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06 20:48:37

文档简介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科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 共10分)
1.(2024六上·永靖月考)放大镜的镜片又叫   ,镜片的形状特点是   、边缘薄。
【答案】凸透镜;中间厚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凸透镜是放大镜的核心部件,其 “中间厚、边缘薄” 的结构能使光线折射并汇聚,从而放大物体。透明是其能透光成像的基础。
2.(2024六上·永靖月考)昆虫头上的   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   ,有的还非常灵敏。
【答案】触角;气味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多数有一或两对翅。昆虫的触角上有大量嗅觉感受器,可感知环境中的化学信号(气味),帮助它们寻找食物、配偶或躲避危险。
3.(2024六上·永靖月考)蚂蚁的触角呈   状,蝴蝶的触角呈   状。
【答案】膝;棒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由于昆虫种类、性别不同,它们触角的长短、粗细和形状各不相同。蚂蚁触角的第一节膨粗,有膝状弯曲,呈膝状;蝴蝶的触角细长而末端膨大,呈棒状。
4.(2024六上·永靖月考)英国科学家   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   。
【答案】胡克;细胞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1665 年,胡克通过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其由许多小室组成,将这些小室命名为 “细胞”,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细胞结构。
5.(2024六上·永靖月考)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的   组成的,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会自动变化方向,从而调节   。
【答案】鳞片;体温
【知识点】昆虫;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大多数昆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我们用工具观察昆虫。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的小鳞片组成的,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会自动变化方向,从而调节体温。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6.(2024六上·永靖月考)用放大镜观察蝴蝶的足,能看到全部,但还看不清细节。(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有限(通常几倍到十几倍),蝴蝶足的细微结构(如爪、刚毛等)需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因此 “看不清细节” 是正确的,但 “能看到全部” 并不准确,且整体表述不符合实际观察结果,故说法错误。
7.(2024六上·永靖月考)绝大多数生物体由细胞组成,生物体的呼吸、运动、繁殖等功能都与细胞有关。(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呼吸依赖细胞的呼吸作用,繁殖依赖细胞分裂等)均以细胞为基础展开。故说法正确。
8.(2024六上·永靖月考)第一个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丹,红细胞专门负责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简 施旺麦丹是 17 世纪的荷兰科学家,首次发现了红细胞;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也能运输部分二氧化碳,这是其主要功能。故说法正确。
9.(2024六上·永靖月考)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解答】该题干的内容是错误的。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分析】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0.(2024六上·永靖月考)小勇同学利用一平板玻璃和一块凸透镜做成了一台简易显微镜。(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简易显微镜的原理是利用两个凸透镜的组合:物镜将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目镜再将此实像进一步放大成虚像,从而实现高倍放大。而平板玻璃没有放大作用,仅能反射或透射光线。用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平板玻璃组合时,平板玻璃无法完成目镜的二次放大功能,只能通过单一凸透镜实现类似放大镜的效果,放大倍数有限,不符合显微镜 “两级放大” 的核心原理,因此不能制成简易显微镜。题目说法错误。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2024六上·永靖月考)科学家一般选择(  )来观察大肠杆菌。
A.光学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科学家们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
【分析】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12.(2024六上·永靖月考)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目镜上看去一片漆黑,可能原因之一是(  )。
A.标本没做好
B.标本没放在显微镜上
C.反光镜没调好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视野漆黑通常是光线未进入显微镜所致。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到通光孔,若反光镜未调好(如未对准光源),光线无法进入镜筒,就会导致视野漆黑。A、B 选项可能导致视野中无物像,但不会是完全漆黑。故选C。
13.(2024六上·永靖月考)下列关于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气孔是和叶片功能有密切联系的一种结构
B.气孔是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门户
C.向植物叶面施的肥料无法从气孔进入植物内部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水蒸气)的通道,也是某些物质(如叶面肥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农药等)进入植物的途径之一,因此 C 选项描述错误。A、B 选项均为气孔的正确功能特点。
14.(2024六上·永靖月考)人们在制作馒头或面包时,常会加入(  ),使其变得松软多孔。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霉菌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从而让馒头或面包变得松软多孔。乳酸菌主要用于制作酸奶、泡菜等,霉菌则多用于酿酒、制酱等,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2024六上·永靖月考)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各种细胞的大小虽然不同,但外形都是一样的
C.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四、操作实验题。(20分)
16.(2024六上·永靖月考)在课堂上,洋洋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生物的细胞标本。下图是他在显微镜下观察一种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视野,请你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上四个操作显微镜在视野里先后看到的图,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   →   。(填序号)
(2)从上面在视野里看到的图可以知道,洋洋观察的是(  )临时装片。
A.叶肉细胞 B.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C.人体神经细胞 D.洋葱表皮细胞
(3)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临时装片时,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在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应选择(  )。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
C.目镜10×,物镜40× D.目镜16×,物镜100×
(4)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移动载玻片和更换目镜后,污点都没有移动,该污点最可能在(  )上面。
A.目镜 B.物镜 C.载玻片 D.反光镜
(5)洋洋同学还想用显微镜观察手,却发现它无法在显微镜下成像,其原因是   。
【答案】(1)④;②;③;①
(2)D
(3)A
(4)B
(5)被观察的物体不透光,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否则无法在显微镜下成像。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先看见整体的视野,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观察是由整体到局部,由不清晰到清晰,因此顺序为:④②③①。
(2)图中细胞呈规则的长方形,排列紧密,具有明显的细胞壁,这是植物细胞的特征,可排除 B、C 两项人体细胞。叶肉细胞(A)含叶绿体,视野中细胞无绿色颗粒;而洋葱表皮细胞(D)为无色扁平状,结构与图中细胞形态相符,故答案为 D。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倍数 × 物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A 组放大倍数为 5×10=50 倍,是四个选项中最小的。B 组 5×40=200 倍,C 组 10×40=400 倍,D 组 16×100=1600 倍,均大于 A 组。因此 A 组放大倍数最小,视野内细胞数目最多。
(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故B符合题意。
(5)洋洋同学观察手无法在显微镜下成像,原因是手不透明且结构太厚,光线无法透过。显微镜成像依赖光线穿透标本,而手由多层组织构成,不透明且厚度远超显微镜观察要求(通常标本需薄至单层细胞),光线无法透过手进入物镜,因此无法形成清晰物像。观察时需将材料制成薄而透明的临时装片才能在显微镜下成像。
(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先看见整体的视野,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观察是由整体到局部,由不清晰到清晰,因此顺序为:④②③①。
(2)由图可知该细胞呈长方形,由细胞核细胞壁细胞液等结构,和洋葱表皮细胞结构一致,故D符合题意。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要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小倍数最小的目镜和物镜,在上述答案中,A的放大倍数最小。
(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故B符合题意。
(5)利用显微镜观察物体,需要被观察的物体透光,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否则无法在显微镜下成像。因为手是不透明不透光的,因此无法观察。
17.(2024六上·永靖月考)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微生物无处不在,有些微生物对我们是有益的,如酵母菌、乳酸菌等;有些微生物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如大肠杆菌、霉菌等。我们怎样才能与微生物和平相处,减少微生物带来的危害?(写出两条)
【答案】加强研究,充分开发微生物资源;科学利用,使有益的微生物为人类所用;合理利用微生物造福人类,不滥用抗生素,不滥用基因工程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对于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加强研究、充分开发微生物资源,是与微生物和平相处的重要基础。通过深入研究,能更清晰地认识微生物的特性,区分有益与有害种类,进而开发有益微生物的价值,比如利用酵母菌发酵食品、乳酸菌制作酸奶等,让其为人类服务,同时也能针对性地应对有害微生物。 科学利用、使有益微生物为人类所用,且不滥用相关技术,同样关键。合理利用可发挥有益微生物的作用,而不滥用抗生素能避免有害微生物产生抗药性,不滥用基因工程技术能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减少微生物带来的危害,实现与微生物的和谐共处。
1 / 1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科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 共10分)
1.(2024六上·永靖月考)放大镜的镜片又叫   ,镜片的形状特点是   、边缘薄。
2.(2024六上·永靖月考)昆虫头上的   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   ,有的还非常灵敏。
3.(2024六上·永靖月考)蚂蚁的触角呈   状,蝴蝶的触角呈   状。
4.(2024六上·永靖月考)英国科学家   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   。
5.(2024六上·永靖月考)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的   组成的,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会自动变化方向,从而调节   。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6.(2024六上·永靖月考)用放大镜观察蝴蝶的足,能看到全部,但还看不清细节。(  )
7.(2024六上·永靖月考)绝大多数生物体由细胞组成,生物体的呼吸、运动、繁殖等功能都与细胞有关。(  )
8.(2024六上·永靖月考)第一个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丹,红细胞专门负责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
9.(2024六上·永靖月考)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10.(2024六上·永靖月考)小勇同学利用一平板玻璃和一块凸透镜做成了一台简易显微镜。(  )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2024六上·永靖月考)科学家一般选择(  )来观察大肠杆菌。
A.光学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
12.(2024六上·永靖月考)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目镜上看去一片漆黑,可能原因之一是(  )。
A.标本没做好
B.标本没放在显微镜上
C.反光镜没调好
13.(2024六上·永靖月考)下列关于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气孔是和叶片功能有密切联系的一种结构
B.气孔是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门户
C.向植物叶面施的肥料无法从气孔进入植物内部
14.(2024六上·永靖月考)人们在制作馒头或面包时,常会加入(  ),使其变得松软多孔。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霉菌
15.(2024六上·永靖月考)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各种细胞的大小虽然不同,但外形都是一样的
C.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
四、操作实验题。(20分)
16.(2024六上·永靖月考)在课堂上,洋洋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生物的细胞标本。下图是他在显微镜下观察一种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视野,请你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上四个操作显微镜在视野里先后看到的图,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   →   。(填序号)
(2)从上面在视野里看到的图可以知道,洋洋观察的是(  )临时装片。
A.叶肉细胞 B.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C.人体神经细胞 D.洋葱表皮细胞
(3)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临时装片时,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在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应选择(  )。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
C.目镜10×,物镜40× D.目镜16×,物镜100×
(4)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移动载玻片和更换目镜后,污点都没有移动,该污点最可能在(  )上面。
A.目镜 B.物镜 C.载玻片 D.反光镜
(5)洋洋同学还想用显微镜观察手,却发现它无法在显微镜下成像,其原因是   。
17.(2024六上·永靖月考)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微生物无处不在,有些微生物对我们是有益的,如酵母菌、乳酸菌等;有些微生物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如大肠杆菌、霉菌等。我们怎样才能与微生物和平相处,减少微生物带来的危害?(写出两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凸透镜;中间厚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凸透镜是放大镜的核心部件,其 “中间厚、边缘薄” 的结构能使光线折射并汇聚,从而放大物体。透明是其能透光成像的基础。
2.【答案】触角;气味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多数有一或两对翅。昆虫的触角上有大量嗅觉感受器,可感知环境中的化学信号(气味),帮助它们寻找食物、配偶或躲避危险。
3.【答案】膝;棒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由于昆虫种类、性别不同,它们触角的长短、粗细和形状各不相同。蚂蚁触角的第一节膨粗,有膝状弯曲,呈膝状;蝴蝶的触角细长而末端膨大,呈棒状。
4.【答案】胡克;细胞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1665 年,胡克通过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其由许多小室组成,将这些小室命名为 “细胞”,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细胞结构。
5.【答案】鳞片;体温
【知识点】昆虫;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大多数昆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我们用工具观察昆虫。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的小鳞片组成的,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会自动变化方向,从而调节体温。
6.【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有限(通常几倍到十几倍),蝴蝶足的细微结构(如爪、刚毛等)需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因此 “看不清细节” 是正确的,但 “能看到全部” 并不准确,且整体表述不符合实际观察结果,故说法错误。
7.【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呼吸依赖细胞的呼吸作用,繁殖依赖细胞分裂等)均以细胞为基础展开。故说法正确。
8.【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简 施旺麦丹是 17 世纪的荷兰科学家,首次发现了红细胞;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也能运输部分二氧化碳,这是其主要功能。故说法正确。
9.【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解答】该题干的内容是错误的。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分析】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简易显微镜的原理是利用两个凸透镜的组合:物镜将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目镜再将此实像进一步放大成虚像,从而实现高倍放大。而平板玻璃没有放大作用,仅能反射或透射光线。用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平板玻璃组合时,平板玻璃无法完成目镜的二次放大功能,只能通过单一凸透镜实现类似放大镜的效果,放大倍数有限,不符合显微镜 “两级放大” 的核心原理,因此不能制成简易显微镜。题目说法错误。
11.【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科学家们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
【分析】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12.【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视野漆黑通常是光线未进入显微镜所致。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到通光孔,若反光镜未调好(如未对准光源),光线无法进入镜筒,就会导致视野漆黑。A、B 选项可能导致视野中无物像,但不会是完全漆黑。故选C。
13.【答案】C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水蒸气)的通道,也是某些物质(如叶面肥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农药等)进入植物的途径之一,因此 C 选项描述错误。A、B 选项均为气孔的正确功能特点。
14.【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从而让馒头或面包变得松软多孔。乳酸菌主要用于制作酸奶、泡菜等,霉菌则多用于酿酒、制酱等,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16.【答案】(1)④;②;③;①
(2)D
(3)A
(4)B
(5)被观察的物体不透光,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否则无法在显微镜下成像。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先看见整体的视野,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观察是由整体到局部,由不清晰到清晰,因此顺序为:④②③①。
(2)图中细胞呈规则的长方形,排列紧密,具有明显的细胞壁,这是植物细胞的特征,可排除 B、C 两项人体细胞。叶肉细胞(A)含叶绿体,视野中细胞无绿色颗粒;而洋葱表皮细胞(D)为无色扁平状,结构与图中细胞形态相符,故答案为 D。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倍数 × 物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A 组放大倍数为 5×10=50 倍,是四个选项中最小的。B 组 5×40=200 倍,C 组 10×40=400 倍,D 组 16×100=1600 倍,均大于 A 组。因此 A 组放大倍数最小,视野内细胞数目最多。
(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故B符合题意。
(5)洋洋同学观察手无法在显微镜下成像,原因是手不透明且结构太厚,光线无法透过。显微镜成像依赖光线穿透标本,而手由多层组织构成,不透明且厚度远超显微镜观察要求(通常标本需薄至单层细胞),光线无法透过手进入物镜,因此无法形成清晰物像。观察时需将材料制成薄而透明的临时装片才能在显微镜下成像。
(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先看见整体的视野,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观察是由整体到局部,由不清晰到清晰,因此顺序为:④②③①。
(2)由图可知该细胞呈长方形,由细胞核细胞壁细胞液等结构,和洋葱表皮细胞结构一致,故D符合题意。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要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小倍数最小的目镜和物镜,在上述答案中,A的放大倍数最小。
(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故B符合题意。
(5)利用显微镜观察物体,需要被观察的物体透光,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否则无法在显微镜下成像。因为手是不透明不透光的,因此无法观察。
17.【答案】加强研究,充分开发微生物资源;科学利用,使有益的微生物为人类所用;合理利用微生物造福人类,不滥用抗生素,不滥用基因工程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对于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加强研究、充分开发微生物资源,是与微生物和平相处的重要基础。通过深入研究,能更清晰地认识微生物的特性,区分有益与有害种类,进而开发有益微生物的价值,比如利用酵母菌发酵食品、乳酸菌制作酸奶等,让其为人类服务,同时也能针对性地应对有害微生物。 科学利用、使有益微生物为人类所用,且不滥用相关技术,同样关键。合理利用可发挥有益微生物的作用,而不滥用抗生素能避免有害微生物产生抗药性,不滥用基因工程技术能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减少微生物带来的危害,实现与微生物的和谐共处。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