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液化
液化
1.(传统文化)(2024青海中考)我们常吃的月饼是在烤箱里“烤”的,但根据南宋《武林旧事》记载,最早的月饼出自笼屉,青海就保留着用蒸笼“蒸”月饼的传统习俗。“蒸”月饼时,关于笼屉上方冒出的“白气”,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白气”是水蒸气,是液化现象
B.“白气”是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C.“白气”是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D.“白气”是小水滴,是汽化现象
2.(2024宁夏中考)下列厨房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
A.湿抹布变干
B.放入饮料中的冰块消失
C.新鲜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变硬
D.从冰箱冷藏室中拿出的西红柿表面变湿
液化方式
3.夏日,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从而 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夏天吃冰棒时看见冰棒冒“白气”,“白气”实质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4.(教材改编题)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如图)是在常温下采用 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到钢瓶中的。
液化放热
5.人不小心接触到质量相同的100 ℃的水与100 ℃的水蒸气,其烫伤更严重的是 ( )
A.100 ℃的水 B.100 ℃的水蒸气
C.烫伤一样严重 D.无法确定
1.秋天气温降低,教室的玻璃上有一些小水珠,小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下图中的自然现象相同的是 ( )
A.热风很快使手变干 B.屋檐下的冰柱 C.小草上的“露珠” D.河床干枯
2.打开冰箱的冷冻室会有“白气”向下飘出,烧开水时壶嘴口有“白气”向上冒出。对“白气”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二者都是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二者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二者的形成过程都需要吸热
3.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热水和冰块,上方分别盖有a、b玻璃片,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玻璃片上有小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中小水珠是热水汽化得到的
B.b中小水珠是冰块熔化得到的
C.a玻璃片下表面有小水珠,b玻璃片上表面有小水珠
D.a玻璃片上小水珠形成要放热,b玻璃片上小水珠形成要吸热
4.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将金属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口腔,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镜子的温度,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在镜面上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影响观察。
5.小明在厨房和妈妈学习烹饪,他发现在烹饪过程中提起锅盖后,锅盖上有水滴流下。锅盖上的水经历了先 后 的物态变化。
6.(2025沧州期中)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点火后火箭加速升空,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塔底部的大水池的水中,利用水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来吸收巨大的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不会太高,从而保护了发射塔;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为了减小火箭的体积,采用降低温度和 的方法使气态氢液化后储存在燃料室中。
7.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冰箱利用液态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液态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 又容易 的物质,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迅速 , 热,使冰箱内的温度 。制冷剂生成的蒸气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次 ,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量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释放出来,液态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内就可以保持一定的温度。
8.(科学思维)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走在街上,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顿时感觉周身寒冷,这就是风寒效应。风寒效应会影响人体对冷的感觉,导致人体感觉的温度与温度计所测环境温度有明显的差别。原来,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通过皮肤红外辐射、接触传导热量、冷热空气对流和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当无风时,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当刮风时,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感觉越寒冷。科学家提出用风寒温度描述刮风时人体皮肤感觉的温度,并通过大量实验找出了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下表是在气温为6 ℃时,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
风速/(km·h-1) 0 10 20 30 40
风寒温度/℃ 6 4 2 0 -2
(1)风会使人感觉更寒冷的原因主要是加强了 的因素。
A.温度 B.皮肤的表面积 C.人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
(2)当气温为6 ℃,风速为40 km/h时,地面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结冰,理由是 。
(3)利用表格给出的数据在下图中作出气温为6 ℃时,风寒温度与风速的关系图像。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B
2.D 解析:A.湿抹布变干,由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新鲜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变硬,是肉中的液态水变成固体的冰,是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从冰箱冷藏室中拿出的西红柿表面变湿,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西红柿,变成小水珠附在西红柿表面,是液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故选D。
3.温度降低 液化 小水珠 4.压缩体积
5.B 解析:水蒸气与水都是100 ℃,它们接触到皮肤都要向人体放热,水放热后,温度随之降低,等到它与人体温度相同时,即停止放热。而水蒸气向人体放热时先要发生液化放出大量热,变成同温度的水,水再继续向人体放热,因此质量相同的100 ℃的水蒸气比100 ℃的水要放热多,人烫伤也就更严重。故选B。
能力提升
1.C 解析:秋天气温降低,教室的玻璃上有一些小水珠,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A.热风很快使手变干,是水发生的汽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屋檐下的冰柱是水凝固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D.河床干枯,河水蒸发掉了,是水发生的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解析: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这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内温度较低的空气发生的液化现象,形成了“白气”;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这是由于从壶中热水汽化成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较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两种“白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的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的,液化过程放出热量,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3.C 解析:在盛有热水的烧杯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a玻璃片时,水蒸气温度降低,在a玻璃片的下表面液化为小水珠,液化放热;在盛有冰块的烧杯外,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b玻璃片时,水蒸气温度降低,在b玻璃片的上表面液化为小水珠,液化放热。综上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液化 5.汽化 液化
6.汽化 液化 压缩体积 解析: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水吸收热量,迅速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不会太高,从而保护发射塔。白色的“气团”是小水滴,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从气态变成液态,是一种液化现象。液化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为了减小火箭的体积,采用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氢液化后储存在燃料室中。
7.汽化 液化 汽化 吸 降低 液化
8.(1)C
(2)不会 地表温度高于冰的凝固点
(3)如图所示:
解析:(1)风加速了人体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汽化吸热,故选C。(2)当气温为6 ℃,风速为40 km/h时,虽然风寒温度为-2 ℃,但地表温度高,所以地面的水不会结冰。(3)由表中数据,描点、连线,可作出图像。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化
认识汽化和液化
1.(2024辽宁中考改编)刚煮熟的鸡蛋从热水中取出后,表面的水很快不见了,这是因为水发生了
(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2.(2024河南中考改编)如图,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出空气后把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该过程中酒精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看到塑料袋又瘪了,这是 现象。
沸腾
3.关于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B.沸腾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C.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D.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发生的汽化现象
4.(2024宿迁中考)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示情景,说明水还没有沸腾
B.调节铁圈B高度时,不用点燃酒精灯
C.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水内部也在汽化
D.移去酒精灯,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
蒸发
5.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 )
A.严冬,河水结冰 B.铁块变成铁水
C.吃冰激凌感觉凉快 D.擦在皮肤上的酒精“消失”
6.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
A.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
B.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C.洗手后,将双手摊开放到干手器下吹干
D.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7.(五育文化)为了增强体魄,同学们平时刻苦锻炼身体,锻炼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出汗能防止体温升得太高,这是由于汗液 ( )
A.熔化吸热 B.汽化吸热
C.液化放热 D.蒸发放热
1.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B.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C.蒸发是放热过程,而沸腾是吸热过程
D.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2.室内温度为20 ℃,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图中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
A B C D
3. 夏天,小明在家使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爽,是因为 ( )
A.电风扇吹出的风是凉风
B.电风扇吹出的风降低了周围空气的温度
C.电风扇吹出的风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D.电风扇吹出的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热空气带走
4.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屠呦呦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了乙醚具有较 (选填“高”或“低”)的 。乙醚沸腾后,继续加热,乙醚的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
5.(传统文化)(2025廊坊期中)《天工开物》记录了我国古代许多传统手工技术。如图所示,人们晾晒豆株时尽量将豆株铺开,这是通过增大液体的 的方式来加快液体的蒸发;在阳光下晒豆株干得快,表明液体 越高,蒸发越快。
6.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测沸水温度时应使用 温度计;冬天,在我国北方有些地区的最低气温达-50 ℃,测室外温度时应使用 温度计。
名称 凝固点 沸点
酒精 -117 ℃ 78 ℃
水银 -39 ℃ 357 ℃
7.(科学探究)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烧杯上加盖的目的是 。
(2)调整装置如图甲所示,确定烧杯所放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3)小明组装好仪器进行实验,第3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小明记录多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丙中大致画出温度-时间的关系图像。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温度计示数/℃ 94 95 97 98 98 98
(4)实验结束熄灭酒精灯后,烧杯中的水还会沸腾一小会儿,原因是 。
(5)观察到水沸腾时的实验现象:①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②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
(选填“变大”或“变小”),到达水面破裂。
(6)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可知,实验室的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A 2.汽化 液化
3.B 解析:液体温度达到沸点时才能沸腾,故A错误;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正确;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故C、D错误。故选B。
4.C 解析:A.水沸腾时,从水底冒出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进入气泡内,同时水压减小,所以气泡会不断变大,升到水面破裂,释放水蒸气,所以图示情景,说明水正在沸腾,故A错误;B.为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调节铁圈B高度时,要点燃酒精灯,故B错误;C.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汽化,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水内部也在汽化,故C正确;D.液体沸腾时需要持续吸热,移去酒精灯,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是因为可以继续从烧杯底部吸收热量,故D错误。故选C。
5.D
6.B 解析:A.将湿衣服展开晾到通风向阳的地方,既可以升高液体的温度,也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使蒸发加快,故A不符合题意;B.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既可以保温,又可以减小农田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使蒸发减慢,故B符合题意;C.洗手后,将双手摊开放到干手器下,可以加快液体表面的流动速度,使蒸发加快,故C不符合题意;D.用扫帚把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积,使蒸发加快,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
能力提升
1.C 解析:蒸发和沸腾都是吸热过程。故选C。
2.C 解析:因室内温度为20 ℃,所以温度计开始的示数是20 ℃,排除选项D;当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排除选项A;但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排除选项B。故选C。
3.C 解析:使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爽,是因为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而蒸发吸热,所以人会感到凉爽;电风扇吹出的风,并不能降低气温,在室内,风也不能把人体周围的热空气带走。故C正确。故选C。
4.低 沸点 不会
5.表面积 温度 解析: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晾晒豆株时要尽量将豆株铺开,这样做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加快水分的蒸发。在阳光下晒豆株,豆株上的水分温度高,此时豆株干得快,说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6.水银 酒精
7.(1)减少热量的散失 (2)需要
(3)96 如图所示:
(4)陶土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
(5)变大 (6)98 低于
解析:(1)在烧杯上加盖的目的是减少热量的散失。(2)加热烧杯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所以在确定烧杯所放高度时要点燃酒精灯。(3)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则此时温度计示数为96 ℃,根据表格数据在图丙中描点、连线。(4)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时,铁圈和陶土网也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其温度高于水的温度,当移去酒精灯时,水从铁圈和陶土网处吸收热量,继续沸腾。(5)水沸腾时,从水底冒出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进入气泡内,同时水压减小,所以气泡会不断变大,升到水面破裂,释放水蒸气。(6)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 ℃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 ℃;此时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 ℃,所以实验室的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