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
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 C 2.D 3.C 4.B 5.D 6.D 7.B 8.C 9.A 10.B 11.B
12.(1)(2分)老年人能穿上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
一天下,是没有的事情。
(2)(2分)孟子天生就有好的资质,他早年丧父,幼时受到慈母三次搬家的教诲。
13.(2 分)
孟子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治国主张。如“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等句,指出满足百姓的物质需求才能统一天下。
14.(1)(3分)D
(2)(2分)一个"清"字,写出了松梢露水的清新气息,不但带给人视觉上晶莹澄澈之感,
而且意境上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意思对即可)
15. (5 分)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6. (3 分)
①这一情节塑造了江昉这样一位热爱祖国、深忧国运、生活困窘、不拘小节的师者形象;
②这一情节为下文深受他影响的学生“嵋”等人立志投身革命的情节的出现做铺垫;
③这一情节通过塑造江昉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本文“号召青年学子勇担家国重任、积极投
身抗日战争”的主旨。(意思对即可)
17. (4 分)
①点名时令,奠定了战争带来的不安、压抑的感情基调,如:开头“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
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才出现了嵋和无因
到图书馆笔谈的情节。
③为情节的出现营造氛围:如“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气氛紧张,预示
下文嵋和无因因为对“本分”的不同认识产生争论;“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
落”,气氛舒缓,预示着一场争论的结束。(任写两点即可)
18.(4 分)
嵋是一位深忧国运、勇担使命、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有主见的青年学子。她受老师影响,
深爱自己的国家;在国难当头之时,嵋萌生了想去从军的想法;在跟无因产生分歧时,坚
持了自己的选择,虽不舍父母,但在国家需要时最终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是一代爱国青年
学子的代表。(答出心灵手巧、尊师敬师酌情给分)
19.(40 分)略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
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试卷满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历史洪流里,那些焕发着智慧和德行光辉的人物,他们犹如夜空中的星,指明了人们的心灵和前行之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就是其一。
②“书如其人”,书品与人品的统一,在颇真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书法, 不仅注重外在形态的雄浑,更追求内在精神气韵的淳厚。读其作,能够明显感受到饱满的笔画间彰显的坦荡胸怀和坚韧的力量感。这种胸怀与力量感恰是颜真卿 的人格修为的显现,与古代士人精神中的“内圣外王”理念高度 。因此,颜真卿的书法又被誉为“中正之笔”。宋代欧阳修评价道: “余谓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憶可爱也。”其人格气节与 的颜体相得益彰,铸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丰碑,也对后世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③颇体看似平稳却内含乾坤。在人生不同阶段,颜真卿有着不同的书写目的,其楷书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早期代表作品以法度严谨□端庄秀丽著称□后期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口则笔法丰富多变,将篆书、隶书、楷书笔法熔为一炉,笔力沉雄劲健,笔画骨肉丰腴,呈现出“人书俱老”之境。颜真卿的书法理念和创新精神,值得当代书家深入研究。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磊落不群 融合 清俊飘逸 B.桀骜不驯 融合 端严浑厚
C.磊落不群 契合 严正浑厚 D.桀骜不驯 契合 淸俊飘逸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洪流里,那些焕发着智慧和德行光辉的人物,他们犹如夜空中的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和前行之路。
B.在历史洪流里,那些焕发着智慧和德行光辉的人物,犹如夜空中的星,指明了人们的心灵和前行之路。
C.在历史洪流里,那些散发着智慧和德行光辉的人物,他们犹如夜空中的星,指明了人们的心灵和前行之路。
D.在历史洪流里,那些散发着智慧和德行光辉的人物,犹如夜空中的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和前行之路。
3.依次填入上文第③段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曾盟、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文章以“言志”为主线,记录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B.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代表作有杂剧《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汉宫秋》等。其中代表作《窦娥冤》共四折,塑造了窦娥这个既善良又极具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C.《祝福》出自小说集《彷徨》,这部作品通过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毒害,是鲁迅批判封建礼教、呼唤“改造国民性”的力作。
D.《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负盛名的小说,他用冰冷的笔调讲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深刻地表现了关于人的异化的主题。
二、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独具特色, “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物质、制度和生活在中华文化框架中之所以熠熠生辉、精彩不断,主要得益于自然、气韵、中和三方面特征。
中华文化尊重自然之美,以无斧凿痕为高,以返璞归真为旨。老子以素朴自然为美,庄子以逍遥游追求个体自由,孔子亦赞叹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然生活情趣。中国园林中讲究“巧于因借”,其中“因”指的便是尊重和顺应园址的天然基础, “借”指的是将园外景观引入园内,以至内外和谐。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因地借景,皆得自然之妙。中国的礼乐文明亦参照自然节律,效法天地四时,譬如《周礼》之六官、隋唐之六部,便分别对应天、地、春、夏、秋、冬的天地乾坤之美。
南齐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意味着要表现活泼的精神和有节奏的韵律。中国书法中,点画的提顿转折,线条的浓淡刚柔,字形的大小偃仰,字与字、行与行以及布局上的顾盼有情,皆表现出一种节奏感与动态美。中国山水画不滞于写真着相,而以笔墨线条之浓淡虚实,表现活泼的生命,是故深山飞瀑、苍松古木等,皆具生气。又如泉州南音既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长撩曲,又有一唱三叹的叠拍声,起伏有致,婀娜婉转。李清照的《声声慢》以7对叠字,以及41个齿头音、16个舌头音两种音调互相交错,基调幽咽,与内心的情绪相衬相应。再如中国建筑的外檐斗拱,挑出向远处延伸,如飞鸟展翅,有着轻盈灵动之美。
“中”是中国之美的核心,而“和”构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天象中北辰为天上之中,引导日月星的运行,一同构成周天之美。在色彩中,敦煌石窟中的佛教壁画以蓝色、绿色、土红色为主,虽深浅、亮度不一,却互相关联协调,呈现出和谐之美。在审美思维上,中国美学注重整体之间的关联。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体现出的便是梅花与水、月关联在一起的意境之美。
(摘编自《寻索中华文化之美》)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对称式布局,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建筑相互对称,形成规整、有序的空间形态。这种布局方式在宫殿、坛庙、府邸等建筑类型中尤为常见,如北京故宫,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主要建筑,左右配以对称的宫殿群,彰显出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传统建筑注重空间层次的营造,通过门、墙、廊、院等建筑元素的巧妙组合,形成多层次、渐进式的空间序列。人们在进入建筑空间的过程中,需经过一道道门、穿过一个个庭院,空间的开合变化不断激发着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以苏州园林为例,入园后往往先经过曲折的小径、再进入小巧的庭院,随后通过游廊连接到不同的景点,空间层层递进,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美感体验,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含蓄、内敛的空间意境。
木构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由柱、梁、枋、檩等木构件通过榫卯连接而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木构架体系不仅体现了实用功能,更展现出独特的结构美。木构件的选材、加工工艺以及榫卯节点的精巧构造,都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例如,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其梁枋组合形式多样,线条简洁流畅,在支撑建筑重量的同时,也构成了富有韵律感的空间骨架,给人以质朴、 自然的美感。
大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曲线造型优美,如鸟翼舒展,赋予建筑灵动、轻盈的美感。屋顶的曲线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具有实际功能,如有利于排水、采光以及调节室内温度等。此外,屋顶的屋脊、檐口等部位常常装饰有精美的脊兽、吻兽等构件,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传统建筑对色彩的运用十分讲究。在北方皇家建筑中,常采用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色彩组合,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如北京故宫,朱红色的宫墙与金黄色的琉璃瓦相互映衬,色彩鲜艳夺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在南方的民居和园林建筑中,色彩则相对淡雅,多采用白墙黛瓦、黑柱木门窗等,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氛围。
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雕刻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物、动物、植物、神话故事、吉祥图案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木雕常应用于门窗、梁枋、斗拱等部位,其工艺精湛,线条细腻,形象生动逼真。石雕则多用于建筑的台基、栏杆、柱础等,以坚固耐用的石材为材料,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和造型,体现出庄重、大气的风格。砖雕主要用于墙面、门楼等装饰,其图案丰富多样,风格质朴而细腻。这些雕刻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外观,还通过所蕴含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摘编自《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内涵与传承》)
5.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物质、制度和生活在中华文化框架中熠熠生辉、精彩不断,所以中国美学呈现出自然、气韵、中和三个特征。
B.只有老、庄的哲学理念,曾皙的社会理想,将园外景观引入园内的园林, 《周礼》的六官,隋唐的六部,才能体现中华文化尊重自然之美的特点。
C.中国山水画注重写真求实,以笔墨线条浓淡虚实,表现活泼的生命,突出体现了中国美学“气韵生动”的特点。
D.敦煌石窟中的佛像壁画色彩虽深浅、亮度不一,却互相关联协调,呈现出和谐之美,体现了中国美学“中和”的特点。
6.下列对“气韵生动”美学特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笔墨飘逸,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气韵生动之美。
B.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展现了山水的气韵生动之美。
C.齐白石的画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小蝌蚪活泼戏水玩耍的画面,有气韵生动之美。
D.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描绘了一幅古木结林、深谷寒泉的景象,没有气韵生动之美。
7.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标志,它的外檐斗拱挑出向远处延伸,如飞鸟展翅。
B.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体系和曲线优美的大屋顶造型都兼具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
C.两则材料均以引用论证为主,如材料一通过诗词、书法、礼乐等案例阐释美学特征,材料二通过北方皇家建筑、南方民居和园林等案例说明建筑美学。
D.两则材料都谈到中国园林建筑,都是为了阐释中国建筑具有含蓄、内敛的空间意境。
三、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材料一: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嚣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瞿放荡之言,以干时感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威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 “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从而刑之 刑:处罚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制:规定
C.遂以儒道游于诸侯 游:交往
D.粲然靡所不载 靡:没有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曲而不屈 B.焉有仁人在位/耻没世而无闻焉
C.然后驱而之善/长师孔子之孙子思 D.今也制民之产/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B.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C.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D.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发做到,普通百姓是做不到的。
B.孟子认为,英明的君主一定先从事学校教育,引导百姓向善;然后再发展生产,让百姓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
C.孟子心忧天下。孟子忧虑先贤事业将要衰微,正道受阻停滞,仁义荒废,奸邪谄媚的小人竞相奔走,邪道取代正道。在这时他周游列国以儒术劝国君,想要救济百姓。
D.孟子生不逢时。当时的君王认为他的学说不切实际而没人采纳。他以没世无闻为耻,因此留下一些合乎礼法的话来传给后人。
第Ⅱ卷
本卷共8小题,共67分。
四、 (16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13.请结合材料一,说说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并联系内容简要分析。 (2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5分)
明发房溪二首
杨万里
其一
山路婷婷小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多情也恨无人赏,故遣低枝拂面来。
其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的首联意境与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莓。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相近,但王诗含蓄内敛,杨诗则外露直致。
B.第一首诗三、四句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多情” “恨” “故遣”等刻画了一个多情而又无人赏识的幽谷山梅的形象。
C.第二首诗首句先写天气的晴朗,次句突作意外的转折: “轿上萧萧忽雨声。”这就写出了波澜,构成了悬念。
D.第二首诗通过写作者途中遇雨的经历,表达了作者于晴日忽然闻听萧萧雨声时的喜悦之情。
(2)评论家认为,第二首尾句“清”字用得好,请结合全诗分析“清”字妙处。 (2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 “ , , ”,明确指出假如秦能够爱惜六国百姓,那么可以三世乃至万世为君,谁也不能消灭它,深刻总结了秦灭亡的历史教训。
(2)后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常有不同:陶潜高度评价荆轲,认为“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则以“ , ”两句指出,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的计谋为燕国招致了灾祸。
五、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盂 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防抱着一摞书走进教案,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般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 “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媚,有些惊异地说: “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
两人来到图书馆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 ”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 我们最应该做什么 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 我很难想象。”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媚的回答。无因写道: “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 “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 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蔽出来,两人遂一起走。 “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 “你知道吗 我有一个大决定。”“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母亲吕碧初走出来迎接。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 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 “爹爹,娘,我要去从军。”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腐。 “你 ”弗之说, “可你是女孩子!”
媚说: “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 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 “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 “很顺利。” “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 “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 “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胄,“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
又一天,之藏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 “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 “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有删改,从民文学出版社)
16.文章横线语段写了江昉讲课的情节,请分析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7.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出现“雪”的描写,本文中也是,请分析本文描写“雪”的作用。 (4分)
18.本文写了众多人物, “嵋”尤为突出,请结合内容分析“嵋”人物形象特征。 (4分)
六、 (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西征记》中,嵋和无因对“本分l’有不同的理解。关于“本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陶行知说, “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优秀备份航天员邓清明虽55岁尚未实现航天梦,但他始终坚持每天完成和主份同样标准的训练,因为他认为, “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