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2.3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1课时)
2.3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1课时)
1.掌握河流不同发育阶段主要的侵蚀作用和形成的典型地貌。
2.掌握不同河段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特点和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情境导入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的南岸,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然而,长江在此处持续向北发生偏移,西津渡所在的南岸泥沙淤积,慢慢成了陆地(图2.26)。曾经喧嚣的码头最终沉埋于地下,它所在的位置如今成为游人如织的商业街。
【思考】你知道长江岸线镇江段为什么会持续向北推移吗
1.河谷的演变
contents
目录
2.冲积平原的形成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PART1
河谷的演变
【情境1】游览虎跳峡
惊险壮观的虎跳峡:暑假,周老师带着儿子东东游览长江。他们从长江上流的云南省玉龙虎跳峡镇出发。来到了虎跳峡,东东发现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自己头顶绝壁,脚临激流,有点心惊胆战。汹涌的流水和磅礴的地势深深吸引了他们!
虎跳峡
【情境1】游览虎跳峡
问题一:虎跳峡为什么会有“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的景观?它体现了哪一种地质作用?属于哪一种地貌?
地处一二阶梯的交接处,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导致“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体现了地壳运动、流水侵蚀作用,属于河流地貌。
【情境1】游览虎跳峡
问题二:
1.影响虎跳峡地貌的作用力是哪些?它们是如何对这种地貌产生作用的?
2.根据虎跳峡江中流水的特点,这种作用力的方向如何?
下蚀
使河床加深
侧蚀
使河床拓宽
溯源侵蚀
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
河流的侵蚀作用示意图
一、河流的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一、河流的侵蚀作用
向源头侵蚀(溯源侵蚀)
河谷延长
向下侵蚀(下蚀)
河谷变深
向河谷两岸侵蚀(侧蚀)
河谷展宽
类型 对河谷的影响
溯源侵蚀 变长
下蚀 变深
侧蚀 变宽
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崖面等处时垂直跌落,会使得崖面不稳定而出现溯源侵蚀,瀑布的位置因溯源侵蚀而向上游方向移动,直至地势逐渐平缓而消失。
案例一:溯源侵蚀与瀑布的消亡
又称“河流抢水”,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低位河)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高位河)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条件:①两河距离较近 ②两河存在高度差 ③溯源侵蚀强
案例二:河流袭夺
高水位河流
低水位河流
被袭夺河
袭夺河
河流袭夺前
河流袭夺后
【情境1】游览虎跳峡
问题二:
1.影响虎跳峡地貌的作用力是哪些?它们是如何对这种地貌产生作用的?
2.根据虎跳峡江中流水的特点,这种作用力的方向如何?
1.作用力:下蚀、溯源侵蚀、侧蚀
2.虎跳峡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
3.河谷下切,延长
初期(上游)
高原/山地
发育初期(上游)
二、河谷的演变
地势特征 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塑造力量 侵蚀作用为主(溯源侵蚀、下蚀)
对河流的影响 河谷加深、延长
地貌形态特征 深而窄,谷壁陡峭
地貌类型 “V”形谷
长江上游虎跳峡“V”形谷
发育中期(中下游)
中期(中下游)
二、河谷的演变
地势特征 落差减小
塑造力量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对河流的影响 河道变得弯曲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发育中期(中下游)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二、河谷的演变
A
B
凸岸
凹岸
A
B
注意箭头方向
凹岸侵蚀
发育中期(中下游)
河流流向
凸岸堆积
二、河谷的演变
思考:凹凸岸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水深较深,适合修筑港口、码头;
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利于建房和农业生产。
成熟期(下游)
发育成熟期(下游)
二、河谷的演变
地势特征 落差继续减小
塑造力量 侧蚀为主
对河流的影响 河谷展宽
地貌形态特征 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槽形谷或“U形谷”
三、活动探究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的南岸,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然而,长江在此处持续向北发生偏移,西津渡所在的南岸泥沙淤积,慢慢成了陆地(图2.26)。曾经喧嚣的码头最终沉埋于地下,它所在的位置如今成为游人如织的商业街。
【思考】你知道长江岸线镇江段为什么会持续向北推移吗
长江镇江段南岸为凸岸,北岸为凹岸,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所以岸线不断向北推移。
三、活动探究
通过遥感影像图探究曲流变化规律
曲流发育的河段河道变化较为频繁。由此,人们常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然而,曲流河道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读图完成思考题。
1.对比1990年与2016年的影像图,描述图示河道形状发生的变化。
2.分析该段河道自1990年到2016年的变化过程。
3.推测此段河道未来可能的变化。
河道由弯曲变得较平直。
该河段由于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因而形成较弯曲的河道。随着河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洪水条件下发生“裁弯取直”,形成裁直的新河段。
又会慢慢发展新的弯曲,随后弯曲又被截弯变直。
初 期
达地下水层
沟谷
沟谷流水
沟谷加深和延长
V形峡谷
下蚀
大气降水
冰雪融水
溯源侵蚀
中 期
出现河湾
侧蚀
成熟期
槽形河谷
侧蚀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位于乙地
C.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D.该类河段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上游
2.沿甲乙一线所作河流剖面图,最有可能是图b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B
B
3.此河流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赤道上 D.回归线上
4.若此河流是一条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流,它哪一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 )
A.南岸 B.北岸
C.东岸 D.西岸
下图为某一平直河段的剖面,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C
A
5.护岸埽多筑建在河流的( )
A.较低河岸;凸岸
B.较低河岸;凹岸
C.较高河岸;凸岸
D.较高河岸;凹岸
埽(sǎo)工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可用于护岸、堵水口和筑坝等。其卷制方式为:以梢芟分层匀铺,压以土及碎石,然后推卷成捆,用竹索、草绳等捆扎维系,即成埽捆,将若干埽捆下至河岸指定位置,并用桩、绳固定,即成埽工。按形状又有磨盘、月牙、鱼鳞、耳子、扇面等埽,按作用又分为藏头、护尾、裹头等埽。下图为各种护岸埽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