电话通知的形式发布了临震预报,这次预报在群众撤离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是此次地震的前震。地震通常是一个序列,科学家称之为前震、主震、余震。实际上,在海城地震主震发生之前,已经有一系列频繁的前震。辽宁地震局也是基于此,才向上级做的汇报。虽然这次预报是成功的,但在此次地震之前,有关部门也曾发布过一些针对海城地区的地震预报和警报,却都没有发生。
(摘编自徐利强《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
材料三: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被称为地震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出现异常,有地声和地光,等等。不过,这里所列的多种宏观现象并非都是地震的预兆。比如,井水和泉水的小幅度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地区抽水、排水和工程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环境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
人的感官无法察觉、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微观前兆,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地震的发生。二是地面形变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位移,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预测未来大地震的发生。三是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的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四是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可能产生和贮存的一些其他气体,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检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摘编自郭建设《地震与地震前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1812年到2008年间,大型地震发生的频率明显高于前200多年,这与彗星、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B.19世纪英国学者提出了日月引力导致地球固体潮汐的理论,实际上我国在近三千年前就已经提出。
C.我们通常说的地震预报指能提供具体时间的临震预报,其预报难度大于长期、中期、短期预报。
D.井水陡涨陡落可由多种因素引发,但大多与地震有关,这属于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地震前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子对天象与地震之间关系的思考可能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后人对地震现象的理性思考。
B.真正的地震预报要求严格,须具备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其中地点较易推测,震级最难预估。
C.海城政府能成功预测地震并及时以电话通知的形式发布地震预报,与主震前的频繁前震有关。
D.要想观测地震活动、地面形变、地球物理变化等微观前兆,就需要专家用专门仪器测量。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则材料都围绕“地震”展开,内容各有侧重,但都可以看出人们想要对地震进行预测的愿望。
B.材料一引用晏子关于地震的感悟,不仅证明中国对地震的研究古已有之,也增强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C.材料二第三、四段用具体详细的数据介绍了海城地震的情况,以此来说明中长期预报的可靠性。
D.材料三采用并列结构,先谈论了地震常见的宏观前兆,再具体分类介绍了人体难以察觉的微观前兆。
4.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地震不能预测”,请简要概括其理由。
5.作为学校地震研究兴趣小组的负责人,请你围绕“地震预测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给出三个选题方向,并进行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破碎的时间
韩浩月
挂钟从墙上落了下来,也就是一失手的事情。新房间万事准备停当,最后挂上一个可以看时间的挂钟,我们就可以正式入住了。墙壁上早早钉好了钉子,只需要把那个买回来的挂钟挂上去就好。这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我踩着椅子,把挂钟背后的孔对准钉子的头轻挂上去,就在我以为已经轻松完成了这件事的瞬间,挂钟从我手边滑落,摔碎在被擦得锃亮的白色地板砖上。
挂钟碎掉了。这是一台黑白小的挂钟,钟盘是白色的,外壳是黑色的,时针、分针、秒针是黑色的。它们组合在一起,受背后一个小小的安装了电池的黑匣子驱动,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这声响让人心里踏实,让人产生一种万物皆有秩序、万事皆可掌控的自信。这自信来得未免太早,一次不小心的跌落,就足以把它沉入谷底。刚才还在跳动的长长的秒针,无奈地躺在白色地板上,而短一些以及更短一些的分针与时针,甚至还没来得及走动一下,便宣告了使命的终结。它们看上去,比秒针更为悲伤。
我小心地从椅子上下来。之所以小心翼翼,是担心自己也像挂钟那样,摔倒在地躺个七零八落。看看吧,这就是年纪的好处,在“时间丢失”这一重大命题猝然出现的状况下,还保持着基本的冷静。我蹲下身来,在一两分钟的时间里未做出任何举动,只是静静地观察着,并不觉得这是件糟糕的事情。等到确认事情已经发生且损失无法挽回时,我开始收拾残局,把“时间”一片片捡拾了起来,先从细细的秒针、分针、时针捡起,再把印刷了24小时的表盘碎片收纳到垃圾桶中,最后再拿起那个无法再使用的表盘。记得在把几根针丢进垃圾桶之前,我还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把它们保存起来当个纪念?转而想到,时间这个东西最大的特征就是流逝,这些针作为时间最单一的象征,保存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时间丢失”,只是大脑瞬间闪过的一个念头而已。时间具体在尚且完好的挂钟身上时是有确切指向的,就像人在大雾中看见红灯,视线总会有个着落点,但忽然红灯灭了,身边只剩大雾苍茫,难免产生走丢感。
时间怎么可能会丢失?别说区区一个挂钟的损坏,就算是地震、海啸、雪崩那样的事情发生,时间仍然会不动声色地、无可阻挡地前行。在时间面前,一个挂钟的损坏和一场大地震的发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时间不具备感知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人对时间的所有感怀,都是出自对自己的关注与垂怜,比如从挂钟的落地而碎,可以看到、听到、想到自身的破碎——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并未起任何传递作用,时间只顾前行,无暇分辨世间悲欢离合,这些统统与时间无关。
现在流行“碎片时间”的说法,这也是出于个体认识所发出的感慨。时间是整体性的,它与宇宙是一个概念,亘古存在。人类将时间分为24个小时,是出于方便自己的需要,并未经过时间的允许,时间对此不以为意,并不觉得这样的区分有多伟大。时间不管小事,也不管大事,实质上时间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搭理。你爱完整就完整,爱破碎就破碎,这统统与时间无关。别管发生什么,别赖时间身上……但是有一点,是你个人的权利,就是你尽可以感受、体会时间,觉察时间之于一个人的改变,哪怕被时间一点点侵蚀或干脆一击而碎,也是一种启发或者收获。
在一档播客节目里,我曾感受到一个人的破碎感。明明说话的人是幽默的,观点和看法是通透的,表达也是明快的,但整体听下来,还是能感觉到一些破碎感。一个人到了某个年龄之后,对生活与社会有了很深的了解,既要保持某种乐观的态度,又想准确传达出隐秘的心声,这导致了一种破碎的印象在空气中被勾勒出来,通过听众的耳朵,传到了听者的内心。
往往,一个人即便内在有破碎的感受,仍然会想方设法用“胶水”一般的东西,把表面的裂痕胶合起来,不轻易被人看到,还美其名曰“成熟”。一个人敢于展现由内而外的破碎感,是不成熟的表现,也是年轻的表现、部分战胜了时间的表现。时间层层叠叠,在一个人的心里、身上划过,没有留下油腻,没有涂抹世上故,恰恰是因为这些裂痕与破碎感的存在,使其保持了年轻时的简单与勇敢。破碎就破碎吧,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表面的完整与完美,破碎恰恰也是有尊严的体现。
破碎作为一种美学特征,与时间拥有不可分割的捆绑关系。庄子写“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苏轼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韦应物叹“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吴文英道“午梦千山,窗阴一箭”……这些与时间有关的诗句,哪一句读来,不是像看到了玻璃上结的霜,百变莫测中带着时间与温度共同制造的美,且这美中又带着一点凄凉?在这些诗句里,时间与破碎融合之后得到了最好的表达。古代的文人特别擅长这种表达,只是这种有关时间的感伤发展到现在单调化了,单调到只剩下那句曾满大街传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是一艘巨船,载着所有人前行。当有人下船后,属于他的时间就破碎掉了、消失了。但破碎掉的时间也是时间,巨船的完整性不会因此遭到破坏。属于一个人的时间,如星光闪烁坠入黑暗之后,又会重新回到巨船之上,所有曾得到的、曾失去的又在时间的归拢下浑然一体。这使人觉得,破碎之后,方可完整,无所谓失去,因为曾拥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挂钟规律性的“咔嗒”之声让作者产生一种万物皆有秩序、万事皆可掌控的自信,但随着挂钟跌落,自信也消失了。
B.在墙壁上挂挂钟本来是一件非常轻松容易的事情,“我”却一不小心将挂钟摔碎在地板上,这让“我”十分懊恼。
C.因为时针、分针、秒针是时间最单一的象征,所以“我”想把它们保存下来当个纪念,但又觉得保存它们意义不大。
D.挂钟损坏不会影响时间的前行,但是地震、海啸等大事件的发生会使时间不再具备感知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由物的破碎联想到人的破碎,抒发对时间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B.作者以时间丢失的感伤笔触描写坏掉的秒针、分针、时针,赋予了它们“无奈”“悲伤”之感。
C.文章以大雾中的红灯比喻完好的时间,通过灯灭带来的茫然感诠释了时间丢失的具体感受。
D.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古代文人关于时间的多样表达,以其复杂的美感批判如今的单调化。
8.文中画线处说“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表面的完整与完美,破碎恰恰也是有尊严的体现”,请谈谈你的理解。
9.时间在客观上是完整的,而本文却以“破碎的时间”为题,如何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小人,类物之通称。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屠钓,卑事也;版筑,贱役也。太公起为周师,傅说去为殷相。非论公侯之世,鼎食之资,明扬幽仄,唯才是与。
逮于二汉,兹道未革,累世农夫,致位公相。且任子居朝,咸有职业,虽七叶珥貂【注】,见崇西汉,而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东方朔为黄门侍郎,执戟殿下。郡县掾史,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非若晚代,分为二道者也。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周、汉之道,以智役愚,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夫君南面,九重奥绝,陪奉朝夕,义隔卿士。既而恩以幸生,信由恩固,无可惮之姿,有易亲之色。孝建、泰始,主威独运,官置百司,权不外假,而刑政纠杂,理难遍通,耳目所寄,事归近习。赏罚之要,是谓国权,出内王命,由其掌握,于是方途结轨,辐凑同奔。人主谓其身卑位薄,以为权不得重。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势倾天下,未之或悟。挟朋树党,政以贿成,铁钺创痍,构于筵第之曲,服冕乘轩,出乎言笑之下,南金北毳,来悉方艚,素缣丹魄,至皆兼两,西京许、史,盖不足云,晋朝王、庾,未能或比。及太宗晚运,虑经盛衰,权幸之徒,慑惮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窃国权,构造同异,兴树祸隙,帝弟宗王,相继屠剿。民忘宋德,虽非一途,宝祚夙倾,实由于此。
呜呼!《汉书》有《恩泽侯表》,又有《佞幸传》。今采其名,列以为《恩幸篇》云。
(节选自《宋书·恩幸传》,有删改)
【注】七叶:七代。珥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中仓A卒B权立C九品D盖以论E人才F优劣G非为世族H高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崇西汉,与《屈原列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所用句式相同。
B.盖,大概、一般,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的“盖”意思相同。
C.假,给予,与《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假”字意思不同。
D.构造,文中指捏造,现指各个组成部分的安排、组织和相互关系,或建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太公垂钓,傅说捣土筑墙,从事低贱的工作却不影响他们成为国家重臣,他们的经历说明商周任用人才不讲究出身。
B.汉代权贵出身的高官也要身兼多职,例如侍中就要负责皇帝衣服、在宫殿中执戟守卫等,郡县中也有豪族子弟在做掾史。
C.魏晋时期依才选人的制度没有改变,但实际上很少升降人才,大多依据家世来评级,渐渐形成贵族役使低贱平民的局面。
D.近侍早晚侍奉在皇帝身边,虽然看起来职位不高,但是却能获得皇帝宠幸,他们手握重权,百官纷纷奔至其门下巴结逢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于二汉,兹道未革,累世农夫,致位公相。
(2)既而恩以幸生,信由恩固,无可惮之姿,有易亲之色。
14.文本对“恩”和“幸”进行了批判,请分别概括“恩”和“幸”的后果。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故人
辛弃疾
暮年不赋短长词。和得渊明数首诗。君自不归归甚易,今犹未足足何时。
偷闲定向山中老,此意须教鹤辈知。闻道只今秋水上,故人曾榜北山移【注】。
【注】秋水:指秋水堂,辛弃疾居处。北山移:指孔稚珪所作的《北山移文》,文中鞭挞了表面爱好栖隐、实际贪求官位的行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人因自己年迈无法再作出慷慨激昂的“短长词”,而心生寂寥怅然之感。
B.开篇两句点明词人不想徒增烦恼,故而想写些风格恬淡的诗作,聊以自慰。
C.“此意须教鹤辈知”与“此心吾与白鸥盟”一样,都抒发了融于自然的情怀。
D.词作用“不赋”“偷闲”等浅显易懂的词语,表达了词人悠闲自在的心境。
16.词作运用了直笔抒怀和曲笔传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是如何体现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星看到科普视频中介绍古代工匠用墨线比量木材,用磨刀石加工刀斧等,这让她想到了《劝学》中的“ , ”。
(2)《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写思妇通过望月来表达相思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抒情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3)小丽给家乡做了一个旅游宣传片,其中湖水辽阔无边这一幕还缺少配文,你建议用“ , ”两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辰河下游约四里“枫树坳”上,有个滕姓祠堂。祠堂前后十几株老枫树,叶子已被早上的严霜,镀上一片黄,一片红,一片紫。祠堂前枫树下有个摆小摊子的,放了三个大小不一的簸箕,簸箕中零星货物上尽是美丽的落叶。祠堂位置在山坳上,地点较高,向对河望去,但见千山草黄,起野火处有白烟如云。银杏、白杨树成行高矗,大小叶片在微阳下翻飞,黄绿杂彩相间,如旗幡,如羽葆,又如有所招邀,有所期待。沿河橘子园尤呈奇观,绿叶浓翠,绵延小河两岸,缀系在枝头的果实,丹朱明黄,繁密如天上星子,远望但见一片光明幻异,不可形容。河下船埠边,有从土地上得来的瓜果、薯芋,以及各种农产物,一堆堆放在那里,等待装运下船。河中集流而下行驶的小船,也多数装满了这种深秋收获物,并装满了弄船人的欢欣与希望。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言表达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将无形的情感视作有形之物,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
A.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0.文中加点词“不可形容”意为不能对客观事物加以描述,但前文又有“丹朱明黄,繁密如天上星子”等描述,请结合文段分析此处“不可形容”使用是否恰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什么高温很可怕?( A )。高温来袭时,人类似乎只能通过空调来降体温;而风扇只能在环境温度不太高时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一旦温度超过35℃,开风扇不仅不能降温,还会适得其反。
众所周知,( B )。但是汗液有大量盐分,如果排汗太多,首先就会出现肌肉痉挛的现象,继而会因为身体失去电解质而发生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排汗,人体还可以通过提高心率降温。这是通过两个机制完成的:一是把原本聚集在内脏的血液泵到四肢,通过这个方法向环境中散热;二是出汗太多导致血液黏稠,需要提高心率来加速血液循环。
如果这两个降温方法都失效,就会导致体温升高,不仅会使心血管系统发生应激反应,还会影响各项生理功能,其表现为心率持续不断地增强,直至心脏不堪重负而崩溃。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射击比赛中,为了减少干扰、专心比赛,射击运动员往往会戴上耳塞。而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射击选手盛李豪比赛时不使用耳塞,仍能在嘈杂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最终为中国代表团赢得首金,并打破奥运会纪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C 4.①地震的预报涉及时间、地点和震级,当前地震具体的时间是无法预估的。
②人类历史上仅有一次的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也是偶然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地震预报。 5.①研究天体运动。我国古代文献、近现代研究,以及西方的一些研究都表明地震和天体运动有关,根据天体运动情况可以预测地震。
②研究以往地震发生规律。从材料一中我国自1500年至今的8级及以上大地震的时间序列图来看,大地震的发生具有周期性的规律,由此可进行预测。
③观察地震宏观前兆。地震发生前,自然界可能会发生一些异常变化,当自然界发生无原因的异常变化时有可能会发生地震。
④用专门仪器探测地震微观前兆。地震活动异常、地面形变异常、地球物理变化、地下流体变化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震。
6.A 7.C 8.①时间会在人的心里、身上留下痕迹,有裂痕和破碎感是正常的,所以不是必须保持表面的完整与完美。
②展现破碎是年轻、部分战胜了时间的表现,说明人没有因时间流逝变得油腻、世故,而是如年轻时一样简单、勇敢。 9.①“破碎”指向个人体验,与时间本身的完整性无关,“破碎的时间”抒发了作者对时间的独特感受和生命体验。
②“破碎”是一种美学特征,在写作中将其与时间融合能得到更好的表达,“破碎的时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韵味。
③文章由挂钟碎掉讲到时间和人,重点思考了人的破碎与时间的关系,“破碎的时间”是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
④“破碎的时间”富有哲理色彩,突出了人经历破碎方可体验完整的生命的主题内涵。
10.BDG 11.B 12.B 13.(1)到了两汉,这种举贤的主张没有改变,世代是农民的,可以达到公卿宰相的职位。
(2)不久之后,皇帝对侍者因为宠幸而产生恩宠,因恩宠而巩固信任,(于是皇帝)没有令人害怕的姿态,只有容易亲近的样子。 14.①“恩”:士贵庶贱,区别明显。
②“幸”:祸乱朝政,搜刮财富,皇权旁落。
15.A 16.①词人以直笔抒怀、直抒胸臆,“归甚易”反映归隐的迫切,用“足何时”这一反问强化对年事已高、不如归隐的鄙弃,“定向山中老”则直接表达归隐的决心;
②词人以曲笔传情,借陶诗抒恬淡情怀,借“鹤辈”写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借故人“榜北山移”写自己对此番出山的悔愧。
17.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18.①动词“镀”展现了霜降后枫叶变色的过程,富有动态美,生动形象。
②霜镀染枫叶为彩色,黄色、红色、紫色相互映衬,突出了经霜后枫林的多彩热闹。 19.D 20.恰当。此处的“不可形容”应理解为眼前盛景难以用言语描述,从否定的角度极言满树果实在阳光下光彩闪耀、虚幻奇异,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21.A.原因是降温方法有限
B.人体可以通过排汗降温 22.不仅会影响各项生理功能,还会使心血管系统发生应激反应,其表现为心率持续不断地加快,直至心脏不堪重负而崩溃。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