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达标自主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达标自主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23:0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达标自主训练(A)
基础巩固与综合运用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50分)
一、字词练兵场。(22分)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6分)
豌豆(wān wǎn) 窗框(kuāng kuàng) 系绳子(xì jì)
荧屏(pín píng) 家雀儿(qiǎo què) 即使(jí jì)
2.看拼音,写词语。(6分)
(1)春节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厨房里热气腾腾,每个人的言语间都 yáng yì( )着对新的一年的期待。
(2) shū shì( )的床让我每晚都能拥有好的睡眠。
(3)因意见分歧谈判停滞,双方表情jiāng yìng( ),会议室里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打破沉默的人却迟迟没有出现。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10分)
( )七( )八 ( )( )意料 ( )云( )雾
呼( )唤( ) ( )( )到底 ( )( )益善
(1)我们乘坐观光直升机升上高空,就像神话中 的神仙。
(2)台风过后,庄稼被刮得 地倒在地上。
(3)这次数学比赛,小丽竟 地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4)20世纪是一个 的世纪。
二、选择万花筒。(7分)
1.下列词语中“发”的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发髻 B.千钧一发 C.令人发指 D.发现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即使 科学 兴致勃勃 远洋船泊
B.幼想 等待 障碍物 无可奈何
C.虚弱 暖和 驾驶员 金榜题名
D.改善 研究 莹光灯 摇头晃脑
3.下列词语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水平 保卫公物 B.参观演出 发现问题
C.远大理想 改良技术 D.身体强大 发扬风格
4.“贽(zhì)”的意思,最可能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
A.器具 B.执行 C.财物 D.讨论
5.下列句中关联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来吧!
B.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
C.母亲因为不太相信,所以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
D.这个西瓜既新鲜又便宜。
6.在学校组织的学习经验分享会上,老师引用了一句名言来鼓励同学们多问多学,以下哪句名言最符合老师引用的意图 ( )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
7.下列阅读方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时要动脑筋思考,积极提出问题。
B.阅读时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C.我们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D.阅读时,必须广泛思考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句子荟萃馆。(6分)
不同的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四年级(2)班正在举行“语言的魅力”闯关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参加吧!
1.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仿写句子)(2分)
2.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语段中的四处错误。(标点1处,错别字2处,病句1处)(4分)
第19届亚运会隆重开幕在杭州,一组名为《江南忆》的机器人吉祥物首次亮相:带着“神人兽面纹”头饰的“琮琮”,头顶浪花的“宸宸”,还有扎着小辨子的“莲莲”。
四、课本链接吧。(7分)
1.《蝴蝶的家》是一篇散文作品,课文以“ ”为线索,自始至终都在寻找蝴蝶的家,最终难求其解,在无奈中留下悬念和期望。
2.《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讲述了 成熟裂开后, 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其中重点描述了第 粒豌豆的神奇经历。
3.《呼风唤雨的世纪》中,人们以前在神话中寄托美好愿望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如今的现实中分别指 、 和 。
五、生活实践题。(8分)
机器人缓缓伸出一只手,轻轻捏起一颗草莓而不弄破,力度拿捏精准,动作也很自然。
这一幕发生在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过去机器人能看、能听,却无法通过‘触摸’感受世界、掌控力度。”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许晋诚介绍,“像人一样的机器人,未来也能感受到玻璃和棉花的触感差异。”
触觉传感技术,对机器人理解物理世界十分关键。一只仿生灵巧手上,排布着近千个高精度触觉传感器,就像机器人的“神经末梢”。伸手“触摸”外界物体的瞬间,机器人便掌握了压感、滑动、纹理等15个维度的信息,其精度足以辨识三四粒大米的重量。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机器人在实验室里随意捏破草莓。
B.过去的机器人能通过“触摸”感受世界。
C.仿生灵巧手上的触觉传感器就像机器人的“神经末梢”。
D.机器人伸手“触摸”物体时,只能掌握压感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提出两个你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6分)
(1)
(2)
第二部分 阅读与探究(25 分)
六、阅读体验厅。(25分)
(一)夜间飞行的秘密(节选)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问题①:科学家是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 )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问题②:“蝙蝠探路”的原理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超声波,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下列对选段中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科学家的猜想,他们猜想蝙蝠是靠敏锐的视觉在夜间飞行的。
B.蝙蝠是靠敏锐的视觉在夜间飞行的。
2.阅读选段,完成表格。(4分)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第一次 蒙上眼睛 ①
第二次 ② 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③ ④
3.阅读选段,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请用“ ”画出相关语句。(2分)
4.文中括号里的两个问题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提出的 (填序号)(2分)语文要素问题① 问题②
A.针对课文内容 B.针对课文的写法 C.联系生活经验
5.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反复”“终于”这两个加点词语说明了什么 (3分)
(二)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是靠什么来嗅气味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就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分析仪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
1.下列哪个选项对“风马牛不相及”的本义或文义解释最为准确 ( )(2分)
A.指风和马、牛奔跑的方向不同,不会碰到一起,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关联。
B.在文中用来形容苍蝇和宇宙飞船是两类事物,看似毫无关联。
C.马、牛奔驰,很难追上风,形容像风一样迅速。
D.在文中用来形容苍蝇和宇宙飞船在大小、功能上差距很大,不可以进行比较。
2.找出文中的一个设问句,用“ ”画出来。(2分)
3.跨学科仿生学根据短文内容填空。(4分)
仿生学家根据 ,仿制成功一种
。这种仪器可以测量 。“这种仪器”指的是 。
4.阅读短文,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解答。(4分)语文要素
(1)提问:
(2)解答:
第三部分 表达与交流(25分)
七、妙笔生花苑。(25分)
题目:我的家人
家人与我们朝夕相处,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最熟悉、最亲近、最信赖的人。请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人。可以选择一个家人来写,也可以选择家中的几个人来写。不少于350字。(自备作文纸)
一、1. wān kuàng jì píng qiǎo jí2.(1)洋溢 (2)舒适 (3)僵硬
3.横竖 出乎 腾 驾 风 雨 归根 多多
(1)腾云驾雾 (2)横七竖八 (3)出乎意料
(4)呼风唤雨
二、1. D[解析]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读音。A、B、C三项中的“发”都读fà。D. “发”读 fā。
2. C[解析]本题考查字形辨析。A.“远洋船泊”应为“远洋船舶”。B.“幼想”应为“幻想”。D.“莹光灯”应为“荧光灯”。
3. 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A.“保卫公物”应为“爱护公物”。B.“参观演出”应为“观看演出”。D.“身体强大”应为“身体强壮”。
4. C[解析]本题考查形声字规律。“贽”字是“贝”字底。带“贝”的字通常与财物有关,因为在古代,贝壳曾经作为货币来使用。
5. C[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因为 所以 ”是因果关系,C项句子前后是转折关系,应用“虽然 但 ”连接。
知识拓展 关联词————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一个分句表示原因或根据,另一个分句表示结果或推论。根据原因和结果顺序的变化,可分为因果关系和推论因果关系。所谓推论因果关系,就是根据已有的证据和推理来推断引起某种现象的原因。
6. A[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言警句的理解和运用。A.强调好问能让人学识充裕,自用(自负)会使人狭隘,突出问的重要性,符合鼓励多问多学意图;B.侧重学习的多个环节;C.强调学习和提问对成为智能之士的必要性;D.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7. D[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方法。依据课上所学和日常积累可知,D项表述错误,应是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去思考。
三、1.示例:这个花瓶是谁打碎的 原来是妹妹不小心碰碎的。
2.提示:将“在杭州”放到“隆重”的前面;将“《江南忆》”的书名号改为双引号;将“带”改为“戴”;将“辨”改为“辫”。
四、1.蝴蝶 2.豆荚 五粒豌豆 五
3.示例:望远镜 电话 飞机
五、1. C
2.示例:(1)这些高精度触觉传感器是如何实现如此高的感知精度的
(2)除了实验室场景,这种具备精准触觉的机器人未来还会应用在哪些领域
六、(一)1. A[解析]本题考查选段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说明科学家暂时还不清楚蝙蝠在黑夜也能精准飞行的原因,所以进行了“眼睛特别敏锐”的猜想。
2.①铃铛一个没响 ②塞上耳朵 ③封住嘴
④铃铛响个不停
3.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超声波,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4. A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提问题的角度。问题①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答案就在课文中。问题②由“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可知是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5.示例:“反复”体现了研究过程的漫长艰辛、科学家态度的严谨;“终于”强调成果来之不易,突出科学探索需不懈努力才能成功。
(二)1. 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成语含义的理解。“风马牛不相及”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两者完全不相。在文中是用来形容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之间看似毫无关联。
2.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是靠什么来嗅气味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3.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 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 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 小型气体分析仪
4.示例:(1)苍蝇的“鼻子”灵敏的原因是嗅觉神经细胞多,那狗的鼻子灵敏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吗
(2)是一样的,狗的鼻子灵敏也是因为嗅觉神经细胞多。
七、作文答案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