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第一关:智慧填一填。
1.(2024六上·上虞期末)我们上虞一年四季中, 物体的影子最长。
2.(2024六上·上虞期末)近视眼镜的镜片和放大镜镜片刚好相反,它是中间 ,边缘 。
3.(2024六上·上虞期末)螺丝钉的螺纹运用的是 原理。
4.(2024六上·上虞期末)小电动机经常被应用在各种玩具车上,它把电能转化成 能。
二、第二关:对错判一判。
5.(2024六上·上虞期末)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大,看到细胞的数量越多。( )
6.(2024六上·上虞期末)感冒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7.(2024六上·上虞期末)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减小了坡度,骑车相对省力。( )
8.(2024六上·上虞期末)一个地方的昼夜时长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
9.(2024六上·上虞期末)“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有些观点是相同的。( )
10.(2024六上·上虞期末)电磁铁的南北极是固定不变的。
11.(2024六上·上虞期末)剪刀是一种省力杠杆。( )
12.(2024六上·上虞期末)活字印刷术中,字模上的字与印刷后的字左右相反。( )
13.(2024六上·上虞期末)废旧电池无法让小灯泡发光,但不代表它一定没电了。( )
14.(2024六上·上虞期末)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不会对生物带来影响。( )
三、第三关:疑难选一选。
15.(2024六上·上虞期末)要用小木块撬动大木块,下列选项中( )最有可能成功。
A. B.
C. D.
16.(2024六上·上虞期末)一显微镜使用“10×”目镜和“15×”物镜,它的放大倍数是( )。
A.5倍 B.25倍 C.150倍 D.250倍
17.(2024六上·上虞期末)我们上虞区冬季气温低的原因是( )。
A.太阳高度小 B.太阳高度大
C.地球离太阳近 D.日照时间较长
18.(2024六上·上虞期末)下列发电方式中,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是( )。
A.风力发电 B.太阳能发电 C.水力发电 D.以上都是
19.(2024六上·上虞期末)很多楼道的电灯采用了声控开关。声音可以控制开关,说明( )。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转化成光能
C.电能可以转化成声能 D.声音具有导电性
20.(2024六上·上虞期末)小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是( )。
A.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B.接通磁铁并转换磁铁的方向
C.接通线圈并转换线圈运动的方向
D.以上都有可能
21.(2024六上·上虞期末)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
A.眼睛 B.耳朵 C.鼻子 D.触手
22.(2024六上·上虞期末)我们总是在东方迎来黎明,在西方送别日落,这是因为( )。
A.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D.地球是球体
23.(2024六上·上虞期末)下列操作中,让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的是( )。
A. B.
C. D.
24.(2024六上·上虞期末)将一个重力为3牛的木块沿着一个斜面匀速往上拉,弹簧测力计测得的拉力较大可能是( )牛。
A.5 B.3 C.2 D.0
四、第四关:对应连一连。
25.(2024六上·上虞期末)请将各类发电站和对应的能量用直线连起来。
热电站 利用原子能发电
风力发电站 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发电
核电站 利用煤的能量发电
太阳能电站 利用水流的能量发电
水电站 利用风的能量发电
地热发电站 利用岩浆的能量发电
五、微小世界
26.(2024六上·上虞期末)医护科研人员在研究病毒时,一般使用( )来观察病毒。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D.望远镜
27.(2024六上·上虞期末)从古至今,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是( )。
A.光学显微镜→放大镜→电子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放大镜
C.电子显微镜→放大镜→光学显微镜
D.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28.(2024六上·上虞期末)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病毒位于视野左上角,若想将其移到视野中间,应该向( )移动玻片标本。
A.右下角 B.右上角 C.左上角 D.左下角
29.(2024六上·上虞期末)下列选项中,有微生物在起作用的请打“√”。
发霉的橘子( ) 腐乳( ) 疫苗( ) 有机肥( )
30.(2024六上·上虞期末)地球的运动
(1)请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2)我们在研究地球运动时,通常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图中的蜡烛模拟的是( )。
A.地球 B.太阳 C.月亮 D.人类
(3)上图中,地球从①处运行到③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的方向是( )。
A.由北向南 B.由东向西 C.由南到北 D.由西向东
(4)当地球运行到( )的位置时,北半球是夏季。
A.① B.② C.③ D.④
31.(2024六上·上虞期末)工具与技术。
2023年12月22日,上虞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为-6℃。有些水龙头如右图一样被冻住了。
(1)请你在上图旁用文字和箭头标出水龙头的轮和轴。
(2)如果不小心把水龙头拧断了,我们可以尝试用( )打开水龙头的可能性较大。
A.毛巾裹住轴 B.老虎钳夹住轴
C.轴上绑筷子 D.以上都可以
(3)观察更换坏掉的水龙头的过程,发现关闭自来水的水阀,下图中的水阀是一种 。
(4)用扳手拧下破水龙头,扳手在使用过程中属于 。
(5)在新水龙头螺纹上缠绕生料带,用剪刀剪断生料带,剪刀应用了 和 原理;最后用扳手把新的水龙头拧上去。
A.滑轮 B.轮轴 C.斜面 D.杠杆
32.(2024六上·上虞期末)虞小科在研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时,把电磁铁的铁钉分别靠近磁铁的两极,结果如下图。据此可以推断钉尖是( )。
A.N极 B.S极
C.N极或S极 D.不能确定南北极
33.(2024六上·上虞期末)虞小科实验探究“线圈匝数与磁性强弱的关系”,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线圈匝数 50圈 100圈
实验次序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9 8 10 19 20 0
(1)观察分析记录表,请圈出表中你觉得异常的数据。
(2)实验中如果发现数据有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
A.根据结论修改数据 B.向同学要数据
C.分析原因,重新实验 D.根据自己的经验修改
(3)分析出现异常数据的原因可能是 。
(4)预测这个数据有可能是( )。
A.18 B.28 C.8 D.38
(5)虞小科重新实验后获取的数据和恰好预测一样,分析整个实验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冬季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物体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相关,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上虞位于北半球,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尤其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上虞的太阳高度角最小,此时物体接收的太阳光线最斜,影子也就最长。而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影子则较短。因此,上虞一年四季中冬季物体的影子最长。
2.【答案】薄;厚
【知识点】凸透镜
【解析】【分析】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其光学特性与放大镜的凸透镜相反。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能使光线发散,矫正因晶状体过厚或眼球过长导致的近视 —— 让成像焦点后移至视网膜上。而放大镜作为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用于放大物体。
3.【答案】斜面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螺丝钉的螺纹本质是斜面的变形应用。将斜面环绕在圆柱体上就形成了螺纹,当螺丝钉旋转拧入物体时,螺纹相当于把斜面的长度转化为旋转的圈数。这种结构能让我们用较小的力逐步将螺丝钉拧入,如同沿着斜面推物体更省力一样,通过延长力的作用距离来减小所需的力,从而轻松实现紧固物体的功能。
4.【答案】机械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小电动机的工作核心是电磁感应原理的逆向应用。当电流通过电动机内的线圈时,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从而带动玩具车的轮子运动。这个过程中,输入的电能被转化为线圈和车轮转动的机械能(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电动机与发电机相反,发电机是机械能转电能,而电动机则是电能转机械能,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玩具车等设备的动力核心。
5.【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意味着观察的物体被放大得越清晰,但视野范围会越小。这是因为高倍镜的镜头视角更窄,能覆盖的观察区域有限。同时,视野变小后,能看到的细胞数量也会减少,只能观察到视野中心附近的少数细胞;而低倍镜放大倍数小,视野大,看到的细胞数量更多。两者关系恰好相反,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6.【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我们与微生物拥有共同的生活环境,大部分细菌是有益的,如:乳酸菌、酵母茵等,有的细菌是有害的,能使生物体致病,使物质腐烂变质。
7.【答案】正确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运用的是斜面原理。S形路线相当于延长了上坡的距离(即斜面的长度),而坡度(斜面的高度与长度的比值)随之减小。这就像我们爬楼梯,走平缓的长楼梯比爬陡峭的短楼梯更省力。骑自行车上坡走 S 形路线,其实是把直直的陡坡变成了更长、更平缓的路,就像延长了 “斜面”。虽然从坡底到坡顶的高度没变,但走的路变长了,坡度就变小了。这样不用费那么大的劲,慢慢就能骑上去,所以更省力。这和我们推重物上斜坡,走长一点的缓坡更轻松是一个道理。故题目说法正确。
8.【答案】正确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和地轴倾斜是昼夜时长变化的关键原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日照时间不同。比如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白天长、夜晚短;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白天短、夜晚长;春分和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这种变化每年重复,形成固定规律。因此,一个地方的昼夜时长变化是有规律的,题干说法正确。
9.【答案】正确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地心说” 和 “日心说” 虽核心观点对立,但存在共同之处。两者都认为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当时认为圆周运动是最完美的运动形式),且都承认地球是一个球体。此外,它们都试图解释天体的运行规律,只是对宇宙中心的认定不同(地心说认为地球是中心,日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因此,两者存在部分相同观点,题干说法正确。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解答】 电磁铁的南北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某些方法改变的。
【分析】电磁铁能够通过改变线圈缠绕方向的办法来改变南北极。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剪刀
【解析】【分析】剪刀是否为省力杠杆,取决于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的位置关系。省力杠杆的动力臂长于阻力臂,而费力杠杆则相反。日常剪刀中,如修剪树枝的剪刀是省力杠杆(动力臂长);但理发剪刀、裁缝剪刀是费力杠杆(阻力臂长,省距离)。因此,不能说所有剪刀都是省力杠杆,题干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活字印刷时,字模上的字是反写的(左右相反)。因为印刷是将字模上的墨迹转印到纸张上,反写的字经过压印后,会变成正写的字,方便阅读。这和我们盖印章的道理一样,印章上的字是反的,盖在纸上才是正的。活字印刷术正是利用这种 “反字正印” 的原理,所以字模上的字与印刷后呈现的字左右相反,题干说法正确。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电池
【解析】【分析】废旧电池无法点亮小灯泡,可能是因为电量不足以驱动小灯泡,但并非完全没电。电池的剩余电量可能还能支持耗电量更小的设备(如遥控器、电子表)工作。就像快没电的遥控器电池,可能点不亮小灯泡,却能让遥控器暂时工作。因此,“无法让小灯泡发光” 不能等同于 “完全没电”,题干说法正确。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有显著影响。昼夜交替使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如植物的开花闭合、动物的昼行或夜行习性(如蝙蝠夜间活动)。四季变化带来温度、光照等差异,生物会相应调整,如候鸟迁徙、动物冬眠(熊冬季休眠)、植物落叶或开花(梅花冬季开放)。这些都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表现,说明两者对生物影响明显,题干说法错误。
15.【答案】D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撬动木块利用杠杆原理,公式为: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要撬动大木块(阻力大),需增大动力臂或减小阻力臂。最省力的情况是:支点离阻力点(大木块)越近(阻力臂短),动力点离支点越远(动力臂长)。此时动力臂远大于阻力臂,用较小的力即可撬动大木块。观察可知,D选项阻力点到支点距离远小于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臂最长,最省力。
16.【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题目中目镜为 “10×”,表示放大10倍;物镜为 “15×”,表示放大15倍。两者相乘:10×15=150,即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50倍。这是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基本计算规则,需将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相乘,而非相加或其他运算。C正确。
17.【答案】A
【知识点】四季的特征
【解析】【分析】上虞区冬季气温低的核心原因是太阳高度角小。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角度越小,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径越长,能量损耗越多,到达地面的热量越少,气温就越低。冬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角变小,上虞区也不例外。而选项 B “太阳高度大” 会导致气温升高,是夏季的特点;选项 C 错误,地球离太阳近时(近日点在 1 月初),北半球实际处于冬季,说明距离不是主要因素;选项 D “日照时间较长” 不符合冬季特征,冬季北半球日照时间短,进一步减少热量获取。故正确答案为A。
18.【答案】D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可再生能源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风力发电利用风能,风是由大气运动产生的,属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利用太阳光能,太阳能源源不断辐射能量,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利用水流的动能,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可不断再生,也属于可再生能源。三者均依赖可再生能源,因此选项 D “以上都是” 正确。
19.【答案】A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机械能、化学能等不同的形式。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很多楼道的电灯采用了声控开关。声音可以控制开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选A。
20.【答案】A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小电动机的换向器是关键部件,其核心作用与电流相关。当电动机工作时,换向器与电刷接触,首先实现电流的接通,使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更重要的是,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会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保证线圈能持续绕轴转动。如果没有换向器,线圈转过半圈后会因受力反向而停止转动。故正确答案为A。
21.【答案】C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科学研究证实,昆虫的触角主要功能是嗅觉感知,相当于它们的 “鼻子”。触角上分布着大量嗅觉感受器,能探测空气中的化学信号,帮助昆虫寻找食物、识别同类、感知环境等。选项 A “眼睛” 是昆虫的视觉器官,与触角无关;选项 B “耳朵” 负责听觉,昆虫的听觉器官位置多样(如腿部),并非触角;选项 D “触手” 更多指柔软的触觉器官,而触角的核心功能是嗅觉。故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我们迎来黎明和送别日落的现象,本质是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使得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选项A错误,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而非自东向西;选项C中地球公转影响四季变化,与昼夜交替无关;选项D “地球是球体” 是昼夜现象的基础,但不能解释东升西落的方向性。只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才会让太阳相对地球呈现东升西落的视运动。故正确答案为B。
23.【答案】B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
【解析】【分析】小磁针偏转角度与磁场强弱、距离磁场源的远近等因素相关。磁场越强、小磁针离磁场源越近,偏转角度往往越大。A选项中,通电导线具有磁性,但磁性较弱;B选项中,形成线圈,磁性增强,小磁针偏转角度大;C选项中,线圈在一旁,产生磁性,但距离小磁针较远,偏转角度较小;D选项中,线圈会产生一个环形磁场,小磁针会偏转,但与线圈垂直相比,偏转角度较小。B正确。
24.【答案】C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能够省力,重为3牛的木块,垂直拉起需要3牛,运用斜面拉动,需要的力肯定比3牛小,但是也不可能是0牛,0牛表示拉力为0,不可能拉动小木块。故答案为:C。
25.【答案】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各类发电站的核心是能量转化。热电站通过燃烧煤产生热量,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站靠风力推动风车,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核电站利用核裂变(原子能)释放能量发电;太阳能电站直接捕获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水电站利用水流的动能(势能)驱动发电机;地热发电站则利用地球内部岩浆的热能发电。这些发电站都是将不同形式的自然或人工能量,通过特定设备转化为我们可利用的电能。
26.【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病毒的体积极其微小,通常只有几十到几百纳米(1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放大镜放大倍数太低(几倍到几十倍),根本看不到病毒;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约2000倍,只能观察到细菌等较大微生物,无法分辨病毒;望远镜用于观察远处物体,与观察病毒无关。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放大倍数可达数百万倍,能清晰显示病毒的形态结构,是研究病毒的必备工具。因此,正确答案是C。
27.【答案】D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放大能力从弱到强的过程。最早出现的是放大镜,结构简单,能将物体放大几倍到几十倍,可观察昆虫细节等。之后,人们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利用镜片组合,放大倍数提升到上千倍,能看到细胞等微小结构。近代科技进步后,电子显微镜诞生,它用电子束代替光,放大倍数可达数百万倍,能观察病毒、原子等更微小的物体。所以发展顺序是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选D。
28.【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即视野中看到的物体位置与实际玻片上的位置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比如视野里左上角的病毒,实际在玻片的右下角。要把视野左上角的病毒移到中间,就得朝着看到的方向移动玻片。因为玻片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移动方向一致,所以向左上角移动玻片,视野里的病毒就会向右下角移动,最终到中间。故答案为:C。
29.【答案】√;√;√;√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发霉的橘子:霉菌(真菌的一种)在橘子上生长繁殖,导致橘子腐烂发霉,是微生物作用。
腐乳:制作过程中依靠霉菌(如毛霉)分解豆腐中的有机物,产生独特风味,离不开微生物。
疫苗:很多疫苗由减毒或灭活的病毒、细菌制成,这些病原体属于微生物,其作用是激发人体免疫反应。
有机肥:动植物遗体等在微生物(细菌、真菌等)分解作用下,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养分,形成有机肥,依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0.【答案】(1)
(2)B
(3)C
(4)C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具有一致性,均为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则呈顺时针。在侧视图中,直接沿纬线画自西向东的箭头即可。公转:在公转轨道图上,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沿椭圆形轨道画箭头即可,与自转方向一致。
(2)在研究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中,通常用不同物体模拟天体。蜡烛能发光发热,这与太阳作为恒星能自行发光的特点一致。实验中,常以地球仪模拟地球,用小球模拟月亮,而蜡烛的核心作用是提供光源,模拟太阳照射地球的情景,以此研究昼夜交替、四季形成等与太阳光照相关的现象。人类并非天体,显然不符合;地球和月亮自身不发光,与蜡烛特性不符。因此蜡烛模拟的是太阳,选B。
(3)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①处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③处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从①到③,地球公转经过春分(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逐渐北移至赤道,再继续南移到北回归线,整体移动方向是由南向北。C正确。
(4)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季节。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在公转轨道图中,③处代表夏至日,此时地球北极地区倾向太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处于夏季。故答案为:C。
(1)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一周是一年,就是365天,方向是自西向东。
(2)因为地球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因此,在研究地球运动时,图中的蜡烛模拟的是太阳,所以B符合题意。
(3)地球从①处运行到③处,即从冬至日运行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先是从南回归线移到赤道,再从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所以其方向是由南向北;故选C。
(4)当地球运行到位置③时,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此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半球是夏季;故选C。
31.【答案】(1)
(2)B
(3)轮轴
(4)轮轴
(5)C;D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1)水龙头是典型的轮轴工具,轮(手柄)半径大于轴(中心杆)半径。转动轮时,轴随之转动,利用轮轴省力原理,能轻松控制水流的开关,体现了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水龙头结构图中,轮是指手柄部分,轴是指与手柄相连的中心杆。
(2)水龙头拧断后,需通过剩余的轴来操作。老虎钳是省力工具,其钳口能紧密夹住轴,通过增大摩擦力和力臂,提供足够的扭矩转动轴,打开水龙头的成功率最高。A选项用毛巾裹住轴,摩擦力增加有限,难以提供足够力量;C选项在轴上绑筷子,虽延长力臂,但固定不牢固,易打滑;因此 A、C 效果较差。老虎钳的设计专为夹持和转动硬物,能有效应对此类情况,故选择B。
(3)水阀的手柄为轮,与之相连的中心杆为轴,二者组成轮轴结构。轮的半径大于轴,转动手柄(轮)时,轴随之转动,通过轮轴省力原理,能轻松控制阀芯开关,实现水流的通断。这种设计利用轮轴的机械优势,让人们用较小的力就能操作,体现了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典型应用。相比直接转动轴,转动轮更省力,符合轮轴 “省力费距离” 的特点,因此水阀是一种轮轴。
(4)扳手可看作一种变形的轮轴。扳手的手柄部分相当于轮,与螺母接触的夹持部分相当于轴,二者绕同一轴线转动。轮(手柄)的半径大于轴(夹持部分),转动手柄时,轴随之转动,通过轮轴的省力原理,以较小的力就能产生较大的扭矩,拧下水龙头的螺母。这种结构利用轮轴 “轮半径越大越省力” 的特点,让操作更轻松,本质上是通过增大轮的半径来延长力臂,与轮轴的核心原理一致。因此,扳手在使用过程中属于轮轴。
(5)剪刀的刀刃部分呈斜坡状,属于斜面原理 —— 通过延长切割距离,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压强,轻松剪断生料带。同时,剪刀的两片刀刃绕中间轴转动,轴为支点,手握处为动力点,刀刃接触生料带处为阻力点,构成杠杆(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能省力地操控刀刃开合。二者结合让剪刀兼具省力切割和灵活操作的特点,体现了简单机械在工具中的综合应用。
(1)水龙头运用了轮轴的原理。
(2)A.毛巾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直接接触时的摩擦和损伤风险,但它的握持力和剪切能力远远不如老虎钳,不符合题意;
B.老虎钳具有较大的握力和剪切能力,可以通过夹住水龙头的轴部施加力量,从而更容易地将水龙头打开,符合题意;
C.筷子的长度和强度也不足以对水龙头施加足够的力量,不符合题意;
D.有的选项可以有的选项不可以,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观察更换坏掉的水龙头的过程,可以发现当动力作用于轮时,可以用较小的力转动轴,这个水阀是也是一种轮轴。
(4)用扳手拧下破水龙头,扳手在使用过程中属于轮轴。手握住的地方是轮,两者连接处是轴。
(5)剪刀应用了杠杆原理和斜面原理,剪刀的刃部分运用了斜面,整体则是杠杆。故选C、D。
32.【答案】B
【知识点】磁极与方向;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与磁铁遵循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观察图中现象,钉尖与磁铁的N极相互吸引,与S极相互排斥,说明钉尖与N极异名、与S极同名,即钉尖为S极。故答案为:B。
33.【答案】(1)
50圈的电磁铁 100圈的电磁铁
实验次序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9 8 10 19 20
(2)C
(3)导线和电池接触不良
(4)A
(5)电磁铁线圈匝数多,磁性强;电磁铁线圈匝数少,磁性弱。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1)实验探究 “线圈匝数与磁性强弱的关系” 时,需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如电流大小相同),磁性强弱可通过吸起大头针数量判断。50 圈时,3 次实验吸起大头针数量为 9、8、10,数据接近,符合误差范围。100 圈匝数更多,理论上磁性更强,吸起数量应多于 50 圈。但次序③中 “0” 与同组的 19、20 差异极大,且远低于 50 圈的数据,不符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的规律,可能是操作失误(如电路未接通)导致,故为异常数据。
(2)实验数据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基础,必须保证真实性。选项A和D修改数据违背了科学实验的客观性原则,会导致结论错误;选项B向同学要数据,无法反映自身实验的真实情况,也不符合实验探究的要求。当数据出现问题时,正确的做法是先分析可能的原因,比如操作失误、仪器故障、变量控制不当等,然后针对问题重新进行实验,以获得可靠的数据。这一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中严谨、求实的态度,是保证实验结果科学性的关键。故答案为:C。
(3)实验探究 “线圈匝数与磁性强弱的关系” 时,100 圈线圈的③次实验吸起 0 个大头针,明显异常。正常情况下,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100 圈应比 50 圈吸起更多大头针。异常原因可能与电路相关:若线圈断路,电流无法通过,电磁铁无磁性,自然吸不起大头针;或电源接触不良、没电,导致线圈中无电流;也可能是大头针本身有问题,但概率较低。这些情况都会使电磁铁失去磁性,出现吸起 0 个大头针的异常结果。
(4)实验探究 “线圈匝数与磁性强弱的关系” 时,其他条件相同时,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吸起的大头针数量应越多。50 圈时,3次实验数据为 9、8、10,平均值约 9 个;100 圈匝数更多,前两次数据为 19、20,平均值约 19.5 个。异常数据 “0” 应是操作失误导致,正常情况下,100 圈的第三次数据应接近前两次,且多于 50 圈的数据。选项中,18 与 19、20 接近,符合匝数增加磁性增强的规律;28、38 与前两次偏差过大,8 低于 50 圈数据,均不合理。故预测数据为 18。
(5)实验中控制了电流大小等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线圈匝数。50 圈时,3 次实验吸起大头针数量为 9、8、10,平均约 9 个;100 圈时,修正异常数据后为 19、20、18,平均约 19 个。数据显示,100 圈匝数多于 50 圈,对应的吸起大头针数量明显更多,且每组数据内部波动较小,符合误差范围。这一结果稳定体现了匝数与磁性的正相关关系,即匝数增加,磁性随之增强,从而得出结论:“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 。
(1)由另两组数据可知钱圈匝数增多,吸起大头针数变多,所以实验次序⑤,吸起来的大头针数是0有问题。
(2)实验数据有问题应分析原因,重新实验,重获数据。不能直接修改或者问同学要数据,故选C。
(3)数据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本实验的电路导线和电池接触不良或电池没电。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线圈匝数为100圈时,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应该是20个左右,只有18最接近这个数据,故选A。
(5)根据这组同学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电磁铁线圈匝数少,磁性弱。
1 / 1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第一关:智慧填一填。
1.(2024六上·上虞期末)我们上虞一年四季中, 物体的影子最长。
【答案】冬季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物体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相关,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上虞位于北半球,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尤其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上虞的太阳高度角最小,此时物体接收的太阳光线最斜,影子也就最长。而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影子则较短。因此,上虞一年四季中冬季物体的影子最长。
2.(2024六上·上虞期末)近视眼镜的镜片和放大镜镜片刚好相反,它是中间 ,边缘 。
【答案】薄;厚
【知识点】凸透镜
【解析】【分析】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其光学特性与放大镜的凸透镜相反。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能使光线发散,矫正因晶状体过厚或眼球过长导致的近视 —— 让成像焦点后移至视网膜上。而放大镜作为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用于放大物体。
3.(2024六上·上虞期末)螺丝钉的螺纹运用的是 原理。
【答案】斜面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螺丝钉的螺纹本质是斜面的变形应用。将斜面环绕在圆柱体上就形成了螺纹,当螺丝钉旋转拧入物体时,螺纹相当于把斜面的长度转化为旋转的圈数。这种结构能让我们用较小的力逐步将螺丝钉拧入,如同沿着斜面推物体更省力一样,通过延长力的作用距离来减小所需的力,从而轻松实现紧固物体的功能。
4.(2024六上·上虞期末)小电动机经常被应用在各种玩具车上,它把电能转化成 能。
【答案】机械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小电动机的工作核心是电磁感应原理的逆向应用。当电流通过电动机内的线圈时,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从而带动玩具车的轮子运动。这个过程中,输入的电能被转化为线圈和车轮转动的机械能(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电动机与发电机相反,发电机是机械能转电能,而电动机则是电能转机械能,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玩具车等设备的动力核心。
二、第二关:对错判一判。
5.(2024六上·上虞期末)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大,看到细胞的数量越多。(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意味着观察的物体被放大得越清晰,但视野范围会越小。这是因为高倍镜的镜头视角更窄,能覆盖的观察区域有限。同时,视野变小后,能看到的细胞数量也会减少,只能观察到视野中心附近的少数细胞;而低倍镜放大倍数小,视野大,看到的细胞数量更多。两者关系恰好相反,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6.(2024六上·上虞期末)感冒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我们与微生物拥有共同的生活环境,大部分细菌是有益的,如:乳酸菌、酵母茵等,有的细菌是有害的,能使生物体致病,使物质腐烂变质。
7.(2024六上·上虞期末)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减小了坡度,骑车相对省力。(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运用的是斜面原理。S形路线相当于延长了上坡的距离(即斜面的长度),而坡度(斜面的高度与长度的比值)随之减小。这就像我们爬楼梯,走平缓的长楼梯比爬陡峭的短楼梯更省力。骑自行车上坡走 S 形路线,其实是把直直的陡坡变成了更长、更平缓的路,就像延长了 “斜面”。虽然从坡底到坡顶的高度没变,但走的路变长了,坡度就变小了。这样不用费那么大的劲,慢慢就能骑上去,所以更省力。这和我们推重物上斜坡,走长一点的缓坡更轻松是一个道理。故题目说法正确。
8.(2024六上·上虞期末)一个地方的昼夜时长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和地轴倾斜是昼夜时长变化的关键原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日照时间不同。比如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白天长、夜晚短;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白天短、夜晚长;春分和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这种变化每年重复,形成固定规律。因此,一个地方的昼夜时长变化是有规律的,题干说法正确。
9.(2024六上·上虞期末)“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有些观点是相同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地心说” 和 “日心说” 虽核心观点对立,但存在共同之处。两者都认为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当时认为圆周运动是最完美的运动形式),且都承认地球是一个球体。此外,它们都试图解释天体的运行规律,只是对宇宙中心的认定不同(地心说认为地球是中心,日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因此,两者存在部分相同观点,题干说法正确。
10.(2024六上·上虞期末)电磁铁的南北极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解答】 电磁铁的南北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某些方法改变的。
【分析】电磁铁能够通过改变线圈缠绕方向的办法来改变南北极。
11.(2024六上·上虞期末)剪刀是一种省力杠杆。(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剪刀
【解析】【分析】剪刀是否为省力杠杆,取决于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的位置关系。省力杠杆的动力臂长于阻力臂,而费力杠杆则相反。日常剪刀中,如修剪树枝的剪刀是省力杠杆(动力臂长);但理发剪刀、裁缝剪刀是费力杠杆(阻力臂长,省距离)。因此,不能说所有剪刀都是省力杠杆,题干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12.(2024六上·上虞期末)活字印刷术中,字模上的字与印刷后的字左右相反。(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活字印刷时,字模上的字是反写的(左右相反)。因为印刷是将字模上的墨迹转印到纸张上,反写的字经过压印后,会变成正写的字,方便阅读。这和我们盖印章的道理一样,印章上的字是反的,盖在纸上才是正的。活字印刷术正是利用这种 “反字正印” 的原理,所以字模上的字与印刷后呈现的字左右相反,题干说法正确。
13.(2024六上·上虞期末)废旧电池无法让小灯泡发光,但不代表它一定没电了。(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电池
【解析】【分析】废旧电池无法点亮小灯泡,可能是因为电量不足以驱动小灯泡,但并非完全没电。电池的剩余电量可能还能支持耗电量更小的设备(如遥控器、电子表)工作。就像快没电的遥控器电池,可能点不亮小灯泡,却能让遥控器暂时工作。因此,“无法让小灯泡发光” 不能等同于 “完全没电”,题干说法正确。
14.(2024六上·上虞期末)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不会对生物带来影响。(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有显著影响。昼夜交替使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如植物的开花闭合、动物的昼行或夜行习性(如蝙蝠夜间活动)。四季变化带来温度、光照等差异,生物会相应调整,如候鸟迁徙、动物冬眠(熊冬季休眠)、植物落叶或开花(梅花冬季开放)。这些都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表现,说明两者对生物影响明显,题干说法错误。
三、第三关:疑难选一选。
15.(2024六上·上虞期末)要用小木块撬动大木块,下列选项中( )最有可能成功。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撬动木块利用杠杆原理,公式为: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要撬动大木块(阻力大),需增大动力臂或减小阻力臂。最省力的情况是:支点离阻力点(大木块)越近(阻力臂短),动力点离支点越远(动力臂长)。此时动力臂远大于阻力臂,用较小的力即可撬动大木块。观察可知,D选项阻力点到支点距离远小于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臂最长,最省力。
16.(2024六上·上虞期末)一显微镜使用“10×”目镜和“15×”物镜,它的放大倍数是( )。
A.5倍 B.25倍 C.150倍 D.250倍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题目中目镜为 “10×”,表示放大10倍;物镜为 “15×”,表示放大15倍。两者相乘:10×15=150,即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50倍。这是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基本计算规则,需将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相乘,而非相加或其他运算。C正确。
17.(2024六上·上虞期末)我们上虞区冬季气温低的原因是( )。
A.太阳高度小 B.太阳高度大
C.地球离太阳近 D.日照时间较长
【答案】A
【知识点】四季的特征
【解析】【分析】上虞区冬季气温低的核心原因是太阳高度角小。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角度越小,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径越长,能量损耗越多,到达地面的热量越少,气温就越低。冬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角变小,上虞区也不例外。而选项 B “太阳高度大” 会导致气温升高,是夏季的特点;选项 C 错误,地球离太阳近时(近日点在 1 月初),北半球实际处于冬季,说明距离不是主要因素;选项 D “日照时间较长” 不符合冬季特征,冬季北半球日照时间短,进一步减少热量获取。故正确答案为A。
18.(2024六上·上虞期末)下列发电方式中,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是( )。
A.风力发电 B.太阳能发电 C.水力发电 D.以上都是
【答案】D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可再生能源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风力发电利用风能,风是由大气运动产生的,属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利用太阳光能,太阳能源源不断辐射能量,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利用水流的动能,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可不断再生,也属于可再生能源。三者均依赖可再生能源,因此选项 D “以上都是” 正确。
19.(2024六上·上虞期末)很多楼道的电灯采用了声控开关。声音可以控制开关,说明( )。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转化成光能
C.电能可以转化成声能 D.声音具有导电性
【答案】A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机械能、化学能等不同的形式。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很多楼道的电灯采用了声控开关。声音可以控制开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选A。
20.(2024六上·上虞期末)小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是( )。
A.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B.接通磁铁并转换磁铁的方向
C.接通线圈并转换线圈运动的方向
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A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小电动机的换向器是关键部件,其核心作用与电流相关。当电动机工作时,换向器与电刷接触,首先实现电流的接通,使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更重要的是,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会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保证线圈能持续绕轴转动。如果没有换向器,线圈转过半圈后会因受力反向而停止转动。故正确答案为A。
21.(2024六上·上虞期末)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
A.眼睛 B.耳朵 C.鼻子 D.触手
【答案】C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科学研究证实,昆虫的触角主要功能是嗅觉感知,相当于它们的 “鼻子”。触角上分布着大量嗅觉感受器,能探测空气中的化学信号,帮助昆虫寻找食物、识别同类、感知环境等。选项 A “眼睛” 是昆虫的视觉器官,与触角无关;选项 B “耳朵” 负责听觉,昆虫的听觉器官位置多样(如腿部),并非触角;选项 D “触手” 更多指柔软的触觉器官,而触角的核心功能是嗅觉。故正确答案为C。
22.(2024六上·上虞期末)我们总是在东方迎来黎明,在西方送别日落,这是因为( )。
A.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D.地球是球体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我们迎来黎明和送别日落的现象,本质是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使得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选项A错误,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而非自东向西;选项C中地球公转影响四季变化,与昼夜交替无关;选项D “地球是球体” 是昼夜现象的基础,但不能解释东升西落的方向性。只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才会让太阳相对地球呈现东升西落的视运动。故正确答案为B。
23.(2024六上·上虞期末)下列操作中,让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
【解析】【分析】小磁针偏转角度与磁场强弱、距离磁场源的远近等因素相关。磁场越强、小磁针离磁场源越近,偏转角度往往越大。A选项中,通电导线具有磁性,但磁性较弱;B选项中,形成线圈,磁性增强,小磁针偏转角度大;C选项中,线圈在一旁,产生磁性,但距离小磁针较远,偏转角度较小;D选项中,线圈会产生一个环形磁场,小磁针会偏转,但与线圈垂直相比,偏转角度较小。B正确。
24.(2024六上·上虞期末)将一个重力为3牛的木块沿着一个斜面匀速往上拉,弹簧测力计测得的拉力较大可能是( )牛。
A.5 B.3 C.2 D.0
【答案】C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能够省力,重为3牛的木块,垂直拉起需要3牛,运用斜面拉动,需要的力肯定比3牛小,但是也不可能是0牛,0牛表示拉力为0,不可能拉动小木块。故答案为:C。
四、第四关:对应连一连。
25.(2024六上·上虞期末)请将各类发电站和对应的能量用直线连起来。
热电站 利用原子能发电
风力发电站 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发电
核电站 利用煤的能量发电
太阳能电站 利用水流的能量发电
水电站 利用风的能量发电
地热发电站 利用岩浆的能量发电
【答案】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各类发电站的核心是能量转化。热电站通过燃烧煤产生热量,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站靠风力推动风车,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核电站利用核裂变(原子能)释放能量发电;太阳能电站直接捕获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水电站利用水流的动能(势能)驱动发电机;地热发电站则利用地球内部岩浆的热能发电。这些发电站都是将不同形式的自然或人工能量,通过特定设备转化为我们可利用的电能。
五、微小世界
26.(2024六上·上虞期末)医护科研人员在研究病毒时,一般使用( )来观察病毒。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D.望远镜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病毒的体积极其微小,通常只有几十到几百纳米(1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放大镜放大倍数太低(几倍到几十倍),根本看不到病毒;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约2000倍,只能观察到细菌等较大微生物,无法分辨病毒;望远镜用于观察远处物体,与观察病毒无关。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放大倍数可达数百万倍,能清晰显示病毒的形态结构,是研究病毒的必备工具。因此,正确答案是C。
27.(2024六上·上虞期末)从古至今,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是( )。
A.光学显微镜→放大镜→电子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放大镜
C.电子显微镜→放大镜→光学显微镜
D.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答案】D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放大能力从弱到强的过程。最早出现的是放大镜,结构简单,能将物体放大几倍到几十倍,可观察昆虫细节等。之后,人们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利用镜片组合,放大倍数提升到上千倍,能看到细胞等微小结构。近代科技进步后,电子显微镜诞生,它用电子束代替光,放大倍数可达数百万倍,能观察病毒、原子等更微小的物体。所以发展顺序是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选D。
28.(2024六上·上虞期末)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病毒位于视野左上角,若想将其移到视野中间,应该向( )移动玻片标本。
A.右下角 B.右上角 C.左上角 D.左下角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即视野中看到的物体位置与实际玻片上的位置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比如视野里左上角的病毒,实际在玻片的右下角。要把视野左上角的病毒移到中间,就得朝着看到的方向移动玻片。因为玻片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移动方向一致,所以向左上角移动玻片,视野里的病毒就会向右下角移动,最终到中间。故答案为:C。
29.(2024六上·上虞期末)下列选项中,有微生物在起作用的请打“√”。
发霉的橘子( ) 腐乳( ) 疫苗( ) 有机肥( )
【答案】√;√;√;√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发霉的橘子:霉菌(真菌的一种)在橘子上生长繁殖,导致橘子腐烂发霉,是微生物作用。
腐乳:制作过程中依靠霉菌(如毛霉)分解豆腐中的有机物,产生独特风味,离不开微生物。
疫苗:很多疫苗由减毒或灭活的病毒、细菌制成,这些病原体属于微生物,其作用是激发人体免疫反应。
有机肥:动植物遗体等在微生物(细菌、真菌等)分解作用下,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养分,形成有机肥,依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0.(2024六上·上虞期末)地球的运动
(1)请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2)我们在研究地球运动时,通常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图中的蜡烛模拟的是( )。
A.地球 B.太阳 C.月亮 D.人类
(3)上图中,地球从①处运行到③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的方向是( )。
A.由北向南 B.由东向西 C.由南到北 D.由西向东
(4)当地球运行到( )的位置时,北半球是夏季。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
(2)B
(3)C
(4)C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具有一致性,均为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则呈顺时针。在侧视图中,直接沿纬线画自西向东的箭头即可。公转:在公转轨道图上,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沿椭圆形轨道画箭头即可,与自转方向一致。
(2)在研究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中,通常用不同物体模拟天体。蜡烛能发光发热,这与太阳作为恒星能自行发光的特点一致。实验中,常以地球仪模拟地球,用小球模拟月亮,而蜡烛的核心作用是提供光源,模拟太阳照射地球的情景,以此研究昼夜交替、四季形成等与太阳光照相关的现象。人类并非天体,显然不符合;地球和月亮自身不发光,与蜡烛特性不符。因此蜡烛模拟的是太阳,选B。
(3)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①处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③处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从①到③,地球公转经过春分(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逐渐北移至赤道,再继续南移到北回归线,整体移动方向是由南向北。C正确。
(4)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季节。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在公转轨道图中,③处代表夏至日,此时地球北极地区倾向太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处于夏季。故答案为:C。
(1)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一周是一年,就是365天,方向是自西向东。
(2)因为地球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因此,在研究地球运动时,图中的蜡烛模拟的是太阳,所以B符合题意。
(3)地球从①处运行到③处,即从冬至日运行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先是从南回归线移到赤道,再从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所以其方向是由南向北;故选C。
(4)当地球运行到位置③时,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此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半球是夏季;故选C。
31.(2024六上·上虞期末)工具与技术。
2023年12月22日,上虞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为-6℃。有些水龙头如右图一样被冻住了。
(1)请你在上图旁用文字和箭头标出水龙头的轮和轴。
(2)如果不小心把水龙头拧断了,我们可以尝试用( )打开水龙头的可能性较大。
A.毛巾裹住轴 B.老虎钳夹住轴
C.轴上绑筷子 D.以上都可以
(3)观察更换坏掉的水龙头的过程,发现关闭自来水的水阀,下图中的水阀是一种 。
(4)用扳手拧下破水龙头,扳手在使用过程中属于 。
(5)在新水龙头螺纹上缠绕生料带,用剪刀剪断生料带,剪刀应用了 和 原理;最后用扳手把新的水龙头拧上去。
A.滑轮 B.轮轴 C.斜面 D.杠杆
【答案】(1)
(2)B
(3)轮轴
(4)轮轴
(5)C;D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1)水龙头是典型的轮轴工具,轮(手柄)半径大于轴(中心杆)半径。转动轮时,轴随之转动,利用轮轴省力原理,能轻松控制水流的开关,体现了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水龙头结构图中,轮是指手柄部分,轴是指与手柄相连的中心杆。
(2)水龙头拧断后,需通过剩余的轴来操作。老虎钳是省力工具,其钳口能紧密夹住轴,通过增大摩擦力和力臂,提供足够的扭矩转动轴,打开水龙头的成功率最高。A选项用毛巾裹住轴,摩擦力增加有限,难以提供足够力量;C选项在轴上绑筷子,虽延长力臂,但固定不牢固,易打滑;因此 A、C 效果较差。老虎钳的设计专为夹持和转动硬物,能有效应对此类情况,故选择B。
(3)水阀的手柄为轮,与之相连的中心杆为轴,二者组成轮轴结构。轮的半径大于轴,转动手柄(轮)时,轴随之转动,通过轮轴省力原理,能轻松控制阀芯开关,实现水流的通断。这种设计利用轮轴的机械优势,让人们用较小的力就能操作,体现了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典型应用。相比直接转动轴,转动轮更省力,符合轮轴 “省力费距离” 的特点,因此水阀是一种轮轴。
(4)扳手可看作一种变形的轮轴。扳手的手柄部分相当于轮,与螺母接触的夹持部分相当于轴,二者绕同一轴线转动。轮(手柄)的半径大于轴(夹持部分),转动手柄时,轴随之转动,通过轮轴的省力原理,以较小的力就能产生较大的扭矩,拧下水龙头的螺母。这种结构利用轮轴 “轮半径越大越省力” 的特点,让操作更轻松,本质上是通过增大轮的半径来延长力臂,与轮轴的核心原理一致。因此,扳手在使用过程中属于轮轴。
(5)剪刀的刀刃部分呈斜坡状,属于斜面原理 —— 通过延长切割距离,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压强,轻松剪断生料带。同时,剪刀的两片刀刃绕中间轴转动,轴为支点,手握处为动力点,刀刃接触生料带处为阻力点,构成杠杆(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能省力地操控刀刃开合。二者结合让剪刀兼具省力切割和灵活操作的特点,体现了简单机械在工具中的综合应用。
(1)水龙头运用了轮轴的原理。
(2)A.毛巾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直接接触时的摩擦和损伤风险,但它的握持力和剪切能力远远不如老虎钳,不符合题意;
B.老虎钳具有较大的握力和剪切能力,可以通过夹住水龙头的轴部施加力量,从而更容易地将水龙头打开,符合题意;
C.筷子的长度和强度也不足以对水龙头施加足够的力量,不符合题意;
D.有的选项可以有的选项不可以,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观察更换坏掉的水龙头的过程,可以发现当动力作用于轮时,可以用较小的力转动轴,这个水阀是也是一种轮轴。
(4)用扳手拧下破水龙头,扳手在使用过程中属于轮轴。手握住的地方是轮,两者连接处是轴。
(5)剪刀应用了杠杆原理和斜面原理,剪刀的刃部分运用了斜面,整体则是杠杆。故选C、D。
32.(2024六上·上虞期末)虞小科在研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时,把电磁铁的铁钉分别靠近磁铁的两极,结果如下图。据此可以推断钉尖是( )。
A.N极 B.S极
C.N极或S极 D.不能确定南北极
【答案】B
【知识点】磁极与方向;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与磁铁遵循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观察图中现象,钉尖与磁铁的N极相互吸引,与S极相互排斥,说明钉尖与N极异名、与S极同名,即钉尖为S极。故答案为:B。
33.(2024六上·上虞期末)虞小科实验探究“线圈匝数与磁性强弱的关系”,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线圈匝数 50圈 100圈
实验次序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9 8 10 19 20 0
(1)观察分析记录表,请圈出表中你觉得异常的数据。
(2)实验中如果发现数据有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
A.根据结论修改数据 B.向同学要数据
C.分析原因,重新实验 D.根据自己的经验修改
(3)分析出现异常数据的原因可能是 。
(4)预测这个数据有可能是( )。
A.18 B.28 C.8 D.38
(5)虞小科重新实验后获取的数据和恰好预测一样,分析整个实验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
50圈的电磁铁 100圈的电磁铁
实验次序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9 8 10 19 20
(2)C
(3)导线和电池接触不良
(4)A
(5)电磁铁线圈匝数多,磁性强;电磁铁线圈匝数少,磁性弱。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1)实验探究 “线圈匝数与磁性强弱的关系” 时,需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如电流大小相同),磁性强弱可通过吸起大头针数量判断。50 圈时,3 次实验吸起大头针数量为 9、8、10,数据接近,符合误差范围。100 圈匝数更多,理论上磁性更强,吸起数量应多于 50 圈。但次序③中 “0” 与同组的 19、20 差异极大,且远低于 50 圈的数据,不符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的规律,可能是操作失误(如电路未接通)导致,故为异常数据。
(2)实验数据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基础,必须保证真实性。选项A和D修改数据违背了科学实验的客观性原则,会导致结论错误;选项B向同学要数据,无法反映自身实验的真实情况,也不符合实验探究的要求。当数据出现问题时,正确的做法是先分析可能的原因,比如操作失误、仪器故障、变量控制不当等,然后针对问题重新进行实验,以获得可靠的数据。这一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中严谨、求实的态度,是保证实验结果科学性的关键。故答案为:C。
(3)实验探究 “线圈匝数与磁性强弱的关系” 时,100 圈线圈的③次实验吸起 0 个大头针,明显异常。正常情况下,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100 圈应比 50 圈吸起更多大头针。异常原因可能与电路相关:若线圈断路,电流无法通过,电磁铁无磁性,自然吸不起大头针;或电源接触不良、没电,导致线圈中无电流;也可能是大头针本身有问题,但概率较低。这些情况都会使电磁铁失去磁性,出现吸起 0 个大头针的异常结果。
(4)实验探究 “线圈匝数与磁性强弱的关系” 时,其他条件相同时,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吸起的大头针数量应越多。50 圈时,3次实验数据为 9、8、10,平均值约 9 个;100 圈匝数更多,前两次数据为 19、20,平均值约 19.5 个。异常数据 “0” 应是操作失误导致,正常情况下,100 圈的第三次数据应接近前两次,且多于 50 圈的数据。选项中,18 与 19、20 接近,符合匝数增加磁性增强的规律;28、38 与前两次偏差过大,8 低于 50 圈数据,均不合理。故预测数据为 18。
(5)实验中控制了电流大小等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线圈匝数。50 圈时,3 次实验吸起大头针数量为 9、8、10,平均约 9 个;100 圈时,修正异常数据后为 19、20、18,平均约 19 个。数据显示,100 圈匝数多于 50 圈,对应的吸起大头针数量明显更多,且每组数据内部波动较小,符合误差范围。这一结果稳定体现了匝数与磁性的正相关关系,即匝数增加,磁性随之增强,从而得出结论:“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 。
(1)由另两组数据可知钱圈匝数增多,吸起大头针数变多,所以实验次序⑤,吸起来的大头针数是0有问题。
(2)实验数据有问题应分析原因,重新实验,重获数据。不能直接修改或者问同学要数据,故选C。
(3)数据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本实验的电路导线和电池接触不良或电池没电。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线圈匝数为100圈时,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应该是20个左右,只有18最接近这个数据,故选A。
(5)根据这组同学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电磁铁线圈匝数少,磁性弱。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