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坐标法(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坐标法(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B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06 18:18:16

文档简介

2.1 坐标法
1.已知A,B都是数轴上的点,A(3),B(-1),则向量的坐标为(  )
A.4          B.-4
C.±4 D.2
2.已知线段AB的端点A(3,4)及中点O(0,3),则点B的坐标为(  )
A. B.(-3,2)
C.(3,2) D.(3,10)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在第四象限,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为6、4,则点M的坐标为(  )
A.(4,-6) B.(-4,-6)
C.(6,-4) D.(-6,-4)
4.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2,3),B(-1,0),C(2,0),则△ABC的周长是(  )
A.2 B.3+2
C.6+3 D.6+
5.(多选)已知A(3,1),B(-2,2),在y轴上的点P满足PA⊥PB,则P的坐标为(  )
A.(0,4) B.(0,1)
C.(0,-1) D.(0,-4)
6.数轴上点P(x),A(-8),B(-4),若|PA|=2|PB|,则x等于    .
7.设点A在x轴上,点B在y轴上,AB的中点是P(2,-1),则|AB|等于    .
8.已知△ABC三边AB,BC,CA的中点分别为P(3,-2),Q(1,6),R(-4,2),则顶点A的坐标为    .
9.已知A(6,1),B(0,-7),C(-2,-3).
(1)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2)求△ABC的外心的坐标.
10.已知A(-3,8),B(2,2),点M在x轴上,则|MA|+|MB|的最小值是(  )
A. B.5
C. D.
11.(多选)对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看作点(x,0)与点(1,2)的距离
B.可看作点(x,0)与点(-1,-2)的距离
C.可看作点(x,0)与点(-1,2)的距离
D.可看作点(x,-1)与点(-1,1)的距离
12.如图,在△ABC中,∠ACB=90°,P为三角形内一点,且S△PAB=S△PBC=S△PCA.求证:|PA|2+|PB|2=5|PC|2.
13.如图,在△ABC中,∠ACB=90°,AC=2,BC=1,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在x轴上运动时,点C随之在y轴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B到原点O的最大距离是(  )
A.1+ B.
C.3 D.
14.如图,点P为正方形ABCD内一点,且满足∠PAB=∠PBA=15°,用坐标法证明△PCD为等边三角形.
2.1 坐标法
1.B 由题意,根据向量的运算=-,所以向量的坐标等于终点B的坐标减去起点A的坐标,即-1-3=-4.故选B.
2.B 设B(x,y),AB的端点A(3,4)及中点O(0,3),则解得故点B的坐标为(-3,2).故选B.
3.A 因为点M在第四象限,所以其横、纵坐标分别为正数、负数,又因为点M到x轴的距离为6,到y轴的距离为4,所以点M的坐标为(4,-6).故选A.
4.C 由题意知|AB|==3,|AC|==3,|BC|==3,故△ABC的周长为|AB|+|AC|+|BC|=6+3.故选C.
5.AC 设P点坐标为(0,y),由PA⊥PB,则|PA|2+|PB|2=|AB|2,即9+(y-1)2+4+(y-2)2=25+1,解得y=4或-1.
6.0或- 解析:∵|PA|=2|PB|,∴|x+8|=2|x+4|,解得x=0或-.
7.2 解析:设A(x,0),B(0,y),∵AB中点P(2,-1),∴=2,=-1,∴x=4,y=-2,即A(4,0),B(0,-2),∴|AB|==2.
8.(-2,-6) 解析:设A(x1,y1),B(x2,y2),C(x3,y3),因为△ABC三边AB,BC,CA的中点分别为P(3,-2),Q(1,6),R(-4,2),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解得x1=-2,y1=-6,故顶点A的坐标为(-2,-6).
9.解:(1)证明:|AB|2=(0-6)2+(-7-1)2=100,
|BC|2=(-2-0)2+(-3+7)2=20,
|AC|2=(-2-6)2+(-3-1)2=80.
因为|AB|2=|BC|2+|AC|2,所以∠C=90°,
故△ABC为直角三角形.
(2)由(1)可知△ABC为直角三角形,所以其外心是斜边AB的中点,所以外心坐标为,即(3,-3).
10.B 如图,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3,-8),则当点M为A'B与x轴的交点时,|MA|+|MB|取得最小值,即(|MA|+|MB|)min=|A'B|==5.故选B.
11.BCD 由题意,可得===,可看作点(x,0)与点(-1,-2)的距离,可看作点(x,0)与点(-1,2)的距离,可看作点(x,-1)与点(-1,1)的距离,故选项A不正确,故选B、C、D.
12.证明:如图,以C为坐标原点,CA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C(0,0),设A(3a,0),B(0,3b),P(x,y).
因为S△PCA=S△PBC=S△PAB,所以S△PCA=S△ABC,
即×3ay=××3a×3b,所以y=b.
S△PBC=S△ABC,即×3bx=××3a×3b,所以x=a.所以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为(a,b).
此时,|PA|2=(3a-a)2+b2=4a2+b2,
|PB|2=a2+(3b-b)2=a2+4b2,
|PC|2=a2+b2,
所以|PA|2+|PB|2=5(a2+b2)=5|PC|2,
故结论成立.
13.A 如图,取AC的中点D,连接BD,OD,∵∠ACB=90°,∴|OD|=|AC|=1,BD==,由图可知|BO|≤|BD|+|DO|=+1,当B,O,D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所以点B到原点O的最大距离是+1.故选A.
14.解:以点P为坐标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y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则B(1,-tan 15°),C(1,2-tan 15°),D(-1,2-tan 15°),
因为tan 15°=tan(60°-45°)===2-,
则C(1,),D(-1,),
所以|PC|==2,同理可得|PD|=|CD|=2,
因此△PCD为等边三角形.
1 / 22.1 坐标法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探索并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数学抽象
2.能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数学运算
数学家笛卡尔某天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思考着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他发现苍蝇粘在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爬过去把它捉住,笛卡尔此时恍然大悟……
【问题】 (1)同学们能说出笛卡尔的新想法吗?
(2)若蜘蛛由位置A爬到位置B,如图所示,你能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吗?
                      
                      
                      
                      
                      
知识点 两类公式
类型 条件 中点坐标公式 距离公式
数轴上 两点 A(x1), B(x2) |AB|=   
平面坐 标系内 两点 A(x1,y1), B(x2,y2) |AB|=   
【想一想】
1.数轴的概念是什么?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有怎样的关系?
2.距离公式中与两点的先后顺序有关吗?
1.已知数轴上A(-4),B(3),则|AB|=    .
2.已知A(3,0),B(-1,a),且AB中点M(1,2),则a=    .
3.已知A(-2,3),B(-2,-3),则|AB|=    .
题型一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间的关系
【例1】 (1)若点P(x)位于点M(-2),N(3)之间,求x的取值范围;
(2)试确定点A(a),B(b)的相对位置关系.
尝试解答
通性通法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点的坐标的大小决定彼此的相互位置,显然右边的点的坐标要大于左边的点的坐标.
【跟踪训练】
 下列各组点中,点C位于点D的右侧的是(  )
A.C(-3)和D(-4)
B.C(3)和D(4)
C.C(-4)和D(3)
D.C(-4)和D(-3)
题型二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角度1 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例2】 已知数轴上点A,B,P的坐标分别为-1,3,x.当点P与点B的距离是点P与点A的距离的3倍时,求点P的坐标x.
尝试解答
【母题探究】
1.(变条件)本例中若点P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是2,求点P的坐标x,此时点P与线段AB有着怎样的关系?
2.(变设问)本例中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点P(x),使得点P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是3?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x;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通性通法
求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1)直接法:已知数轴上两点坐标A(xA),B(xB),则A,B两点间的距离d(A,B)=|xB-xA|;
(2)向量法:已知数轴上两点坐标A(xA),B(xB),向量的坐标为=xB-xA,则d(A,B)=||(向量的模).
【跟踪训练】
1.已知数轴上不同的两点A,B,若点B的坐标为3,且A,B两点间的距离d(A,B)=5,则点A的坐标为(  )
A.8    B.-2
C.-8 D.8或-2
2.数轴上点M,N,P的坐标分别为3,-1,-5,则|MP|+|PN|=(  )
A.-4 B.4
C.-12 D.12
角度2 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例3】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坐标是A(-3,1),B(3,-3),C(1,7).
(1)判断△ABC的形状;
(2)求△ABC的面积.
尝试解答
通性通法
计算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1)对于任意两点P1(x1,y1)和P2(x2,y2),则|P1P2|=;
(2)对于两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相等的情况,可直接利用距离公式的特殊情况求解.
【跟踪训练】
 已知点A(2,1),B(-2,3),C(0,1),则△ABC中,BC边上的中线长为    .
题型三 坐标法的应用
【例4】 已知△ABC的三边长满足|AC|2+|AB|2=5|BC|2,BE,CF分别为边AC,AB上的中线,用坐标法证明:BE⊥CF.
尝试解答
通性通法
坐标法求解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
(2)进行有关代数运算;
(3)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跟踪训练】
 已知△ABC是直角三角形,斜边BC的中点为M,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证明:|AM|=|BC|.
1.已知数轴上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则|AB|=(  )
A.0   B.-   C.   D.
2.已知A,B都是数轴上的点,A(3),B(-a),且的坐标为4,则a=(  )
A.-1 B.-7 C.4 D.-4
3.已知A(-1,2),B(3,-4),则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  )
A.(1,-1) B.(-2,3)
C.(2,-3) D.
4.(多选)数轴上点P,M,N的坐标分别为-2,8,-6,则有(  )
A.的坐标等于的坐标
B.|MP|=10
C.的坐标为-4
D.的坐标为10
5.在x轴上找一点M,使点M到点A(1,2)和点B(5,-2)的距离相等,则M的坐标为    .
2.1 坐标法
【基础知识·重落实】
知识点
 |x1-x2| 
想一想
1.提示:给定了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直线是数轴,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
2.提示:无关.
自我诊断
1.7 2.4 3.6
【典型例题·精研析】
【例1】 解:(1)由题意可知,点M(-2)位于点N(3)的左侧,且点P(x)位于点M(-2),N(3)之间,所以-2<x<3.
(2)确定两点的位置关系,需要讨论实数a,b的大小关系:当a>b时,点A(a)位于点B(b)的右侧;当a<b时,点A(a)位于点B(b)的左侧;当a=b时,点A(a)与点B(b)重合.
跟踪训练
 A 对于A选项,C在D右侧,符合题意;对于B选项,C在D左侧,不符合题意;对于C选项,C在D左侧,不符合题意;对于D选项,C在D左侧,不符合题意.故选A.
【例2】 解:由题意知,|PB|=3|PA|,即|x-3|=3|x+1|,
则(x-3)2=9(x+1)2,解得x1=-3,x2=0,
所以点P的坐标为-3或0.
母题探究
1.解:由题意知|PA|=|PB|=2,
即解得x=1.
此时点P的坐标为1,显然此时P为线段AB的中点.
2.解:不存在这样的点P(x).
因为d(A,B)=|3+1|=4,要使点P在线段AB上,且d(P,A)=d(P,B)=3,则d(A,B)=d(P,A)+d(P,B),这是不可能的.
跟踪训练
1.D 记点A(x1),B(x2),则x2=3.d(A,B)=|AB|=|x2-x1|=5,即|3-x1|=5,解得x1=-2或x1=8.故选D.
2.D |MP|+|PN|=|-5-3|+|-5-(-1)|=12.
【例3】 解:(1)∵|AB|==2,
|AC|==2,
又|BC|==2,
∵|AB|2+|AC|2=|BC|2且|AB|=|AC|,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ABC的面积S△ABC=|AC|·|AB|=×2×2=26.
跟踪训练
  解析:BC中点为(-1,2),所以BC边上中线长为=.
【例4】 证明:以F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A(-a,0),B(a,0),C(x,y),
则E,F(0,0),
由于|AC|2+|AB|2=5|BC|2,
则(x+a)2+y2+4a2=5[(x-a)2+y2],化简得x2+y2-3ax=0,
由=,=(-x,-y),
所以·=-==0,
故BE⊥CF.
跟踪训练
证明:以Rt△ABC的直角边AB,AC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B,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c,0),(0,b).
因为点M是BC的中点,故点M的坐标为,即.
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BC|==,
|AM|==.
所以|AM|=|BC|.
随堂检测
1.C |AB|==.
2.B 由题意,向量的坐标为终点B的坐标减去起点A的坐标,即-a-3=4,解得a=-7.故选B.
3.A 由A(-1,2),B(3,-4),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可知,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即(1,-1).故选A.
4.BC 数轴上的两点对应向量的坐标等于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故坐标不等于坐标,A不正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一定是非负的,|MP|=||=|-2-8|=10,B正确;的坐标为-6-(-2)=-4,C正确;的坐标为-2-8=-10,D不正确.故选B、C.
5.(3,0) 解析:设M(t,0),由题意可知,|MA|=|MB|,A(1,2),B(5,-2),故=,解得t=3,故M的坐标为(3,0).
1 / 3(共60张PPT)
2.1 坐标法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探索并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数学抽象
2.能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数学运算
目录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课前预习 必备知识梳理
  数学家笛卡尔某天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思考着如何确定事物的
位置,这时他发现苍蝇粘在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爬过去把它捉住,笛
卡尔此时恍然大悟……
(2)若蜘蛛由位置 A 爬到位置 B ,如图所示,你能算出 A , B 两点间
的距离吗?



【问题】 (1)同学们能说出笛卡尔的新想法吗?
知识点 两类公式
类型 条件 中点坐标公式 距离公式
数轴上两点 A ( x1), B
( x2) | AB |=

|x1- x2| 
类型 条件 中点坐 标公式 距离公式
平面坐标系内两点 A ( x1, y1), B ( x2,y2) ( ) | AB |=

【想一想】
1. 数轴的概念是什么?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给定了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直线是数轴,数轴上的点
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
2. 距离公式中与两点的先后顺序有关吗?
提示:无关.
1. 已知数轴上 A (-4), B (3),则| AB |= .
2. 已知 A (3,0), B (-1, a ),且 AB 中点 M (1,2),则 a
= .
3. 已知 A (-2,3), B (-2,-3),则| AB |= .
7 
4 
6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课堂互动 关键能力提升
题型一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间的关系
【例1】 (1)若点 P ( x )位于点 M (-2), N (3)之间,求 x 的
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可知,点 M (-2)位于点 N (3)的左侧,且
点 P ( x )位于点 M (-2), N (3)之间,所以-2< x <3.
解:确定两点的位置关系,需要讨论实数 a , b 的大小关系:
当 a > b 时,点 A ( a )位于点 B ( b )的右侧;当 a < b 时,点
A ( a )位于点 B ( b )的左侧;当 a = b 时,点 A ( a )与点 B
( b )重合.
(2)试确定点 A ( a ), B ( b )的相对位置关系.
通性通法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点的坐标的大小
决定彼此的相互位置,显然右边的点的坐标要大于左边的点的坐标.
【跟踪训练】
下列各组点中,点 C 位于点 D 的右侧的是(  )
A. C (-3)和 D (-4) B. C (3)和 D (4)
C. C (-4)和 D (3) D. C (-4)和 D (-3)
解析: 对于A选项, C 在 D 右侧,符合题意;对于B选项, C 在 D
左侧,不符合题意;对于C选项, C 在 D 左侧,不符合题意;对于D选
项, C 在 D 左侧,不符合题意.故选A.
题型二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角度1 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例2】 已知数轴上点 A , B , P 的坐标分别为-1,3, x .当点 P 与
点 B 的距离是点 P 与点 A 的距离的3倍时,求点 P 的坐标 x .
解:由题意知,| PB |=3| PA |,即| x -3|=3| x +1|,
则( x -3)2=9( x +1)2,解得 x1=-3, x2=0,
所以点 P 的坐标为-3或0.
【母题探究】
1. (变条件)本例中若点 P 到点 A 和点 B 的距离都是2,求点 P 的坐标
x ,此时点 P 与线段 AB 有着怎样的关系?
解:由题意知| PA |=| PB |=2,
即 x =1.
此时点 P 的坐标为1,显然此时 P 为线段 AB 的中点.
2. (变设问)本例中在线段 AB 上是否存在点 P ( x ),使得点 P 到点
A 和点 B 的距离都是3?若存在,求出点 P 的坐标 x ;若不存在,请
说明理由.
解:不存在这样的点 P ( x ).
因为 d ( A , B )=|3+1|=4,要使点 P 在线段 AB 上,且 d
( P , A )= d ( P , B )=3,则 d ( A , B )= d ( P , A )+ d
( P , B ),这是不可能的.
通性通法
求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1)直接法:已知数轴上两点坐标 A ( xA ), B ( xB ),则 A , B 两
点间的距离 d ( A , B )=| xB - xA |;
(2)向量法:已知数轴上两点坐标 A ( xA ), B ( xB ),向量 的
坐标为 xB - xA ,则 d ( A , B )=| |(向量 的
模).
【跟踪训练】
1. 已知数轴上不同的两点 A , B ,若点 B 的坐标为3,且 A , B 两点间
的距离 d ( A , B )=5,则点 A 的坐标为(  )
A. 8 B. -2
C. -8 D. 8或-2
解析: 记点 A ( x1), B ( x2),则 x2=3. d ( A , B )=|
AB |=| x2- x1|=5,即|3- x1|=5,解得 x1=-2或 x1=8.故
选D.
2. 数轴上点 M , N , P 的坐标分别为3,-1,-5,则| MP |+|
PN |=(  )
A. -4 B. 4
C. -12 D. 12
解析: | MP |+| PN |=|-5-3|+|-5-(-1)|=
12.
角度2 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例3】 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是 A (-3,1), B (3,-
3), C (1,7).
(1)判断△ ABC 的形状;
解:∵| AB | 2
| AC | 2
又| BC | 2
∵| AB |2+| AC |2=| BC |2且| AB |=| AC |,
∴△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求△ ABC 的面积.
解:△ ABC 的面积 S△ ABC | AC |·| AB | 2
2 26.
通性通法
计算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1)对于任意两点 P1( x1, y1)和 P2( x2, y2),则| P1 P2|

(2)对于两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相等的情况,可直接利用距离公式
的特殊情况求解.
【跟踪训练】
 已知点 A (2,1), B (-2,3), C (0,1),则△ ABC 中, BC
边上的中线长为   .
解析: BC 中点为(-1,2),所以 BC 边上中线长 .
题型三 坐标法的应用
【例4】 已知△ ABC 的三边长满足| AC |2+| AB |2=5| BC |2, BE , CF 分别为边 AC , AB 上的中线,用坐标法证明: BE ⊥ CF .
证明:以 F 为原点, AB 所在的直线为 x 轴建立直角
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 A (- a ,0), B ( a ,0), C ( x , y ),
则 E ( ), F (0,0),
由于| AC |2+| AB |2=5| BC |2,
则( x + a )2+ y2+4 a2=5[( x - a )2+ y2],化简
得 x2+ y2-3 ax =0,
( ) - x ,- y ),
所 · 0,
故 BE ⊥ CF .
【跟踪训练】
 已知△ ABC 是直角三角形,斜边 BC 的中点为 M ,建立适当的平面
直角坐标系,证明:| AM | | BC |.
证明:以Rt△ ABC 的直角边 AB , AC 所在直线为坐
标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 B , C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c ,0),(0, b ).
因为点 M 是 BC 的中点,故点 M 的坐标为( ),即( ).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BC | | AM | .
所以| AM | | BC |.
1. 已知数轴上 A , B 两点的坐标分别 | AB |=
(  )
A. 0 B.
C. D.
解析: | AB | .
2. 已知 A , B 都是数轴上的点, A (3), B (- a ),
4,则 a =(  )
A. -1 B. -7
C. 4 D. -4
解析: 由题意,向 B 的坐标减去起点 A 的坐
标,即- a -3=4,解得 a =-7.故选B.
3. 已知 A (-1,2), B (3,-4),则线段 AB 的中点坐标为
(  )
A. (1,-1) B. (-2,3)
C. (2,-3) D. ( )
解析: 由 A (-1,2), B (3,-4),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可
知,线段 AB 的中点坐标为( ),即(1,-1).故
选A.
4. (多选)数轴上点 P , M , N 的坐标分别为-2,8,-6,则有
(  )
A.
B. | MP |=10
C. 4
D. 10
解析: 数轴上的两点对应向量的坐标等于终点坐标减去起点
坐标, A不正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一定是非负的,| MP |=| |=|-2-8|=10,B正确 -6-(-2)=-4,C正确 -2-8=
-10,D不正确.故选B、C.
5. 在 x 轴上找一点 M ,使点 M 到点 A (1,2)和点 B (5,-2)的距
离相等,则 M 的坐标为 .
解析:设 M ( t ,0),由题意可知,| MA |=| MB |, A (1,
2), B (5,-2), t =3,故 M 的坐标为(3,0).
(3,0)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课后巩固 核心素养落地
1. 已知 A , B 都是数轴上的点, A (3), B (-1),则向
A. 4 B. -4
C. ±4 D. 2
解析: 由题意,根据向量的运 B 的坐标减去起点 A 的坐标,即-1-3=-
4.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已知线段 AB 的端点 A (3,4)及中点 O (0,3),则点 B 的坐标为
(  )
A. ( ) B. (-3,2)
C. (3,2) D. (3,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设 B ( x , y ), AB 的端点 A (3,4)及中点 O (0,
3),则 B 的坐标为(-3,2).故
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M 在第四象限,到 x 轴、 y 轴的距离分别
为6、4,则点 M 的坐标为(  )
A. (4,-6) B. (-4,-6)
C. (6,-4) D. (-6,-4)
解析: 因为点 M 在第四象限,所以其横、纵坐标分别为正数、
负数,又因为点 M 到 x 轴的距离为6,到 y 轴的距离为4,所以点 M
的坐标为(4,-6).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分别为 A (2,3), B (-1,0), C (2,
0),则△ ABC 的周长是(  )
A. 2 B. 3+2
C. 6+3 D. 6
解析: 由题意知| AB | 3
| AC | 3,| BC |
3,故△ ABC 的周长为| AB |+|
AC |+| BC |=6+3 .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多选)已知 A (3,1), B (-2,2),在 y 轴上的点 P 满足 PA
⊥ PB ,则 P 的坐标为(  )
A. (0,4) B. (0,1)
C. (0,-1) D. (0,-4)
解析: 设 P 点坐标为(0, y ),由 PA ⊥ PB ,则| PA |2+|
PB |2=| AB |2,即9+( y -1)2+4+( y -2)2=25+1,解得
y =4或-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数轴上点 P ( x ), A (-8), B (-4),若| PA |=2|
PB |,则 x 等于 .
解析:∵| PA |=2| PB |,∴| x +8|=2| x +4|,解得 x =
0 .
0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设点 A 在 x 轴上,点 B 在 y 轴上, AB 的中点是 P (2,-1),则|
AB |等于 .
解析:设 A ( x ,0), B (0, y ),∵ AB 中点 P (2,-1),∴
2 1,∴ x =4, y =-2,即 A (4,0), B (0,-2),
∴| AB | 2 .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已知△ ABC 三边 AB , BC , CA 的中点分别为 P (3,-2), Q
(1,6), R (-4,2),则顶点 A 的坐标为 .
解析:设 A ( x1, y1), B ( x2, y2), C ( x3, y3),因为△ ABC
三边 AB , BC , CA 的中点分别为 P (3,-2), Q (1,6), R
(-4,2),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
x1=-2, y1=-6,故顶点
A 的坐标为(-2,-6).
(-2,-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已知 A (6,1), B (0,-7), C (-2,-3).
(1)求证:△ ABC 是直角三角形;
解:证明:| AB |2=(0-6)2+(-7-1)2=100,
| BC |2=(-2-0)2+(-3+7)2=20,
| AC |2=(-2-6)2+(-3-1)2=80.
因为| AB |2=| BC |2+| AC |2,所以∠ C =90°,
故△ ABC 为直角三角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求△ ABC 的外心的坐标.
解:由(1)可知△ ABC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其外心是斜边 AB 的中点,所以外心坐标为( ),即(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已知 A (-3,8), B (2,2),点 M 在 x 轴上,则| MA |+|
MB |的最小值是(  )
A. B. 5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如图,点 A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为 A '(-
3,-8),则当点 M 为 A ' B 与 x 轴的交点时,|
MA |+| MB |取得最小值,即(| MA |+|
MB |)min=| A ' B |
5 .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多选)对
A. 可看作点( x ,0)与点(1,2)的距离
B. 可看作点( x ,0)与点(-1,-2)的距离
C. 可看作点( x ,0)与点(-1,2)的距离
D. 可看作点( x ,-1)与点(-1,1)的距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题意,可

x ,0)与点(-1,-
2)的距离,可看作点( x ,0)与点(-1,2)的距离,可看作点
( x ,-1)与点(-1,1)的距离,故选项A不正确,故选B、
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如图,在△ ABC 中,∠ ACB =90°, P 为三角形内一点,且 S△ PAB = S△ PBC = S△ PCA . 求证:| PA |2+| PB |2=5| PC |2.
证明:如图,以 C 为坐标原点, CA 所在的直线为 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 C (0,0),设 A (3
a ,0), B (0,3 b ), P ( x , y ).
因为 S△ PCA = S△ PBC = S△ PAB ,所以 S△ PCA S△AB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ay 3 a ×3 b ,所以 y = b .
S△ PBC S△ ABC , 3 bx 3 a ×3 b ,所
以 x = a .所以符合条件的点 P 的坐标为( a , b ).
此时,| PA |2=(3 a - a )2+ b2=4 a2+ b2,
| PB |2= a2+(3 b - b )2= a2+4 b2,| PC |2= a2+ b2,
所以| PA |2+| PB |2=5( a2+ b2)=5| PC |2,
故结论成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如图,在△ ABC 中,∠ ACB =90°, AC =2, BC =1,点 A 、 C 分
别在 x 轴、 y 轴上,当点 A 在 x 轴上运动时,点 C 随之在 y 轴上运
动,在运动过程中,点 B 到原点 O 的最大距离是(  )
A. 1 B.
C. 3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如图,取 AC 的中点 D ,连接 BD ,
OD ,∵∠ ACB =90°,∴| OD | | AC |
=1, BD | BO |
≤| BD |+| DO | 1,当 B , O , D 三
点共线时,等号成立,所以点 B 到原点 O 的最大
距离 1.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如图,点 P 为正方形 ABCD 内一点,且满足∠ PAB =∠ PBA =
15°,用坐标法证明△ PCD 为等边三角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以点 P 为坐标原点 x 、 y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2,则 B (1,-tan 15°), C (1,2-tan 15°), D (-1,2-tan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因为tan 15°=tan(60°-45°
2
则 C (1 D (-1
所以| PC | 2,同理可得| PD |
=| CD |=2,
因此△ PCD 为等边三角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谢 谢 观 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