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师 说
高中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
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相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目标
提升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文章的对比说理的方法。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一、初读感知
导入新课
1
教学过程
潮州的山水因一个人而改姓。去过潮州的人都知道,潮州有一条江叫做韩江,有座山叫做韩山,有一条堤岸叫做韩堤,有座公祠叫做韩文公祠,甚至在潮州市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名字当中也有一韩字。之所以在潮州韩字大行其道,归根结底都是韩愈惹的“祸”。
一、初读感知
导入新课
1
教学过程
潮州的山水因一个人而改姓。去过潮州的人都知道,潮州有一条江叫做韩江,有座山叫做韩山,有一条堤岸叫做韩堤,有座公祠叫做韩文公祠,甚至在潮州市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名字当中也有一韩字。之所以在潮州韩字大行其道,归根结底都是韩愈惹的“祸”。
一、初读感知
教学过程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
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 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 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
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 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说”
一、初读感知
教学过程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 海如潮。这就明确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 —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 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 流 转 ” 。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和韩愈有关的三个关键词
一、初读感知
创作背景
2
教学过程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课文诵读
3
教学过程
欣赏课文诵读视频:①注意字词读音;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一、初读感知
课文诵读
3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传道 (chuán ) 从容(cóng)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或不焉 (fǒu)
不能 (bù )
蟠(pán)
潘(pān)
句读 (dòu)
读书 (dú)
聃(dān)
冉(rǎn)
经传 (zhuàn) 从师(cóng)
二、文本详析
(一)第1段:
教学过程
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字改为“岂”字,如何?
第1段论述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不好。“岂”字只是简单的反问,不如“孰”字,有照应下文“古之圣人”的作用,强调无人例外。
明确:一是“师”之责,二是从师的必要性,三是从师的标准。
二、文本详析
(二)第2段:
教学过程
“呜呼”与“嗟乎”能否交换位置?
下面句中加点的虚词,如果删去,语气会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两个叹词有时区分并不严格,但在本段中则有明显区别,不能交换位置。“嗟乎”表慨叹,“呜呼”表悲叹。朗读时应注意这两种语气。
明确:删去之后,慨叹之意不足。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教学过程
品读下面三个句子在语气上的区别。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吾未见其明也。 ③其可怪也欤!
明确:
第①句以推测语气表肯定,颇有风韵;
第②句语意虽肯定,但加了“也”,语气和缓,令人深思;
第③句是极重的感叹语气,“其可怪也”极言上面现象的反常,再加“欤”更有发人深思之意。
三个句子层层递进,语气一个比一个强烈。
二、文本详析
(三)第3段:
教学过程
该段朗读时较前面两段语气有何变化?为什么?
第3段的论点是什么?以孔子为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面两段语气富有变化,该段语气较为单一,即只有肯定、明确的语气,谈的是圣人从师之事,语意明确,语气果断。
明确:
论点:圣人无常师。
好处:以孔子为例,有言有行,十分典型,以一当十。试想,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尚且从师学习、广泛学习,何况其他人呢?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1.文中出现的“所以”与今天的“所以”是否相同?如何理解?
明确:
文中的“所以”不同于今天的“所以”。文中的“所以”是个固定虚词,一般情况下有两个义项:一是“用来……的”,表凭借、工具、方法;二是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而今天的“所以”是个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所以”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理解时需格外留心。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2.请找出文中带“师”字的句子,说说“师”字的意思及词性,并深入思考作者所讲的“师”的含义。
“师”在本文中主要有名词与动词两种。作名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老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师”;二是擅长某种特长的人,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师”。作动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二是用作动词,意为“学习”,如“吾师道也”中的“师”。
明确: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3.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作者在课文第2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作者认为教小孩读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所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韩愈所讲的“师”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因为如此,为师者便可以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
明确:
三、深入探究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4.第2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它在论证上有两大特点:使用对比,气盛言宜。说说该段用了几组对比,这样对比有何作用。抓住一些标志性语句,看看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1)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
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第三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明确:
教学过程
(2)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3)在本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渐次强烈起来的。首先在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后,作者说“其皆出于此乎”,只是一种推测语气。而在对家长两种行为比较后,用“惑矣”有所感叹;又在对“童子之师”与作者所说的“师”作了区别后,再用“吾未见其明也”的肯定语气,情绪有所加强。在把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后,则用了“其可怪也欤”这样的反问语气,使得情绪更为激烈。这段体现了作者文势汹涌的风格特点,真是“韩文如潮”,一潮高过一潮,一潮急过一潮。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5.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值得商榷?
(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
①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② 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③ 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明确: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2)这种观点态度值得商榷:
在对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态度上,虽然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意看,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这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
三、深入探究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同“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
文言知识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学者 古之学者必 有师
古 义 :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从而 吾从而师之
古 义 ;两个词,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
果、目的等;因此就
③众人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 亦远矣
古 义 :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2)古今异义词
文言知识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④小学 小学而大 遗,吾未 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 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⑤不必 师不必贤 于弟子 古义: 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⑥古文 年十七: 好古文 古 义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
文言知识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①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尊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动词,学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3)多义实词
文言知识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②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③道 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不足为外人道也
动词,说
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④惑 惑之不解
名词,疑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
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文言知识
文言知识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①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代词,相当于“之”,指童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人称代词,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称代词,他(他们)
其皆出于此乎
暗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5)重点虚词
文言知识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2 7 古之学者必有师
助词,相当于“的”
择师而教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
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
实义
文言知识
词语 例句
释义项(用法)
而 吾从而师之
(连词,表顺承,不译)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并且,同时)
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顺承,不译)
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却)
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但是)
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不译)
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顺承,不译)
如是而已 (与
“已”连用,表陈述语气,而已,罢了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提倡尊师重道,推进古文运动。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