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精雕琢时代:工匠精神的时代意蕴探析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
课时 6 授课班级 课题 匠心精雕琢时代:工匠精神的时代意蕴探析
来源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课型 单元导入课□ 阅读鉴赏课 综合实践课□ 单元总结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第二单元的一篇新闻评论,围绕“工匠精神”展开论述。文章开篇以企业家的感慨引出话题,结合《说文》对“匠”的解释,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技艺精湛、追求卓越、专注坚守等),并通过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论述工匠精神对企业、社会、国家的意义,呼吁践行工匠精神。作为新闻评论,文本兼具议论性(逻辑严密)和新闻性(立足时代),是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的典型材料,同时承载着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价值观的课程思政功能。
学习者 分析 强(已有基础) 弱(提升空间)
1.学生在本单元已学习三篇人物通讯,对“劳动精神”有初步认知。 2.初中阶段接触过议论文,能识别基本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 3.对“工匠精神”有生活层面的模糊印象(如“精益求精”)。 1.对新闻评论的“新闻性与议论性结合”特点理解不足。 2.难以精准梳理复杂文本的论证思路。 3.对“工匠精神”的深层内涵(如“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缺乏思考。 4.运用论证方法撰写评论的能力较弱。
学习策略
1.采用“文本细读+问题链驱动”策略,通过自主梳理、小组讨论突破论证思路分析的难点。 2.结合“案例迁移”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3.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工匠案例视频)增强直观体验。
学习目标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识别并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 低阶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工匠精神的深层内涵(技艺、心性、信念的统一),学写针对“校园劳动现象”的简短新闻评论。 2.体会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将精益求精的态度迁移到学习生活中。 高阶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图
课前学习→导入→文本细读→剖析论证→深化内涵→实践写作→作业布置
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学习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一:梳理新闻评论文体要素 回顾单元“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针对新闻事件发表观点,兼具议论性和新闻性),对比人物通讯与新闻评论的差异。 填写《新闻文体对比表》(包含“表达方式”“核心要素”“写作目的” 三列),对比《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通讯)与《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新闻评论)的不同。 通过在线平台发布表格模板,提出问题:“新闻评论与人物通讯在‘核心要素’上有何差异?请结合具体文本举例说明。” 检查表格填写的准确性,对能准确区分“描写与议论”“事实与观点”的学生标记“优秀”,对混淆概念的学生提示“结合‘议论性’‘新闻性’关键词修正”。
1.回答示例:人物通讯的核心要素是“典型事例”,如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具体过程;新闻评论的核心要素是“观点”,如本文中“工匠精神是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这一观点。 2.表格示例: 新闻文体对比表 对比维度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兼具文学性。通过具体场景、动作、语言等细节刻画人物。以议论为主,辅以少量叙述(引出话题)。通过分析、阐释、论证表达观点。核心要素典型事例、细节描写。以真实人物的具体事迹为核心,强调事实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观点、论证方法。以明确的中心论点为核心,通过举例、道理论证、对比等方法支撑观点,强调逻辑的严密性。写作目的展现人物精神风貌,传递劳动价值,让读者通过具体事迹感受人物的崇高品格,引发情感共鸣。针对社会现象或概念(如“工匠精神”)阐明观点,分析其内涵与意义,引导读者思考,形成价值认同。
学习资源:1.《新闻文体对比表》模板;2.《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片段。
设计意图:落实“文体特征”大概念,通过对比强化对新闻评论“议论性”“观点鲜明”特点的认知,为课堂分析论证思路铺垫基础。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二:初读文本,标注关键观点句 初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识别文中阐述“工匠精神”内涵及意义的关键语句。 通读全文,用不同符号圈画三类句子:①定义“匠”或“工匠精神”的句子;②论述工匠精神价值的句子;③呼吁践行工匠精神的句子,并在旁批注简要理解(如“此处强调工匠精神对国家的意义”)。 发布任务提示:“找出文中第2段对‘匠’的定义句,说说其与现代‘工匠精神’的关联。” 通过平台抽查学生的圈画与批注,对能准确标注“工匠精神内涵”(如第4段“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的学生给予肯定,对遗漏核心句的学生提示 “重点关注第2、4段”。
回答示例:《说文》中“匠,木工也”是传统解释,而现代“工匠精神”在此基础上扩展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体现了从“职业技能”到“精神品质”的升华。
学习资源:1.课文原文;2.批注符号指南(如“△”标定义、“波浪线”标价值论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本核心内容,培养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为课堂梳理论证思路提供预习基础。
导入 3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联结单元,聚焦 “工匠精神” 回顾单元“劳动光荣”主题,明确新闻评论与劳动精神的关联。 分享课前《新闻文体对比表》中“新闻评论写作目的”一列的内容,思考“本文为何要论述‘工匠精神’?” 展示单元教学中核心问题“工匠精神在当今时代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提问:“结合课前标注的‘呼吁践行’类句子,说说作者写这篇评论的现实针对性是什么?”答后补充:“这正是新闻评论‘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体现。” 观察学生能否将文体特征与文本主题结合,对能引用课前批注句子回答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
示例:针对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呼吁人们坚守工匠精神。
学习资源:学生课前批注的文本。
设计意图:联结单元目标,激活课前学习成果,自然引出本课学习重点。
文本细读14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1:划分层次,提炼各部分观点(7min) 把握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提炼各段核心观点。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标注的关键句,用“//”将全文划分为4个层次,用“观点+依据”的形式(如“观点:时代需要工匠精神;依据:第1段‘注重精细品质的时代’”)填写《论证层次梳理表》。 巡视各组讨论,聚焦第1-2段提问:“第1段从‘企业家感慨’入手,第2段引用《说文》解释‘匠’,这两段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答后引导:“这是‘由现实到概念’的引入方式。” 抽查3组《论证层次梳理表》,对能准确划分“引入(1-2段)—内涵(3-4段)—意义(5段)”层次的小组加分。
回答示例:第1段提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的现象,第2段从“匠”的内涵入手,解释“工匠精神”是什么,是“现象到本质”的逻辑。 示例 论证层次梳理表 层次序号起止段落核心观点文本依据(原文引用)11-2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匠”的内涵随时代拓展①第1段:“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②第2段:“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23工匠精神是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具有时代价值第3段:“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34工匠精神内涵超越技艺,关乎心性与信念第4段:“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45工匠精神是个人、企业、国家的重要品格第5段:“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学习资源:1.《论证层次梳理表》模板(含“层次序号”“起止段落”“核心观点”“文本依据”列);2.课文原文。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突破“梳理论证思路”难点,落实“论证方法”大概念。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2:分析层次间的逻辑关系(7min) 理解各层次观点如何层层递进,形成严密论证。 在小组内讨论“第 3段与第4段的关系”,用箭头图表示逻辑(如“3 段:工匠精神是现实力量→4段:工匠精神内涵更深远”)。 展示某组的箭头图,提问:“第4段说‘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此’指什么?这一段如何深化前文观点?”答后总结:“这是‘由表及里’的递进逻辑。” 评价逻辑图的清晰度,对能标注“递进”“补充”等关系词的小组给予肯定。
1.回答示例:“此”指“技术炉火纯青”,第4段从“心性”“信念”角度拓展,说明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更是生命哲学,让论证更深刻。 2.示例 层次间逻辑关系逻辑图 第1-2段(引入话题) ——核心:时代需求+“匠”的内涵拓展 ——关键句:“注重精细品质的时代”“匠成为技艺精湛的代名词” ——作用:为后文论述奠定现实与概念基础→【铺垫关系】 ↓(递进) 第3段(阐释价值) ——核心:工匠精神是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关键句:“工匠精神是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作用:在“是什么”的基础上,论述“为什么重要”→【深化关系】 ↓(递进) 第4段(深化内涵) ——核心:工匠精神超越技艺,关乎心性与哲学 ——关键句:“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 ——作用:从“技术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丰富内涵 →【拓展关系】 ↓(总结) 第5段(总结意义) ——核心:工匠精神是个人、企业、国家的品格 ——关键句:“生命的尊严所在”“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作用:收束全文,回应开篇时代需求,强调践行价值 →【呼应关系】
学习资源:1.学生绘制的逻辑图;2.课文第 3-4 段原文。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论证的严密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剖析论证 10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1:识别并归类论证方法(6min) 掌握文中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自主精读第2-4段,找出使用论证方法的句子,按“方法类型+例句”格式填写《论证方法记录表》。 提问:“第2段引用《说文》对‘匠’的解释,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后补充:“这也是‘新闻评论’增强权威性的常用手法。” 检查记录表,对能准确识别“对比论证”(如第3段“不是……而是……”)的学生标记“优秀”。
示例:属于引用论证,通过权威文献解释“匠”的本义,为“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提供历史依据,增强说服力。
学习资源:《论证方法记录表》模板。
设计意图:落实“找出论证方法”的知识目标,强化对论证技巧的认知。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2:分析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4min) 理解不同论证方法如何服务于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小组合作,聚焦第4段“没有一流的心性……怎能有……”的排比句,讨论其表达效果。 提问:“这组排比句从‘热爱’‘追求’‘境界’三个角度论述,与观点‘工匠精神需一流心性’有何关联?”答后总结:“这体现了新闻评论‘逻辑严密’的议论性特点。” 评价小组发言的深度,对能结合“增强说服力”“突出观点”分析的小组加分。
回答示例:排比句层层递进,强调“心性”是“技术”的前提,让论证更有气势,也让读者清晰理解“心性”的重要性。
学习资源:课文第4段原文
设计意图:深化对论证方法作用的理解,提升文本鉴赏能力。
深化内涵8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理解工匠精神的多层内涵(技艺、心性、信念)及当代意义。 结合全文,用关键词(如“精益求精”“创新引领”)梳理工匠精神的内涵,小组代表分享“在航天、科研等领域,工匠精神有何体现?” 播放“嫦娥团队精测轨道”短视频,提问:“视频中工程师反复校准数据的行为,体现了文中哪些工匠精神内涵?”引导:“这正是工匠精神‘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的体现。” 观察学生能否将文本内涵与现实案例结合,对能联系单元人物(如袁隆平)的学生给予表扬。
回答示例:体现了“臻于至善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笃实”,与文中“将质量视为生命”的理念一致。
学习资源:1.“嫦娥团队”短视频;2.课文第5段原文。
设计意图:落实“理解工匠精神内涵”的能力目标,自然融入课程思政,认识其时代价值。
实践写作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学写新闻短评 掌握新闻评论“观点+论据+分析”的基本结构。 针对“课堂笔记的书写态度”,写80字左右短评,要求观点明确(如“工整笔记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提供写作支架:“观点句(如‘……是工匠精神的缩影’)+校园实例(如‘错题标注的细致程度’)+分析(如‘这培养了……品质’)”。 快速点评3篇短评,对符合“观点鲜明+结合实例”的作品给予肯定。
示例: 认真批注课文的习惯,是工匠精神的校园缩影。那些逐字圈画、旁注感悟的细节,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锤炼了严谨专注的学习态度——这正是我们成长中最需要的品质。
学习资源:1.短评写作支架;2.示例短评。
设计意图:落实“学习撰写新闻评论”的能力目标,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作业布置 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一:撰写完整新闻评论 巩固新闻评论写作方法,结合单元“劳动”主题。 围绕“校园劳动中的工匠精神”(如食堂师傅的刀工、保洁人员的清扫标准),撰写500字新闻评论,要求运用至少两种论证方法,引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事例(如张秉贵“一抓准”的技艺)作为论据。 发布写作评分标准(观点明确30%、论证方法20%、联系单元20%、语言流畅30%),提供范文片段。 按评分标准批改,重点评价“论证方法与观点的契合度”,给出修改建议。
示例: 食堂里的“工匠精神” 晨光初现时,食堂师傅老李的刀已在案板上跳动。土豆在他手中旋成均匀的薄片,每片厚度不超过3毫米——这手“稳准匀”的功夫,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张秉贵“一抓准”的技艺,有着跨越职业的共通之处:那是校园里最朴素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从不只属于精密仪器旁的研究者。老李的工作台旁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记着“咸度误差不超0.5克”“汤温保持85℃”等细则,这与《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将质量视为生命”的追求一脉相承。他每天提前两小时备料,反复调试调味比例,甚至为了让早餐粥更软糯,摸索出“先泡后煮、文火慢熬”的独家方法。这种对“小事”的极致专注,恰是工匠精神“格物致知”的生动注脚。 反观校园里的某些现象:作业本上潦草的涂改、实验报告中模糊的数据,恰与这种精神形成反差。袁隆平在稻田里“弯腰驼背”筛选稻穗的专注,张秉贵在柜台前“主动试吃”调节口味的细致,都在提醒我们:工匠精神不在远方,而在每一次认真对待的平凡里。 食堂的蒸汽中,老李的身影仍在忙碌。他或许不懂“工匠精神”的学术定义,但他手中的刀、心中的尺,早已诠释了何为“精益求精”。当我们为一道菜的美味驻足时,更该懂得:校园里的工匠精神,正是从这样的坚守中生长出来的——它教会我们,认真做好一件事,就是对劳动最美的致敬。
学习资源:1.单元人物通讯原文片段;2.新闻评论范文。
设计意图: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强化“读写结合”,提升论证能力。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二:践行工匠精神的学习计划 将工匠精神迁移到学习生活,落实素养目标。 结合自身学习(如数学解题、作文修改),制定“精益求精”的具体计划(如“作文修改至少3遍,关注用词精准度”),撰写200字说明,阐述计划与“工匠精神”的关联。 提示参考文中“臻于至善的追求”,要求计划包含“具体行为+预期效果”。 评价计划的可行性,对能体现“专注”“严谨”等精神的计划给予肯定。
示例: 践行工匠精神的学习计划 学习任务改进措施(具体行为)关联的工匠精神内涵语文课文批注1.初读时用“△”标生字词、“波浪线”标关键句,旁注初步理解(每日1篇课文); 2.二次批注结合课下注释和单元笔记(如《芣苢》的“重章叠唱”手法),补充“手法作用”分析(次日完成); 3.每周对比同学的优秀批注,用红笔修正自己的疏漏(周末进行)。1.“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专注” 2.“臻于至善的追求”数学错题整理1.错题旁用“?”标注错误类型(如“计算失误”“思路偏差”),详细写出错误原因(当天完成); 2.重新解题时,用不同颜色笔标注关键步骤(如“辅助线添加依据”),并与正确答案逐步比对(次日完成); 3.每周末分类整理错题,总结同类题的解题规范(如“立体几何辅助线画法”)。1.“脚踏实地的笃实” 2.“质量至上的标准意识”
学习资源:计划模板(含“学习任务”“改进措施”“关联精神”列)。
设计意图:落实“培养精益求精态度”的素养目标,实现课程思政的生活化迁移。
板书设计
匠心精雕琢时代:工匠精神的时代意蕴探析 论证思路: 时代需求→内涵阐释(技艺+心性+信念)→时代意义 论证方法: 1.引用(《说文》) 2.对比(不是……而是……) 3.道理(排比句) 核心素养: 逻辑思维(梳理论证)→语言运用(学写评论)→价值认同(精益求精)
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度:能梳理论证思路并识别主要论证方法;新闻短评写作基本符合“观点+论据”要求,但论证深度不足;通过关联单元人物与学习实际,初步培养了精益求精的意识。 2.单元衔接效果:紧扣单元“劳动光荣”主题,将工匠精神与袁隆平、张秉贵等劳动者的品质相勾连,强化了“文体特征”大概念,与单元整体教学逻辑衔接紧密。 3.改进方向:增加“论证方法作用对比”微练习,强化论证逻辑分析能力;缩短“深化内涵”环节用时,为短评点评预留更多时间;课后评论作业增设同伴互评,聚焦单元事例的关联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