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22:3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对比等严密周详的论证思路与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荀子”积累坚持”和“专一”的学习观,并将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
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教学难点
明确荀子的学习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一)导入新课
考完试后,我们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会思考什么 我想大部分同学都会思考:我的学习方式是否需要调整,我的学习态度端正吗 我学习的意义又是什么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就给我们做了解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从荀子处获得努力学习的力量。“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劝学”就是鼓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学习。
二、文本详析
(一)疏通字词及文意。
1.重点字词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3)而字的用法:
①并列连词:蟹六跪而二螯
②承接连词:登高而招;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③递进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④转折连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见者远;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⑤修饰连词: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顺风而呼。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4)固定用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二)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1.第一段: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2.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为什么要学习)
3.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不足。(为什么要学习)
4.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如何学习)
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从“为什么”要学和"怎样”去学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三)这里用了三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这三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点 本质是什么
明确:
1.事物都发生了改变(颜色,温度,形状)。
2.青于蓝,寒于水,这说明事物在原来的基础上某些性能提高了。通过比喻论证告诉我们,通过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甚至超越自我。
(四)“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里也是用比喻来论证,和前面的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目标更明确了,要改变到什么程度,提高到什么水平,这里明确地指出,木受绳后要变直,金属的刀具靠近磨刀石要变锋利,君子的目标是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他是通过向外广泛地学习,向内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才达到的知明而行无过。
(五)具体分析一下文中是如何善假于物的 目的是什么
明确:
1.在那里空想,不如借助学习收获大,孔子也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里不是说思考没用,而是要基于对学习的思考,才会有收获。借助登高,既可看得广,又可以让很远的人看到,借助顺风,可以让听的人听得更加清楚,借助车马,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可以横渡江河。
2.目的:通过这几个比喻告诉我们,学习可以让我们具有高度,开阔视野,获得更大的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得出,君子的本性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对外物借助罢了,这里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要借”物“学习,物在这里指各种客观条件,我们通过学习来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改造客观世界。这里暗含荀子的“知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是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深入探究
(一)第四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 找关键词来概括。
明确:分为三层。
(1)第一层:积累。
(2)第二层:坚持。
(3)第三层:专心。
(二)第四自然段中”积累”“坚持”专心”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明确:不可以,日积月累引出坚持不懈,想要达到更高的境界,就要有专心的品质。由浅入深,层层推理,论证非常严密。
(三)“学不可以已”,为什么荀子强调学习不可以停止 这是否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终身学习 对我们今天的学习 有何启发 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
1.一是因为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二是因为从方法和态度上来说,都要有积累、恒心、专心。
荀子在自己的著作中首倡“劝学”,而且在开篇第一句就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与他的哲学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故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因而重视"求贤师择良友”以使人改“恶”为"善"。这大概是荀子开篇即鼓励学习的主要原因。
2.终身学习,指社会每个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人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具有学习的内容深、范围广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荀子所倡导的“学习之道”与之相似,但荀子侧重学习做人以及品德修养,强调学习可改造人恶的本性,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四)本文大量的比喻论证为什么我们不觉得单一
明确:因为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同类事物并举,也有相反事物对照,论证是富于变化的,不仅不觉得单一,还让我们理解得更准确到位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四、课堂小结
通观全文,作者精心设喻、旁征博引、娓娓说理,不仅勉励我们要永不停息地勤奋学习,更是要成为一个"善学 者”。在知识激增的今天,我们要吸收荀子学习观中有益成分,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做一名真正的“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