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劝学》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22:3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劝 学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本文比喻、对比等严密周详的论证思路与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目标
明确荀子“积累”“坚持”和“专一”的学习观,并将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一)导入新课
考完试后,我们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会思考什么?我想大部分同学都会思考:我的学习方式是否需要调整,我的学习态度端正吗?我学习的意义又是什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就给我们做了解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从荀子处获得努力学习的力量。“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劝学”就是鼓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一)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一)作品简介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
教学过程
(一)疏通文意。
二、文本详析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
〔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爱称。朋友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涂〕当权,掌权。   
〔辞〕推托。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粗略地阅读。   
〔及〕到,等到。
教学过程
(一)疏通文意。
二、文本详析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过〕经过。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更〕另外,再。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大兄〕对同辈朋友的敬称。
〔见事〕明白事理、事势。  
教学过程
二、文本详析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谈论,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分别三天,就要另外拭目相看,兄长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1.重点字词
教学过程
(一)疏通字词及文意。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3)而字的用法: 
① 并列连词:蟹六跪而二螯
② 承接连词:登高而招;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③ 递进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④ 转折连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见者远;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⑤ 修饰连词: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顺风而呼。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4)固定用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二)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1.第一段: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2.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为什么要学习)
3.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不足。(为什么要学习)
4.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 坚持、专心。(如何学习)
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从“为什么”要学和“怎样”去学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三)这里用了三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这三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点?本质是什么?
明确:
1.事物都发生了改变(颜色,温度,形状)。
2.青于蓝,寒于水,这说明事物在原来的基础上某些性能提高了。通过比喻论证告诉我们,通过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甚至超越自我。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四)“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里也是用比喻来论证,和前面的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
目标更明确了,要改变到什么程度,提高到什么水平,这里明确地指出,木受绳后要变直,金属的刀具靠近磨刀石要变锋利,君子的目标是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他是通过向外广泛地学习,向内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才达到的知明而行无过。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五)具体分析一下文中是如何善假于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1.在那里空想,不如借助学习收获大,孔子也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里不是说思考没用,而是要基于对学习的思考,才会有收获。借助登高,既可看得广,又可以让很远的人看到,借助顺风,可以让听的人听得更加清楚,借助车马,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可以横渡江河。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2.目的:通过这几个比喻告诉我们,学习可以让我们具有高度,开阔视野,获得更大的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得出,君子的本性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对外物借助罢了,这里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要借“物”学习,物在这里指各种客观条件,我们通过学习来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改造客观世界。这里暗含荀子的“知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是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文本详析
明确:分为三层。
教学过程
(一)第四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找关键词来概括。
(1)第一层:积累。
(2)第二层:坚持。
(3)第三层:专心。
明确:分为三层。
(二)第四自然段中“积累”“坚持”“专心”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不可以,日积月累引出坚持不懈,想要达到更高的境界,就要有专心的品质。由浅入深,层层推理,论证非常严密。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三)“学不可以已”,为什么荀子强调学习不可以停止?这是否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终身学习? 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何启发?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
1.一是因为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二是因为从方法和态度上来说,都要有积累、恒心、专心。
荀子在自己的著作中首倡“劝学”,而且在开篇第一句就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与他的哲学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故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因而重视“求贤师”“择良友”以使人改“恶”为“善”。这大概是荀子开篇即鼓励学习的主要原因。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2. 终身学习,指社会每个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人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具有学习的内容深、范围广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荀子所倡导的“学习之道”与之相似,但荀子侧重学习做人以及品德修养,强调学习可改造人恶的本性,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 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三、深入探究
明确:
教学过程
(四)本文大量的比喻论证为什么我们不觉得单一?
因为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同类事物并举,也有相反事物对照,论证是富于变化的,不仅不觉得单一,还让我们理解得更准确到位。
1.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 设喻方式多样。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三、深入探究
孙权
吕蒙
鲁肃
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
循循善诱
知错就改
勤奋、豪爽
敬才爱才
教学过程
四、拓展延伸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子中标红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教学过程
四、拓展延伸
  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
  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子中标红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课堂小结
通观全文,作者精心设喻、旁征博引、娓娓说理,不仅勉励我们要永不停息地勤奋学习,更是要成为一个“善学者”。在知识激增的今天,我们要吸收荀子学习观中有益成分,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做一名真正的“善学者”。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