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
1.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在这些实验中用到的探究方法叫 。
2.(传统文化)(2024湖北中考)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 )
A.琴弦 B.匣子 C.指头 D.耳朵
声音的传播
3.(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如图所示,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旁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
A.鱼缸→水→鱼
B.空气→鱼缸→鱼
C.空气→鱼缸→水→鱼
D.水→鱼
4.在第17届中国西安国际科学技术产业博览会上,中外多款智能机器人齐亮相。例如:幼教机器人可以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小朋友比赛背唐诗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D.机器人的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声速
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我们对着一处山崖大喊一声,6 s后听到回声,则山崖离我们的距离有 m。声音由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速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1)
空气(15 ℃) 340 海水(25 ℃) 1 531
空气(25 ℃) 346 铜(棒) 3 750
煤油(25 ℃) 1 324 大理石 3 810
水(常温) 1 500 铝(棒) 5 000
(1)温度为15 ℃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m/s。
(2)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 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
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均选填“大于”或“小于”)
(4)由表格可知,声速的大小受 和 影响。
(5)若海水的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收到回波,则海水深度为 m。
1.小房间内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这是因为 ( )
A.房间里的空气不流动
B.在小房间里声音不会发生反射
C.房间里声音传播得快
D.在房间里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声音是一种波
B.航天员出舱在太空中只能通过无线电波交谈
C.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种物体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
3.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耳机声和周围环境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
A.固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气体、固体
4.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大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5.(传统文化)(2024河南中考)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图,甲骨文“殸”,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发声。这说明古人很早便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蕴含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道理。请你写出一个能表明这一道理的现象:
。
6.图中的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翩翩起舞,主要是利用放在游泳池下的扬声器播放的音乐,才能在水底下保持队形,在水下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 中传播。
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时,小李做了下面的实验:
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 (选填“会”或“不会”)响,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了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弹起,原因是
。
8.(2025石家庄期中)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 020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求: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2)该金属中的声速。
9.(科学探究)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器材、实验步骤及实验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要有可行性,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振动 转换法
2.A 3.C 4.C
5.1 020 变大
6.(1)340 (2)增大 (3)大于 大于
(4)温度 传播介质 (5)1 531
能力提升
1.D 解析: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有一部分声能被反射回来,这种反射回来的声叫“回声”。如果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音和由反射回来的声音的时间间隔超过0.1 s,就能分辨出两个声音;如果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音和由反射回来的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0.1 s,那么反射的声音就会加强原声。在房间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是因为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加强了原声,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2.D 解析:和水波一样,声音也是一种波,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航天员离得再近也只能通过无线电波交谈,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种物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3.C 解析: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听到的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选C。
4.B 解析:撞击大钟后,大钟的振动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大钟会“余音未止”,故B正确。故选B。
5.振动 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激起水花(答案不唯一)
解析:手持长柄,敲击乐器时,乐器振动产生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可以激起水花,这一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6.水(或液体)
7.会 空气 不能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响,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弹起,原因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8.解:(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
t空气==3 s。
(2)由题意可知,t空气-t金属=2.5 s,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时间为
t金属=t空气-2.5 s=3 s-2.5 s=0.5 s,
该金属中的声速为
v金属==2 040 m/s。
9.(1)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2)实验步骤: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大广口瓶里,听小闹钟的声音。用橡皮塞塞住广口瓶的瓶口并塞紧,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3)实验结论:瓶内空气和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若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能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