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拓 视 野 椭圆、双曲线特性归纳及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6 拓 视 野 椭圆、双曲线特性归纳及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B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06 18:25:11

文档简介

椭圆、双曲线特性归纳及应用
 已知点B(6,0)和C(-6,0),过点B的直线l和过点C的直线m相交于点A,设直线l的斜率为k1,直线m的斜率为k2,如果k1k2=-,求点A的轨迹方程,并说明此轨迹是何种曲线.
提示:动点A的轨迹方程为+=1(x≠±6),其轨迹是椭圆,除去它与x轴的两个交点.
【问题探究】
 若示例中“k1k2=-”变为“k1k2=”试说明上述问题.
提示:动点A的轨迹方程为-=1(x≠±6),其轨迹是双曲线,除去它与x轴的两个交点.
结论:已知点A(a,0),B(-a,0),过A点的直线l1与过B点的直线l2相交于一点M,设直线l1的斜率为k1,直线l2的斜率为k2.
(1)当k1·k2=时,点M的轨迹方程为双曲线-=1(x≠±a,a>0,b>0);
(2)当k1·k2=-时,点M的轨迹方程为椭圆+=1(x≠±a,a>b>0).
【迁移应用】
1.两条直线y=kx+1与y=-x-1的交点轨迹是(  )
A.椭圆的一部分   B.双曲线的一部分
C.一条射线 D.圆的一部分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Oxy中,点B与点A(-1,1)关于原点O对称,P是动点,且直线AP与BP的斜率之积等于,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  )
A.x2-3y2=-2
B.x2-3y2=2(x≠±1)
C.x2-3y2=2
D.x2-3y2=-2(x≠±1)
1.“ab<0”是“方程ax2+by2=c表示双曲线”的(  )
A.必要不充分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设双曲线C:x2-4y2+64=0的焦点为F1,F2,点P为C上一点,|PF1|=6,则|PF2|=(  )
A.22 B.14
C.10 D.2
3.椭圆+=1与双曲线-=1有相同的焦点,则实数a=(  )
A. B.-1
C.1 D.-1或1
4.(多选)已知F1(-3,0),F2(3,0),满足条件|PF1|-|PF2|=2m-1的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的一支,则m可以是(  )
A.2 B.-1
C. D.-3
5.已知双曲线对称轴为坐标轴,中心在原点,焦点在直线x+y=6上,且c=2a,则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
拓视野 椭圆、双曲线特性归纳及应用
迁移应用
1.A 令l1:y=kx+1,l2:y=-x-1,则k1=k,k2=-,所以k1·k2=-2,l1过定点A(0,1),l2过定点B(0,-1),令l1与l2的交点为P(x,y),则k1=,k2=,所以k1·k2=·=-2,整理得2x2+y2=1,因为k1、k2存在,所以x≠0,所以P点的轨迹为椭圆上除去两点(0,1)和(0,-1)后的部分.故选A.
2.D 由题意得,A(-1,1),B(1,-1),设P(x,y)(x≠±1),则kAP=,kBP=.由kAP·kBP=得kAP·kBP=·=,整理得x2-3y2=-2(x≠±1).故选D.
随堂检测
1.A 当方程表示双曲线时,一定有ab<0,反之,当ab<0时,若c=0,则方程不表示双曲线.
2.B 将x2-4y2+64=0化为-=1,所以a=4,2a=8,由双曲线的定义,得||PF2|-|PF1||=8,即||PF2|-6|=8, 所以|PF2|=14或|PF2|=-2(舍).故选B.
3.D 因为双曲线-=1的焦点在x轴上,所以由题意可得,4-a2=a2+2 a2=1 a=±1,故选D.
4.AB 设双曲线的方程为-=1,则c=3,∵2a<2c=6,∴|2m-1|<6,且|2m-1|≠0,∴-<m<,且m≠,∴A、B满足条件.故选A、B.
5.-=1或-=1
解析:直线x+y=6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为(6,0),(0,6),当双曲线的焦点在横轴时,c=6,因为c=2a,所以a=3,因此b===3,即双曲线方程为-=1;当双曲线的焦点在纵轴时,c=6,因为c=2a,所以a=3,因此b===3,即双曲线方程为-=1.
2 / 2(共38张PPT)
拓 视 野
椭圆、双曲线特性归纳及应用
已知点 B (6,0)和 C (-6,0),过点 B 的直线 l 和过点 C 的直线 m
相交于点 A ,设直线 l 的斜率为 k1,直线 m 的斜率为 k2,如果 k1 k2=
A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此轨迹是何种曲线.
提示:动点 A 的轨迹方程 1( x ≠±6),其轨迹是椭圆,
除去它与 x 轴的两个交点.
【问题探究】
 若示例中“ k1 k2= k1 k2 .
提示:动点 A 的轨迹方程 1( x ≠±6),其轨迹是双曲
线,除去它与 x 轴的两个交点.
结论:已知点 A ( a ,0), B (- a ,0),过 A 点的直线 l1与过 B 点
的直线 l2相交于一点 M ,设直线 l1的斜率为 k1,直线 l2的斜率为 k2.
(1)当 k1· k2 M 的轨迹方程为双曲 1( x ≠±
a , a >0, b >0);
(2)当 k1· k2= M 的轨迹方程为椭 1( x ≠±
a , a > b >0).
【迁移应用】
1. 两条直线 y = kx +1与 y = x -1的交点轨迹是(  )
A. 椭圆的一部分 B. 双曲线的一部分
C. 一条射线 D. 圆的一部分
解析: 令 l1: y = kx +1, l2: y = x -1,则 k1= k , k2=
k1· k2=-2, l1过定点 A (0,1), l2过定点 B (0,-
1),令 l1与 l2的交点为 P ( x , y ),则 k1 k2
k1· k2 · 2,整理得2 x2+ y2=1,因为 k1、 k2存在,所以
x ≠0,所以 P 点的轨迹为椭圆上除去两点(0,1)和(0,-1)后
的部分.故选A.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Oxy 中,点 B 与点 A (-1,1)关于原点 O 对
称, P 是动点,且直线 AP 与 BP 的斜率之积等 P 的轨
迹方程为(  )
A. x2-3 y2=-2 B. x2-3 y2=2( x ≠±1)
C. x2-3 y2=2 D. x2-3 y2=-2( x ≠±1)
解析: 由题意得, A (-1,1), B (1,-1),设 P ( x ,
y )( x ≠±1),则 kAP kBP . 由 kAP · kBP kAP · kBP
· x2-3 y2=-2( x ≠±1).故选D.
1. “ ab <0”是“方程 ax2+ by2= c 表示双曲线”的(  )
A. 必要不充分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当方程表示双曲线时,一定有 ab <0,反之,当 ab <0
时,若 c =0,则方程不表示双曲线.
2. 设双曲线 C : x2-4 y2+64=0的焦点为 F1, F2,点 P 为 C 上一
点,| PF1|=6,则| PF2|=(  )
A. 22 B. 14
C. 10 D. 2
解析: 将 x2-4 y2+64=0化 1,所以 a =4,2 a =
8,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PF2|-| PF1||=8,即|| PF2|
-6|=8, 所以| PF2|=14或| PF2|=-2(舍).故选B.
3. 椭 1与双曲 1有相同的焦点,则实数 a =
(  )
A. B. -1
C. 1 D. -1或1
解析: 因为双曲 1的焦点在 x 轴上,所以由题意可
得,4- a2= a2+2 a2=1 a =±1,故选D.
4. (多选)已知 F1(-3,0), F2(3,0),满足条件| PF1|-|
PF2|=2 m -1的动点 P 的轨迹是双曲线的一支,则 m 可以是( )
A. 2 B. -1
C. D. -3
解析: 设双曲线的方程 1,则 c =3,∵2 a <2 c =
6,∴|2 m -1|<6,且|2 m -1|≠0,∴ m m ∴A、B满足条件.故选A、B.
5. 已知双曲线对称轴为坐标轴,中心在原点,焦点在直线 x + y =6
上,且 c =2 a ,则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1
.
解析:直线 x + y =6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为(6,0),(0,6),
当双曲线的焦点在横轴时, c =6,因为 c =2 a ,所以 a =3,因此 b
3 1;当双曲
线的焦点在纵轴时, c =6,因为 c =2 a ,所以 a =3,因此 b 3 1.
1
1
知能演练·扣课标
课后巩固 核心素养落地
1. 设 F1, F2分别是双曲线 x2 1的左、右焦点,若点 P 在双曲线
上,且| PF1|=5,则| PF2|=(  )
A. 5 B. 3
C. 7 D. 3或7
解析: 由双曲线的定义可知| PF1|-| PF2|=±2 a ,即5
-| PF2|=±2,所以| PF2|=3或| PF2|=7.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已知方 1表示双曲线,则实数 k 的取值范围是
(  )
A. (-1,1) B. (0,+∞)
C. [0,+∞) D. (-∞,-1)∪(1,+∞)
解析: ∵方 1表示双曲线,∴(1+ k )(1- k )
>0,∴-1< k <1.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已知平面内两定点 A (-5,0), B (5,0),动点 M 满足|
MA |-| MB |=6,则点 M 的轨迹方程是(  )
A. 1 B. 1( x ≥4)
C. 1 D. 1( x ≥3)
解析: 由双曲线的定义知,点 M 的轨迹是双曲线的右支,故排
除A、C. 又由题意可知焦点在 x 轴上,且 c =5, a =3,∴ b 4,故点 M 的轨迹方程 1( x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设 F1, F2是双曲线 C : x2 1的两个焦点, O 为坐标原点,点
P 在 C 上且| OP |=2,则△ PF1 F2的面积为(  )
A. B. 3
C. D.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设 F1, F2分别为双曲线 C 的左、右焦点,则由题意可知
F1(-2,0), F2(2,0),又| OP |=2,所以| OP |=|
OF1|=| OF2|,所以△ PF1 F2是直角三角形,所以| PF1|2+|
PF2|2=| F1 F2|2=16.不妨令点 P 在双曲线 C 的右支上,则有|
PF1|-| PF2|=2,两边平方,得| PF1|2 2|
PF1|·| PF2|=4,又| PF1|2+| PF2|2=16,所以| PF1|·|
PF2|=6, | PF1|·| PF2| 6=3,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多选)已知关于 x , y 的方程 mx2+ ny2=1(其中 m , n 为参数)
表示曲线 C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 m = n >0,则表示圆
B. 若 mn >0,则表示椭圆
C. 若 mn <0,则表示双曲线
D. 若 mn =0, m + n >0,则表示两条直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若 m = n >0, x2+ y2 0,表示圆,A正确;若
m <0, n <0时, mn >0,不表示椭圆,B错误;若 mn <0,则表示
焦点在 x 轴或 y 轴的双曲线,C正确; mn =0, m + n >0, m =0,
n >0或 m >0, n =0,则 x = y = D
正确;故选A、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设 m 是常数,若点 F (0,5)是双曲 1的一个焦点,则
m = .
解析:由点 F (0,5)可知该双曲 1的焦点落在 y 轴
上,所以 m >0,且 m +9=52,解得 m =16.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双曲线 C 左、右焦点分别为(-2,0),(2,0),且过点(2 C 的方程是 1 .
解析:由题意,得双曲线 C 的焦点在 x 轴上,且 c =2.设其方程 1( a >0, b >0),则有 a2=2, b2
=2,所以 C 的方程 1.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设点 P 在双曲 1上, F1, F2为双曲线的两个焦点,且|
PF1|∶| PF2|=1∶3,则△ F1 PF2的周长等于 , cos ∠ F1
PF2= .
解析:由题意知| F1 F2|=2 10,|| PF2|-|
PF1||=6,又| PF1|∶| PF2|=1∶3,∴| PF1|=3,|
PF2|=9,∴△ F1 PF2的周长为3+9+10=22. cos ∠ F1 PF2 .
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在△ ABC 中,已知| AB |=4 A , B , C 满足2 sin A + sin
C =2 sin B ,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求顶点 C 的轨迹方程.
解:以 AB 边所在的直线为 x 轴,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为 y 轴,建
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图略),则 A (-2 0), B (2 0).
设△ 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 R .
由正弦定理得 sin ∠ CAB sin ∠ CBA sin C . ∵2 sin ∠ CAB + sin C =2 sin ∠ CBA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CB |+| AB |=2| CA |,
∴| CA |-| CB | | AB |=2 | AB |.
由双曲线的定义知,点 C 的轨迹为双曲线的右支.
∵ a c =2 ∴ b2= c2- a2=6.
∴顶点 C 的轨迹方程 1( x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设 F1, F2是双曲 y2=1的两个焦点,点 P 在双曲线上,当△
F1 PF2的面积为2时 ·
A. 2 B. 3
C. 4 D.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设点 P ( x0, y0),依题意得| F1 F2|=2 4
| F1 F2|·| y0|=2,∴| y0|=1. 1,
∴ 3 1)=6.∴ · -2- x0,- y0)·(2-
x0,- y0 4=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已知 F1, F2是双曲线 C 1( a >0, b >0)的左,右焦
点,点 P 为双曲线 C 上的动点,过点 F2作∠ F1 PF2的平分线的垂
线,垂足为 Q ,则点 Q 的轨迹是(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直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如图,点 F2关于∠ F1 PF2的
平分线 PQ 的对称点 M 在 PF1上,故| F1
M |=| PF1|-| PM |=| PF1|
-| PF2|=2 a ,又 OQ 是△ F2 F1 M 的
中位线,故| OQ |= a ,所以点 Q 的轨
迹是以原点为圆心, a 为半径的圆.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已知 F (-2,0),点 A (2,0)是一个定点, P 是以 F 为圆
心,半径为 r 的圆上任意一点,线段 AP 的垂直平分线 l 和直线
FP 相交于点 Q . 在下列条件下,求点 Q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
迹是什么曲线.
(1) r =1时,点 P 在圆上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当 r =1时,|| QF |-| QA ||=1<|
FA |,所以 Q 点的轨迹是双曲线,2 a =1, a c =2,
b2= c2- a2 .
所以双曲线的方程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r =9时,点 P 在圆上运动.
解:当 r =9时,| QF |+| QA |=9>| FA |,
所以 Q 点的轨迹是椭圆,
2 a =9, a c =2, b2= a2- c2 4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设双曲线 C 1( b >0)的左、右顶点分别为 A1, A2,
左、右焦点分别为 F1, F2,以 F1 F2为直径的圆与双曲线左支的一
个交点为 P . 若以 A1 A2为直径的圆与直线 PF2相切,则△ F1 PF2的面
积为(  )
A. 4 B. 8
C. 20 D. 4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双曲线 C 的方程
1( b >0),∴ a A1 A2为直径
的圆与直线 PF2相切与 Q 点,则| OQ |
PF1⊥ PF2, OQ ⊥ PF2,∴ OQ
∥ PF1.又∵ O 为 F1 F2的中点,∴| PF1|=2| OQ |=2 ∵| PF2|-| PF1|=2 a =2 ∴| PF2|=4 ∴△ F1 PF2的面积 | PF1|×| PF2| 2 4 20.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已知双曲 1( a >0, 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
F2, P 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 P 不在 x 轴上).
(1)若∠ F1 PF2=θ,求△ F1 PF2的面积;
解:设| PF1|= m ,| PF2|= n ,由双曲线的定义
可得 m - n =2 a ,
在△ F1 PF2中,由余弦定理,得4 c2= m2+ n2-2 mn cos θ=
( m - n )2+2 mn -2 mn cos θ
=4 a2+2 mn (1- cos θ),可得 mn
则△ F1 PF2的面积 S mn sin θ= b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若该双曲线与椭 y2=1有共同的焦点且过点 Q (2,
1),求△ F1 PF2内切圆圆心的横坐标.
解:如图所示, F1(- c ,0), F2( c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设内切圆与 x 轴的切点是点 H , PF1, PF2与内切圆的切点分别为 A , B .
由双曲线的定义可得| PF1|-| PF2|=2 a ,由圆的切线
长定理知,| PA |=| PB |,
| AF1|-| BF2|=2 a ,即| HF1|-| HF2|=2 a .
设内切圆圆心的横坐标为 x ,则点 H 的横坐标为 x ,
故( x + c )-( c - x )=2 a ,可得 x = a .
由该双曲线与椭 y2=1有共同的焦点 0),
且过点 Q (2,1),
可得 a2+ b2=3 1,解得 a b =1,
故△ F1 PF2内切圆圆心的横坐标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