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28页) 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28页) 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8 15:0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并解释相关现象。
The heating of the atmosphere
大气的受热过程
0 1
0 2
Heat preservation of the atmosphere on the ground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ONTENTS
The heating process and atmospheric motion of the atmosphere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情景导入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
为什么珠穆朗玛峰顶气温很低?
海拔越高,与太阳越近,气温不是越高吗?
大气是如何受热增温的?
0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球上的能量来源The source of energy on Earth
●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 太阳辐射
●原理: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能力就越强,波长就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能力就越弱,波长就越长。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和红外区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Atmospheric attenu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 absorption
地 面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吸收具有选择特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 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地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和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参与 的大气成分:云层、尘埃
○特点:无选择性
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思考:为什么白天多云,温度不会太高?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具有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容易被散射
思考: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案例分析 散射
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蔚蓝色?
为什么朝霞晚霞呈红色?
为什么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
正午太阳高度大,波长较短的蓝光被散射至天空
早晚阳光斜射,短波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射到地面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大气散射作用改变了阳光的方向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tmospheric attenu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吸收
反射
散射
臭氧(平流层)
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
紫外线、红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大部分可见光可穿透
云层、尘埃
各种波长同样被反射
无选择性,
反射光呈白色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蓝色光最易被散射
向四面八方散射 ,有选择性
▋大气的受热过程The heating of the atmosphere
●太阳短波辐射,使地面升温→
“太阳暖大地”
●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升温→
大地暖大气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源
○直接来源:地面辐射
○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地面
太阳
长波辐射
大气
少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
短波辐射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直接热源)
(根本热源)
▋大气的受热过程The heating of the atmosphere
思考
1.为何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地方时14:00?
因为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中午12点是大地接受太阳辐射最多的时刻,然后大地向大气辐射热量还需要时间,所以14:00点气温最高。
思考
“高处不胜寒”,为什么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因此珠峰顶部终年寒冷,常年积雪不化)
0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Heat preservation of the atmosphere on the ground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d地面辐射,e大气反射,f大气辐射。
●大气增温的原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面保温。
【活动】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1.观察图,找出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途径。
2.说明上述辐射途径对地球昼夜温差的影响。
3.说明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的原因。
【活动】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1.观察图,找出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途径。
白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等作用;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
夜晚: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活动】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2.说明上述辐射途径对地球昼夜温差的影响。
白天:地球大气削弱部分太阳辐射,使其不能全部到达地面,温度不致上升太高。
夜间:近地面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辐射,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还给地面,使地表降温速度减慢。
因此能够大幅度降低地球表面
的昼夜温差。
【活动】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3.说明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的原因。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
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球表面温度迅速升高。
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所以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127℃~ -183℃)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1.图乙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是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2.每年的7月份,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图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完成下面小题。
D
A
2025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完成下面小题。
3.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C
2025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完成下面小题。
4.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D
5.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中( )
B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