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5《故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5《故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19:4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结构。
2.精读品析,体会"闰土"形象的变化。
3.探究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深化对人物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梳理故事情节,多层面分析对比,尝试分析人物形象。抓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之问有诗言“近乡情更怯”,当“我”带着二十年的期盼回到故乡时,竟发出了这样一声感慨:“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久盼乡音,为何还有如此感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故乡》,一探究竟。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期盼”到悲凉",梳理故事情节
1.“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中"阿”老师为什么读(第二声) 一个否定加反问的句式,这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惊讶。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我”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却又不愿意相信。
2.故乡什么样的景象让“我”如此感慨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在该段中分别找一个词形容眼前故乡的景象和”我”此时的心情。
明确:故乡的景象“萧索”,“我”的心情"悲凉”。
3.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除了写故乡萧条的景象,还写了什么,试着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四、“少年”到"中年”,体会形象变化
1.故乡那个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应该要数“闰土”了,二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在相貌上肯定发生了变化,请在文中勾画圈点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等描写,并用这样的形式回答:“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预设:
外貌描写:
(1)少年闰土的脸是紫色的圆脸,中年闰土的脸是灰色的,还增加了很深的皱纹。
(2)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带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语言描写:少年闰土是说不完的趣,道不尽的奇。中年闰土是说话断断续续,内容苦不堪言。
2.闰土的一声“老爷!…..”,使“我”打了一个寒噤的同时,你读到了哪些深意 结合相关语句,分组合作交流自己的理解。
屏显: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明确:这一段对于闰土的外貌、神态和语言描写,从“站住”“欢喜与凄凉”“动着嘴唇”没有作声”终于”突出地展现了闰土开始欢喜、继而犹豫、终究与“我”隔膜而称“我”老爷”的过程。“凄凉”心里感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一切再也回不到从前。
对于迅哥儿,闰土有着与“我”一样的情感,从上文母亲提及的“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中,看出闰土也极为想念儿时的友人,留恋儿时的美好。这就是“欢喜!”但是“终于”叫出“老爷”二字,说明他最终臣服于内心深处对等级制度思想。
!……双重标点符号的使用,能读出他内心的复杂,凄凉,遗憾,苦楚。
五、“英雄”到"木偶”——探究变化原因
1.仅二十年时间,闰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明确:生活不易,过得极为艰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2.结合社会背景、对比现实人物与小说人物,深入体会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屏显:
①鲁迅那个时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动荡和苦难的时期。中国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生死存亡的威胁,由于外国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社会非常不稳定,暴乱不断,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②闰土虽然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是不少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章闰水。1919年12月鲁迅因为搬家北上,回到了绍兴。这时的章闰水已是四子一女的父亲,脸上写满了生活的沧桑,以至于鲁迅见到前来帮忙的他时,已认不出来了。
明确:小说中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都经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像一个木偶人了”。闰土的变化,表现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对他命运的影响,这属于社会原因。闰土对儿时好友的称呼,写出的是封建等级制度思想对他的毒害,这属于个人原因。
闰土和章闰水的经历,体现了那个时代勤奋朴实但不知反抗的农民一生。他们勤劳善良,期待用踏实、勤恳埋头苦干换来好日子,但却在这种期待中日渐麻痹,变得不再躲避压榨者的“鞭打”,一直到痛苦死去。
六、"绝望”到"呐喊"——探寻希望之路
1.在现实的故乡中,也有一对如我和少年闰土一样亲密纯真的好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探究作者为何写到“水生”和"宏儿"
屏显片段:
①“他就是水生 第五个 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②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
“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
“回来 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③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预设:短暂的相聚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相约下次再相聚。在宏儿与水生亲密无间、无邪纯真的关系中,我们感到了小时候的“我”和闰土的亲密的朋友关系,看到了生命的轮回。
2.在宏儿和水生身上,鲁迅给予了怎样的理想追求
明确:"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记忆中的故乡因为有少年”我”与少年闰土的友好亲密的关系,“故乡”是美好的、亲切的。现实中的“故乡”的人闰土、杨二嫂,“故乡”的景都已经面目全非,“我”对现实的“故乡”是不满和失望的,"我”要作别现在故乡的人和景。
但生命在轮回,现在宏儿和水生相约着何时再见面,“我”无法忘却记忆中的那个美好的故乡,也无法漠视现在故乡的萧索、故乡人的痛苦生活,“我”希望故乡好起来,希望故乡的人有一个美好的前途。
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通过书写故乡的见闻,表达出对贫穷多难的祖国的痛苦的爱。他想改变贫穷而多难的社会现实,并把希望寄托在宏儿和水生身上,希望他们能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也许我们的今天就是作者所期望的宏儿与水生的生活吧!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生活定然会越来越好!让我们带着梦想和希望勇敢出发!再齐读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设想二十年后,宏儿与水生再相逢的场景,写一个小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