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 总结提升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停止,发声 。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的传播不一定停止。
2.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够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 ,会被 回来的现象。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大于
s。
4.声速的大小跟 有关,还跟 有关。
注意:一般情况下,15 ℃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 m/s。一般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最快,气体最慢(v固体>v液体>v气体)。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 叫作音调,影响音调的因素是 。发声体频率越高,音调越 ;发声体频率越低,音调越 。
注意:①人耳的接收范围是20~20 000 Hz;②频率低于20 Hz的是次声波;③频率高于20 000 Hz的是超声波。
2.响度:声音的 叫作响度,发声体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人听到的声音是否响亮还与 有关。
注意:音调与响度是声音的两个特性,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3.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 、 等因素有关。
三、声的利用
声的利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声来传递 ,另一个是利用声传递 。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指发声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是指凡是妨碍人们正常 和 的声音。
2.人们以 为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不同分贝的声音对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 ;阻断噪声 ;防止噪声 。
(图2.1—2) 命题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1.用手拨动橡皮筋,橡皮筋由于 产生声音;拨动同一根橡皮筋,用的力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图2.1—4) 命题点:声音的传播 2.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置于玻璃罩中,慢慢抽走玻璃罩中的空气,发现闹钟的响声越来越低,这说明 。
(图2.1—5) 命题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3.如图所示,小明进行击鼓表演, 他发现听到鼓声的同时鼓面也在振动,说明鼓声是由 产生的;他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改变了鼓声的 ,用较小的力敲鼓,声音的响度 。
(图2.1—6) 命题点:声音的传播 4.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面(使附近同学不能直接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敲桌面的声音,说明 能够传声。
(图2.1—7) 命题点:骨传导 5.如图所示,用棉花球塞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下巴的骨头上,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移开音叉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 可以传声。
(图2.2—4) 命题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6.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多次被音叉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这说明声音 。若使音叉发出更大的声音,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也更大,此实验说明音叉振动的 越大,发出声音的 越大。
(图2.2—8) 命题点: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7.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其中发“3”的为从右端开始第 个瓶子。
(图2.2—9) 命题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8.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如图所示。 塑料管或竹管是通过 的振动发声的,上下推拉“活塞”,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就会改变。
(图2.3—6) 命题点:声音的产生、声的利用 9.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扬声器的纸盆由于 发出声音,烛焰的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 。
(图2.4—3) 命题点:噪声的控制 10.如图所示的标识,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这是在 控制噪声。
探究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1.实验方法: 。
2.实验过程:将一把尺子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改变其伸出桌面的 ,用 力度拨动尺子,控制 相同,观察尺子振动快慢与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
3.实验结论:其他条件一定时,发声体振动 越高,音调越 。
探究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1.实验方法: 。
2.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 的现象,说明 。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
3.实验结论: 越大,声源响度越 。
4.在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2024临沂中考)5月25日,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动,临沂市部分学校开展了人工智能进校园活动。如图所示,同学们与智能机器人交流互动时,机器人的声音( )
A.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在气体中传播得最快
D.机器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2.(2024无锡中考)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 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的传播需要 。
声音的特性
3.(2024齐齐哈尔中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B.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变大
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4.(2024呼和浩特中考)每年的3月3日,既是世界听力日,也是全国爱耳日。关于人耳听音:①乐器声忽大忽小;②隔着墙分辨熟悉的声音。分析这两种声现象,其声音特性,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响度与音调 B.音色与音速 C.响度与音色 D.音调与音速
声的利用
5.(2024齐齐哈尔中考)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眼镜店清洗眼镜的设备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使清洗液发生剧烈振动达到去污的效果,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2025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下列措施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戴耳塞休息
C.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
D.高速公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
声现象综合
7.(2024绥化中考)声音丰富了我们的世界,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蝈蝈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敲鼓时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8.(2024河北中考)如图所示,用鹤骨制作的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管乐器。用骨笛吹奏发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B.发出的声音是由鹤骨的振动产生的
C.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响度无关
D.按压骨笛上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发出的声音的音色
9.(2024德州中考)如图所示,汽车领域广泛利用AI(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实现“人与车”全场景自然交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语音助手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减小声音音量实质是降低音调
C.人们能分辨出车载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是声音的音色
D.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0.(2024包头中考)如图,某款变频超声波驱蚊器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干扰蚊子的感觉和行为,达到驱蚊效果。关于驱蚊器发声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驱蚊器发声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B.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C.驱蚊器发出的声音可以被人听到 D.调高驱蚊器的振动频率,声音的音调变高
11.(2024菏泽中考)中国高铁正在高速发展。在旷野里,远远看到疾驰的列车犹如一枚“白色子弹”,如图所示。若它以100 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12 s,则行驶了 m。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是 的。列车上交谈的乘客自觉压低声音,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12.(2024连云港中考)在音乐社团的活动过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到人耳。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声呐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
【详解答案】
教材要点梳理
一、1.振动 振动 停止
2.介质 真空 3.障碍物 反射 0.1
4.介质的种类 介质的温度
二、1.高低 频率 高 低
2.强弱 振幅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3.材料 结构
三、信息 能量
四、1.无规则 工作 生活 2.分贝
3.产生 传播 进入耳朵
教材图片专练
1.振动 振幅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鼓面振动 响度 较小
4.固体 5.固体
6.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幅度 响度
7.6 8.空气柱 音调
9.振动 能量 10.声源处
教材实验突破
实验1
1.控制变量法 2.长度 相同 响度
3.频率 高
实验2
1.控制变量法
2.弹开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变大
3.振幅 大 4.转换
高频考点过关
1.D 解析:A.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不符合题意;C.相同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故C不符合题意;D.机器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同学们耳中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
2.振动 介质 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闹钟发出的响声是闹铃振动产生的。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测,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全部抽走,处于真空状态时,将听不到铃声,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A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古筝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频率无关,所以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变,故B错误;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弦的振幅,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故D错误。故选A。
4.C 解析:乐器声忽大忽小是声音的响度在变化。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隔着墙能分辨熟悉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选C。
5.超声波 能量 解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眼镜店清洗眼镜的设备是利用超声波使清洗液发生剧烈振动达到去污的效果,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
6.A 解析: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符合题意;戴耳塞休息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是在监测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高速公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C 解析:A.蝈蝈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而影响音调的是振动的频率,故B错误;C.雷达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C正确;D.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D错误。故选C。
8.C 解析:A.笛声可能属于噪声,比如:笛声影响人们休息和工作时,就属于噪声,故A错误;B.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主要与介质的特性有关,而与声音本身的响度无关,故C正确;D.按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长度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改变,故D错误。故选C。
9.C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语音助手发出的声音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减小声音的音量,即减小声音的大小,实质是降低响度,故B错误;C.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分辨出车载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故C正确;D.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AI获得了指令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C。
10.C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驱蚊器发声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驱蚊器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超声波,而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C错误,符合题意;D.声音的音调决定于振动的频率,调高驱蚊器的振动频率,声音的音调变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1 200 静止 声源 解析:若它以100 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12 s,由v=可得,高铁行驶的距离为s=vt=100 m/s×12 s=1 200 m。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列车上交谈的乘客自觉压低声音,减少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2.空气 音色 超声波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在音乐社团的活动过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耳。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一般不同,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呐是利用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