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54页) 2025-2026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54页) 2025-2026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8 15:2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课时)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基础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情境导入
今年暑假,王同学前往新疆塔里木盆地进行沙漠研学之旅,在这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风蚀蘑菇、戈壁、沙丘,研学导师告诉他新疆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如今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的呢?
1.内力作用
contents
目录
2.外力作用
PART1
内 力 作 用
内力作用概况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自然界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内力作用速度
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
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
尽管抬升速度缓慢;但是,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喜马拉雅山终于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岩层受到挤压
岩层被拉伸
1.地壳运动
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挤压
张裂
垂直运动 青藏高原
东非大裂谷——维多利亚瀑布
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绵长的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等
喜马拉雅山脉
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抬升
沉降
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如:华山陡崖、庐山、泰山、台湾海峡、青藏高原、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等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陡峻的华山
台湾海峡
2.岩浆活动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
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1963年11月14日,一艘渔船正在冰岛南部附近海域作业,船上的厨师看到海上升起一股黑烟,以为有船只遇险,船长立即命令前去救援。
然而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新生的岛屿,正在从海面上冒了出来。
板块构造学说
3.变质作用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思考:塔里木盆地的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课本中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思考题】
1. 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2. 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3. 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
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教材活动
问题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问题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b现象发生的过程:
大理石柱建成时肯定位于陆地上;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说明大理石柱所在的地方地壳先下降导致石柱被海水浸泡,然后又上升。
a现象发生的过程:
该地存在地壳上升运动,水域地区生长的螺蚌,随
着地壳上升,连同旧日之土演变为山地、岩石。
问题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a、b现象地壳运动进行得极其缓慢,过程很长,短时间里不易被人们察觉;
c现象(岩浆活动造成火山喷发)进行得极其剧烈,能在短时间里造成地表形态的改变。可见,地质作用的进行有快慢之分,因此,地表形态的变化也随之有快慢之分。
PART2
外 力 作 用
外力作用
作用力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风、流水、冰川、生物等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化学风化)和生物分解(生物风化)等。
岩石由大变小、由整变碎的过程
1.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温度风化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
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
在高寒地区和温带严冬季节冰劈作用特别突出。白天水渗入填满岩石裂缝,夜晚再冻结。冰体的长期反复挤压将使裂缝扩展而导致岩石崩解、 垮落。
冰劈作用又称为冻融风化。
物理风化—冰壁作用
在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岩石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如水溶液可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方式促使岩石化学风化。
石灰岩容易与水、酸发生溶解反应而形成裂缝。
在高温湿润地区(易发生化学反应),化学风化较强。
化学风化
生物分解:
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它分泌的地衣酸能加速岩石的风化。
生物风化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
波浪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思考:说出下列景观的地貌类型及侵蚀的作用力。
风力侵蚀形成的
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形成的河谷
海水侵蚀形成的
海蚀柱海蚀崖
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
指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自然作用力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而且从原地搬运到他处的现象。
风力、流水、冰川、海浪
2.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城堡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
风沙磨蚀
干旱、
半干旱地区
风蚀柱、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风蚀洼地等
风蚀洼地(敦煌月牙泉)
2.侵蚀作用——风力侵蚀
思考:说出下列景观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瀑布—河流侵蚀
峡谷—河流侵蚀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坡面侵蚀
石林—化学溶蚀
溶洞—化学溶蚀
峰林—化学溶蚀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流水侵蚀
湿润、半湿润地区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加深、加宽、加长河谷,形成峡谷、瀑布等
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机械侵蚀 冲刷、磨蚀 河流侵蚀 溯源侵蚀
下切侵蚀
侧向侵蚀
坡面侵蚀
化学溶蚀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
根据动画图描述瀑布的形成过程
下部较软的岩层先被侵蚀
崖壁上部岩石破碎重力作用下坍塌,崖壁后退
河床受到冲击被侵蚀
案例:瀑布的形成
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冰斗、角峰、刃脊等。
挪威
U形谷
冰斗
2.侵蚀作用——冰川侵蚀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冰川侵蚀
高山、
高纬地区
拔蚀、磨蚀
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冰蚀湖,峡湾等
峡湾的形成
挪威盖朗厄尔峡湾
2.侵蚀作用——海水侵蚀
波浪侵蚀基岩海岸。
常见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蚀残丘。
蚀穿
海浪侵蚀
海岬两侧
海蚀穴
海蚀拱桥
海蚀柱
顶部
崩塌
3.搬运作用
流水搬运
风力搬运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4.堆积作用
流水堆积地貌
海浪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
冰川堆积
堆积物具有分选性良好
常见于降水丰沛的热带、温带地区
冰川堆积无分选性,堆积物大小混杂
常见于风力作用强劲的干旱地区
常见于海岸地带
思考: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地貌的成因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俯视)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侧视)
风 向
迎 风 坡
迎风坡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
探究塔里木地貌成因
今年暑假,王同学前往新疆塔里木盆地进行沙漠研学之旅,在这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风蚀蘑菇、戈壁、沙丘,研学导师告诉他新疆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如今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的呢?
板块运动导致地壳抬升,海水退去,形成陆地。又因靠近冬季风源地,且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劲,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了风蚀蘑菇、戈壁滩;在风力作用减弱或者遇到障碍物的情况下,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沙漠景观。
总结1:内力作用
总结2:外力作用
作用力
表现形式
能量来源
影响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 | 流水 | 冰川 | 生物
风化 | 侵蚀 | 搬运 | 堆积 | 固结成岩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 风 蚀 柱 风蚀城堡 风蚀洼地 雅丹地貌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谷、峡湾、 冰蚀平原、冰蚀丘陵、冰蚀湖(五大湖) 高纬度地区
高海拔地区
海浪侵蚀 海蚀崖、海蚀柱 沿海地区
流水侵蚀 侵 蚀 “V”型谷、峡谷(三峡)、瀑布、 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溶 蚀 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 地下漏斗、地下暗河、溶洞 ①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广布
②气候暖湿
例云贵高原和桂林山水
总结3:侵蚀作用
风力沉积 沙丘 黄土高原的形成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分选性好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
(例:沙漠中的沙丘和黄土高原)
冰川沉积 冰碛平原 冰碛丘陵 冰碛湖 高纬度地区
高海拔地区
海浪沉积 沙 滩 沿海地区
流水沉积 山麓沉积扇 河口三角洲 中下游冲积平原 河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总结4:搬运作用
广西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中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甲地( )
A.位于半干旱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
B.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气温低,冻融风化显著
C.气候湿润,森林分布广,生物风化作用突出
D.人口稠密,酸雨危害大,化学风化作用明显
A
广西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中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1-2小题。
2.关于图中“非木之林”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石林”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B.乙地“土林”呈垄槽相间分布,其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
C.丙地“冰林”晶莹剔透,近年消融速度加快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D.丁地“石林”高耸陡峭,错落有致,主要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C
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某些洞穴景观中,有一颗颗浑圆或近圆形的“珠子”浸在相对平静无流动的浅水中。它是由洞顶滴水落入水中后遇到小岩屑逐渐形成的,呈现出“汤圆”、“弹珠”、“黄豆”、“西米”等不同形态,数量上也成千上万,被称作“穴珠” (图1)。当“穴珠”持续发育中遇到某种环境条件的变化,就会变为以侧面增长为主,形成“穴饼”(图2),积水将“穴饼”胶结粘连,呈现“冰冻”状态。
3.形成“穴珠”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4.推测典型“穴珠”“穴饼”所属的岩石类型为( )
A.花岗岩 B.砾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5.形成“穴饼”的某种环境变化最可能是( )
A.水位下降 B.冻融加剧
C.气温降低 D.地壳抬升
D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