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情绪并能跟着音乐哼唱主要旋律
2、了解葫芦丝的构造,感受葫芦丝特有的音色。
3、了解,感受傣族的文化风俗,让孩子们热爱民族,热爱祖国。
2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模唱欣赏曲的主旋律
3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伴随音乐走进教室。
2、师生问候。
(二)、导入:
1、欣赏竹海图片,谈话导入(边看边听音乐)
你听,竹林中传来了阵阵葫芦丝声,淡淡悠扬。美丽的姑娘轻倚在凤尾竹旁,清澈的双眸中流露出期待的目光。月光斜洒在她的衣裙上,把她曼妙的身影一直拖到金色的水面上。乐声渐渐轻灵飘逸起来,姑娘起身来到水池旁,在月下忘情的轻舞着、旋转着,波光中叠映着她曼妙的身影,月光下裙摆也轻轻飘扬落寞的斜倚在凤尾竹旁吹奏起悠扬的歌曲,眼前生出姑娘们飘逸轻灵的舞姿,着一缕花衣,似一个精灵,在月光下泻一地旋转的身影,竹林的小径上。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竹楼里美丽的姑娘正的凝望窗外,竹楼外小伙子动听的葫芦丝声,在静谧的夜晚显得格外的婉转,悠扬。孩子们,如此漂亮的美景,你们知道是哪个地方,哪个民族才有的吗?
2、介绍傣族。
傣族,也称“泰老民族”或“傣泰民族”,是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大多分布在我国云南边境。
他们那里不仅有漂亮的姑娘,俊俏的小伙子,有优美的风景,还有香喷喷的竹筒饭和美丽的孔雀,他们最盛大的节日就是“泼水节”,每到这个时候傣族的男女老少都在一起载歌载舞,非常热闹。让我们也去欣赏一下他们的美妙音乐吧。
(三)、欣赏
1、听赏全曲。
思考:(1)、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这首歌曲的节奏是几拍子的?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3)、听到音乐你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使学生在聆听音乐后结合自己看到的和对傣族的了解来进一步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师简介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师:我们在听一小段,孩子们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生:答
3、出示葫芦丝图片并介绍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傣族地区,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其结构由一个葫芦和两根(或三根)竹管组成,葫芦上端为吹嘴,下端与葫芦连接的三根竹管为音管,其中,中间一根粗较长的竹管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按音孔)。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葫芦丝的构造、音乐特色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这件少数民族乐器。
4、又欣赏音乐:(轻轻闭上眼)
师:本首乐曲中,听到次数最多的是哪一句,请用“lu”哼唱出来。
生:回答。
师:点名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最多的音乐,贯穿歌曲始终。
(出示主题旋律a的条幅)随琴练唱主题旋律。
曲中有没有和它相似的乐句呢?如:
5、再听音乐,除了这个主题旋律,还有几种不同旋律音乐?
生:答。用(la)模唱
学习第二主题旋律b。这主题旋律的两乐句是完全相同的吗?(方法同上)
师:这主题与第一主题比情绪上有什么差别?
生:答
6、除了以上两句,还有哪句是你印象比较深刻的?请哼出来。
(哼唱第三主题旋律)
这段主题与前两段的情绪有什么不同?
师:引导总结。(更加悠扬,舒缓)
设计意图:让孩子真正学会听懂,欣赏音乐,提高听赏能力,陶冶情操。
6、最后欣赏音乐。
让孩子听出三个主题旋律及和a变奏旋律的出现顺序。
师生共同写出:
前奏_a_a_b_c_a_间奏_a_a_b_c_a_间奏(a主题)_b_c_a_尾声
(四)、拓展学习。
观看孔雀舞《月光下的凤尾竹》(观看杨丽萍舞蹈片段)
(五)、总结课堂
云南的歌美、乐美、舞美,多少年来,云南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很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让我更多地了解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及生活习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很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不断努力探索,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将它们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