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测试卷(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测试卷(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7:5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实验是物理的基础。要做实验就要用到各种实验器材,而且每个实验器材的操作都有它的规范性要求。下列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
A B C D
2.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
A.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B.冰、沥青、玻璃都是非晶体
C.海波、食盐、蜂蜡都是晶体
D.铁、雪花、塑料都是晶体
3.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
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
B.夏天吃冰棒时感觉到凉爽,是因为熔化吸热
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4.(2024常州中考)盆栽养护应遵循“土壤含水不浇水,土壤干时要浇水”的原则。春季,小明自制“土壤含水显示仪”,探测花盆内土壤是否含液态水。如图所示,中午将试管倒插入土壤深处,傍晚发现试管内上端出现水珠,说明土壤含液态水。从土壤含液态水到试管内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升华后液化 D.先升华后凝华
第4题图     第5题图
5.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如图所示。下列物态变化与“冰花”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
A.蜡烛“流泪”  B.枝上雾凇
C.清晨露珠  D.云雾缭绕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到温暖的室内镜片变得模糊,一定是凝华现象
B.用扇子扇沾有酒精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其示数将一直下降
C.冰棍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D.洗澡间的玻璃上有水雾,过一段时间又没了,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液化后汽化
7.下表是某些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铅 328 1 740
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80 ℃的酒精是液态
B.气温接近-50 ℃时,应选用水银温度计
C.铅的凝固点是-328 ℃
D.-39 ℃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8.如图所示,烧杯里装着水,试管中装着酒精,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 ℃,给烧杯加热使水沸腾,继续加热,则试管中的酒精(  )
A.能沸腾 B.温度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
C.温度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9.能用纸锅烧开水吗 小华带着疑问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她惊奇地发现:水真的能烧开!对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
A.水烧开时水中的气泡是液化形成的
B.水面上方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
C.水烧开时纸锅底部温度低于水的温度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故纸没燃烧
10.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B.在-117 ℃时,酒精一定处于液态
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1.某疫苗需保存在低于8 ℃的环境中。夏季,运输过程中为监测疫苗温度是否超标,应在冷藏箱内放置如图所示的温度计   (选填“甲”或“乙”)。在接收点,为正确读数,验收人员    (选填“能”或“不能”)把温度计从冷藏箱中取出读数。
12.发生火灾时,可使用如图所示的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该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     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放到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汽化时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第12题图  甲 乙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3.我们知道液氮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96 ℃。市场上有一种液氮冰激凌,制作时将液氮倒入盛有奶油及水果泥的纸碗中,水果泥(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液氮倒在水果泥上后会迅速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烟雾缭绕的“白气”实质是
     (选填“空气”“小水滴”或“氮气”)。
14.如图所示是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80 ℃,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 ℃,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方案,选用此方案主要是为了    (选填“受热均匀”或“控制温度”),实验不久可观察到碘锤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观察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
    现象。
15.端午节,小明和小华帮妈妈煮粽子。先用大火将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明认为:应继续用大火烧,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能将粽子快速煮熟;小华认为:应改用小火烧,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将粽子煮熟。    的想法更合理,理由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8分,第17小题12分,第18小题10分,共30分)
16.(2025石家庄期中)小刚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三个因素有关。星期天,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在三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A   B   C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    (填字母)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如图所示,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伸展双手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图中利用了
    加快水的蒸发。(填序号,可多选)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4)请你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另提出一个液体蒸发快慢与哪种因素有关的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     有关。
17.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如图甲所示,组装器材时,先将酒精灯放置在铁架台上,接下来调节    (选填“a”或“b”)的高度。采用水浴法给固体加热的优点是                。
(2)实验中所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
(3)图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第10 min海波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4)图丙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蜂蜡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8.(2024枣庄中考节选)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甲    乙
(1)安装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时,应该先确定铁圈A的位置,确定其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小明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      ;水在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      。此时当地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中的a所示。如果同组的小红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    (选填“b”“c”或“d”)。
四、阅读理解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8分,共16分)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积雪对公路行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路况的改变,路面积雪经车辆压实后,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减小,汽车易左右滑动。同时,汽车的制动距离也难以控制,一旦车速过快、转弯太急,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专家研究表明,气温不同,积雪的厚薄不同,对汽车的危害也不一样。当积雪厚度在5~15 cm,气温在0 ℃左右时,汽车最容易发生事故,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路面的冰雪常会呈“夜冻昼化”的状态,因此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在相同气温条件下,为什么水不再结冰了
(1)猜想与假设: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针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并说明
理由。
猜想:  ;
理由:  。
(2)设计实验方案:针对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请写出实验方案及主要
步骤。


 。
2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在横线上写出相应引文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    ;“凝成小冰晶”    ;“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     。
(2)上面涉及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        。
(3)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    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    ,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导致降雨。
(4)地球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总水量的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建议并提倡居民使用节水龙头
B.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
C.将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详解答案】
1.C 解析:A.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壁,导致读数不准,故A错误;BD.温度计的玻璃泡需要浸没在液体中,读数时视线要和温度计的液面相平,故B、D错误;C.图中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时的视线均符合要求,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故C正确。故选C。
2.A 解析:冰、海波、食盐、铁、雪花是晶体,玻璃、蜂蜡、沥青、塑料是非晶体,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C 解析: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导致人体温度降低,所以感觉冷,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冰棒吃到嘴里,冰棒由固态变为液态,这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所以人感觉到凉爽,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干冰升华吸热,故C错误,符合题意;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4.A 解析:中午将试管倒插入土壤深处,由于中午土壤温度较高,土壤中的水分蒸发进入试管,是汽化现象;傍晚温度降低,试管中的水蒸气液化附着在试管壁上,试管内上端出现水珠,说明土壤含液态水。从土壤含液态水到试管内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B 解析:冬季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成小冰晶,形成冰花。A.蜡烛“流泪”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与冰花形成原理相同,故B符合题意;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小水珠,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D 解析: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到温暖的室内,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镜片会变得模糊,故A错误;用扇子扇沾有酒精的温度计的玻璃泡,酒精蒸发吸热,温度计示数下降,待酒精蒸发完后示数再升高,直到和室温相等,故B错误;冰棍周围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故C错误;洗澡间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成小水滴,形成水雾,过一段时间又没了,是水雾又变成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D正确。故选D。
7.D 解析:A.酒精的沸点是78 ℃,则80 ℃时,酒精是气态,故A错误;B.水银的熔点为-39 ℃,当气温接近-50 ℃时,水银已经凝固了,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此时的温度,故B错误;C.铅的凝固点等于熔点,是328 ℃,故C错误;D.水银的熔点为-39 ℃,-39 ℃的水银可能在熔化,因为水银是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故D正确。故选D。
8.A 解析: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给烧杯加热过程中,试管中的酒精先达到沸点并能从热水中持续吸热而沸腾,且酒精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继续加热,试管中的酒精的温度低于沸水的温度,酒精能继续吸热,所以酒精能继续沸腾,故A正确。故选A。
9.D 解析:水烧开时水中的气泡是水变为水蒸气形成的,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水面上方的“白气”是水烧开时产生的大量热的水蒸气遇到外界较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水沸腾过程中仍需要从纸锅底部吸收热量,所以水烧开时纸锅底部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故C错误;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故D正确。故选D。
10.D 解析:从图甲可知,固态酒精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故固态酒精是晶体,故A错误;在-117 ℃时,酒精可能处于液态,也可能处于固态或固液共存态,故B错误;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酒精的沸点是78 ℃,测量温度超过酒精温度计的量程,所以不能测量,故C错误;由图乙可知酒精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D正确。故选D。
11.乙 不能 解析:由题可知,疫苗需保存在低于8 ℃的环境中,温度计甲是普通温度计,温度计乙的构造类似于体温计;根据温度计的构造特点可知,温度计乙温度升高后水银柱升高,不会再降下去,可以测定最高温度,故应在冷藏箱内放置温度计乙;温度计乙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但外界温度高,温度计示数会升高,故验收人员不能把温度计从冷藏箱中取出读数。
12.压缩体积 吸收 解析: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液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迅速汽化,因此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放到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13.汽化 吸收 小水滴 解析:液氮倒在水果泥上后吸热会迅速汽化成气体;“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14.甲 控制温度 凝华 解析: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低于碘的熔点,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远高于碘的熔点,采用热水来加热碘,可以控制碘的温度低于它的熔点,从而防止碘熔化,更好地观察碘的升华现象,故更合理的方案是甲方案。停止加热冷却后,观察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碘蒸气直接变为了固态碘,这是凝华现象。
15.小华 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小华的想法更合理;因为水沸腾后,无论如何加大火力,水的温度都保持在沸点不变,不再升高。加大火力只是浪费了燃料。所以水沸腾后,用小火加热让水保持沸腾就可以了,而且用小火烧还能节约能源。
16.(1)表面积 (2)A、C (3)①②③
(4)空气湿度(答案不唯一)
解析:(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知,水的温度、水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均相同,只有水的表面积不同,所以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2)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由图可知,A与C水滴的表面积相同,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C中对水加热,温度较高,故选A、C两图进行对比。(3)①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②把手伸开,会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③吹出的风使水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故选①②③。(4)雨天衣服干得慢,据此可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空气湿度有关。
17.(1)b 使固体受热均匀且温度变化缓慢
(2)热胀冷缩 (3)吸收 固液共存 (4)非晶体
解析:(1)先组装下面器材,再组装上面器材,便于调节器材间的距离,所以先将酒精灯放置在铁架台上,接下来调节b的高度。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加热时,固体受热均匀,并且温度变化比较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2)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3)海波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图乙可知,第10 min时,海波正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既有液态的海波,也有还没有熔化的固态的海波,所以此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4)由图丙可知,蜂蜡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即蜂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蜂蜡是非晶体。
18.(1)需要
(2)不断升高 保持不变 低于 (3)c
解析:(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固定A的高度,所以组装器材时,需要将酒精灯点燃。(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从1 min到5 min,是水沸腾前,水吸收热量而温度不断升高。水沸腾后,水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水的温度保持98 ℃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因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所以此时当地的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3)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减少水的质量,水升温较快,但沸点不变,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c。
19.(1)加盐后,水的凝固点降低 在相同气温条件下,水不再结冰,说明温度未达到凝固点
(2)向两个相同的杯子里分别装入体积相同的纯水和盐水,把它们放入冰箱冷冻室,每隔5 min用温度计测一次温度,并观察它们的凝固情况,可以发现纯水先凝固
20.(1)液化 凝华 熔化
(2)液化、凝华
(3)升华 吸收 降低 (4)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