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 测试卷(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测试卷(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8:0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纳米技术是以0.1~100 nm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目前我国在纳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1.76×109 nm可能是 (  )
A.物理课本的长度 B.一个人的身高
C.一座山的高度 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2.关于物理实验中的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消除误差
B.错误只能减少,不能消除
C.误差的产生可能与测量工具有关
D.测量时多估读几位数字就可以减小误差
3.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好
B.物体的起始端必须与零刻度线对齐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及刻度尺
D.只要方法得当,则可消除测量中的误差
4.物理实验小组的三名同学利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名同学依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 cm、2.36 cm、2.34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
A.2.36 cm B.2.34 cm
C.2.35 cm D.2.4 cm
5.(2024青海中考)从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到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再到朱自清的文学作品《荷塘月色》,月亮被赋予了多种寓意。“飞天”兴趣小组依照张九龄的诗绘制了如图所示的一幅画,若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的是 (  )
A.升起的明月 B.海边的礁石
C.站立的诗人 D.海边的房屋
6.(2024宿迁中考)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其s-t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B.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
C.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后运动的
7.甲、乙两车行驶路程之比为5∶4,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它们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  )
A.15∶8 B.8∶15
C.5∶6 D.6∶5
8.下列描述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  )
A.速度大的物体运动一定快
B.正在进站的和谐号动车可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C.由v=可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平均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越大
9.(2024乐山中考)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图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车都做变速直线运动
C.10~20 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D.20~30 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10.(2025廊坊月考)小丽和妈妈自驾去姥姥家的路上,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则关于标志牌上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8 km是指小丽和妈妈驾车驶出哈尔滨18 km
B.40是指机动车限速40 m/s
C.若小丽和妈妈驾车从该标志牌到达哈尔滨用时25 min,则该车已经超速
D.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小丽和妈妈驾车从此处至少需0.48 h到达哈尔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1.图甲中测量对象的身高为    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为    s。
甲    乙
12.2023年5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后,以地面为参照物,该卫星是静止的,以太阳为参照物,该卫星是   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选填“相对”或“绝对”)的。
13.下表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运动软件记录的数据。若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 000 s,步长是0.5 m,则他步行的路程是   m,步行的速度是   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运动软件
步数排行榜
名次 步数
8 6 000
14.如图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前5 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是    m,在5~15 s内物体       (选填“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变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15.近几年,不少地区推行用“区间测速”作为判断是否超速的依据之一。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15 km,该路段最高限速120 km/h,车辆通过测速路段的最短时间为
  min。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通过两监测点的速度分别为110 km/h和100 km/h,该车在此路段的平均速度为   km/h。该车   (选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8分,第17小题10分,第18小题8分,共26分)
16.在长度测量的学习中,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活动。
(1)小明在测量物理新课本宽度时进行了多次测量是为了    。若按图中视线A来读数,会使最终的测量结果偏    。
(2)小明在测量物理新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时,采用了如下步骤:
①压紧课本,并用刻度尺测出一本物理课本的厚度(从页码第一页至最后一页),记为L;
②翻看物理课本最后一面的页码,记为n;
请写出计算一张纸厚度的表达式:d=    (用字母表示);
③在上面①步骤中,如果课本没有压紧,最终测到的纸张厚度将偏    。
17.(2025惠州期中)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沿斜面从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在A、B、C三处均有电子表显示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为了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适当    (选填“大”或“小”)一些。
(2)测得小车在AC段的运动时间t=    s,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4)由图中测量数据可知,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
18.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实验中,小明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相机,拍得如图所示的照片,这种相机说明书上的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
(1)纸锥运动的时间tAB    (选填“<”“=”或“>”)tBC。
(2)从A到D纸锥下落的速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从E到F纸锥运动的路程是    cm,纸锥下落的速度是    m/s。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10分,第20小题10分,共20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19.(2025宝鸡期中)下表为小军同学给外婆送电暖器时,根据乘坐出租车的发票,提炼出的信息。
车号 陕CLZ##6
上车 8:00 下车 8:10
单价 2元/km 里程 9 km
(1)小军同学乘坐在该出租车上时,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多少分钟
(2)小军同学乘坐在该出租车上时,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合多少米每秒
(3)小军同学乘车这段时间,这辆出租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请简述理由。
20.沈阳到天津的某次列车某日的运行时刻表如下所示。
时间 沈阳 北戴河 唐山 天津
到站时间 16:11 16:44 17:20
发车时间 13:20 16:14 16:48
里程/km 0 426 680
(1)求列车从沈阳站到天津站的平均速度。
(2)该车从北戴河站到唐山站的平均速度为190 km/h,求北戴河站到唐山站的里程。
(3)此列车长为200 m,若以70 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1 200 m的桥,求列车全部过桥所用的
时间。
【详解答案】
1.B 解析:根据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可知,1 nm=10-9 m,所以1.76×109 nm=1.76×109×10-9 m=1.76 m,此长度与一个人的身高接近。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C 解析: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和测量的人有关;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不能完全消除误差;而错误是可以避免或消除的;减小误差的办法有尽量使用较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多估读几位数字不可以减小误差。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3.C 解析: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并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好,故A错误;如果零刻度线磨损,测量的起始端可以与其他整刻度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故B错误;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及刻度尺,故C正确;误差可以减小,但不会消除,故D错误。故选C。
4.C 解析:误差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则测量结果为
L==2.35 cm。故选C。
5.A 解析:A.以地面为参照物,升起的明月的相对位置改变,是运动的,故A符合题意;B.以地面为参照物,海边的礁石的相对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B不符合题意;C.以地面为参照物,站立的诗人的相对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C不符合题意;D.以地面为参照物,海边的房屋的相对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A 解析:AB.根据题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距离大于乙车通过的距离,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A正确,B错误;CD.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驶,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后运动(不是静止的);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前运动的,故C、D错误。故选A。
7.C 解析:由题可知,甲、乙两车行驶路程之比为s1∶s2=5∶4,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3∶2,则它们的平均速度之比为v1∶v2==5∶6。故选C。
8.A 解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说明物体运动快,故A符合题意;正在进站的和谐号动车做减速运动,不能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时间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根据s=vt,时间关系未知,平均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不一定越大,故D错误。故选A。
9.D 解析:AB.由图甲可知,甲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则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乙可知,乙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则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C.10~20 s内,由图甲、乙可知,甲车行驶的路程大于乙车行驶的路程,所以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D.20~30 s内,由图甲、乙可知,两车行驶的路程相同,根据v=可知,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故选D。
10.C 解析:A.18 km是指交通标志牌处到达哈尔滨的路程为18 km,故A错误;B.40是指机动车最高限速为40 km/h,故B错误;C.若小丽和妈妈驾车从该标志牌到达哈尔滨用时25 min,车的平均速度为v==43.2 km/h,则该车已经超速,故C正确;D.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小丽和妈妈驾车从此处到达哈尔滨至少需要的时间为t'==0.45 h,故D错误。故选C。
11.165.0 140
12.运动 相对 解析:北斗导航卫星在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后,以地面为参照物,该卫星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是运动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3.3 000 1 静止 解析:由题意和图示可得,小明步行的路程是s=6 000×0.5 m=3 000 m;他步行的速度是v==1 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手机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明是静止的。
14.0 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前5 s内物体路程不变,始终静止,因此前5 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是0 m。在5~15 s内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加,做匀速直线运动。
15.7.5 150 会 解析:由v=,得tmin==0.125 h=7.5 min;根据题图可知,轿车行驶的时间t'=10:37-10:31=6 min=0.1 h;轿车的平均速度为v'==150 km/h>120 km/h,所以该车会被判为超速。
16.(1)减小误差 大 (2)② ③大
解析:(1)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减小误差;将视线A方向延长,会与刻度尺3.50 cm后面的刻度位置相交,故读数会偏大。(2)②一张纸的厚度为课本的厚度L除以总张数。最后一面的页码n,则总张数为,故一张纸厚度的表达式为d=。③如果课本没有压紧,那课本厚度L变大,由上式可知,最终测得的纸张厚度偏大。
17.(1)小 (2)3 0.3 (3)偏小 (4)0.4
解析:(1)为了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适当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2)小车在AC段的运动时间为t=3 s。AC段的平均速度为vAC==30 cm/s=0.3 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小车在AB段的时间偏长,而路程测量准确,由v=得,测得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4)由图中测量数据可知,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40 cm/s=0.4 m/s。
18.(1)= (2)变大 (3)20.0 0.4
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照相机每秒拍照2次,则相邻的两个位置之间的时间是相同的,即tAB=tBC。(2)相邻的两个位置之间的时间相同,由题图可知,纸锥从A到D下落的过程中,相邻两个位置之间的高度变大,根据v=可知,速度越来越大。(3)由题图可知,从E到F纸锥运动的路程为80.0 cm-60.0 cm=20.0 cm=0.200 m;照相机每秒拍照2次,从E到F所用的时间为t=0.5 s;纸锥下落的速度为v==0.4 m/s。
19.解:(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
t=8:10-8:00=10 min。
(2)出租车行驶的路程为s=9 km,
出租车的平均速度为
v==54 km/h=15 m/s。
(3)出租车起步和减速停下来的过程中速度都会发生变化,且中间过程中速度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这辆出租车一定做变速运动,不做匀速直线运动。
20.解:(1)列车从沈阳站到天津站所用的时间为
t1=17:20-13:20=4 h,
从沈阳站到天津站的路程为
s1=680 km,
列车从沈阳站到天津站的平均速度为
v1==170 km/h。
(2)该车从北戴河站到唐山站的平均速度为v2=190 km/h,
该车从北戴河站到唐山站的时间为
t2=16:44-16:14=30 min=0.5 h,
从北戴河站到唐山站的里程为
s2=v2t2=190 km/h×0.5 h=95 km。
(3)列车全部通过桥行驶的路程为
s3=L车+L桥=200 m+1 200 m=1 400 m,
由v=可得,列车全部过桥所用的时间为t3==20 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