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声音的特性
音调
1.(教材改编题)如图所示,用钢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 (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
2.大多数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Hz到 Hz。人们把频率高于 的声叫超声波;把频率低于 的声叫次声波。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 s内振动了3 500次,那么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3.二胡和口琴同时演奏C调的“fa”音时,它们发出声音的 相同。
4.(传统文化)(2024辽宁中考)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提到:“天将雨,琴弦缓”。环境潮湿时,琴弦振动变慢,琴声的音调变 ,琴声通过 传至人耳。
响度
5.人们在野外喊话时,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口边,这是为了减小声音的 , 从而增大声音的 。
6.如图是探究声音产生及其特性的小实验:正在发声的音叉,将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若由轻敲变为重敲音叉,乒乓球弹开的角度变大,则说明声音的响度 (选填“增大”或“减小”)。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
音色
7.(传统文化)(2024镇江中考)琴、瑟是中国古代乐器,《诗经》中记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奏乐时听众能分辨出琴和瑟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1.如图所示是研究声现象的一些典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A.通过图甲的实验能够验证真空不能传声
B.图乙的实验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可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C.图丙的实验,尺子伸出桌边越长,听到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D.图丁的自制哨子,吹哨子时上下拉动活塞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2.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一件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葫芦丝的声音飘逸柔和,绵长而动听,可以调整心态,稳定情绪。“飘逸柔和”是指声音的( )
A.音色美 B.音调高
C.响度大 D.传播速度快
3.(2024北京中考)北京的鸽哨制作精致,如图所示是用多个管状哨连接成的一个“连筒类”鸽哨。当鸽子携带鸽哨飞行时,哨声既有高音、也有低音,主要是因为各筒的长短会影响发出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传播速度
4.(2024宁夏中考)图书馆张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示语,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5.如图,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本身及瓶内水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左侧第一个瓶子音调最高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右侧第一个瓶子音调最低
6.正在发声的甲、乙两音叉的振动频率分别是256 Hz、516 Hz,两个音叉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一定小
B.甲音叉发出的音调一定更低
C.甲音叉振动一定更快
D.甲发声时的振幅一定小
7.(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液体可以传声
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的振动产生的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响度没变
8.如图,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 。离屏风越远的听众,听到的声音越小,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
9.如图所示,2024年2月9日除夕夜,“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伴随着豪放洒脱、荡气回肠的千人齐诵《将进酒》,将万千观众带入了盛世长安。观众是通过 分辨李白的声音的;现场欢声雷动,再现大唐不夜城的恢宏景象。这里的“欢声雷动”用来形容声音的 。(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0.由如图所示的声音波形可以看出:除甲、乙、丙的音色相同外,甲、乙的 不同,乙、丙的
不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甲 乙 丙
11.(科学思维)(2024上海中考)如图所示的风铃有七根长短不同的小棍,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在敲打小棍时,发现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同,经研究可得:如表所示是同一铁棍在不同长度L时敲击的振动频率F0。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L/cm 5 10 15 20 25
F0/Hz 700 500 400 300 200
(1)判断同一铁棍长度L与音调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
(2)要用这种材料做一个乐器,发出do、re、mi、fa、so、la、xi的音时,re的音小于500 Hz,请你判断该乐器的长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 cm。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慢 低 频率
2.20 20 000 20 000 Hz 20 Hz 350 能
3.音调 4.低 空气 5.分散 响度
6.增大 放大音叉的振动 转换法
7.C
能力提升
1.B 解析:A.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进一步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B.实验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响度不同,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B正确;C.尺子伸出桌边越长,尺子振动的频率越低,听到的声音的音调越低,故C错误;D.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改变了哨内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空气柱振动的频率,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故D错误。故选B。
2.A 解析: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我们靠音色区分不同的乐器。葫芦丝的声音与其他乐器相比“飘逸柔和”,说明声音的音色美,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A 解析:A.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各筒的长短不同,空气柱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A符合题意;B.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色,与发声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与各筒的长短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C.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影响因素是振动的幅度,与各筒的长短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与各筒的长短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C 解析:图书馆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示语,是在提醒我们要控制声音的音量大小,即控制声音的响度,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B 解析: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本身的振动和水的振动产生的,瓶子内的水越多,越不容易振动,音调越低,所以装水多的瓶子的音调低,故A正确,B错误;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因此右侧第一个瓶子音调最低,故C、D正确。故选B。
6.B 解析:因为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甲、乙两音叉的振动频率分别是256 Hz、516 Hz,甲振动得慢,乙振动得快,所以甲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一定比乙低。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不知道甲、乙两音叉发声的振幅关系,无法比较其发出声音的响度大小。故B正确。故选B。
7.B 解析: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声音通过空气和水传给鱼,会把鱼吓跑,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B正确;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音色没变,故D错误。故选B。
8.音色 距离(或远近) 解析: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音色。离屏风越远的听众,听到的声音越小,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9.音色 响度 解析: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李白的声音的。这里的“欢声雷动”用来形容声音强度很大,即声音的响度大。
10.响度 音调 解析:甲、乙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甲、乙的响度不同。相同时间内,乙、丙振动的次数不同,频率不同,所以乙、丙的音调不同。
11.(1)L越长音调越低,理由:频率随长度增加而减小,频率小即音调低
(2)大于
解析:(1)由表格数据可知,当铁棍的长度越长时,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当铁棍的长度越短时,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由表格数据可知,当铁棍的长度为10 cm时,振动的频率为500 Hz,当铁棍的长度小于10 cm时,振动的频率大于500 Hz,音调高于re;当铁棍的长度大于10 cm时,振动的频率小于500 Hz,音调低于re;所以要用这种材料做一个乐器,发出do、re、mi、fa、so、la、xi的音时,re的音小于500 Hz,该乐器的长度应大于1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