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06 20:48:46

文档简介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一填。(每空 1 分,共 17分)
1.(2024三上·庄浪期末)水蒸气是   的水,   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答案】气态;没有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比如烧水时,壶嘴冒出的 “白气” 其实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真正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它能充满整个容器,形状随容器变化,体积也能被压缩或膨胀,就像空气一样,这都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就有很多水蒸气,只是我们看不到它们。
2.(2024三上·庄浪期末)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   。
【答案】风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3.(2024三上·庄浪期末)如果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它就会变成   ,在这个过程中,它的   会变   ,为了比较水结冰前液面高度和结冰后冰柱高度,需要在试管上做好   。
【答案】冰;体积;大;标记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如果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它就会变成冰,在这个过程中,它的体积会变大,为了比较水结冰前液面高度和结冰后冰柱高度,需要在试管上做好标记。水变冷到一定程度会变成冰,这是常见的现象,比如冬天湖面结冰。水变成冰时,冰占的空间比原来的水大,所以体积会变大。要观察这个变化,可在装水的试管上,用记号笔标出液面的位置,这就是标记。等水结冰后,再看冰柱的高度是否超过标记,就能清楚比较出体积的变化了。
4.(2024三上·庄浪期末)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叫   ,降水量一般以   为单位计量。
【答案】雨量器;毫升
【知识点】雨量器
【解析】【分析】测量降水量的专用装置是雨量器,它通过收集一定时间内的降雨,来测定降水量。其基本结构通常包括漏斗、储水筒等,能准确收集降水并计量。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国际上通用毫米(mm) 作为单位,比如某地区24小时内降雨50毫米,即表示该时间段内的降水量为50mm。在实验或观测中,使用雨量器收集降水后,通过测量储水的深度,即可得到以毫米为单位的降水量数据,这一标准便于统一记录和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降水情况。
5.(2024三上·庄浪期末)要研究“搅拌是否能加快食盐溶解”这个问题,在实验中我们要对其中一杯液体进行   ,另一杯液体   ,其他条件相同。
【答案】搅拌;不搅拌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要研究 “搅拌是否能加快食盐溶解”,实验中我们要对其中一杯液体进行搅拌,另一杯液体不搅拌,其他条件相同。这是因为该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即只改变 “是否搅拌” 这一因素,保持其他条件完全一致,才能准确判断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比如,准备两杯同样多的水,加入等量、同颗粒大小的食盐,一杯用玻璃棒持续搅拌,另一杯静置。通过观察两杯中食盐完全溶解的时间差异,就能得出搅拌是否能加快溶解的结论。这种方法能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其他因素干扰判断。
6.(2024三上·庄浪期末)“某市今夜至明天晴转多云,偏北风3~4级,明天气温1~11℃。”这份天气预报包含的天气信息有气温、   、   、风速和风向。
【答案】云量;降水量
【知识点】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解析】【分析】这份天气预报包含的天气信息有气温、天气现象、天空状况、风速和风向。“晴转多云” 描述了天气现象和天空状况的变化,“晴” 和 “多云” 是不同的天空状况,“转” 表示天气现象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偏北风 3~4 级” 给出了风的方向和速度,“明天气温 1~11℃” 则明确了气温的范围。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未来天气的基本情况,从而合理安排活动和生活。
7.(2024三上·庄浪期末)在压缩空气的实验中,用力向下压装有空气的注射器的活塞,会感觉用的力气越来越   ,松开活塞后,活塞会向   移动,这是由压缩空气产生的弹力造成的。
【答案】大;上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在压缩空气的实验里,当我们用力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时,里面的空气被挤压,占据的空间变小。这时候,空气会 “反抗” 被压缩,而且被压得越厉害,这种 “反抗力” 就越大,所以我们会觉得用的力气越来越大。如果松开活塞,被压缩的空气想变回原来的样子,就会产生一股力把活塞往上推,所以活塞会向上移动。这就像被压缩的弹簧会弹回来一样,压缩后的空气也有这样的 “弹力”。
8.(2024三上·庄浪期末)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后,观察到的现象是食盐逐渐从可见到不可见,食盐在水中   了。
【答案】溶解
【知识点】溶解
【解析】【解答】将一小块食盐放入水中,水中溶解少量的食盐,成为盐水。
【分析】溶解指的是一种物质被分解在另一种物质中。
9.(2024三上·庄浪期末)如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此时温度示数为   ℃。
【答案】B;48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计读数时,视线需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这是关键。图中A 为俯视、C 为仰视,都会导致读数偏差:俯视时读数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而B为平视,是正确的读数方法,图中温度是48℃。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0.(2024三上·庄浪期末)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我们一直给杯中的水加热,就可以将水加热到200℃。(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 水沸腾的温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是100℃,我们把它叫作水的沸点,我们即使一直加热,水温也不会高于100℃。
11.(2024三上·庄浪期末)通过实验发现,在相同条件下,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加快溶解
【解析】【解答】实验表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强于小苏打。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都是由一定限度的。
12.(2024三上·庄浪期末)将一团橡皮泥捏成猪八戒的形状就不是原来的物质了。(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判断的关键在于理解物质本身是否改变。橡皮泥被捏成猪八戒形状时,只是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一团变成了特定的造型。但构成橡皮泥的材料没有改变,依然是橡皮泥这种物质,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只改变形状、状态等,而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因此,无论橡皮泥被捏成什么形状,它仍然是原来的物质,这句话是错误的。
13.(2024三上·庄浪期末)在“溶解快慢与是否搅拌的关系”的实验中,不需要保证水量和水温相同。(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在 “溶解快慢与是否搅拌的关系” 实验中,必须保证水量和水温相同。因为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是否搅拌” 这一因素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根据控制变量法,只能改变 “搅拌” 这一个条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需保持一致。如果水量或水温不同,比如一杯水多、一杯水少,或一杯水温高、一杯水温低,溶解快慢的差异就可能是这些因素导致的,而非搅拌的作用,实验结果就失去了科学性。因此,“不需要保证水量和水温相同” 的说法错误。
14.(2024三上·庄浪期末)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天气变化规律,需要知道该地方多天的天气状况。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解析】【分析】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天气日历中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天气变化规律,需要知道该地方多天的天气状况。题目说法正确。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5.(2024三上·庄浪期末)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过一会“水”字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  )。
A.蒸发 B.冷却 C.凝结
【答案】A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用湿布写的 “水” 字消失,是因为水变成了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这种液体慢慢变成气体,散发到空气中的现象,叫做蒸发。选项B的 “冷却” 是指温度降低,和水消失无关;选项C的 “凝结” 是气体变成液体,和题目中的现象相反。所以正确答案是A,这是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比如湿衣服晾干也是同样的道理。
16.(2024三上·庄浪期末)水和空气的共同点(  )。
A.都是白色 B.都会流动 C.都是摸不到的
【答案】B
【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水看得见摸得着,它们的共同点有都会流动,都能占据空间等。
17.(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列过程中,没有利用压缩空气的是(  )。
A.篮球充气 B.喷水壶喷水 C.热气球升空
【答案】C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热气球升空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与压缩空气无关。
18.(2024三上·庄浪期末)小科在热水中加入了很多很多白糖,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有部分白糖没有溶解,这是因为(  )。
A.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限
B.白糖颗粒太大
C.搅拌不够充分
【答案】A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当在热水中加入大量白糖,充分搅拌后仍有剩余,关键在于物质的溶解能力。一定量的水在一定温度下,能溶解的白糖数量是有限的,这就是溶解限度。当加入的白糖超过这个限度,无论怎么搅拌,或颗粒大小如何,剩余的白糖都无法溶解。这一现象说明,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上限,并非无限溶解。因此,正确答案是A。
19.(2024三上·庄浪期末)小明为测量降水量,下列3种杯子中,适合用来做简易雨量器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雨量器
【解析】【分析】雨量器测量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液体和固体降水总量的仪器。一般为直径20厘米的圆筒,为保持筒口的形状和面积,筒质必须坚硬。B适合作雨量器。
20.(2024三上·庄浪期末)如图所示,往注射器抽进空气,堵住口,用力压活塞,活塞会(  )。
A.很难推动
B.推到0刻度
C.推到一定程度推不动
【答案】C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往注射器抽进空气并堵住口,空气被封闭在注射器内。空气具有可压缩性,所以用力压活塞时,活塞会向内移动,空气体积变小、压强增大。但空气的压缩是有限度的,当压缩到一定程度,内部压强足够大,与外力平衡时,活塞就无法继续推动,并非完全推不动,也不是一开始就很难推动。因此,活塞会推到一定程度后无法继续移动,正确答案是C。
21.(2024三上·庄浪期末)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使用下面哪种材料不能快速将它们分离?(  )
A.水 B.吸铁石 C.镊子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分离木屑和铁屑时,需利用两者的特性差异。
A.水中,木屑会漂浮、铁屑会下沉,理论上可分离,但操作时需倾倒或过滤,相比吸铁石的直接吸附、镊子的精准挑拣,速度较慢,且易残留。
B.吸铁石能吸引铁屑,快速分离两者;
C.镊子可通过挑拣铁屑,实现分离,但是需要较长时间;
因此,不能快速分离的材料是镊子,选C。
22.(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列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A.把纸剪碎 B.冰化成水 C.把粉笔折断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物质的状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状态改变是指物质在这三种形态间转化。选项 A(把纸剪碎)和 C(把粉笔折断),只是改变了物体的形状或大小,物质本身还是固态,没有发生固、液、气之间的转化;选项 B(冰化成水)中,冰是固态,水是液态,这一过程是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状态改变,即熔化现象。因此,只有冰化成水发生了状态改变,正确答案是B。
23.(2024三上·庄浪期末)因为疫情还没结束,大家出门都戴着口罩。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主要是因为(  )。
A.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B.空气具有流动性
C.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新冠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核心在于病毒能随着空气扩散。
A.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描述的是空气的形态特性,与传播无关;
B.空气具有流动性是关键:空气的流动(如风吹、呼吸气流)会带动含病毒的飞沫或气溶胶扩散,使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C.空气占据空间是空气的基本属性,但不直接导致病毒扩散;
因此,空气的流动性是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主要原因,正确答案是B。
24.(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面图温度计的使用,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不接触容器底或壁,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A选项温度计接触底部,B选项接触杯壁,C选项正确。
25.(2024三上·庄浪期末)自制雨量器时,要把刻度条贴在瓶子外壁,把“0”刻度线对准瓶子底部贴起,在外面贴上透明胶带,主要是为了(  )。
A.外形美观 B.防止刻度条被弄湿 C.防止瓶子破裂
【答案】B
【知识点】雨量器
【解析】【分析】自制雨量器时,刻度条用于测量降雨量,需保持清晰可读。
A.外形美观并非主要目的,实验工具更注重实用性;
B.降雨时雨水会接触瓶壁,刻度条若直接接触水会被浸湿、模糊,透明胶带可隔绝水分,保护刻度条清晰,确保测量准确;
C.防止瓶子破裂与贴胶带无关,胶带无加固瓶子的作用;
因此,贴胶带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刻度条被弄湿,选B。
26.(2024三上·庄浪期末)使用救生圈可以使不会游泳的人浮在水面上,是因为(  )。
A.空气有一定的体积 B.空气比水轻 C.空气能流动
【答案】B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救生圈内部充满空气,整体密度远小于水。根据浮力原理,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时会漂浮。
A.空气有体积是事实,但体积本身不直接导致漂浮;
B.空气比水轻得多,使得充满空气的救生圈整体重量小于它排开的水的重量,从而产生足够浮力托住人,使其浮在水面;
C.空气能流动与浮力无关,不影响救生圈的漂浮状态;
因此,救生圈能让人漂浮的核心原因是空气比水轻,选B。
27.(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A.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直接用嘴吹灭,需要用灯帽盖灭。
B.点燃酒精灯需要用火柴,不能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
C.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8.(2024三上·庄浪期末)天气预报说北京市今天的气温是6~19℃,这个19℃的气温一般出现在(  )。
A.11:00~12:00 B.14:00~15:00 C.17:00~18:00
【答案】B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与太阳辐射和地面散热相关。太阳辐射在正午 12 点左右最强,但地面吸收热量后需要时间传递给空气,使得气温达到最高值的时间滞后。
A.11:00~12:00,太阳辐射刚达最强,空气升温仍在持续,未到最高;
B.14:00~15:00,通常情况下,地面吸收热量后传递给空气需要 2-3 小时,因此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14:00~15:00 左右,与 19℃这一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吻合。
C.17:00~18:00,太阳西斜,地面散热超过吸热,气温已开始下降;
因此,19℃的气温一般出现在 14:00~15:00,正确答案是B。
29.(2024三上·庄浪期末)苍南马站四季柚有“仙家名果”之称,果皮较薄,汁多无渣,甜酸适口,但如果放置时间过久果肉会由于(  )流失水分,导致果肉变干,口感变差。
A.凝结 B.蒸发 C.融化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四季柚果肉变干是水分减少的过程。
A.凝结是气态变液态,与水分流失无关;
B.果肉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形式扩散到空气中,即蒸发,导致水分逐渐流失,果肉变干、口感变差。
C.融化是固态变液态,果肉本身是液态为主,不涉及此过程;
因此,放置过久果肉变干的原因是蒸发,选B。
30.(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面几位同学的观点,我不赞同(  )。
A.小刚说:“测量水温时,如果没有水温计可以用家里的体温计。”
B.小光说:“我们测量出来的温度是多少就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温度是多少。”
C.小兰说:“做实验时,我们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注意安全。”
【答案】A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体温计和水温计的设计用途与量程不同。
A.体温计的量程通常是 35~42℃,主要用于测量人体温度,而水温可能远超出这个范围(如沸水达 100℃),使用体温计测水温会因超量程导致破裂,且测量结果不准确;
B.小光的观点强调实验记录的真实性,这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正确;
C小兰的观点提到实验分工与安全,是实验操作的重要原则,正确;
因此,不赞同的是小刚的观点,选 A。
31.(2024三上·庄浪期末)连线题。
塑料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空气可以被压缩
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
热气球升到高空 压缩空气有弹性
给足球充的气越多球越重 热空气上升
拍皮球球会弹跳起来 空气有质量
【答案】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压缩空气;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能流动、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塑料瓶内的气球吹不大说明空气占据空间,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热气球升到高空说明热空气会上升,给足球充的气越多球越重说明空气有质量,拍皮球球会弹跳起来说明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四、探究与实践题。(26分)
32.(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面是小琪绘制的佛山市11月某日6时到20时的气温统计图。
时间(点) 6 8 10 12 14 16 18 20
气温(℃) 8 12 5 18 20 17 12 9
(1)在统计图中,    时的气温数据可能有误。
(2)当天所有测量数据中,共有    个时刻的测量气温高于或等于15℃。
(3)16时的气温是   ℃,读作   。
(4)通常情况下,一天中,   (清晨、午后或傍晚)气温最低,之后逐渐   ,在   时左右达到最高,然后逐渐   。
(5)下图是佛山市第二日的天气预报,小琪明天最适合穿的衣服是( )。
A.羽绒服 B.衬衫加外套 C.短袖T恤
【答案】(1)10
(2)3
(3)17;十七摄氏度
(4)清晨;升高;14;降低
(5)B
【知识点】天气对生活的影响;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1)一天中气温变化通常呈现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的趋势,上午随着太阳升起,气温应逐步上升。6 时到 8 时,气温从 8℃升至 12℃,符合升温规律;但 8 时到 10 时,气温从 12℃骤降至 5℃,与正常升温趋势矛盾,不符合自然规律;10 时之后到 14 时,气温又从 5℃快速升至 20℃,虽升温较快,但 10 时的异常低温打破了整体渐变的规律。因此,10 时的气温数据存在明显异常,可能有误。
(2)逐一核对各时刻气温数据:6 时 8℃、8 时 12℃、10 时 5℃均低于 15℃;12 时 18℃、14 时 20℃均高于 15℃;16 时 17℃高于 15℃,18 时 12℃、20 时 9℃低于 15℃。可见 12 时、14 时、16 时这 3 个时刻气温高于 15℃。
(3)根据数据,16 时对应的气温为 17℃。温度的读数规则是先读数字,再读单位 “摄氏度”,“℃” 是温度单位符号,读作 “摄氏度”,不能读作 “度” 或其他表述。17是具体数值,按整数读法读作 “十七”,因此 17℃应读作 “十七摄氏度”。
(4)通常情况下,一天的气温变化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清晨太阳尚未充分照射,地面散热多于吸热,气温达到最低。之后随着太阳升高,地面吸收热量增加,气温逐渐升高。太阳辐射最强在正午,但地面升温需时间,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 时左右。午后太阳西斜,辐射减弱,地面散热增多,气温逐渐降低。
(5)明日天气为晴,气温 8~20℃,昼夜温差达 12℃,需兼顾不同时段的温度变化。
A.羽绒服适用于严寒(通常 0℃以下),8~20℃穿会过于闷热,不符合需求;
B.衬衫加外套,日间气温较高(20℃)时可穿衬衫,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8℃)时加外套,能灵活应对温差,实用性强;
C.短袖 T 恤仅适合高温时段,无法抵御 8℃的低温,易导致受凉。
综上,衬衫加外套的搭配能适应全天温度变化,是最适合的选择。B正确。
(1)根据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较高,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14点左右。在统计图中,10时的气温数据5℃比8时的气温12℃低很多,可能有误。
(2)从统计图可以看出,当天所有测量数据中,共有12时18℃、14时20℃、16时17℃3 个时刻的测量气温高于或等于15℃。
(3)16时的气温是17℃,读作十七摄氏度。
(4)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气温有高低变化规律,清晨气温最低,之后逐渐升高,在14时左右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
(5)从图中佛山市第二日的天气预报数据信息可知,第二天是晴天,最高气温是20℃,最低气温是8℃,气温日较差大,早晚气温较低,中午温暖,虽然不寒冷,但也不热,由此判断小琪明天最适合穿的衣服是衬衫加外套。
33.(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列两个装置都可以用来对物质进行分离。
A B
(1)看B图,请依次写出仪器的名称①   、②   、③   。(选填:漏斗、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2)A装置这种分离方法叫   ;B装置这种分离方法叫   。
(3)将少量的沙子加入烧杯,并加水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杯底仍然能看有沙粒,要想分离沙子和水,应该选择装置   。(选填:“A”或“B”)
(4)某同学用A装置进行蒸发盐水实验时,下列使用正确的是(  )。
A.可以随时熄灭酒精灯
B.水全部烧干之后熄灭酒精灯
C.还剩一点点水时熄灭酒精灯,用余温将食盐烘干
【答案】(1)烧杯;漏斗;玻璃棒
(2)蒸发;过滤
(3)B
(4)C
【知识点】水的蒸发;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1)图B为过滤装置,过滤装置的核心仪器包括:①为烧杯,放置在漏斗下方,用于收集过滤后的液体;②为漏斗,用于承接滤纸并过滤液体,是过滤的核心容器;③为玻璃棒,过滤时需靠在三层滤纸一侧,起引流作用,防止液体洒出。
(2)A为蒸发装置,其分离方法是蒸发。该方法通过加热使液体(如水分)汽化,从而分离出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溶质(如蒸发食盐溶液得到食盐晶体),核心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实现固液分离。
B为过滤装置,其分离方法是过滤。该方法借助滤纸等多孔材料,分离固体与液体混合物(如分离泥沙和水),利用的是固体颗粒无法通过滤纸孔隙而液体可以的特性。
(3)沙子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固液混合物,静置后沙粒沉在杯底。装置A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通过加热蒸发液体实现,不适合分离沙子和水;装置 B利用滤纸的孔隙,让液体通过而截留固体颗粒,可直接分离不溶性固体(沙子)和液体(水),完全匹配该场景。因此,分离沙子和水应选择过滤装置 B。
(4)A.“随时熄灭酒精灯” 错误,蒸发过程中随意熄灭会导致加热中断,延长实验时间,还可能因温度骤降导致晶体飞溅。
B.“水全部烧干后熄灭” 错误,此时盐晶体温度过高,会因持续加热导致晶体飞溅,甚至损坏蒸发皿。
C.当剩余少量水时,利用酒精灯余热即可烘干食盐,既能避免晶体飞溅,又能保护仪器,符合蒸发操作的规范要求。
故答案为:C。
(1)根据过滤的知识进行分析,过滤时使用的仪器有铁架台,漏斗,烧杯,玻璃棒,滤纸等,过滤操作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B图是过滤装置图,①是烧杯、②是漏斗、③是搅拌棒。
(2)要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过滤、沉淀、蒸发三种。A装置这种分离方法叫蒸发;B装置这种分离方法叫过滤。
(3)将少量的沙子加入烧杯,并加水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杯底仍然能看有沙粒,要想分离沙子和水,应该选择装置过滤装置,也就是B。将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用滤纸过滤,我们发现滤纸上留下了沙子,溶解了的食盐无法通过过滤分离出来。
(4)某同学用A装置进行蒸发盐水实验时,下列使用正确的是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酒精灯,用余温将食盐烘干。
34.(2024三上·庄浪期末)我们在科学课上开展了“水结冰”的实验(如图),并进行了观察研究。
(1)我们在研究水结冰时,会在碎冰里加食盐,这样能让冰的水温度变得更   。(选填“高”或“低”)。
(2)实验中,试管上用到了橡皮筋,它的作用是(  )。
A.固定温度计的位置
B.标记原来水或冰的高度
C.帮助固定试管
(3)水完全结冰后,冰面会比原来的水面(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4)液态的水要固态的冰,是因为(  )。
A.受热了 B.受冷了 C.温度不变
【答案】(1)低
(2)B
(3)A
(4)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1)水结冰实验中,碎冰里加食盐是为了制造更低的温度。纯水的冰点是0℃,而食盐溶解在冰表面的水中时,会降低水的冰点(即凝固点),使冰的融化温度低于0℃。这个过程中,冰会持续吸收周围热量来融化,从而让整个装置的温度进一步下降,能更有效地促使试管中的水结冰。若不加食盐,冰只能维持在0℃左右,难以提供水结冰所需的低温环境;加食盐后温度可降至0℃以下,加速结冰过程。
(2)在 “水结冰” 实验中,橡皮筋的核心作用是标记。
A.错误,固定温度计通常用试管夹或棉花,而非橡皮筋;
B.正确,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橡皮筋预先标记初始水位,可直观观察到体积变化(如冰面高于标记线),这是实验的关键观察点;
C.错误,试管的固定一般依赖烧杯或试管架,橡皮筋无此功能。
因此,橡皮筋的作用是标记原来水或冰的高度,答案为B。
(3)水结冰时会发生体积膨胀的现象,相同质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实验中,通过橡皮筋标记初始水位,结冰后冰面会明显高于标记线,直观体现体积膨胀。
(4)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过程属于凝固,凝固是需要放热的物态变化。当水受冷时,温度降低至 0℃(水的凝固点),继续放热就会从液态变为固态,形成冰。选项 A “受热了” 会使水温度升高,发生蒸发或沸腾(液态变气态),与结冰无关;选项 C “温度不变” 无法触发物态变化,水只有在受冷降温并达到凝固条件时才会结冰。B正确。
(1)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的凝固点远低于0℃。因此,在碎冰里加食盐,加快碎冰的熔化速度,可以使碎冰周围的温度低于0℃,水温变得更低。
(2)实验中,试管上用到了橡皮筋,它的作用是标记原来水或冰的高度,从而方便观察水面或冰面的变化。
(3)自然界的物质绝大多数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特征,但是水在4℃以下,会出现“热缩冷胀”反常膨胀现象,水完全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因此,冰面会比原来的水面升高。
(4)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需要吸热或放热,伴随着热量的传递过程。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受冷要向周围放出热量,液态的水才能变为固态的冰。
1 / 1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一填。(每空 1 分,共 17分)
1.(2024三上·庄浪期末)水蒸气是   的水,   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2.(2024三上·庄浪期末)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   。
3.(2024三上·庄浪期末)如果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它就会变成   ,在这个过程中,它的   会变   ,为了比较水结冰前液面高度和结冰后冰柱高度,需要在试管上做好   。
4.(2024三上·庄浪期末)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叫   ,降水量一般以   为单位计量。
5.(2024三上·庄浪期末)要研究“搅拌是否能加快食盐溶解”这个问题,在实验中我们要对其中一杯液体进行   ,另一杯液体   ,其他条件相同。
6.(2024三上·庄浪期末)“某市今夜至明天晴转多云,偏北风3~4级,明天气温1~11℃。”这份天气预报包含的天气信息有气温、   、   、风速和风向。
7.(2024三上·庄浪期末)在压缩空气的实验中,用力向下压装有空气的注射器的活塞,会感觉用的力气越来越   ,松开活塞后,活塞会向   移动,这是由压缩空气产生的弹力造成的。
8.(2024三上·庄浪期末)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后,观察到的现象是食盐逐渐从可见到不可见,食盐在水中   了。
9.(2024三上·庄浪期末)如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此时温度示数为   ℃。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0.(2024三上·庄浪期末)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我们一直给杯中的水加热,就可以将水加热到200℃。(  )。
11.(2024三上·庄浪期末)通过实验发现,在相同条件下,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
12.(2024三上·庄浪期末)将一团橡皮泥捏成猪八戒的形状就不是原来的物质了。(  )
13.(2024三上·庄浪期末)在“溶解快慢与是否搅拌的关系”的实验中,不需要保证水量和水温相同。(  )
14.(2024三上·庄浪期末)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天气变化规律,需要知道该地方多天的天气状况。 (  )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5.(2024三上·庄浪期末)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过一会“水”字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  )。
A.蒸发 B.冷却 C.凝结
16.(2024三上·庄浪期末)水和空气的共同点(  )。
A.都是白色 B.都会流动 C.都是摸不到的
17.(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列过程中,没有利用压缩空气的是(  )。
A.篮球充气 B.喷水壶喷水 C.热气球升空
18.(2024三上·庄浪期末)小科在热水中加入了很多很多白糖,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有部分白糖没有溶解,这是因为(  )。
A.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限
B.白糖颗粒太大
C.搅拌不够充分
19.(2024三上·庄浪期末)小明为测量降水量,下列3种杯子中,适合用来做简易雨量器的是(  )。
A. B. C.
20.(2024三上·庄浪期末)如图所示,往注射器抽进空气,堵住口,用力压活塞,活塞会(  )。
A.很难推动
B.推到0刻度
C.推到一定程度推不动
21.(2024三上·庄浪期末)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使用下面哪种材料不能快速将它们分离?(  )
A.水 B.吸铁石 C.镊子
22.(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列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A.把纸剪碎 B.冰化成水 C.把粉笔折断
23.(2024三上·庄浪期末)因为疫情还没结束,大家出门都戴着口罩。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主要是因为(  )。
A.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B.空气具有流动性
C.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24.(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面图温度计的使用,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25.(2024三上·庄浪期末)自制雨量器时,要把刻度条贴在瓶子外壁,把“0”刻度线对准瓶子底部贴起,在外面贴上透明胶带,主要是为了(  )。
A.外形美观 B.防止刻度条被弄湿 C.防止瓶子破裂
26.(2024三上·庄浪期末)使用救生圈可以使不会游泳的人浮在水面上,是因为(  )。
A.空气有一定的体积 B.空气比水轻 C.空气能流动
27.(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28.(2024三上·庄浪期末)天气预报说北京市今天的气温是6~19℃,这个19℃的气温一般出现在(  )。
A.11:00~12:00 B.14:00~15:00 C.17:00~18:00
29.(2024三上·庄浪期末)苍南马站四季柚有“仙家名果”之称,果皮较薄,汁多无渣,甜酸适口,但如果放置时间过久果肉会由于(  )流失水分,导致果肉变干,口感变差。
A.凝结 B.蒸发 C.融化
30.(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面几位同学的观点,我不赞同(  )。
A.小刚说:“测量水温时,如果没有水温计可以用家里的体温计。”
B.小光说:“我们测量出来的温度是多少就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温度是多少。”
C.小兰说:“做实验时,我们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注意安全。”
31.(2024三上·庄浪期末)连线题。
塑料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空气可以被压缩
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
热气球升到高空 压缩空气有弹性
给足球充的气越多球越重 热空气上升
拍皮球球会弹跳起来 空气有质量
四、探究与实践题。(26分)
32.(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面是小琪绘制的佛山市11月某日6时到20时的气温统计图。
时间(点) 6 8 10 12 14 16 18 20
气温(℃) 8 12 5 18 20 17 12 9
(1)在统计图中,    时的气温数据可能有误。
(2)当天所有测量数据中,共有    个时刻的测量气温高于或等于15℃。
(3)16时的气温是   ℃,读作   。
(4)通常情况下,一天中,   (清晨、午后或傍晚)气温最低,之后逐渐   ,在   时左右达到最高,然后逐渐   。
(5)下图是佛山市第二日的天气预报,小琪明天最适合穿的衣服是( )。
A.羽绒服 B.衬衫加外套 C.短袖T恤
33.(2024三上·庄浪期末)下列两个装置都可以用来对物质进行分离。
A B
(1)看B图,请依次写出仪器的名称①   、②   、③   。(选填:漏斗、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2)A装置这种分离方法叫   ;B装置这种分离方法叫   。
(3)将少量的沙子加入烧杯,并加水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杯底仍然能看有沙粒,要想分离沙子和水,应该选择装置   。(选填:“A”或“B”)
(4)某同学用A装置进行蒸发盐水实验时,下列使用正确的是(  )。
A.可以随时熄灭酒精灯
B.水全部烧干之后熄灭酒精灯
C.还剩一点点水时熄灭酒精灯,用余温将食盐烘干
34.(2024三上·庄浪期末)我们在科学课上开展了“水结冰”的实验(如图),并进行了观察研究。
(1)我们在研究水结冰时,会在碎冰里加食盐,这样能让冰的水温度变得更   。(选填“高”或“低”)。
(2)实验中,试管上用到了橡皮筋,它的作用是(  )。
A.固定温度计的位置
B.标记原来水或冰的高度
C.帮助固定试管
(3)水完全结冰后,冰面会比原来的水面(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4)液态的水要固态的冰,是因为(  )。
A.受热了 B.受冷了 C.温度不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气态;没有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比如烧水时,壶嘴冒出的 “白气” 其实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真正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它能充满整个容器,形状随容器变化,体积也能被压缩或膨胀,就像空气一样,这都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就有很多水蒸气,只是我们看不到它们。
2.【答案】风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3.【答案】冰;体积;大;标记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如果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它就会变成冰,在这个过程中,它的体积会变大,为了比较水结冰前液面高度和结冰后冰柱高度,需要在试管上做好标记。水变冷到一定程度会变成冰,这是常见的现象,比如冬天湖面结冰。水变成冰时,冰占的空间比原来的水大,所以体积会变大。要观察这个变化,可在装水的试管上,用记号笔标出液面的位置,这就是标记。等水结冰后,再看冰柱的高度是否超过标记,就能清楚比较出体积的变化了。
4.【答案】雨量器;毫升
【知识点】雨量器
【解析】【分析】测量降水量的专用装置是雨量器,它通过收集一定时间内的降雨,来测定降水量。其基本结构通常包括漏斗、储水筒等,能准确收集降水并计量。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国际上通用毫米(mm) 作为单位,比如某地区24小时内降雨50毫米,即表示该时间段内的降水量为50mm。在实验或观测中,使用雨量器收集降水后,通过测量储水的深度,即可得到以毫米为单位的降水量数据,这一标准便于统一记录和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降水情况。
5.【答案】搅拌;不搅拌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要研究 “搅拌是否能加快食盐溶解”,实验中我们要对其中一杯液体进行搅拌,另一杯液体不搅拌,其他条件相同。这是因为该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即只改变 “是否搅拌” 这一因素,保持其他条件完全一致,才能准确判断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比如,准备两杯同样多的水,加入等量、同颗粒大小的食盐,一杯用玻璃棒持续搅拌,另一杯静置。通过观察两杯中食盐完全溶解的时间差异,就能得出搅拌是否能加快溶解的结论。这种方法能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其他因素干扰判断。
6.【答案】云量;降水量
【知识点】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解析】【分析】这份天气预报包含的天气信息有气温、天气现象、天空状况、风速和风向。“晴转多云” 描述了天气现象和天空状况的变化,“晴” 和 “多云” 是不同的天空状况,“转” 表示天气现象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偏北风 3~4 级” 给出了风的方向和速度,“明天气温 1~11℃” 则明确了气温的范围。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未来天气的基本情况,从而合理安排活动和生活。
7.【答案】大;上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在压缩空气的实验里,当我们用力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时,里面的空气被挤压,占据的空间变小。这时候,空气会 “反抗” 被压缩,而且被压得越厉害,这种 “反抗力” 就越大,所以我们会觉得用的力气越来越大。如果松开活塞,被压缩的空气想变回原来的样子,就会产生一股力把活塞往上推,所以活塞会向上移动。这就像被压缩的弹簧会弹回来一样,压缩后的空气也有这样的 “弹力”。
8.【答案】溶解
【知识点】溶解
【解析】【解答】将一小块食盐放入水中,水中溶解少量的食盐,成为盐水。
【分析】溶解指的是一种物质被分解在另一种物质中。
9.【答案】B;48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计读数时,视线需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这是关键。图中A 为俯视、C 为仰视,都会导致读数偏差:俯视时读数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而B为平视,是正确的读数方法,图中温度是48℃。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 水沸腾的温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是100℃,我们把它叫作水的沸点,我们即使一直加热,水温也不会高于100℃。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加快溶解
【解析】【解答】实验表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强于小苏打。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都是由一定限度的。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判断的关键在于理解物质本身是否改变。橡皮泥被捏成猪八戒形状时,只是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一团变成了特定的造型。但构成橡皮泥的材料没有改变,依然是橡皮泥这种物质,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只改变形状、状态等,而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因此,无论橡皮泥被捏成什么形状,它仍然是原来的物质,这句话是错误的。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在 “溶解快慢与是否搅拌的关系” 实验中,必须保证水量和水温相同。因为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是否搅拌” 这一因素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根据控制变量法,只能改变 “搅拌” 这一个条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需保持一致。如果水量或水温不同,比如一杯水多、一杯水少,或一杯水温高、一杯水温低,溶解快慢的差异就可能是这些因素导致的,而非搅拌的作用,实验结果就失去了科学性。因此,“不需要保证水量和水温相同” 的说法错误。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解析】【分析】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天气日历中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天气变化规律,需要知道该地方多天的天气状况。题目说法正确。
15.【答案】A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用湿布写的 “水” 字消失,是因为水变成了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这种液体慢慢变成气体,散发到空气中的现象,叫做蒸发。选项B的 “冷却” 是指温度降低,和水消失无关;选项C的 “凝结” 是气体变成液体,和题目中的现象相反。所以正确答案是A,这是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比如湿衣服晾干也是同样的道理。
16.【答案】B
【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水看得见摸得着,它们的共同点有都会流动,都能占据空间等。
17.【答案】C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热气球升空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与压缩空气无关。
18.【答案】A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当在热水中加入大量白糖,充分搅拌后仍有剩余,关键在于物质的溶解能力。一定量的水在一定温度下,能溶解的白糖数量是有限的,这就是溶解限度。当加入的白糖超过这个限度,无论怎么搅拌,或颗粒大小如何,剩余的白糖都无法溶解。这一现象说明,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上限,并非无限溶解。因此,正确答案是A。
19.【答案】B
【知识点】雨量器
【解析】【分析】雨量器测量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液体和固体降水总量的仪器。一般为直径20厘米的圆筒,为保持筒口的形状和面积,筒质必须坚硬。B适合作雨量器。
20.【答案】C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往注射器抽进空气并堵住口,空气被封闭在注射器内。空气具有可压缩性,所以用力压活塞时,活塞会向内移动,空气体积变小、压强增大。但空气的压缩是有限度的,当压缩到一定程度,内部压强足够大,与外力平衡时,活塞就无法继续推动,并非完全推不动,也不是一开始就很难推动。因此,活塞会推到一定程度后无法继续移动,正确答案是C。
21.【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分离木屑和铁屑时,需利用两者的特性差异。
A.水中,木屑会漂浮、铁屑会下沉,理论上可分离,但操作时需倾倒或过滤,相比吸铁石的直接吸附、镊子的精准挑拣,速度较慢,且易残留。
B.吸铁石能吸引铁屑,快速分离两者;
C.镊子可通过挑拣铁屑,实现分离,但是需要较长时间;
因此,不能快速分离的材料是镊子,选C。
22.【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物质的状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状态改变是指物质在这三种形态间转化。选项 A(把纸剪碎)和 C(把粉笔折断),只是改变了物体的形状或大小,物质本身还是固态,没有发生固、液、气之间的转化;选项 B(冰化成水)中,冰是固态,水是液态,这一过程是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状态改变,即熔化现象。因此,只有冰化成水发生了状态改变,正确答案是B。
23.【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新冠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核心在于病毒能随着空气扩散。
A.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描述的是空气的形态特性,与传播无关;
B.空气具有流动性是关键:空气的流动(如风吹、呼吸气流)会带动含病毒的飞沫或气溶胶扩散,使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C.空气占据空间是空气的基本属性,但不直接导致病毒扩散;
因此,空气的流动性是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主要原因,正确答案是B。
24.【答案】C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不接触容器底或壁,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A选项温度计接触底部,B选项接触杯壁,C选项正确。
25.【答案】B
【知识点】雨量器
【解析】【分析】自制雨量器时,刻度条用于测量降雨量,需保持清晰可读。
A.外形美观并非主要目的,实验工具更注重实用性;
B.降雨时雨水会接触瓶壁,刻度条若直接接触水会被浸湿、模糊,透明胶带可隔绝水分,保护刻度条清晰,确保测量准确;
C.防止瓶子破裂与贴胶带无关,胶带无加固瓶子的作用;
因此,贴胶带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刻度条被弄湿,选B。
26.【答案】B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救生圈内部充满空气,整体密度远小于水。根据浮力原理,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时会漂浮。
A.空气有体积是事实,但体积本身不直接导致漂浮;
B.空气比水轻得多,使得充满空气的救生圈整体重量小于它排开的水的重量,从而产生足够浮力托住人,使其浮在水面;
C.空气能流动与浮力无关,不影响救生圈的漂浮状态;
因此,救生圈能让人漂浮的核心原因是空气比水轻,选B。
27.【答案】C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A.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直接用嘴吹灭,需要用灯帽盖灭。
B.点燃酒精灯需要用火柴,不能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
C.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8.【答案】B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与太阳辐射和地面散热相关。太阳辐射在正午 12 点左右最强,但地面吸收热量后需要时间传递给空气,使得气温达到最高值的时间滞后。
A.11:00~12:00,太阳辐射刚达最强,空气升温仍在持续,未到最高;
B.14:00~15:00,通常情况下,地面吸收热量后传递给空气需要 2-3 小时,因此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14:00~15:00 左右,与 19℃这一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吻合。
C.17:00~18:00,太阳西斜,地面散热超过吸热,气温已开始下降;
因此,19℃的气温一般出现在 14:00~15:00,正确答案是B。
29.【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四季柚果肉变干是水分减少的过程。
A.凝结是气态变液态,与水分流失无关;
B.果肉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形式扩散到空气中,即蒸发,导致水分逐渐流失,果肉变干、口感变差。
C.融化是固态变液态,果肉本身是液态为主,不涉及此过程;
因此,放置过久果肉变干的原因是蒸发,选B。
30.【答案】A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体温计和水温计的设计用途与量程不同。
A.体温计的量程通常是 35~42℃,主要用于测量人体温度,而水温可能远超出这个范围(如沸水达 100℃),使用体温计测水温会因超量程导致破裂,且测量结果不准确;
B.小光的观点强调实验记录的真实性,这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正确;
C小兰的观点提到实验分工与安全,是实验操作的重要原则,正确;
因此,不赞同的是小刚的观点,选 A。
31.【答案】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压缩空气;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能流动、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塑料瓶内的气球吹不大说明空气占据空间,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热气球升到高空说明热空气会上升,给足球充的气越多球越重说明空气有质量,拍皮球球会弹跳起来说明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2.【答案】(1)10
(2)3
(3)17;十七摄氏度
(4)清晨;升高;14;降低
(5)B
【知识点】天气对生活的影响;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1)一天中气温变化通常呈现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的趋势,上午随着太阳升起,气温应逐步上升。6 时到 8 时,气温从 8℃升至 12℃,符合升温规律;但 8 时到 10 时,气温从 12℃骤降至 5℃,与正常升温趋势矛盾,不符合自然规律;10 时之后到 14 时,气温又从 5℃快速升至 20℃,虽升温较快,但 10 时的异常低温打破了整体渐变的规律。因此,10 时的气温数据存在明显异常,可能有误。
(2)逐一核对各时刻气温数据:6 时 8℃、8 时 12℃、10 时 5℃均低于 15℃;12 时 18℃、14 时 20℃均高于 15℃;16 时 17℃高于 15℃,18 时 12℃、20 时 9℃低于 15℃。可见 12 时、14 时、16 时这 3 个时刻气温高于 15℃。
(3)根据数据,16 时对应的气温为 17℃。温度的读数规则是先读数字,再读单位 “摄氏度”,“℃” 是温度单位符号,读作 “摄氏度”,不能读作 “度” 或其他表述。17是具体数值,按整数读法读作 “十七”,因此 17℃应读作 “十七摄氏度”。
(4)通常情况下,一天的气温变化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清晨太阳尚未充分照射,地面散热多于吸热,气温达到最低。之后随着太阳升高,地面吸收热量增加,气温逐渐升高。太阳辐射最强在正午,但地面升温需时间,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 时左右。午后太阳西斜,辐射减弱,地面散热增多,气温逐渐降低。
(5)明日天气为晴,气温 8~20℃,昼夜温差达 12℃,需兼顾不同时段的温度变化。
A.羽绒服适用于严寒(通常 0℃以下),8~20℃穿会过于闷热,不符合需求;
B.衬衫加外套,日间气温较高(20℃)时可穿衬衫,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8℃)时加外套,能灵活应对温差,实用性强;
C.短袖 T 恤仅适合高温时段,无法抵御 8℃的低温,易导致受凉。
综上,衬衫加外套的搭配能适应全天温度变化,是最适合的选择。B正确。
(1)根据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较高,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14点左右。在统计图中,10时的气温数据5℃比8时的气温12℃低很多,可能有误。
(2)从统计图可以看出,当天所有测量数据中,共有12时18℃、14时20℃、16时17℃3 个时刻的测量气温高于或等于15℃。
(3)16时的气温是17℃,读作十七摄氏度。
(4)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气温有高低变化规律,清晨气温最低,之后逐渐升高,在14时左右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
(5)从图中佛山市第二日的天气预报数据信息可知,第二天是晴天,最高气温是20℃,最低气温是8℃,气温日较差大,早晚气温较低,中午温暖,虽然不寒冷,但也不热,由此判断小琪明天最适合穿的衣服是衬衫加外套。
33.【答案】(1)烧杯;漏斗;玻璃棒
(2)蒸发;过滤
(3)B
(4)C
【知识点】水的蒸发;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1)图B为过滤装置,过滤装置的核心仪器包括:①为烧杯,放置在漏斗下方,用于收集过滤后的液体;②为漏斗,用于承接滤纸并过滤液体,是过滤的核心容器;③为玻璃棒,过滤时需靠在三层滤纸一侧,起引流作用,防止液体洒出。
(2)A为蒸发装置,其分离方法是蒸发。该方法通过加热使液体(如水分)汽化,从而分离出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溶质(如蒸发食盐溶液得到食盐晶体),核心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实现固液分离。
B为过滤装置,其分离方法是过滤。该方法借助滤纸等多孔材料,分离固体与液体混合物(如分离泥沙和水),利用的是固体颗粒无法通过滤纸孔隙而液体可以的特性。
(3)沙子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固液混合物,静置后沙粒沉在杯底。装置A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通过加热蒸发液体实现,不适合分离沙子和水;装置 B利用滤纸的孔隙,让液体通过而截留固体颗粒,可直接分离不溶性固体(沙子)和液体(水),完全匹配该场景。因此,分离沙子和水应选择过滤装置 B。
(4)A.“随时熄灭酒精灯” 错误,蒸发过程中随意熄灭会导致加热中断,延长实验时间,还可能因温度骤降导致晶体飞溅。
B.“水全部烧干后熄灭” 错误,此时盐晶体温度过高,会因持续加热导致晶体飞溅,甚至损坏蒸发皿。
C.当剩余少量水时,利用酒精灯余热即可烘干食盐,既能避免晶体飞溅,又能保护仪器,符合蒸发操作的规范要求。
故答案为:C。
(1)根据过滤的知识进行分析,过滤时使用的仪器有铁架台,漏斗,烧杯,玻璃棒,滤纸等,过滤操作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B图是过滤装置图,①是烧杯、②是漏斗、③是搅拌棒。
(2)要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过滤、沉淀、蒸发三种。A装置这种分离方法叫蒸发;B装置这种分离方法叫过滤。
(3)将少量的沙子加入烧杯,并加水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杯底仍然能看有沙粒,要想分离沙子和水,应该选择装置过滤装置,也就是B。将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用滤纸过滤,我们发现滤纸上留下了沙子,溶解了的食盐无法通过过滤分离出来。
(4)某同学用A装置进行蒸发盐水实验时,下列使用正确的是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酒精灯,用余温将食盐烘干。
34.【答案】(1)低
(2)B
(3)A
(4)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1)水结冰实验中,碎冰里加食盐是为了制造更低的温度。纯水的冰点是0℃,而食盐溶解在冰表面的水中时,会降低水的冰点(即凝固点),使冰的融化温度低于0℃。这个过程中,冰会持续吸收周围热量来融化,从而让整个装置的温度进一步下降,能更有效地促使试管中的水结冰。若不加食盐,冰只能维持在0℃左右,难以提供水结冰所需的低温环境;加食盐后温度可降至0℃以下,加速结冰过程。
(2)在 “水结冰” 实验中,橡皮筋的核心作用是标记。
A.错误,固定温度计通常用试管夹或棉花,而非橡皮筋;
B.正确,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橡皮筋预先标记初始水位,可直观观察到体积变化(如冰面高于标记线),这是实验的关键观察点;
C.错误,试管的固定一般依赖烧杯或试管架,橡皮筋无此功能。
因此,橡皮筋的作用是标记原来水或冰的高度,答案为B。
(3)水结冰时会发生体积膨胀的现象,相同质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实验中,通过橡皮筋标记初始水位,结冰后冰面会明显高于标记线,直观体现体积膨胀。
(4)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过程属于凝固,凝固是需要放热的物态变化。当水受冷时,温度降低至 0℃(水的凝固点),继续放热就会从液态变为固态,形成冰。选项 A “受热了” 会使水温度升高,发生蒸发或沸腾(液态变气态),与结冰无关;选项 C “温度不变” 无法触发物态变化,水只有在受冷降温并达到凝固条件时才会结冰。B正确。
(1)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的凝固点远低于0℃。因此,在碎冰里加食盐,加快碎冰的熔化速度,可以使碎冰周围的温度低于0℃,水温变得更低。
(2)实验中,试管上用到了橡皮筋,它的作用是标记原来水或冰的高度,从而方便观察水面或冰面的变化。
(3)自然界的物质绝大多数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特征,但是水在4℃以下,会出现“热缩冷胀”反常膨胀现象,水完全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因此,冰面会比原来的水面升高。
(4)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需要吸热或放热,伴随着热量的传递过程。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受冷要向周围放出热量,液态的水才能变为固态的冰。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