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三微专题5整本书阅读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三微专题5整本书阅读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07:45:33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乡土中国》
【内容梗概】
一、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地说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二、各篇简介
第一篇 《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第二篇 《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纹)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 《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 《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从于成规。
第九篇 《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副作用。
第十篇 《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 《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第十二篇 《血缘和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第十三篇 《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承接第十篇、第十一篇,引出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第十四篇 《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三、层次结构
四、重要概念
概念 解释
礼俗社会 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法理社会 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学习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乡土本色》
“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再论文字下乡》
面对面社群 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且天天见面
团体格局(含比喻) 西洋社会组织是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清楚的柴
差序格局(含比喻) 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就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的波纹
个人主义 一方面是平等观念,同一团体中各分子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
自我主义 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
团体格局下
的道德观念 在宗教观念下,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差序格局下
的道德观念 没有笼罩性的道德观念,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乡土社会的
“小家族”的定义 ①具有生育功能,但不限于生育功能;②可以承担政治、经济、宗教功能;③不限于亲子组合,必须加以扩大;④扩大的原则是沿父系亲属扩大;⑤具有长期性
西洋家庭团体 ①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②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③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
礼 ①礼不一定是文明、慈善,礼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②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③维持礼的规范的是传统;④礼是按着仪式去做;⑤礼是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刀笔吏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即以刀削之,宋元之后,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现在是指文笔犀利用笔如刀,深谙法律之规则的人
横暴权力 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已认了输,屈服但非心服
同意权力 社会合作性质的;同意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加扩大
血缘 人和人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乡土社会里的“地缘” 血缘性的地缘;血缘的空间投影
纯粹的“地缘”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
【特色赏析】
一、内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乡土中国》虽然只有七万多字,并且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但提炼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视野宏大,见解精辟,颇多点睛之笔,令人耳目一新,体现出很强的学术气魄与见识。
二、语言平实,深入浅出
文章虽然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但文字不以气势压人,反而平易晓畅、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其中除了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还离不开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以及他在研究期间对中国乡土社会所做的一系列实地调查。
《红楼梦》
【内容梗概】
一、主要内容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二、章回简介
《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1-5回是序幕,为全书定下骨架。
6-18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元春省亲、秦可卿之死,写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繁盛景象。
19-54回写贾府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这部分有宝黛钗情感发展,有贾府的奢侈生活(凤姐宝钗过生日、清虚观打醮、两宴大观园),有繁华中的矛盾(叔嫂遇鬼、凤姐泼醋、宝玉挨打),也有丫鬟们的情感世界(晴雯不受屈辱、鸳鸯誓死不嫁)等情节。
55-78回写贾府由盛转衰,有探春理家、大观园“承包”、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事件、尤二姐之死、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等情节,第55回是全书转折处。
79-120回写贾府败亡,高鹗续写部分减弱了小说的悲剧性,按曹雪芹原意,应是贾家“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其中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一回是楔子。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宝黛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同时通过甄士隐一家由盛转衰的经历,暗示贾家的结局。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二回交代小说人物。通过古董商人冷子兴的讲述,为读者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使读者未读全书,心中已隐隐有座贾府在。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三回介绍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府做第一次直接描写,同时让重点人物亮相。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四回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是全书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晦含蓄地将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别的小说就怕读者早知道结局,《红楼梦》却故意先说出结局,但却让读者更加着迷。
三、人物关系
四、重要情节
1.通灵宝玉:女娲补天时,炼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巨石,单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有一僧一道将此石化为一块小小的美玉,带到人间,它就是贾宝玉出生时所衔的“通灵宝玉”,也是“宝玉”本人。
2.木石前盟: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3.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是大致介绍了宁荣二府的主要家庭成员的情况,二是点明了贾府现时萧条的光景和面临的危机,透露出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些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一个处于“末世”的封建家族的衰亡提供了启示。
4.林黛玉进贾府:黛玉的母亲死后,外祖母贾母怕她无人照顾,便接她到贾府。黛玉进贾府拜见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等人后,又到邢夫人、王夫人房间,最后回到贾母处与宝玉相见。宝玉见黛玉没有跟他一样有玉,便将通灵宝玉摔在地上,惹得黛玉伤心落泪。
5.贾雨村判案:薛姨妈之子薛蟠,为争英莲伤了人命,被告至应天府。刚到任的贾雨村判案时,一门子递给他一张“护官符”,告诉他薛蟠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人。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胡乱判了此案。最后薛蟠夺走英莲,又逍遥法外。
6.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她先摆出存在问题,分析弊端造成的原因,总结五条: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执,临期推诿;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不服管束。然后不辞辛苦,以身作则,严格制度,奖勤罚懒,不讲情面,威重令行,立见成效。
7.元春省亲:贾政之女元春被封为贤德妃并获恩准省亲。为迎接元妃,贾府大肆铺张修建大观园。及至骨肉相见,悲喜交加,相互解劝方归座。随后,元妃择园子最喜几处赐名,又命宝玉及诸姐妹题匾助兴。接着元妃听戏焚香,并赏赐了贾府上下诸色人等。最后归省时辰到,元妃只得与亲人洒泪而别。
8.黛玉葬花: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至次日,又恰遇饯花之期,于是在沁芳桥畔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感花伤己,含泪葬花,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9.宝玉挨打:宝玉与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调笑,结果金钏儿被王夫人赶出去后含羞自尽;再是宝玉因结交一个叫琪官的伶人,忠顺王府借故刁难;宝玉的弟弟贾环趁机在贾政面前造谣中伤,贾政盛怒之下将宝玉打得气弱声嘶,亏得王夫人赶到才停止。后来贾母也到了,贾政才下跪赔罪。
10.抄检大观园:园子里发现了绣有春宫图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这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于是晴雯、司棋都被逐出贾府。
11.晴雯之死:受王善保家的挑唆,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回到家中,卧床不起。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自己早知今日,也不如此痴心傻意。她用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将贴身穿着的旧绫袄脱下,与指甲一起交与宝玉,并要宝玉把袄儿脱下给她穿。当夜晴雯死去。第二天,宝玉前去凭吊,并作《芙蓉女儿诔》。
12.黛玉焚稿: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订婚的消息,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时黛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她挣扎着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
13.宝玉出家:贾政从任上写信回家,要宝玉和贾兰(李纨之子)在今年秋闱赴考。赴考前,宝玉向王夫人磕头,与宝钗话别,并夜访潇湘,告别含恨而死的黛玉。宝玉就趁赴考的机会,独自出走了。多少天后,大雪封江,贾政官船停于毗陵驿渡口岸边,忽遇见宝玉,宝玉已做了和尚。
五、人物鉴赏
(一)主要人物性格
1.贾宝玉
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绰号“混世魔王”,前世真身为赤瑕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他是意象化的小说人物,是作家的心灵的映像。
2.林黛玉
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林黛玉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3.薛宝钗
与黛玉并列金陵十二钗之冠,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宝玉的姨表姐。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
4.王熙凤
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她年轻美丽中透出尊贵,苗条的身段,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在荣国府中处于要位,是实际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世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
5.贾母
即史太君,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主持荣国府家政,直到年纪大了,才渐渐地不管事,交给了王夫人、王熙凤。她是贵族的代表人物,享尽一生荣华富贵。
6.晴雯
荣国府的丫鬟。她长得风流灵巧,针线活犹好。她的反抗性最强,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抄检大观园时当众把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病重时被撵出贾府。宝玉偷偷地去探望,她深为感动,当夜悲惨地死去。
7.史湘云
史湘云刚直率真、热情豪爽,实为粉黛群中性格最难得之人。“襁褓之间父母违”的孤苦无助及“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的生活阴影一点也没有影响史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性格。这种豪秀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就成为无事不可对人言的纯真直爽。她胸无纤尘,也胸无芥蒂,率诚在性。
8.其他
在《红楼梦》中,除了以上几位主要人物,作者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等无一不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就连书中一些着墨不多的焦大、傻大姐、小红等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金陵十二钗及其判词解读
1.林黛玉、薛宝钗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读:第一句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
第三句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第四句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2.贾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解读:第一句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第二句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
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第四句是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
3.贾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解读:首句指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第二句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第三、第四句暗示探春将在清明时分乘船远嫁海隅,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4.史湘云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读:第一句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但这又能怎么样 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即指她家。
第二句写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第三句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
第四句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
5.妙玉
画: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解读:前两句写妙玉的性格,追求“洁”和“空”,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所以有此说。后两句“金玉质”指的是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淖泥中”则暗示她的结局。
6.贾迎春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解读:第一句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
第二句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府门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候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
第三句称赞迎春是一位善良的女子。
第四句点出迎春一年之内竟被活活折磨而死。
7.贾惜春
画:一座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独坐看经。
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解读:第一句“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
第二句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句说惜春是出生大户人家的女子。
第四句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伴着“青灯古佛”过余生。
8.王熙凤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解读:第一句指的是凤姐生于末世。“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
第二句说王熙凤是一个能干的女强人。
第三句指的是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第四句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9.巧姐
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
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解读:前两句写巧姐在贾府事败之后被“狠舅奸兄”所卖。后两句写巧姐为刘姥姥所救。
10.李纨
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解读:第一句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
第二句是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
第三句“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的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不久离世。
第四句意思是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只不过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
11.秦可卿
画: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解读:小说第十三回原回目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据此可知是秦可卿的判词。首句的“情天情海”与太虚幻境匾额“孽海情天”意义相同,比喻世间风月多情。最后一句指的是贾珍等做的伤风败俗之事。
(三)其余人物判词
1.晴雯
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2.花袭人
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3.香菱(甄英莲)
画: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特色赏析】
1.描写真实自然,像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这是《红楼梦》艺术上的大特色、大成就。《红楼梦》写了诸多社会生活现象,从封建社会上层的皇亲国戚、王府官衙,到市井商户、小巷寒门、寺庙妓院,一直伸展到村野农家……然而,那许多大大小小、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生活画面在《红楼梦》里展开时,却是显得那样地层见叠出,而又从容自如。
2.《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还表现在它的整个布局和艺术结构上。中国古典小说一般都是单线式的结构,人物、故事大都是沿着一条线索向前发展。另外还有一种结构:先以某人某事为中心展开情节故事,等此人此事告一结束,再接着另写一人一事,这实际上也是一条线地向前发展,只不过像接力赛跑似的分成几段罢了。这种单线式的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外国很多文学名著也常用此法。它的优点是单纯流畅,不蔓不枝,缺点是容易显得单薄,缺乏层次,不能同时展现出生活的广阔性和多面性。
3.《红楼梦》在艺术上采取多线结构。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和贾府的由盛而衰为线索,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这些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结构。这个结构的内部百面贯通,筋络相连,纵横交错,但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它使我们感到生活的河流在那里波澜壮阔、汹涌澎湃地前进!
4.《红楼梦》在语言上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明畅、纯练,富于表现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虽然不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小说,但却是第一部把白话文运用得最好的小说。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已经达到那样纯熟、那样富有艺术魅力的境地,直到今天仍然不失为楷模,这实在不能不惊叹曹雪芹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大师的巨大力量。
5.《红楼梦》在它的人物塑造上,代表了其最高艺术成就。小说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其中有妃子、王爷、兵丁、老爷、太太、小姐、丫鬟、小厮、仆人、村女、村妪、伶人、尼姑、道士……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塑造了一大批独具个性、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这众多的人物,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成为世界文学人物长廊里独具特色的一群。微专题5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内容梗概】
一、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地说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二、各篇简介
第一篇 《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第二篇 《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纹)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 《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 《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从于成规。
第九篇 《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副作用。
第十篇 《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 《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第十二篇 《血缘和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第十三篇 《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承接第十篇、第十一篇,引出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第十四篇 《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三、层次结构
四、重要概念
概念 解释
礼俗社会 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法理社会 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学习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乡土本色》 “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再论文字下乡》
面对面社群 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且天天见面
团体格局(含比喻) 西洋社会组织是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清楚的柴
差序格局(含比喻) 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就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的波纹
个人主义 一方面是平等观念,同一团体中各分子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
自我主义 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
团体格局下 的道德观念 在宗教观念下,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差序格局下 的道德观念 没有笼罩性的道德观念,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乡土社会的 “小家族”的定义 ①具有生育功能,但不限于生育功能;②可以承担政治、经济、宗教功能;③不限于亲子组合,必须加以扩大;④扩大的原则是沿父系亲属扩大;⑤具有长期性
西洋家庭团体 ①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②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③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
礼 ①礼不一定是文明、慈善,礼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②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③维持礼的规范的是传统;④礼是按着仪式去做;⑤礼是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刀笔吏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即以刀削之,宋元之后,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现在是指文笔犀利用笔如刀,深谙法律之规则的人
横暴权力 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已认了输,屈服但非心服
同意权力 社会合作性质的;同意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加扩大
血缘 人和人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乡土社会里的 “地缘” 血缘性的地缘;血缘的空间投影
纯粹的“地缘”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
【特色赏析】
一、内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乡土中国》虽然只有七万多字,并且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但提炼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视野宏大,见解精辟,颇多点睛之笔,令人耳目一新,体现出很强的学术气魄与见识。
二、语言平实,深入浅出
文章虽然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但文字不以气势压人,反而平易晓畅、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其中除了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还离不开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以及他在研究期间对中国乡土社会所做的一系列实地调查。
《红楼梦》
【内容梗概】
一、主要内容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二、章回简介
《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1-5回是序幕,为全书定下骨架。
6-18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元春省亲、秦可卿之死,写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繁盛景象。
19-54回写贾府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这部分有宝黛钗情感发展,有贾府的奢侈生活(凤姐宝钗过生日、清虚观打醮、两宴大观园),有繁华中的矛盾(叔嫂遇鬼、凤姐泼醋、宝玉挨打),也有丫鬟们的情感世界(晴雯不受屈辱、鸳鸯誓死不嫁)等情节。
55-78回写贾府由盛转衰,有探春理家、大观园“承包”、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事件、尤二姐之死、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等情节,第55回是全书转折处。
79-120回写贾府败亡,高鹗续写部分减弱了小说的悲剧性,按曹雪芹原意,应是贾家“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其中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一回是楔子。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宝黛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同时通过甄士隐一家由盛转衰的经历,暗示贾家的结局。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二回交代小说人物。通过古董商人冷子兴的讲述,为读者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使读者未读全书,心中已隐隐有座贾府在。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三回介绍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府做第一次直接描写,同时让重点人物亮相。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四回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是全书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晦含蓄地将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别的小说就怕读者早知道结局,《红楼梦》却故意先说出结局,但却让读者更加着迷。
  三、人物关系
  四、重要情节
1.通灵宝玉:女娲补天时,炼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巨石,单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有一僧一道将此石化为一块小小的美玉,带到人间,它就是贾宝玉出生时所衔的“通灵宝玉”,也是“宝玉”本人。
2.木石前盟: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3.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是大致介绍了宁荣二府的主要家庭成员的情况,二是点明了贾府现时萧条的光景和面临的危机,透露出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些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一个处于“末世”的封建家族的衰亡提供了启示。
4.林黛玉进贾府:黛玉的母亲死后,外祖母贾母怕她无人照顾,便接她到贾府。黛玉进贾府拜见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等人后,又到邢夫人、王夫人房间,最后回到贾母处与宝玉相见。宝玉见黛玉没有跟他一样有玉,便将通灵宝玉摔在地上,惹得黛玉伤心落泪。
5.贾雨村判案:薛姨妈之子薛蟠,为争英莲伤了人命,被告至应天府。刚到任的贾雨村判案时,一门子递给他一张“护官符”,告诉他薛蟠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人。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胡乱判了此案。最后薛蟠夺走英莲,又逍遥法外。
6.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她先摆出存在问题,分析弊端造成的原因,总结五条: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执,临期推诿;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不服管束。然后不辞辛苦,以身作则,严格制度,奖勤罚懒,不讲情面,威重令行,立见成效。
7.元春省亲:贾政之女元春被封为贤德妃并获恩准省亲。为迎接元妃,贾府大肆铺张修建大观园。及至骨肉相见,悲喜交加,相互解劝方归座。随后,元妃择园子最喜几处赐名,又命宝玉及诸姐妹题匾助兴。接着元妃听戏焚香,并赏赐了贾府上下诸色人等。最后归省时辰到,元妃只得与亲人洒泪而别。
8.黛玉葬花: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至次日,又恰遇饯花之期,于是在沁芳桥畔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感花伤己,含泪葬花,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9.宝玉挨打:宝玉与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调笑,结果金钏儿被王夫人赶出去后含羞自尽;再是宝玉因结交一个叫琪官的伶人,忠顺王府借故刁难;宝玉的弟弟贾环趁机在贾政面前造谣中伤,贾政盛怒之下将宝玉打得气弱声嘶,亏得王夫人赶到才停止。后来贾母也到了,贾政才下跪赔罪。
10.抄检大观园:园子里发现了绣有春宫图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这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于是晴雯、司棋都被逐出贾府。
11.晴雯之死:受王善保家的挑唆,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回到家中,卧床不起。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自己早知今日,也不如此痴心傻意。她用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将贴身穿着的旧绫袄脱下,与指甲一起交与宝玉,并要宝玉把袄儿脱下给她穿。当夜晴雯死去。第二天,宝玉前去凭吊,并作《芙蓉女儿诔》。
12.黛玉焚稿: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订婚的消息,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时黛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她挣扎着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
13.宝玉出家:贾政从任上写信回家,要宝玉和贾兰(李纨之子)在今年秋闱赴考。赴考前,宝玉向王夫人磕头,与宝钗话别,并夜访潇湘,告别含恨而死的黛玉。宝玉就趁赴考的机会,独自出走了。多少天后,大雪封江,贾政官船停于毗陵驿渡口岸边,忽遇见宝玉,宝玉已做了和尚。
五、人物鉴赏
(一)主要人物性格
1.贾宝玉
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绰号“混世魔王”,前世真身为赤瑕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他是意象化的小说人物,是作家的心灵的映像。
2.林黛玉
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林黛玉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3.薛宝钗
与黛玉并列金陵十二钗之冠,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宝玉的姨表姐。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
4.王熙凤
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她年轻美丽中透出尊贵,苗条的身段,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在荣国府中处于要位,是实际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世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
5.贾母
即史太君,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主持荣国府家政,直到年纪大了,才渐渐地不管事,交给了王夫人、王熙凤。她是贵族的代表人物,享尽一生荣华富贵。
6.晴雯
荣国府的丫鬟。她长得风流灵巧,针线活犹好。她的反抗性最强,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抄检大观园时当众把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病重时被撵出贾府。宝玉偷偷地去探望,她深为感动,当夜悲惨地死去。
7.史湘云
史湘云刚直率真、热情豪爽,实为粉黛群中性格最难得之人。“襁褓之间父母违”的孤苦无助及“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的生活阴影一点也没有影响史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性格。这种豪秀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就成为无事不可对人言的纯真直爽。她胸无纤尘,也胸无芥蒂,率诚在性。
8.其他
在《红楼梦》中,除了以上几位主要人物,作者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等无一不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就连书中一些着墨不多的焦大、傻大姐、小红等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金陵十二钗及其判词解读
1.林黛玉、薛宝钗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读:第一句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
第三句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第四句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2.贾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解读:第一句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第二句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
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第四句是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
3.贾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解读:首句指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第二句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第三、第四句暗示探春将在清明时分乘船远嫁海隅,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4.史湘云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读:第一句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但这又能怎么样 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即指她家。
第二句写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第三句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
第四句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
5.妙玉
画: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解读:前两句写妙玉的性格,追求“洁”和“空”,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所以有此说。后两句“金玉质”指的是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淖泥中”则暗示她的结局。
6.贾迎春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解读:第一句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
第二句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府门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候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
第三句称赞迎春是一位善良的女子。
第四句点出迎春一年之内竟被活活折磨而死。
  7.贾惜春
画:一座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独坐看经。
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解读:第一句“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
第二句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句说惜春是出生大户人家的女子。
第四句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伴着“青灯古佛”过余生。
8.王熙凤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解读:第一句指的是凤姐生于末世。“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
第二句说王熙凤是一个能干的女强人。
第三句指的是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第四句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9.巧姐
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
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解读:前两句写巧姐在贾府事败之后被“狠舅奸兄”所卖。后两句写巧姐为刘姥姥
所救。
10.李纨
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解读:第一句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
第二句是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
第三句“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的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不久离世。
第四句意思是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只不过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
11.秦可卿
画: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解读:小说第十三回原回目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据此可知是秦可卿的判词。首句的“情天情海”与太虚幻境匾额“孽海情天”意义相同,比喻世间风月多情。最后一句指的是贾珍等做的伤风败俗之事。
(三)其余人物判词
1.晴雯
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2.花袭人
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3.香菱(甄英莲)
画: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特色赏析】
1.描写真实自然,像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这是《红楼梦》艺术上的大特色、大成就。《红楼梦》写了诸多社会生活现象,从封建社会上层的皇亲国戚、王府官衙,到市井商户、小巷寒门、寺庙妓院,一直伸展到村野农家……然而,那许多大大小小、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生活画面在《红楼梦》里展开时,却是显得那样地层见叠出,而又从容自如。
2.《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还表现在它的整个布局和艺术结构上。中国古典小说一般都是单线式的结构,人物、故事大都是沿着一条线索向前发展。另外还有一种结构:先以某人某事为中心展开情节故事,等此人此事告一结束,再接着另写一人一事,这实际上也是一条线地向前发展,只不过像接力赛跑似的分成几段罢了。这种单线式的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外国很多文学名著也常用此法。它的优点是单纯流畅,不蔓不枝,缺点是容易显得单薄,缺乏层次,不能同时展现出生活的广阔性和多面性。
3.《红楼梦》在艺术上采取多线结构。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和贾府的由盛而衰为线索,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这些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结构。这个结构的内部百面贯通,筋络相连,纵横交错,但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它使我们感到生活的河流在那里波澜壮阔、汹涌澎湃地前进!
4.《红楼梦》在语言上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明畅、纯练,富于表现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虽然不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小说,但却是第一部把白话文运用得最好的小说。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已经达到那样纯熟、那样富有艺术魅力的境地,直到今天仍然不失为楷模,这实在不能不惊叹曹雪芹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大师的巨大力量。
5.《红楼梦》在它的人物塑造上,代表了其最高艺术成就。小说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其中有妃子、王爷、兵丁、老爷、太太、小姐、丫鬟、小厮、仆人、村女、村妪、伶人、尼姑、道士……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塑造了一大批独具个性、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这众多的人物,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成为世界文学人物长廊里独具特色的一群。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