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等腰三角形
15.3.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预习导学】
阅读教材P78-79“探究与例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完成练习.
【自学反馈】
1.如图,在△ABC中,AB=AC,标出各部分名称.
2.(1)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图中的虚线对折,剪下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ABC,则 AB__=__AC;
(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__AB__与__AC__ __∠B__与__∠C__
__BD__与__CD__ __∠BAD__与__∠CAD__
__AD__与__AD__ __∠ADB__与__∠ADC__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__底角__相等(简写成 “__等边对等角__”);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__中线__、底边上的__高__互相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__对称轴__是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3.在△ABC中,若AB=AC,则∠__B__=∠__C__.
4.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
(1)∵AD⊥BC,
∴∠1=∠__2__,
__BD__=__CD__;
(2)∵AD是中线,
∴__AD__⊥__BC__,∠__1__=∠__2__;
(3)∵AD是角平分线,
∴__AD__⊥__BC__,__BD__=__CD__.
【合作探究】
活动1 典例精析
【例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且∠A+∠B=130°,求∠A的度数.
解:①当∠A为顶角时,
∵∠A+∠B+∠C=180°,∠A+∠B=130°,
∴∠C=50°.∴∠A=80°.
②当∠C为顶角时,则∠A=∠B,
∵∠A+∠B=130°,∴∠A=65°.
③当∠B为顶角时,则∠A=∠C,
∵∠A+∠B=130°,∴∠A=∠C=50°.
综上所述,∠A的度数为50°,65°或80°.
【例2】如图,已知AB=AC,BD⊥AC于点D.求证:∠BAD=2∠DBC.
证明:过点A作AE⊥BC于点E.
∵AB=AC,
∴∠BAD=2∠2.
∵BD⊥AC,
∴∠BDC=90°.
∴∠2+∠C=∠C+∠DBC=90°.
∴∠DBC=∠2.
∴∠BAD=2∠DBC.
活动2 跟踪训练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4 cm和9 cm,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是__22__cm.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__40°__.
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__60°或120°__.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则它的底边长为__4__cm.
5.如图,在△ABC中,AB=AC,AE∥BC,求证:AE平分△ABC的外角∠DAC.
证明:∵AE∥BC,
∴∠DAE=∠B,∠EAC=∠C.
又∵AB=AC,∴∠B=∠C.
∴∠DAE=∠EAC,
即AE平分△ABC的外角∠DAC.
6.如图,在△ABC中,AB=AC,O为△ABC内一点,且OB=OC.求证:AO⊥BC.
证明:延长AO交BC于点D,
易得△ABO≌△ACO(SSS),
∴AO平分∠BAC.
∵AB=AC,
∴AD⊥BC.
∴AO⊥BC.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学习目标】
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预习导学】
阅读教材P80-81“思考、例2与例3”,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会画等腰三角形,并能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练习.
【自学反馈】
1.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有__两边__相等,这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__两角__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__边__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3.在△ABC中,∠A=80°,∠B=50°,那么△ABC的形状是__等腰三角形__.
4.阅读下面的证明过程,完成问题:
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
解一:过点A作BC的中垂线AD,垂足为D.
解二:作△ABC的角平分线AD.
数学老师看了两种辅助线的作法后,说:解二是正确的,而解一的作法需要订正.
(1)请简要说明解一辅助线作法错在哪里;
(2)根据解二的辅助线作法,完成证明过程.
解:(1)无法得出A在BC的中垂线上.
(2)作∠A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则∠BAD=∠CAD,
又∵∠B=∠C,AD=AD,
∴△BAD≌△CAD(AAS),∴AB=AC.
【合作探究】
活动1 典例精析
【例1】如图,DB=DC,∠ABD=∠ACD,求证:AB=AC.
证明:连接BC.∵DB=DC,∴∠DBC=∠DCB.
∵∠ABD=∠ACD,∴∠ABD+∠DBC=∠ACD+∠DCB.
∴∠ABC=∠ACB.∴AB=AC.
【例2】如图,O为∠ABC,∠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DE过点O且DE∥BC交AB,AC分别于点D,E.求证:DE=BD+CE.
证明:∵DE∥BC,∴∠DOB=∠OBC,∠EOC=∠OCB.
∵OB,OC分别平分∠ABC,∠ACB,∴∠DBO=∠OBC,∠ACO=∠OCB.
∴∠DBO=∠DOB,∠ACO=∠EOC.∴DB=DO,EC=EO.
∵DE=DO+EO,∴DE=BD+CE.
活动2 跟踪训练
1.如图,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3 cm,则CD=__3__cm.
,
2.如图,AB=AC,FD⊥BC于点D,DE⊥AB于点E,若∠AFD=145°,则∠EDF=__55°__.
3.如图,∠A=∠B,CE∥DA,CE交AB于点E.求证:△CEB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CE∥AD,
∴∠CEB=∠A.
∵∠A=∠B,
∴∠CEB=∠B.
∴△CEB是等腰三角形.
4.如图,△ABC中,BA=BC,D是AB延长线上一点,DF⊥AC于点F,交BC于点E.求证:△DBE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BA=BC,
∴∠A=∠C.
∵DF⊥AC,
∴∠DFA=∠EFC=90°,
∠A+∠D=90°,
∠C+∠FEC=90°.
∴∠D=∠FEC.
∵∠BED=∠FEC,∴∠D=∠BED.
∴BE=BD,即△DBE是等腰三角形.
15.3.2 等边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预习导学】
阅读教材P82“探究及例4”,完成下列问题: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定义:等边三角形的__三条边__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__相等__,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__60°__.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定义:__三条边__都相等的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__相等__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__等腰三角形__是等边三角形.
【自学反馈】
1.在等边三角形ABC中,∠__A__=∠__B__=∠__C__=__60°__.
2.在三角形ABC中,AB=AC=2,∠A=60°,则BC=__2__.
【合作探究】
活动1 典例精析
【例】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BC,AC边上,且AE=CD,AD与BE相交于点F.
(1)求证:△ABE≌△CAD;
(2)求∠BFD的度数.
(1)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
∴∠BAE=∠DCA=60°,AB=AC.
∵AE=CD,∴△ABE≌△CAD(SAS).
(2)解:∵△ABE≌△CAD,∴∠ABE=∠DAC.
∵∠BAF+∠DAC=∠BAC=60°,
∠BFD=∠ABE+∠BAF,
∴∠BFD=∠BAF+∠DAC=60°.
活动2 跟踪训练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O为△ABC内任意一点,OE∥AB,OF∥AC,分别交BC于点E,F,△OEF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解:△OEF是等边三角形.理由略.
第2课时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掌握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预习导学】
阅读教材P83“探究及例5”,完成练习.
【自学反馈】
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__直角边__等于__斜边__的一半.
2.在Rt△ABC中,若∠BCA=90°,∠A=30°,AB=4,则BC=__2__.
3.Rt△ABC中,∠C=90°,∠B=2∠A,∠B和∠A各是多少度?边AB与BC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B=60°,∠A=30°,AB=2BC.
【合作探究】
活动1 典例精析
【例】如图,∠ACB=90°,∠B=30°,CD⊥AB.求证:AD=AB.
证明:∵∠ACB=90°,∠B=30°,∴AC=AB.
∵CD⊥AB,∴∠CDB=90°.∴∠DCB=60°.
∵∠ACB=90°,∴∠ACD=30°.在Rt△ACD中,∠ACD=30°.
∴AD=AC=AB.
活动2 跟踪训练
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台风中离地面5 m处折断倒下,倒下部分与地面成30°夹角,这样的大树在折断前的高度为( B )
A.10 m
B.15 m
C.25 m
D.30 m15.3 等腰三角形
15.3.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预习导学】
阅读教材P78-79“探究与例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完成练习.
【自学反馈】
1.如图,在△ABC中,AB=AC,标出各部分名称.
2.(1)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图中的虚线对折,剪下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ABC,则 AB AC;
(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与 与
与 与
与 与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 相等(简写成 “ ”);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 、底边上的 互相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是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3.在△ABC中,若AB=AC,则∠ =∠ .
4.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
(1)∵AD⊥BC,
∴∠1=∠ ,
= ;
(2)∵AD是中线,
∴ ⊥ ,∠ =∠ ;
(3)∵AD是角平分线,
∴ ⊥ , = .
【合作探究】
活动1 典例精析
【例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且∠A+∠B=130°,求∠A的度数.
【例2】如图,已知AB=AC,BD⊥AC于点D.求证:∠BAD=2∠DBC.
活动2 跟踪训练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4 cm和9 cm,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是 cm.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则它的底边长为 cm.
5.如图,在△ABC中,AB=AC,AE∥BC,求证:AE平分△ABC的外角∠DAC.
6.如图,在△ABC中,AB=AC,O为△ABC内一点,且OB=OC.求证:AO⊥BC.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学习目标】
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预习导学】
阅读教材P80-81“思考、例2与例3”,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会画等腰三角形,并能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练习.
【自学反馈】
1.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有 相等,这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 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 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3.在△ABC中,∠A=80°,∠B=50°,那么△ABC的形状是 .
4.阅读下面的证明过程,完成问题:
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
解一:过点A作BC的中垂线AD,垂足为D.
解二:作△ABC的角平分线AD.
数学老师看了两种辅助线的作法后,说:解二是正确的,而解一的作法需要订正.
(1)请简要说明解一辅助线作法错在哪里;
(2)根据解二的辅助线作法,完成证明过程.
【合作探究】
活动1 典例精析
【例1】如图,DB=DC,∠ABD=∠ACD,求证:AB=AC.
【例2】如图,O为∠ABC,∠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DE过点O且DE∥BC交AB,AC分别于点D,E.求证:DE=BD+CE.
活动2 跟踪训练
1.如图,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3 cm,则CD= cm.
,
2.如图,AB=AC,FD⊥BC于点D,DE⊥AB于点E,若∠AFD=145°,则∠EDF= .
3.如图,∠A=∠B,CE∥DA,CE交AB于点E.求证:△CEB是等腰三角形.
4.如图,△ABC中,BA=BC,D是AB延长线上一点,DF⊥AC于点F,交BC于点E.求证:△DBE是等腰三角形.
15.3.2 等边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预习导学】
阅读教材P82“探究及例4”,完成下列问题: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定义:等边三角形的 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 ,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定义: 都相等的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 是等边三角形.
【自学反馈】
1.在等边三角形ABC中,∠ =∠ =∠ = .
2.在三角形ABC中,AB=AC=2,∠A=60°,则BC= .
【合作探究】
活动1 典例精析
【例】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BC,AC边上,且AE=CD,AD与BE相交于点F.
(1)求证:△ABE≌△CAD;
(2)求∠BFD的度数.
活动2 跟踪训练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O为△ABC内任意一点,OE∥AB,OF∥AC,分别交BC于点E,F,△OEF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第2课时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掌握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预习导学】
阅读教材P83“探究及例5”,完成练习.
【自学反馈】
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 等于 的一半.
2.在Rt△ABC中,若∠BCA=90°,∠A=30°,AB=4,则BC= .
3.Rt△ABC中,∠C=90°,∠B=2∠A,∠B和∠A各是多少度?边AB与BC之间有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活动1 典例精析
【例】如图,∠ACB=90°,∠B=30°,CD⊥AB.求证:AD=AB.
活动2 跟踪训练
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台风中离地面5 m处折断倒下,倒下部分与地面成30°夹角,这样的大树在折断前的高度为( )
A.10 m
B.15 m
C.25 m
D.3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