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分层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分层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7:42:17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 误差 长度的特殊测量
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2025保定期中)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  )
A.日    B.小时   C.分    D.秒
2.填入正确的时间单位符号或数据。
(1)在100 m赛跑中,小明跑步的时间为11.8    。
(2)小明上学路上用了15 min,合    h。
(3)一节课的时间是40 min=    h=    s。
3.如图是两种常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其中甲表是石英钟,它的分度值是    ,它现在的读数是    ;乙表叫   ,它的分度值是    ,它现在的读数是    s。若体育课上要测量跑200 m所用的时间,应用    表;要测一集电视连续剧的时间,应用    表。(后两空均选填“甲”或“乙”)
误差
4.(2025唐山期中)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测量中,误差和错误都是不允许的
B.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C.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
D.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会造成实验误差
5.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错误
C.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6.(2024长沙中考)为给课桌裁剪一块合适的课桌垫,小明用卷尺对课桌长度进行了三次测量,记录的数据分别为66.8 cm、67.0 cm、67.5 cm,则课桌长度的测量结果应为(  )
A.66.8 cm B.67.0 cm
C.67.1 cm D.67.5 cm
长度的特殊测量
7.现要测量某球体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8.下列方法中最能减小误差的是 (  )
A.仔细地测量1枚硬币的厚度
B.多次测量1枚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
C.测量10枚相同硬币重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出1枚硬币的厚度
D.分别测量10枚相同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
1.“一寸光阴一寸金”,1 min的时间内 (  )
A.中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可读50个汉字
B.健康人的脉搏跳动70次左右
C.健康的人呼吸1次
D.中学生骑自行车正常行驶1 000 m
2.要测量如图所示的一条曲线段MN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 (  )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段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
B.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曲线段完全重合,在细丝线上标出曲线段的起点和终点,把细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这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段的长度
C.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B选项
D.以上方法均可
3.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丝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
C.只使用一把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D.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车轮的周长L
4.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将一根粗细均匀的铜丝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图所示,则铜丝的直径约为 (  )
A.15.00 cm B.0.50 cm
C.5.00 cm D.0.17 cm
5.(物理学与日常生活)暑假期间,小高和妈妈由北京去石家庄探亲。以下是她们乘坐的G×××次高铁列车时刻表的一部分。
车站 北京西 保定东 石家庄 阳泉北 太原南
到站时间 07:30 08:00 08:55 09:42
发车时间 06:42 07:35 08:05 09:00
请你根据表中信息计算:
(1)本次高铁列车从保定东站到阳泉北站所用的时间为   h   min,合   h。
(2)本次高铁列车从北京西站到石家庄站所用的时间为    h    min,合    h。
6.小明对一支铅笔的长度进行了5次测量,记录的数据如下:26.58 cm、26.68 cm、26.57 cm、26.56 cm、26.57 cm。根据记录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其中一次测量值明显是错误的,它是
    cm,小明应当将这支铅笔的长度记为    cm。
7.下图中秒表的读数为    s。
8.(科学思维)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法,小明进行了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
甲    乙
(1)如图甲所示,小明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记录了两个测量结果,其中一个为
2.4 cm,则该结果是用刻度尺    (选填“A”或“B”,下同)测量得出的,    刻度尺测量结果更精确。
(2)为了测出一条厚薄均匀的纸带的厚度,小明把纸带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的表达式是  。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影响变化很明显(热胀冷缩),那么在严冬季节的室外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D
2.(1)s (2)0.25 (3) 2 400
3.1 min 10 h 7 min 秒表 0.1 s 200
乙 甲
4.C 解析:A.在测量中,错误是不允许的,但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是一定存在的,故A错误;B.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不可以消除误差,故B错误;C.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或者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D.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会造成错误,故D错误。故选C。
5.C
6.C 解析:根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可知,课桌长度的测量结果应为L==67.1 cm,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C
8.C 解析:仔细地测量1枚硬币的厚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但由于1枚硬币的厚度太小,测量时很难保证准确度,故A不符合题意;由于1枚硬币的厚度太小,测量时很难保证准确度,多次测量1枚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但并不是最优选择,故B不符合题意;测量10枚相同硬币重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出1枚硬币的厚度,采用了累积法,可以有效减小误差,故C符合题意;由于1枚硬币的厚度太小,测量时很难保证准确度,分别测量10枚相同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也不能有效减小误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能力提升
1.B 解析:中学生在1 min内朗读100~200个汉字,故A错误;健康人的脉搏为65~80次/分,故B正确;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约为16次,故C错误;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 m/s,1 min骑自行车的路程约为5 m/s×60 s=300 m,故D错误。故选B。
2.B 解析:用平直的刻度尺直接测量一条曲线段,不准确,不方便,故A错误;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曲线段完全重合,在细丝线上标出曲线段的起点和终点,把细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段的长度,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段,便于测量,故B正确;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不准确,因为橡皮筋有弹性,把它拉直后测量值会变大,故C错误。故选B。
3.C 解析: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A选项正确;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丝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B选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线一侧要靠紧被测部分,所以无法仅利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C选项不正确;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车轮的周长L,D选项正确。故选C。
4.D 解析:由图可知,铜丝绕了30圈,总长度为5.00 cm,则铜丝的直径为5.00 cm÷30≈0.17 cm。故选D。
5.(1)1 20 
(2)1 18 1.3
6.1 mm 26.68 26.57 解析: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从题中数据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题中数据中,26.68 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所以26.68 cm是错误的,应舍去;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这支铅笔的长度为L==26.57 cm。
7.337.5 解析:由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 min,指针在5 min和6 min之间,靠近6 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 s,而大盘指针在37.5 s,因此秒表读数为5 min 37.5 s=337.5 s。
8.(1)A B (2)d= (3)偏大
解析:(1)由图甲可知,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B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所以B刻度尺测量结果更精确;而小明记录的数据2.4 cm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所以该结果是使用A刻度尺测量得出的。(2)n圈纸带的厚度为L=,则纸带的厚度为d=。(3)该刻度尺在严冬季节的室外会收缩,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导致测量结果偏大。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
1.我国成功研发出能够制造7 nm芯片的核心技术,国产高端芯片很快就能够实现量产。7 nm是
(  )
A.7×10-3 m B.7×10-6 m
C.7×10-9 m D.7×109 m
2.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
A.3.6 km=3.6 km×1 000 m=3 600 m
B.3.6 km=3.6 km×1 000=3 600 m
C.3.6 km=3.6×1 000 m=3 600 m
D.3.6 km=3.6×1 000=3 600 m
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4×103 m=    cm=    mm=    μm。
(2)45 mm=    m=    cm=    μm。
(3)5×108 nm=5×108×    m=    m=    km。
(4)8.4×10-6 km=    mm=    m=    nm。
长度的估测
4.(2024海南中考)端午赛龙舟,请估测龙舟最接近的长度是 (  )
A.10 mm B.10 cm C.10 m D.10 km
5.在下列数字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符号。
(1)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16    。
(2)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    。
(3)教室的门高约2    。
(4)一张纸的厚度约0.1    。
长度的测量
6.关于刻度尺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使用刻度尺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
B.没有零刻度线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平行
D.测量时,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必须与被测物体的左端对齐
7.(教材改编题)下列图中,关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操作正确的是 (  )
A B
C D
8.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木块A的长度是    cm,其中准确值是
    cm,估计值是    cm。
1.某同学用分度值为1 mm的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作出如下的记录,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
①12.18 cm ②1.21×102 mm
③0.121 m ④1 218×102 mm
A.① B.②和④
C.①和④ D.都符合要求
2.用刻度尺测量某木块的长度为1.350 m,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3.苹果具有口感香脆甜爽,耐贮藏等特点。小明家的苹果丰收了。小明在苹果园里摘下一个苹果握在手中。如图所示,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苹果的直径约为 (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4.下列物体的长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一枚硬币的厚度为5 mm
B.乒乓球的直径为10 cm
C.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为1.8 dm
D.课桌的高度为1.2 m
5.体育课上测量学生跳远成绩时,体育老师选择下列尺子比较合适的是 (  )
A.分度值为1 mm、1 m长的直尺
B.分度值为1 cm、测量范围为0~10 m的卷尺
C.分度值为1 cm、测量范围为0~1.5 m的软尺
D.分度值为1 dm、测量范围为0~20 m的卷尺
6.如图是常用的5号电池的示意图,其型号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为“14500”,前两位数是直径,后三位数是高度,则这个型号的电池高度为 (  )
A.14 mm
B.145 mm
C.500 mm
D.50.0 mm
7.如图,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cm。
8.如图所示,用两把刻度尺A、B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读数是    ;B刻度尺的读数是    ,造成测量值不同的原因是       
       。
9.(开放性试题)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度,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三个错误之处。
(1)  。
(2)  。
(3)  。
10.小辉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一块泡沫塑料板的长度,五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15.80 cm、15.82 cm、15.81 cm、15.782 cm、15.85 cm。
请写出他测量错误的数据,并说明理由。
11.(科学思维)如图所示:
(1)使用刻度尺前,要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     。
(2)在测物体的长度时,按照图中读数得出的结果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铅笔的实际长度应为    cm。
(3)测量一根正常状态下的皮筋的长度,小红用力拉扯皮筋,刻度尺读数为3.70 cm,皮筋的实际长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3.70 cm。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C
2.C 解析:3.6 km=3.6×1 000 m=3 600 m,故C正确。故选C。
3.(1)2.4×105 2.4×106 2.4×109
(2)4.5×10-2 4.5 4.5×104
(3)10-9 0.5 5×10-4
(4)8.4 8.4×10-3 8.4×106
4.C 解析:由图可知,龙舟上有数人,根据每个人的活动区域可以估测出,龙舟的长度大约为10 m,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5.(1)dm (2)cm (3)m (4)mm
6.A 7.B
8.1 mm 2.35 2.3 0.05 解析: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木块左侧与6.00 cm对齐,右侧与8.35 cm对齐,所以木块A的长度为L=8.35 cm-6.00 cm=2.35 cm;对于“2.35 cm”,准确值是2.3 cm,估计值是0.05 cm。
能力提升
1.A 解析:①12.18 cm=121.8 mm,测量结果准确到mm,符合题意;②1.21×102 mm=121 mm=12.1 cm,测量结果准确到cm,不符合题意;③0.121 m=12.1 cm,测量结果准确到cm,不符合题意;④1 218×102 mm=121 800 mm=12 180.0 cm,测量结果准确到cm,不符合题意。故选A。
2.B 解析:用刻度尺测量某木块的长度为1.350 m,最后的一个0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5,对应的单位是“cm”,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cm,故B正确。故选B。
3.C 解析:由图可知,苹果的直径和人的手掌宽度差不多,而人的手掌宽度大约为10 cm,则苹果的直径约为10 cm=1 dm,故C正确。故选C。
4.C 解析:A.4枚一角硬币叠放的高度约10 mm,一枚硬币的厚度在2.5 mm左右,一元硬币的厚度还要小一些,故A不符合实际;B.标准乒乓球的直径为4 cm,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 cm,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8 cm=1.8 dm左右,故C符合实际;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 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 cm=0.8 m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C。
5.B 解析:学生跳远的成绩在4 m左右,对测量跳远成绩来说,长度准确到厘米就可以了,所以根据题中的选项,要用测量范围是0~10 m,分度值是1 cm的卷尺。故选B。
6.D 解析:中学生大拇指的长度约5 cm,5号电池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5 cm左右,所以“500”的含义是此电池的高度,为5 cm=50.0 mm。故选D。
7.B 1 mm 1.95 解析: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尺的刻度线相垂直,所以B视线是正确的;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物体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右侧读数为1.95 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1.95 cm。
8.1 mm 3.30 cm 3.3 cm 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解析:由图可知,A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物体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右侧在3.30 cm处,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30 cm。B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 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物体左侧与11.0 cm对齐,右侧在14 cm和15 cm之间偏向14 cm一侧,估读为14.3 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4.3 cm-11.0 cm=3.3 cm。造成测量值不同的原因是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9.(1)刻度尺没有与被测边平行
(2)有刻度的一边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
10.比较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cm,而15.782 cm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01 cm,所以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11.(1)测量范围 (2)偏大 3.40 (3)小于
解析:(1)刻度尺在使用前,要观察其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分度值和测量范围。(2)读图可知,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而是斜向前方,因此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铅笔的实际长度为3.40 cm。(3)皮筋被拉伸,测量值要大于实际长度,则实际长度小于刻度尺读数3.70 c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