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评估测试卷(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评估测试卷(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06 18:0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评估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2024吉林中考)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根据你的经验,下列描述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一支铅笔的质量约为2 kg B.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 cm
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5 ℃ D.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约为5 s
2.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的“轻舟”是运动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轻舟 B.船夫 C.山峰 D.船舱
3.对于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甲: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弱,表明发声体振动减弱
B.图乙: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响度不同
C.图丙: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D.图丁: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消除噪声
4.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超市利用冰块保鲜海产品,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C.北方美丽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炒菜前滴入热锅底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水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5.(2024成都中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的诗句描绘了成都草堂门前浣花溪秀丽的景色(意境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能从各个方向看见黄鹂,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B.看到溪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是光的折射现象
C.阳光下的溪水波光,是水面对光的反射现象
D.目送白鹭高飞远去的过程中,眼睛的晶状体变厚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6.(2025唐山期末)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50°
C.NN'是界面 D.MM'的右边是玻璃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不小心将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玻璃板AO碰倒了,玻璃板绕O点顺时针倒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烛焰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玻璃板倒在桌面上后,烛焰不成像
C.玻璃板倒下的过程中,烛焰的像绕O点逆时针旋转
D.玻璃板倒下的过程中,烛焰的像与烛焰始终关于玻璃板对称
8.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与量杯总质量m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量杯的质量是80 g
B.该液体的密度是1.25 g/cm3
C.当液体的质量是80 g时,体积是60 cm3
D.该液体的密度是1.0×103 kg/m3
9.如图所示,商家推出扫码兑奖活动,用手机扫描瓶盖二维码时,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瓶盖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C.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2倍焦距以外
D.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手机摄像头
10.有三个质量相等,外半径也相等的空心的铜球、铁球和铝球,已知ρ铜>ρ铁>ρ铝。如果在三个球的空心部分灌满水,那么灌水后,三个球的质量m铜、m铁、m铝的关系应该是 (  )
A.m铜>m铁>m铝 B.m铜C.m铜=m铁=m铝 D.m铁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1.如图甲所示,小宇用刻度尺测铅笔头的长度,他特意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读数,发现三种读数结果并不一样,其中正确的读数角度是图中的    (选填“a”“b”或“c”),此铅笔头的长度是
    cm;图乙中的秒表的示数为    s。
甲    乙
12.写出下列情景所对应的物理知识。
(1)潜水员在水中听到船只经过的声音。这表明               。
(2)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喇叭会感到振动。这表明              。
(3)工人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零件。这表明         。
13.湖水深为3 m ,当白鹭距水面8 m时,白鹭的倒影与水面的距离为    m;在白鹭向水面俯冲捕食的过程中,白鹭在水中的倒影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如图,将干冰放入试管,在试管口上套上气球,过一会儿看到气球越来越大,同时发现试管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发生该物态变化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5.已知甲物体的密度为1.5×103 kg/m3,甲、乙两实心物体的体积之比为2∶3,质量之比为1∶2,则乙物体的密度为    kg/m3,若甲切去,乙切去,则它们剩余部分的密度之比为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8分,第17小题10分,第18小题14分,共32分)
16.图甲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小华利用同一装置,只更换烧杯中的水,重复上述实验。根据小明和小华的实验数据,分别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a和b,如图乙所示。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
(2)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的“白气”是    形成的。
(3)根据图像可知,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由图像可知,小明所用水的质量m1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华所用水的质量m2。
17.(2024德州中考)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展示了以下两个实验:
甲   乙
(1)图甲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沿OA方向射出,这一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
(2)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普遍规律,接下来的操作是改变      ,多次实验。
(3)图乙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光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将蜡烛移至5 cm刻度线处,其他元件的位置不变,若使清晰的像再次呈现在光屏上,需在蜡烛与凸透镜间放置一个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实验中,保持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用焦距相同、直径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光屏上呈现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    (选填“更大”“更小”或“更亮”)。
18.(2024广东中考)小明摘来李子,用天平、量筒和水测量李子的密度。
(1)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的     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李子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李子的质量为    g;用量筒和水测得李子的体积为40 cm3,则李子的密度为    g/cm3。
(3)完成上述实验后,在不用量筒的情况下,小明利用天平、烧杯和该李子测量凉茶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甲   乙
①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凉茶,如图甲所示,并在烧杯上标记此时液面的位置M1,测得凉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40 g;
②将李子放入凉茶中,李子沉底,如图乙所示,在烧杯上标记此时液面的位置M2;
③取出李子,然后向烧杯中加凉茶,使液面上升至位置    ,测得此时凉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82 g。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凉茶的密度为    g/cm3。从烧杯中拿出李子时会带出一些凉茶,这对凉茶密度的测量结果    (选填“有”或“无”)影响,原因是          。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6分,第20小题8分,共14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19.(2025常德期末)2024年“萝卜快跑”作为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先行者,已在11个城市开展了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在武汉甚至出现“爆单”的情况。科技爱好者小芷前往体验并对其启动到匀速运动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出租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的40 s内,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已知前10 s出租车运动的路程为100 m,求:
(1)前10 s出租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出租车在匀速直线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
(3)出租车在40 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0.建筑工地需要400 m3的沙石,为了估测沙石的密度,用一只空桶平装满一桶沙石,测得桶中的沙石的质量为50 kg,再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20 kg,ρ水=1.0×103 kg/m3,求:
(1)桶的容积。
(2)沙石的密度。
(3)若用一辆载重4 000 kg的卡车将沙石运到工地,至少要运多少次
【详解答案】
1.B 解析:A.一支铅笔的质量在10 g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与一张A4纸的宽度相同,而一张A4纸的宽度约为21 cm,所以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 cm是符合实际的,故B符合题意;C.一般情况下,人的正常体温为37 ℃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在15 s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C 解析:研究对象是“轻舟”,所以不能选择“轻舟”作为参照物,故A错误;相对于船夫,“轻舟”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轻舟”是静止的,故B错误;“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轻舟相对于山峰的位置不断变化,“轻舟”在运动,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山峰,故C正确;相对于船舱,“轻舟”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轻舟”是静止的,故D错误。故选C。
3.C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空气越稀薄,听到的铃声越小,不是发声体振动减弱,故A错误;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故B错误;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C正确;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能消除噪声,故D错误。故选C。
4.B 解析:因为蜡属于非晶体,所以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故A错误;冰熔化吸收热量,所以超市用冰块保鲜海产品,故B正确;北方美丽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炒菜前滴入热锅底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小水滴吸热汽化成了水蒸气,故D错误。故选B。
5.D 解析:A.能从各个方向看见黄鹂,是由于黄鹂的表面比较粗糙,光射到黄鹂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水中鱼反射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因此这就导致了我们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浅,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水面相当于平面镜,阳光下的溪水波光,是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的缘故,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目送白鹭高飞远去的过程中,物距变大,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此时像距应变小,但由于像距(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不变,此时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来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所以焦距应变大,故晶状体变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6.D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题图可知,∠BOM=30°,∠BON=90°-30°=60°,∠AON=60°,所以NN'为法线,MM'为界面。因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当光线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CON'=90°-50°=40°,则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C是折射光线,∠AON是入射角,等于60°,∠CON'是折射角,为40°,则MM'的右边是玻璃。综上分析可知,只有选项D正确。故选D。
7.D 解析:A.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则烛焰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B.玻璃板倒在桌面上后,烛焰的光仍会照射到平面镜上,仍会反射形成像,故B错误;CD.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始终关于平面镜对称,当玻璃板倒下的过程中,烛焰的像顺时针旋转,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8.D 解析:BD.该液体的密度是ρ==1 g/cm3=1.0×103 kg/m3,故B错误,D正确;A.当液体的体积为0时,即不装液体时,液体与量杯的总质量即为量杯的质量,由图像可知,量杯的质量为20 g,故A错误;C.当液体的质量为80 g时,液体与量杯的总质量为m=80 g+20 g=100 g,由图像可知,液体的体积是80 cm3,故C错误。故选D。
9.C 解析: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在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所以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2倍焦距以外,故C正确;如果要让像变小一些,因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应增大物距,应将二维码远离手机摄像头,故D错误。故选C。
10.A 解析:已知三个空心金属球的外半径相等,因此三个金属空心球的体积相等;又已知三个空心金属球的质量相等,因此三种金属的质量关系为m铁球=m铝球=m铜球,三种金属的密度关系为ρ铜>ρ铁>ρ铝,由ρ=可得,三种金属的体积关系为V铝实>V铁实>V铜实,根据V空=V球-V实可知,三个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关系为V铝空m铁>m铝,故A正确。故选A。
11.b 3.35 92
12.(1)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13.8 不变 解析: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白鹭距水面8 m时,白鹭的倒影与水面的距离也为8 m。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在白鹭向水面俯冲捕食的过程中,白鹭在水中的倒影的大小将不变。
14.凝华 放热 解析:试管外壁结了一层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在凝华过程中放出热量。
15.2×103 3∶4 解析:,因为ρ甲=1.5×103 kg/m3,所以ρ乙=2×103 kg/m3;若甲切去,乙切去后,剩余部分的密度保持不变,则它们剩余部分的密度之比仍为3∶4。
16.(1)94 (2)液化 (3)不变 (4)小于
解析:(1)图甲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示数为94 ℃。(2)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3)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由图像可知,图像a的初温低,且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少,故图像a的质量小,故两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m117.(1)光路是可逆的 (2)入射角大小
(3)缩小 近视 (4)更亮
解析:(1)由题意可知,当入射光线沿AO方向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OB方向射出,当入射光线沿BO方向射入时,反射光线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普遍规律,应该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测量反射角大小,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3)由图乙可知,此时物距为u=50.0 cm-20.0 cm=30.0 cm,则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将蜡烛移至5 cm刻度线处,其他元件的位置不变,即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像距变小,即像成在光屏左侧,与近视眼的成因相似,要使清晰的像再次呈现在光屏上,需在蜡烛与凸透镜间放置一个近视眼镜。(4)保持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用焦距相同、直径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则物距不变、像的大小不变,由于直径更大的凸透镜能将更多的光会聚成像,所以光屏上呈现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更亮。
18.(1)零刻度线 (2)44 1.1
(3)③M2 1.05 无 取出李子后向烧杯中加凉茶使液面上升至位置M2时已经将被带走的凉茶补齐了
解析:(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处,这是天平使用前的必要步骤,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然后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为后续的测量做好准备。(2)右盘中的砝码总质量为20 g+20 g=40 g,标尺上游码的示数为4 g。因此李子的质量m为砝码总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即m=40 g+4 g=44 g,已知李子的体积为V=40 cm3,根据密度公式ρ=可得,我们可以计算出李子的密度为ρ==1.1 g/cm3。(3)在测量凉茶密度的实验中,我们需要确保在取出李子后加入的凉茶量能够使液面恢复到原来的标记位置M2。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加入凉茶前后的质量差来计算出被李子排开的凉茶的质量,进而利用李子的体积(即被排开凉茶的体积)来求出凉茶的密度。具体计算如下:取出李子,向烧杯中加入凉茶后凉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82 g,而最初凉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40 g。因此被李子排开的凉茶的质量为m排=282 g-240 g=42 g,由于李子沉底,所以李子的体积就等于被排开凉茶的体积,即V排=V李=40 cm3,因此凉茶的密度ρ茶可以通过公式ρ=计算得出,即ρ茶==1.05 g/cm3。关于实验误差的分析,从烧杯中拿出李子时会带出一些凉茶,但这并不会影响凉茶密度的测量结果。因为我们在计算凉茶密度时,是通过比较加入凉茶前后的质量差来求出被排开凉茶的质量的,而这个质量差与是否带出少量凉茶无关。只要我们确保加入的凉茶量能够使液面恢复到原来的标记位置M2,就可以准确地求出凉茶的密度。
19.解:(1)前10 s出租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1==10 m/s。
(2)由图像可知,出租车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2=40 s-10 s=30 s,
由v=可得,出租车在匀速直线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为
s2=v2t2=20 m/s×30 s=600 m。
(3)出租车在40 s内运动的路程为
s=s1+s2=100 m+600 m=700 m,
出租车在40 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v==17.5 m/s。
20.解:(1)由ρ=可得,桶的容积为
V=V水==
2×10-2 m3。
(2)桶中沙石的体积为
V石=V=2×10-2 m3,
沙石的密度为
ρ石==2.5×103 kg/m3。
(3)沙石的总质量为
m总=ρ石V石总=2.5×103 kg/m3×400 m3=1.0×106 kg,
需要运的次数为
n==250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