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1 访谈
(时间:45分钟 满分:37分)
一、(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2009年12月7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经过近2周的激烈争吵,各方最终未能对下一步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共识。以下是记者对本次会议中方科技顾问丁仲礼院士的采访。
记者:这次哥本哈根的峰会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激烈的争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记者:这个排放多少,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丁:简单讲,就是一个国家以后还能使用多少能源。对普通国民来说,它意味着生活能否继续改善,福利能否进一步增加,甚至有没有工作。
记者:基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对于气候升温的预测,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对此,您怎么看
丁:许多人都把它理解为一个科学结论,其实这个2摄氏度只是英国某研究机构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的。随着这个结论的迅速流行,它慢慢变成了一个价值判断。
记者:如果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可信的话,那不算一个依据吗
丁:你怎么知道它可信 它并非科学实验的结果,它只是计算机的模拟。
记者:丁院士,我们当然知道科学界有反对和怀疑的声音,但是IPCC作为各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一个组织,它拿出的报告,不应该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吗
丁:科学家有主流吗 科学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 科学是真理的判断。在IPCC报告原文中,并没有确认气候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带来的结果,也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对气候变暖有多大的影响。按照哥本哈根大会达成的控制升温2摄氏度的共识,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量约为8 000亿吨。这个总量非常非常小。打个比方,假如我们现在是人均排放1.4吨碳,那么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吨碳。这还是建立在人口总量维持不变的前提之下。
记者:哥本哈根会议前,一些国际组织提出了多个减排方案,特别是IPCC、G8方案,只对发达国家规定了减排的具体目标,却未对发展中国家做具体要求,难道他们只给自己定指标还不行吗
丁:当然不行。他给自己定指标,目的就是要取一块更大的蛋糕。姑且不论历史上他们的人均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们的方案,今后他们的人均排放量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可以说他给自己定指标是包含了一个非常大的陷阱。
记者:陷阱
丁:就是一个陷阱。如果今后国际上严格限制排放,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稀缺的商品,你不够排就得买。所以这个8 000亿吨排放量,分配到多少,事关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假如真要定指标,那么我们要求今后40年的排放跟你一样多,甚至只需要你人均排放的80%,行不行
记者:那他可能会说,你是个人口大国,这么一乘总量太大了。
丁:那我就要问了,中国人还是不是人 同样是人,为什么中国人就应该少排,你们就可以多排
记者:也可能他会认为现在都是以国别计算,我不管你是人均还是贫富,现在中国只能按碳排放大国的标准来算。
丁:我承认我们是碳排放大国,那你给我们一个数,我们究竟能排多少 根据G8的方案,8 000亿吨的一个蛋糕,他27个发达国家11亿人取走44%,余下的55亿人分56%,你说公平不公平
记者:您是在指责IPCC
丁:为什么不能指责 科学本来就应该经受得住人家的批评。我在中国科学院写的文章,就是直接批评IPCC工作组的。
记者: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辞很激烈,有这么严重吗
丁:假如告诉你,中国从2020年以后,每年得花一万亿人民币去买碳排放权,你会怎么想 你觉得公平不公平
记者:一个科学家在谈论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是否合适
丁:我们需要的是公平,我必须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引起别人的重视,否则他们不会理你。
记者:您理解的公平是什么
丁:我把排放权视为发展权,视为基本人权。我理解的公平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
记者:您原来是研究古气候的科学家,但这次谈判,您一直在做政治解读,别人也许会对您提出各种疑问,您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
丁:你是说我搞科学研究的,就不应该去了解后面的政治
记者:这倒不是,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学家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更应该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去制定方案
丁:那我问你,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障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落实,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吗
记者:假如如您所说,但是发达国家又不愿意接受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方案,而任其拖延下去,地球会不会变得更糟
丁: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了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地球气温比现在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二氧化碳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也有的是,地球不还是好好的 因此,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而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
记者:人类到底能不能拯救自己,最终取决于什么
丁:取决于文明。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更有包容性的,更有弹性的文明产生,或者是我们现有文明能有更好的发展。
(根据央视《对话》栏目组采访实录整理,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争吵”在文中指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以G8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围绕碳排放权展开的激烈交锋。
[B] “价值判断”在文中指基于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这个阈值,各国都争取在全球8 000亿吨的碳排放总额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权益。
[C] “情绪色彩”在文中表现为,在面对IPCC等组织提出的不公平方案时,丁仲礼院士为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而使用了一些激烈言词。
[D] “弹性的文明”是指能够包容不同文明、维护不同文明利益的全新文明,它具有公平正义的属性,能团结人类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答案】 B
【解析】 “各国都争取在全球8 000亿吨的碳排放总额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权益”张冠李戴,原文“其实这个2摄氏度只是英国某研究机构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的。随着这个结论的迅速流行,它慢慢变成了一个价值判断”可知,“价值判断”是2摄氏度的结论的流行。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丁仲礼院士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衡量碳排放权分配是否科学,既要看排放总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利弊,也要看人均排放量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B] 计算机模拟并不是科学实验,故而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的共识没有科学依据。
[C] IPCC、G8方案试图通过对发达国家规定减排具体目标的方式,压缩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空间,操控全球碳排放权。
[D] 无论是既往历史,还是G8的未来排放方案,如果从人均排放量来看,发达国家的高排放才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答案】 D
【解析】 “发达国家的高排放才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于文无据,原文“姑且不论历史上他们的人均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们的方案,今后他们的人均排放量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可知,文中并未就发达国家是不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做出判断。
3.丁仲礼作为科学家,也去了解碳排放权背后的政治。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的是( )(3分)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答案】 C
【解析】 A项,是论述学习方法的,不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B项,阐述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不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C项,把以仁义治国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重大。适合丁仲礼为了全面理解问题而了解背后的政治博弈,可以用来评价这一行为。D项,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不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
4.丁仲礼对记者提问的反驳体现出科学家的严谨思维,请结合文中画横线处的内容加以说明。(4分)
【答案】 ①指出记者对“科学”的认知错误;②用IPCC减排方案缺乏科学依据的事实,指出记者立论的前提是站不住脚的;③用严谨的数据指出IPCC减排方案的荒谬。(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答出3点得4分)
【解析】 先将画横线段落分层,可知反驳的观点有三个:科学是真理的判断;IPCC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使气候变暖;按照IPCC的结论进行推论,这一减排方案不合理。原文“科学家有主流吗 科学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 ”可知,针对记者的提问,丁仲礼指出问题,让记者和读者都认识到其对“科学”存在的认知错误。在IPCC报告中,关于二氧化碳在气候变暖中到底是什么作用及如果有作用的话,作用是多大,并没有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故可知,用IPCC减排方案缺乏科学依据的事实,指出记者立论的前提是站不住脚的。由原文“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量约为8 000亿吨……假如我们现在是人均排放1.4吨碳,那么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吨碳”可知,科学需要数据做支撑,大量真实的数据才能说服人们相信科学,故用严谨的数据指出IPCC减排方案的荒谬。
5.这是一次广受关注的访谈,请你对记者的提问作简要评价。(6分)
【答案】 ①记者对访问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对话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发问较得体;②问题设计集中且有层次,环环相扣,既有引导也有追问,使受访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利于观众全面了解这个事件;③记者未能对所涉事件持中立态度,有明显的立场倾向。如质疑受访者不该采用带有“情绪色彩”的语言,不该对减排方案做政治解读。(每点2分)
【解析】 先把记者的提问做一个提取和梳理,从问题的数量、质量,提问的方式,语气节奏等各个角度考虑。评价有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两种。从原文“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对此,您怎么看 ”可知,关于会议,记者事先有了解,对访问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对话题引导也有预设和准备,发问较得体。从原文“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对此,您怎么看 ”“那不算一个依据吗 ”“不应该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吗 ”等内容可知,记者从对问题的观点入手,再到质疑,最后到反问,问题设计集中且有层次,环环相扣,既有引导也有追问,问题设计能让受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利于观众全面了解这个事件。从原文“您是在指责IPCC ”“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辞很激烈,有这么严重吗 ”“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是否合适 ”“您一直在做政治解读,别人也许会对您提出各种疑问,您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 ”“科学家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更应该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去制定方案 ”可知,记者对受访者的用词产生怀疑,有明显的立场倾向,几次反问质疑对方,这样能激发出受访者深层的真实意图,使得采访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二、(2024·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8分)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
——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
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 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
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员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 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员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 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
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
(选自《当代青年研究》,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及对空间逻辑的忽视,可能导致“时间的暴政”。
[B] 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近”的感知。
[C] “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D] 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
【答案】 D
【解析】 “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缺少限制,曲解文意,原文“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原文有限制语“在这个意义上”,而且原文还有“可能”。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
[B] 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积极投入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
[C] 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对生活的可控感。
[D] 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
【答案】 B
【解析】 “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无中生有,原文“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并不是要求年轻人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而是要他们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要关注“附近”。
8.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
[B] 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
[C] 项飙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个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
[D] 项飙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答案】 C
【解析】 “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错误,原文“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表明“时间的暴政”指的是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被这种时间控制,一切由它说了算。
9.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飙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附近消失
[B] ②重建附近
[C] ③尤其重要
[D] ④从而做到
【答案】 D
【解析】 “从而做到”错误,原文“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强调具体经验”“以个体为中心”不是要求我们以“附近”为抓手“做到”的内容,而是“附近”本身的特点。
10.项飙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请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及效果。(6分)
【答案】 ①描述性: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每点2分)
【解析】 ①描述性:以“对快递员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这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用“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来描述“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附近”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因为作者关注到“时间的暴政”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因而我们不再关注“附近”;而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作者给出的意见就是年轻人要关注“附近”。总之,作者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因为有描述性,使得学术观点并不抽象,易于让人理解,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因为有针对性,大家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给出的解决办法也很实用,从而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时间:45分钟 满分:37分)
一、(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记者:这次哥本哈根的峰会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激烈的争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记者:这个排放多少,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丁:简单讲,就是一个国家以后还能使用多少能源。对普通国民来说,它意味着生活能否继续改善,福利能否进一步增加,甚至有没有工作。
记者:基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对于气候升温的预测,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对此,您怎么看
记者:如果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可信的话,那不算一个依据吗
丁:你怎么知道它可信 它并非科学实验的结果,它只是计算机的模拟。
记者:丁院士,我们当然知道科学界有反对和怀疑的声音,但是IPCC作为各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一个组织,它拿出的报告,不应该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吗
丁:科学家有主流吗 科学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 科学是真理的判断。在IPCC报告原文中,并没有确认气候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带来的结果,也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对气候变暖有多大的影响。按照哥本哈根大会达成的控制升温2摄氏度的共识,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量约为8 000亿吨。这个总量非常非常小。打个比方,假如我们现在是人均排放1.4吨碳,那么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吨碳。这还是建立在人口总量维持不变的前提之下。
记者:哥本哈根会议前,一些国际组织提出了多个减排方案,特别是IPCC、G8方案,只对发达国家规定了减排的具体目标,却未对发展中国家做具体要求,难道他们只给自己定指标还不行吗
丁:当然不行。他给自己定指标,目的就是要取一块更大的蛋糕。姑且不论历史上他们的人均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们的方案,今后他们的人均排放量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可以说他给自己定指标是包含了一个非常大的陷阱。
记者:陷阱
丁:就是一个陷阱。如果今后国际上严格限制排放,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稀缺的商品,你不够排就得买。所以这个8 000亿吨排放量,分配到多少,事关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假如真要定指标,那么我们要求今后40年的排放跟你一样多,甚至只需要你人均排放的80%,行不行
记者:那他可能会说,你是个人口大国,这么一乘总量太大了。
丁:那我就要问了,中国人还是不是人 同样是人,为什么中国人就应该少排,你们就可以多排
记者:也可能他会认为现在都是以国别计算,我不管你是人均还是贫富,现在中国只能按碳排放大国的标准来算。
丁:我承认我们是碳排放大国,那你给我们一个数,我们究竟能排多少 根据G8的方案,8 000亿吨的一个蛋糕,他27个发达国家11亿人取走44%,余下的55亿人分56%,你说公平不公平
记者:您是在指责IPCC
丁:为什么不能指责 科学本来就应该经受得住人家的批评。我在中国科学院写的文章,就是直接批评IPCC工作组的。
记者: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辞很激烈,有这么严重吗
丁:假如告诉你,中国从2020年以后,每年得花一万亿人民币去买碳排放权,你会怎么想 你觉得公平不公平
丁:我们需要的是公平,我必须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引起别人的重视,否则他们不会理你。
记者:您理解的公平是什么
丁:我把排放权视为发展权,视为基本人权。我理解的公平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
记者:您原来是研究古气候的科学家,但这次谈判,您一直在做政治解读,别人也许会对您提出各种疑问,您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
丁:你是说我搞科学研究的,就不应该去了解后面的政治
记者:这倒不是,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学家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更应该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去制定方案
丁:那我问你,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障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落实,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吗
记者:假如如您所说,但是发达国家又不愿意接受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方案,而任其拖延下去,地球会不会变得更糟
丁: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了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地球气温比现在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二氧化碳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也有的是,地球不还是好好的 因此,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而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
记者:人类到底能不能拯救自己,最终取决于什么
丁:取决于文明。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更有包容性的,更有弹性的文明产生,或者是我们现有文明能有更好的发展。
(根据央视《对话》栏目组采访实录整理,有删改)
. . . . .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争吵”在文中指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以G8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围绕碳排放权展开的激烈交锋。
[B] “价值判断”在文中指基于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这个阈值,各国都争取在全球8 000亿吨的碳排放总额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权益。
[C] “情绪色彩”在文中表现为,在面对IPCC等组织提出的不公平方案时,丁仲礼院士为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而使用了一些激烈言词。
[D] “弹性的文明”是指能够包容不同文明、维护不同文明利益的全新文明,它具有公平正义的属性,能团结人类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B
【解析】 “各国都争取在全球8 000亿吨的碳排放总额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权益”张冠李戴,原文“其实这个2摄氏度只是英国某研究机构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的。随着这个结论的迅速流行,它慢慢变成了一个价值判断”可知,“价值判断”是2摄氏度的结论的流行。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丁仲礼院士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衡量碳排放权分配是否科学,既要看排放总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利弊,也要看人均排放量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B] 计算机模拟并不是科学实验,故而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的共识没有科学依据。
[C] IPCC、G8方案试图通过对发达国家规定减排具体目标的方式,压缩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空间,操控全球碳排放权。
[D] 无论是既往历史,还是G8的未来排放方案,如果从人均排放量来看,发达国家的高排放才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D
【解析】 “发达国家的高排放才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于文无据,原文“姑且不论历史上他们的人均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即便按照他们的方案,今后他们的人均排放量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可知,文中并未就发达国家是不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做出判断。
3.丁仲礼作为科学家,也去了解碳排放权背后的政治。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的是( )(3分)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C
【解析】 A项,是论述学习方法的,不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B项,阐述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不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C项,把以仁义治国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重大。适合丁仲礼为了全面理解问题而了解背后的政治博弈,可以用来评价这一行为。D项,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不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
4.丁仲礼对记者提问的反驳体现出科学家的严谨思维,请结合文中画横线处的内容加以说明。(4分)
【答案】 ①指出记者对“科学”的认知错误;②用IPCC减排方案缺乏科学依据的事实,指出记者立论的前提是站不住脚的;③用严谨的数据指出IPCC减排方案的荒谬。(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答出3点得4分)
【解析】 先将画横线段落分层,可知反驳的观点有三个:科学是真理的判断;
IPCC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使气候变暖;按照IPCC的结论进行推论,这一减排方案不合理。原文“科学家有主流吗 科学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 ”可知,针对记者的提问,丁仲礼指出问题,让记者和读者都认识到其对“科学”存在的认知错误。在IPCC报告中,关于二氧化碳在气候变暖中到底是什么作用及如果有作用的话,作用是多大,并没有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故可知,用IPCC减排方案缺乏科学依据的事实,指出记者立论的前提是站不住脚的。由原文“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量约为8 000亿吨……假如我们现在是人均排放1.4吨碳,那么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吨碳”可知,科学需要数据做支撑,大量真实的数据才能说服人们相信科学,故用严谨的数据指出IPCC减排方案的荒谬。
5.这是一次广受关注的访谈,请你对记者的提问作简要评价。(6分)
【答案】 ①记者对访问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对话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发问较得体;②问题设计集中且有层次,环环相扣,既有引导也有追问,使受访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利于观众全面了解这个事件;③记者未能对所涉事件持中立态度,有明显的立场倾向。如质疑受访者不该采用带有“情绪色彩”的语言,不该对减排方案做政治解读。(每点2分)
【解析】 先把记者的提问做一个提取和梳理,从问题的数量、质量,提问的方式,语气节奏等各个角度考虑。评价有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两种。从原文“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对此,您怎么看 ”可知,关于会议,记者事先有了解,对访问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对话题引导也有预设和准备,发问较得体。从原文“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对此,您怎么看 ”“那不算一个依据吗 ”“不应该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吗 ”等内容可知,记者从对问题的观点入手,再到质疑,最后到反问,问题设计集中且有层次,环环相扣,既有引导也有追问,问题设计能让受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利于观众全面了解这个事件。
从原文“您是在指责IPCC ”“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辞很激烈,有这么严重吗 ”“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是否合适 ”
“您一直在做政治解读,别人也许会对您提出各种疑问,您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 ”“科学家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更应该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去制定方案 ”可知,记者对受访者的用词产生怀疑,有明显的立场倾向,几次反问质疑对方,这样能激发出受访者深层的真实意图,使得采访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二、(2024·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8分)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
——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
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 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
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员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 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
对快递员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 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
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
(选自《当代青年研究》,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及对空间逻辑的忽视,可能导致“时间的暴政”。
[B] 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近”的感知。
[C] “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D] 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
D
【解析】 “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缺少限制,曲解文意,原文“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原文有限制语“在这个意义上”,而且原文还有“可能”。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
[B] 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积极投入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
[C] 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对生活的可控感。
[D] 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
B
【解析】 “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无中生有,原文“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并不是要求年轻人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而是要他们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要关注“附近”。
8.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
[B] 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
[C] 项飙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个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
[D] 项飙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C
【解析】 “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错误,原文“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表明“时间的暴政”指的是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被这种时间控制,一切由它说了算。
9.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飙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附近消失
[B] ②重建附近
[C] ③尤其重要
[D] ④从而做到
D
【解析】 “从而做到”错误,原文“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强调具体经验”“以个体为中心”不是要求我们以“附近”为抓手“做到”的内容,而是“附近”本身的特点。
10.项飙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请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及效果。(6分)
【答案】 ①描述性: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每点2分)
【解析】 ①描述性:以“对快递员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这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用“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来描述“附近”等抽象概念。
②针对性:“附近”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因为作者关注到“时间的暴政”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因而我们不再关注“附近”;而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作者给出的意见就是年轻人要关注“附近”。总之,作者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因为有描述性,使得学术观点并不抽象,易于让人理解,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因为有针对性,大家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给出的解决办法也很实用,从而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