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猜调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演唱)猜调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7-22 18:4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演唱)猜调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对唱的歌曲形式。
2.能学会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有地方韵味地演唱歌曲《猜调》,并从中感受和体验少年儿童嬉戏游玩时天真活泼的生活情趣。
3.听赏葫芦丝与小乐队合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认识云南民族乐器——葫芦丝。
2重点难点
1.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有地方韵味地演唱《猜调》
2.分辨出民族乐器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并感受《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基本情绪。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观看影片冰雪奇缘片断,提问学生影片中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形式?导入对歌。这是美国利用对歌的歌曲形式写的歌曲,我们国家也有对歌形式写的歌曲,同学们能不能举例?学生举例老师帮助分析。
活动2【讲授】二、练声
分析的同时,导入刘三姐片断并带领同学进行欣赏,欣赏后同学们都应该会唱这个歌曲,利用首歌曲,同学们用哼唱,跟唱,演唱的方式进行发声的练习。
活动3【活动】学唱歌曲《猜调》
听了那么多对唱形式的歌曲感受到了对唱的乐趣,我们接来下也学一首用对唱形式写的我们云南的歌曲《猜调》。
首先来为同学们演奏这首歌曲(用竹笛演奏本曲),同们学再听的时候注意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和情感是怎样的?(引入明快、活泼地)
教唱歌曲,带领学生带节奏读歌词,在伴奏下完成节奏唱词,并进行简单跟唱。提问这首歌曲好听吗?为什么?(引入歌曲表现的内容——猜谜语)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云南儿童游戏时对唱的歌,歌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所以往往开始先唱一个长长的引腔,再唱主要内容。通过一串串问题,对方以对、答的形式展开活动,问得巧,答得妙,妙趣横生。
听赏范唱,说一说范唱中的歌词,我们的读的歌词有些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还有演唱时那个地方也有不同?(引入:街,云南方言gai)
练唱这些歌词和有装饰音的地方
,最后融入情感完整地演唱歌曲。
分成两个组对歌曲进行对唱表演。
活动4【活动】歌曲拓展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对歌曲的歌词进行改编如:(出示PPT)看时间能不能在课堂进行歌词编演唱。如不能可放到第二课时作为练声曲使用。
那样方,方上天?那样方方水中间?那样方方街前卖喽?那样方方妹跟前咯喂?
风筝方,方上天;浮桥方方水中间;魔方方方街前卖喽;口脂方方妹跟前咯喂!
那样红,红上天?那样红红水中间?那样红红街前卖喽?那样红红妹跟前咯喂?
晚霞红,红上天;荷花红红水中间;灯笼红红街前卖喽;胭脂红红妹跟前咯喂!
那样闪,闪上天?那样闪闪水中间?那样闪闪街前卖喽?那样闪闪妹跟前咯喂?
星星闪,闪上天;波光闪闪水中间;彩灯闪闪街前卖喽;首饰闪闪妹跟前咯喂!
活动5【活动】听赏
我们云南有着很多很多的音乐,也有很多的乐器,今天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件我们云南的乐器,出示乐器,同学说出乐器名称——葫芦丝。简单对乐器进行介绍。
我不单带来了乐器还带来了这件乐器演奏的一首歌曲,现在我来为大家演奏,听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思考几个小问题,1)、有谁听后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子?2)、这首曲子用的是什么地方的民族曲调?3)、这首曲由几个断落组成?4)、这首曲子给我们描绘出什么样景色?(利用PPT打出回答的好的答案——图和文字)。
同学跟着哼唱全曲。结束本课教学
活动6【作业】本课歌曲材料
本课歌曲材料
对歌,又名斗歌、对口白、唱口白、文播台,是乐清民间文化的一束奇葩,其腔调唯配以乐清方言(西乡)才珠联璧合。每逢元宵佳节,人们都要聘请艺人去演唱“对歌”。相传为光绪年间闻福臻所创。另在浙西南一带的畲族山寨,到了节日、喜庆场合人们也会彻夜欢唱,对歌系礼仪活动组成部分。
《月光下的凤尾竹》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著名的傣族乐曲,以葫芦丝演奏的版本最为常见。
1
基本信息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著名的傣族乐曲,作词:倪维德,作曲:施光南,以葫芦丝演奏的版本最为常见;后燕妮、关牧村等也演唱过该曲目的歌唱版本。其他乐器也有过演奏。此歌曲比较容易演唱,只有一小段是比较难唱的。且有许多舞者将其改编成优美的舞蹈,尤其是优雅恬静的傣族舞,风韵十足。
2
歌曲歌词
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哟月光下的凤尾竹
月光下的凤尾竹
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
竹楼里的好姑娘
光彩夺目像夜明珠听啊
多少深情的葫芦笙
对你倾诉着心中的爱慕
哎金孔雀般的好姑娘
为什么不打开哎你的窗户
月光下的凤尾竹
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
竹楼里的好姑娘
歌声啊甜润像果子露
痴情的小伙子
野藤莫缠槟榔树
姑娘啊我的心已经属于人
金孔雀要配金马鹿
月光下的凤尾竹
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
竹楼里的好姑娘
为谁敞开门又开窗户
哦是农科站的小岩鹏
摘走这颗夜明珠哎
金孔雀跟着金马鹿
一起啊走向那绿色的雾哎
关于歌词
本曲当初的创作背景是为了在傣族地区能顺利宣传“婚姻法”而创作的。
最初的歌词中,前面部分与现流行版本相同,不同之处为最后一句.最初的歌词为:金孔雀跟着金马鹿,一起走向那结婚登记处.这是于淑珍老师在各电台电视台做节目时候特意指出的.
3
乐曲赏析
这首由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作曲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当乐曲清幽飘起的时候,我把自己带到了瑞丽江边翠绿欲滴的凤尾竹林,穿起心仪已久的筒裙,在碧波莹莹的丽江边漫步起舞,等待心上人的到来。
你听,竹林中传来了阵阵葫芦丝声,淡淡悠扬。美丽的姑娘轻倚在凤尾竹旁,清澈的双眸中流露出期待的目光。月光斜洒在她的衣裙上,把她曼妙的身影一直拖到金色的水面上。乐声渐渐轻灵飘逸起来,姑娘起身来到水池旁,在月下忘情的轻舞着、旋转着,波光中叠映着她曼妙的身影,月光下裙摆也轻轻飘扬落寞的斜倚在凤尾竹旁吹奏起情歌,眼前生出心上人飘逸轻灵的舞姿,着一缕花衣,似一个精灵,在月光下泻一地旋转的身影,竹林的小径上。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竹楼里美丽的阿妹正深情的凝望窗外,竹楼外痴情的阿哥爱慕的葫芦丝声,在静谧的夜晚愈加缠绵,彼此正倾诉着心中的爱恋。
3.1
演奏指导
《月光下的凤尾竹》为已故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老师的经典之作,几乎人人都会哼喝,此曲用葫芦丝来演奏较优美,但用一支葫芦丝同一种指法来演奏存在一个音域的音,这样一来破坏了音乐旋律的完整性、流畅性和优美性。
解决的办法有两个:
一是采用转调来解决,这样一支葫芦丝便可演奏全曲,也就是第一部分简音作5来演奏;第二部分简音作1来演奏,这样一来两段的调就不一样,出现了转调,前55等于后1,也就是前半部分的5音和后半部分的1音音高是一样,这样听起来效果不是太好。
二是为了保证调不变,保证音乐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只有更换葫芦丝,这样一来,回出现前后音色不一样,如小D调和大G调配合或是C调与大F调,bB调与bE配合,都存在音色差别的问题,但这样配合演奏,不需要转调,音乐的整体感和流畅性会比第一种方法效果要理想,在说两支葫芦丝,两种味道,有角色变换之感,有男女对唱之感。
故演奏时第二种方法最好。
《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演奏技巧很好掌握,常用技巧有滑音、叠音、虚指颤音,大家多听几遍示范曲,便可模仿演奏。
《猜调》
《猜调》是云南汉族民歌。最早由歌唱家李谷一在1979年演唱,因而闻名于世。它是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对歌。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对歌由一个具有呼唤性的音调开始,接着就通过一连串的排句发问,但对方并没有被难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对答如流。问得巧,答得妙,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民歌旋律
编辑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中国音乐尤其强调旋律的核心作用,注重旋律线的优美连贯。钢琴改编曲是以民歌《猜调》的音调为主题旋律,具有单声思维的形态。在改编成钢琴作品时,又以多声思维为根本特征。演奏这些作品时,在将“单声思维”与“多声思维”相结合的同时,要更注重在多声织体中体现旋律的线条美和流动感。如《猜调》的主题旋律,在经过加花处理后,使得主旋律音常常融入到和弦或其他音型里。演奏时减弱非旋律音以突出主旋律,不能只注意织体的变化而忽略旋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演奏方法
1、断奏和跳音奏法
民歌《猜调》是一首活泼、诙谐、欢快的儿歌,因此在钢琴作品中大量运用断奏和跳音奏法,恰当地烘托出乐曲活跃、逗趣的情绪。这种奏法在演奏时在音色上要求明澈、清晰、轻巧、颗粒性强、富有弹性。
陈怡的《猜调》中要求达到力度ff的八度与和弦,显然要达到强力度要求而速度又不是很快,就要用手臂断奏,甚至加上大臂和全身的力量,才能把敲击性的音响效果表达出来,使音乐的发展达到高潮。但要注意陈怡《猜调》中的和弦里有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要想弹奏得既快又清晰,手腕要非常放松,同时指关节要坚实、快速地触键,并与胳膊凝为一体,松而不散。
2、指法
由于中国民族调式和声不同于西洋调式和声,旋律线条也区别于西洋旋律。因此,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要注意中国五声调式民族音乐的指法习惯。要养成用邻指弹奏小三度五声式级进的习惯,使隔指和邻指都能运用;连贯的五声音阶式旋律进行,手指间的跨度较大,是五声音调指法中较常用的一种形式;大量的非三度叠置和弦需要使用特殊的指法等。总之,恰当的指法将非常有助于音乐的表现。
3、装饰音
由于我国民族语言和民族特性的影响,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大量地使用装饰音,旋律中装饰音的巧妙运用,对加强旋律本身的民族风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民歌《猜调》的改编中,在某些地方加入的适量倚音,对增加整首乐曲活泼、诙谐的气氛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功效。因此,作品中添加了装饰音,且多为二度短倚音,有单倚音,也有复倚音。演奏时,要做到圆滑连贯、轻巧灵活、快速而清晰流畅,不要加重音以免影响旋律的平稳进行,指尖灵敏而富有弹性,要弹出韵味来,真正起到渲染逗趣气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