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时间:40分钟 满分:35分)
一、(2024·江苏镇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
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在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渐渐地被解构、重塑抑或稀释,进而演化成为陌生人社会。然而,我国乡村社会形态的变迁并不是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简单的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在“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乡村社会形态——笔者称之为“虚拟型熟人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大量中青壮年为了寻求生计,逐步涌向城市社会。学术界大多认为这一现象证明乡村社会走向衰败,并作出“乡村社会没有未来”的学术判断。但在互联网实践与乡村社会交融发展的今天,工作和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村民,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线上平台实现虚拟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留守村民与打工村民的“数字关联”。村庄治理主体可以把乡村公共议题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不同时空下的本村村民便可以就议题展开对话、讨论与协商后作出决定。
互联网实践不但有效解决村庄公共事务,也为强化公共舆论约束机制带来新的契机。在传统乡村熟人社会里,村民之间互动而形成的乡村社会舆论是村民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数字时代,即使大量青壮年村民常年不在乡村社会生活,公共舆论同样能够基于互联网实践来约束村民之间的交往行为,给破坏乡村道德舆论的村民带来沉重的道德压力。
互联网实践把基于血缘、地缘而组建的乡村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复制到数字平台上,为传统熟人社会的“互帮互助”精神注入动力,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新形态。比如,个别村民在城市打拼多年,结识了不同的企业老板或工友,有机会获得老板或工友在各种数字平台里发布的一些用工信息,为留守在乡村的村民找工作提供渠道。此外,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乡村社会中婚丧嫁娶事宜大多数都会在村聊天平台通知,虽说打工村民不能到场,但是可以通过电子红包等方式来表达对“办大事”村民的祝贺。这种交往方式虽说少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亲密性接触,但却维持了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
互联网实践还赋予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乡村记忆以新的展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瞬间切换,重构熟人社会的乡村记忆因子。比如,乡村社会可以在数字平台上举办具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使得乡村记忆在“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打工村民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的赋权对特色民俗互动进行重构,并与村庄建立起新的联络机制,使得乡村记忆的传承得以继续。在乡村记忆演绎的过程中,村民能够平等地参与、观赏及评论乡村社会的特色民俗活动,也有助于形成乡村记忆的共同意识,进而强化村民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
(摘编自郭明《虚拟型熟人社会:
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血缘是由生育所发生的、由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所决定的亲子关系。
[B] 局部区域内土地资源开发受限是导致乡土社会社群分裂的重要原因。
[C] 虚拟型熟人社会是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D] 互联网实践将熟人社会的自然和社会边界完整地移植到数字平台上。
B
【解析】 A项,因果倒置,是亲子关系决定了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C项,“必然产物”错误,“虚拟型熟人社会”是我国乡村社会形态变迁过程中的特殊产物,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D项,“完整地移植到数字平台上”错误,不是“完整移植”,而是“重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父系家族注重的亲戚更多的是由生育构成的父子之间的关系,而非婚姻夫妻双方之间的关系。
[B]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儿歌中“外婆桥”取代了村落的概念,以血缘投射出地域的意义。
[C]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数字化沟通缺乏面对面的沟通的特性,更能促使村民发表正义的言论。
[D] 用工信息共享、电子红包祝福少了亲密性接触,对“互帮互助”精神的维系不过是杯水车薪。
D
【解析】 “对‘互帮互助’精神的维系不过是杯水车薪”错误,新的表达方式虽然少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亲密性接触,但给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B] 绵侯服以守业,传龟组而罔替。(梁肃《述初赋》)
[C]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徐应秋《玉芝堂谈荟》)
[D]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缘屋栋。(释深《偈颂六首其一》)
A
【解析】 A项,这句话是说王侯将相并非天生就注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时势的变化而成为。这句话强调了社会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时代和个人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与论点中提到的社会结构变动导致血缘继替不再可能的观点非常契合。B项,这句话是说绵侯通过保持一定的礼制和规矩来守护自己的产业,并且能够顺利地将其传给后代。这反映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继承模式,即通过血缘关系来传承财产和地位,与论点中的观点相悖。C项,这句话表达了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兴趣也会大不相同,不一定能继承父母的特点或成就。它更多地讨论了个体差异而非社会结构变动对血缘继替的影响。D项,这句话意味着父母的特性会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即强调血缘对继承特质的重要性,与论点中提到的社会结构变动对血缘继替的影响不符。
【答案】 ①村民的“数字关联”;②舆论约束;③互帮互助的方式;④乡村记忆的传承。(每点1分)
4.材料二中,作者从哪几个维度勾勒了虚拟型熟人社会的新实践图景 (4分)
【解析】 ①根据第2段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中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工作,导致乡村社会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工具与家乡保持联系,形成了“数字关联”。②根据第3段可知,在传统乡村熟人社会中,乡村社会舆论是村民之间交往的重要规范。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即使许多中青壮年村民长期不在乡村居住,乡村社会舆论仍然可以通过互联网实践来约束村民的行为。
③根据第4段可知,虚拟型熟人社会中,尽管村民之间的实际互动减少,但通过互联网平台依然可以保持互帮互助的精神。例如,外出务工的村民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分享就业信息,帮助留守村民找到工作机会;在遇到乡村重要事件如婚丧嫁娶时,外出务工的村民虽然无法亲自到场,但可以通过发送电子红包等方式表达祝福和支持,从而维系村民之间的互助关系。据此分析,概括出的维度为“互帮互助的方式”。④根据第5段可知,互联网技术还为乡村记忆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乡村可以通过数字平台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让外出务工的村民也能在线上参与、观赏和评论这些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让外出务工的村民感受到家乡的文化氛围,还能促进乡村记忆的传播和保存,增强村民对乡村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据此分析,概括出的维度为“乡村记忆的传承”。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虚拟型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 ①生活地域不同:传统熟人社会集中生活在某个地域中,虚拟型熟人社会分散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中。②社会稳定性不同:传统熟人社会稳定性强,虚拟型熟人社会流动性大。③社会运行逻辑的形态不同:传统熟人社会采用直接的亲密接触,虚拟型熟人社会采用信息共享、在线红包等方式。④乡村记忆的展现形式不同:传统熟人社会是“线下”的,虚拟型熟人社会是“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①生活地域不同:传统熟人社会,人们通常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地域内生活,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中描述的那样,“生于斯,死于斯”,地缘与血缘合一,人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形成紧密的社会联系。虚拟型熟人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大量中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了乡村进入城市工作,形成了“虚拟型熟人社会”。这些人群虽然身体上分散在不同的地域,但通过互联网技术,如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平台,保持着与原籍地的联系,形成了一种跨越地理界限的新型熟人社会。
②社会稳定性不同:传统熟人社会,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地缘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形成较为固定的社群结构。虚拟型熟人社会,随着人口的迁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虚拟型熟人社会的成员分布更加广泛,流动性更大。这种流动性打破了传统的稳定格局,使得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动态和灵活。③社会运行逻辑的形态不同: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在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来维系相互间的信任和支持。虚拟型熟人社会则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在线交流和互助。
④乡村记忆的展现形式不同:传统熟人社会,乡村记忆主要通过“线下”活动进行传承,如节日庆典、婚礼葬礼等,这些都是在实体空间中进行的。虚拟型熟人社会,乡村记忆在虚拟型熟人社会中可以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双向建构。通过数字平台,乡村可以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让身处各地的村民都能够参与进来,共同见证并传承乡村文化。
二、(2024·广东肇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红楼梦(节选)
曹雪芹
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处说说话儿。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烦闷。便倚着房门出了一回神,信步出来,看阶下新迸出的稚笋,不觉出了院门。一望园中,四顾无人,惟见花光柳影,鸟语溪声。林黛玉信步便往怡红院中来,只见几个丫头舀水,都在回廊上围着看画眉洗澡呢。听见房内有笑声,林黛玉便进入了房中看时,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一见他进来都笑道:“这不又来了一个。”
林黛玉笑道:“今日齐全,谁下帖子请来的 ”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 ”林黛玉笑道:“我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 ”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 ”宝玉道:“你果然吃着好,把我这个你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 ”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作梦!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少什么 ”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 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
林黛玉抬身就走。宝钗便叫:“颦儿急了,还不回来坐着。走了倒没意思。”说着便站起来拉住。刚至房门前,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进来瞧宝玉。李宫裁、宝钗、宝玉等都让他两个坐。独凤姐只和林黛玉说笑,正眼也不看他们。宝钗方欲说话时,只见王夫人房内的丫头来说:“舅太太来了,请奶奶姑娘出去呢。”李宫裁听了,连忙叫着凤姐等要走。赵、周两个也忙辞了宝玉出去。宝玉道:“我也不能出去,你们好歹别叫舅母进来。”又道:“林妹妹,你先略站一站,我说一句话。”凤姐听了,回头向林黛玉笑道:“有人叫你说话呢。”说着便把林黛玉往里一推,和李纨一同去了。
这里宝玉拉着林黛玉的袖子,只是嘻嘻的笑,心里有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此时林黛玉只是禁不住把脸红涨起来,挣着要走。宝玉道:“嗳哟,好头疼!”林黛玉道:
“该,阿弥陀佛!”只见宝玉大叫一声:“我要死!”将身一纵,离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乱叫,说起胡话来了。林黛玉并丫头们都吓慌了,忙去报知王夫人、贾母等。此时王子腾的夫人也在这里,都一齐来时,宝玉一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贾母、王夫人见了,吓的抖衣而颤,且“儿”一声“肉”一声放声恸哭起来。于是惊动诸人,连贾赦、邢夫人、贾珍、贾政、贾琏、贾环、贾蓉、贾芸、贾萍、薛姨妈、薛蟠并家中一干家人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众媳妇丫头等,都来园内看视。登时园内乱麻一般。正没个主见,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众人一发慌了。周瑞媳妇忙带着几个有力量的胆壮的婆娘上去抱住,夺下刀来,抬回房去。平儿、丰儿等哭的泪天泪地。贾政等心中也有些烦难,顾了这里,丢不下那里。
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工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当下众人七言八语,有的说请端公送祟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什么玉皇阁的张真人,种种喧腾不一。也百般医治祈祷,问卜求神,总无效验。堪堪的日落。王子腾夫人告辞去后,次日王子腾也来瞧问。接着小史侯家、邢夫人弟兄辈并各亲戚眷属都来瞧望,也有送符水的,也有荐僧道的,总不见效。他叔嫂二人愈发糊涂,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浑身火炭一般,口内无般不说。到夜晚间,那些婆娘媳妇丫头们都不敢上前。因此把他二人都抬到王夫人的上房内,夜间派了贾芸等带着小子们捱次轮班看守。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寸地不离,只围着干哭。
此时贾赦、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油费火,闹的人口不安,也都没了主意。贾赦还各处去觅僧寻道。贾政见不灵效,着实懊恼,因阻贾赦道:“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贾赦也不理此话,仍是百般忙乱,那里见些效验。看看三日光阴,那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亦发连气都将没了。合家人口无不惊慌,都说没了指望,忙着将他二人的后事衣履都治备下了。贾母、王夫人、贾琏、平儿、袭人这几个人更比诸人哭的忘餐废寝,觅死寻活。赵姨娘、贾环等自是称愿。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注] 贾宝玉、王熙凤被赵姨娘和马道婆施了法术,导致疯癫,差点儿没命;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将他们救治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林黛玉经常去看烫了脸的宝玉,并与他说话解闷,这说明林黛玉为人热情、乐于助人。
[B] 李纨说凤姐诙谐,林黛玉却说凤姐贫嘴贱舌讨人厌恶,表现了李纨宽厚、林黛玉刻薄。
[C] 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来看宝玉,凤姐不正眼看她们,反映出她对这两位姨娘的不屑。
[D] 薛蟠孝顺、重情义、有责任、有担当,在混乱中时刻担心薛姨妈、薛宝钗、香菱的安危。
C
【解析】 A项,“这说明林黛玉为人热情、乐于助人”错误,表现的是林黛玉对宝玉的关心。B项,“表现了李纨宽厚、林黛玉刻薄”错误,李纨是机智缓解尴尬,林黛玉是对凤姐进行反击。D项,“薛蟠孝顺、重情义、有责任、有担当”错误,薛蟠的行为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选项对其形象进行了美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有大量的语言描写,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如从宝钗评茶的语言可以看出她并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B] 贾府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选文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看视宝玉的人,既表现了人物的丰富,也写出了宝玉在贾府中的重要地位。
[C] 选文描写了宝玉和凤姐发疯时贾府一干人等的表现,担心宝玉安危的贾母、王夫人反衬了看热闹的赵姨娘、贾环等人。
[D] 宝玉百般医治无效,贾政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所为,人不可与天抗衡,做无用功,看似是符合现实,实则写出了贾政的无奈。
C
【解析】 “反衬”错误,可以说这两种人形成了对比。
8.《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交织着魔幻的奇书,请简要说明选文的“魔幻”与“现实”各体现在哪里。(4分)
【答案】 魔幻:宝玉与凤姐(因赵姨娘和马道婆施法)突然双双发疯,贾府想尽办法,百般医治祈祷,问卜求神,总无效验,最后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救了二人的性命。现实:宝玉与凤姐发疯时,贾府各色人等的表现,或痛哭流涕,或出招寻方,或自是称愿,清晰地揭示了人情与人性的复杂;王家、史家、薛家都来看视,体现了四大家族间的紧密关系。(每点2分)
【解析】 魔幻现实主义,借助具有神奇或魔幻色彩的事物、现象或观念及作家的夸张、荒诞等技巧反映历史和现实的方法。魔幻:宝玉与凤姐(因赵姨娘和马道婆施法)突然双双发疯,贾府想尽办法,百般医治祈祷,问卜求神,总无效验,最后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救了二人的性命。这些情节明显带有魔幻色彩。现实:宝玉与凤姐发疯时,平儿、丰儿等哭的泪天泪地;有的说请端公送祟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什么玉皇阁的张真人,种种喧腾不一;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寸地不离,只围着干哭;赵姨娘、贾环等自是称愿。贾府各色人等的表现,清晰地揭示了人情与人性的复杂。“王子腾夫人告辞去后,次日王子腾也来瞧问。接着小史侯家、邢夫人弟兄辈并各亲戚眷属都来瞧望”,王家、史家、薛家都来看视,体现了四大家族间的紧密关系。这些情节蕴含了作家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与解读。
9.请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分析“凤姐问茶”一事。(6分)
【答案】 ①社会环境:凤姐送的茶是暹罗进贡的,贾府能拿到贡品,说明贾府在朝廷中的地位。②人物形象:凤姐拿茶打趣林黛玉与宝玉的婚事,写出了凤姐的风趣。③故事情节:凤姐问茶一事增加了故事情节的趣味性。(每点2分)
【解析】 小说三要素是指:环境、人物和情节。①社会环境:结合“那是暹罗进贡来的”可知,凤姐送的茶是暹罗进贡的,贾府能拿到贡品,说明贾府在朝廷中的地位。②人物形象: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 ”凤姐拿茶打趣林黛玉与宝玉的婚事,写出了凤姐的风趣。
③故事情节:凤姐问茶一事增加了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凤姐、宝玉和宝钗都觉得一般,唯独黛玉说还算合口味。凤姐就说改日再送些给她,并说有事求她。黛玉就打趣说:“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了。”王熙凤就反打趣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 ”见黛玉不好意思地恼了,凤姐非但不收嘴,还更进一步地笑问宝玉哪里配不上她。从字面上说,古代订婚通常以茶为礼,女子不轻易喝别家茶,喝别家茶等于受聘。茶自古是一种婚聘的礼品。所以凤姐会说喝了茶等于作媳妇儿。微专题5 整本书阅读
(时间:40分钟 满分:35分)
一、(2024·江苏镇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在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渐渐地被解构、重塑抑或稀释,进而演化成为陌生人社会。然而,我国乡村社会形态的变迁并不是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简单的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在“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乡村社会形态——笔者称之为“虚拟型熟人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大量中青壮年为了寻求生计,逐步涌向城市社会。学术界大多认为这一现象证明乡村社会走向衰败,并作出“乡村社会没有未来”的学术判断。但在互联网实践与乡村社会交融发展的今天,工作和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村民,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线上平台实现虚拟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留守村民与打工村民的“数字关联”。村庄治理主体可以把乡村公共议题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不同时空下的本村村民便可以就议题展开对话、讨论与协商后作出决定。
互联网实践不但有效解决村庄公共事务,也为强化公共舆论约束机制带来新的契机。在传统乡村熟人社会里,村民之间互动而形成的乡村社会舆论是村民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数字时代,即使大量青壮年村民常年不在乡村社会生活,公共舆论同样能够基于互联网实践来约束村民之间的交往行为,给破坏乡村道德舆论的村民带来沉重的道德压力。
互联网实践把基于血缘、地缘而组建的乡村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复制到数字平台上,为传统熟人社会的“互帮互助”精神注入动力,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新形态。比如,个别村民在城市打拼多年,结识了不同的企业老板或工友,有机会获得老板或工友在各种数字平台里发布的一些用工信息,为留守在乡村的村民找工作提供渠道。此外,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乡村社会中婚丧嫁娶事宜大多数都会在村聊天平台通知,虽说打工村民不能到场,但是可以通过电子红包等方式来表达对“办大事”村民的祝贺。这种交往方式虽说少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亲密性接触,但却维持了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
互联网实践还赋予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乡村记忆以新的展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瞬间切换,重构熟人社会的乡村记忆因子。比如,乡村社会可以在数字平台上举办具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使得乡村记忆在“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打工村民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的赋权对特色民俗互动进行重构,并与村庄建立起新的联络机制,使得乡村记忆的传承得以继续。在乡村记忆演绎的过程中,村民能够平等地参与、观赏及评论乡村社会的特色民俗活动,也有助于形成乡村记忆的共同意识,进而强化村民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
(摘编自郭明《虚拟型熟人社会:
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血缘是由生育所发生的、由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所决定的亲子关系。
[B] 局部区域内土地资源开发受限是导致乡土社会社群分裂的重要原因。
[C] 虚拟型熟人社会是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D] 互联网实践将熟人社会的自然和社会边界完整地移植到数字平台上。
【答案】 B
【解析】 A项,因果倒置,是亲子关系决定了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C项,“必然产物”错误,“虚拟型熟人社会”是我国乡村社会形态变迁过程中的特殊产物,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D项,“完整地移植到数字平台上”错误,不是“完整移植”,而是“重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父系家族注重的亲戚更多的是由生育构成的父子之间的关系,而非婚姻夫妻双方之间的关系。
[B]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儿歌中“外婆桥”取代了村落的概念,以血缘投射出地域的意义。
[C]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数字化沟通缺乏面对面的沟通的特性,更能促使村民发表正义的言论。
[D] 用工信息共享、电子红包祝福少了亲密性接触,对“互帮互助”精神的维系不过是杯水车薪。
【答案】 D
【解析】 “对‘互帮互助’精神的维系不过是杯水车薪”错误,新的表达方式虽然少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亲密性接触,但给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B] 绵侯服以守业,传龟组而罔替。(梁肃《述初赋》)
[C]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徐应秋《玉芝堂谈荟》)
[D]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缘屋栋。(释深《偈颂六首其一》)
【答案】 A
【解析】 A项,这句话是说王侯将相并非天生就注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时势的变化而成为。这句话强调了社会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时代和个人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与论点中提到的社会结构变动导致血缘继替不再可能的观点非常契合。B项,这句话是说绵侯通过保持一定的礼制和规矩来守护自己的产业,并且能够顺利地将其传给后代。这反映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继承模式,即通过血缘关系来传承财产和地位,与论点中的观点相悖。C项,这句话表达了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兴趣也会大不相同,不一定能继承父母的特点或成就。它更多地讨论了个体差异而非社会结构变动对血缘继替的影响。D项,这句话意味着父母的特性会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即强调血缘对继承特质的重要性,与论点中提到的社会结构变动对血缘继替的影响不符。
4.材料二中,作者从哪几个维度勾勒了虚拟型熟人社会的新实践图景 (4分)
【答案】 ①村民的“数字关联”;②舆论约束;③互帮互助的方式;④乡村记忆的传承。(每点1分)
【解析】 ①根据第2段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中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工作,导致乡村社会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工具与家乡保持联系,形成了“数字关联”。②根据第3段可知,在传统乡村熟人社会中,乡村社会舆论是村民之间交往的重要规范。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即使许多中青壮年村民长期不在乡村居住,乡村社会舆论仍然可以通过互联网实践来约束村民的行为。③根据第4段可知,虚拟型熟人社会中,尽管村民之间的实际互动减少,但通过互联网平台依然可以保持互帮互助的精神。例如,外出务工的村民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分享就业信息,帮助留守村民找到工作机会;在遇到乡村重要事件如婚丧嫁娶时,外出务工的村民虽然无法亲自到场,但可以通过发送电子红包等方式表达祝福和支持,从而维系村民之间的互助关系。据此分析,概括出的维度为“互帮互助的方式”。④根据第5段可知,互联网技术还为乡村记忆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乡村可以通过数字平台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让外出务工的村民也能在线上参与、观赏和评论这些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让外出务工的村民感受到家乡的文化氛围,还能促进乡村记忆的传播和保存,增强村民对乡村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据此分析,概括出的维度为“乡村记忆的传承”。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虚拟型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 ①生活地域不同:传统熟人社会集中生活在某个地域中,虚拟型熟人社会分散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中。②社会稳定性不同:传统熟人社会稳定性强,虚拟型熟人社会流动性大。③社会运行逻辑的形态不同:传统熟人社会采用直接的亲密接触,虚拟型熟人社会采用信息共享、在线红包等方式。④乡村记忆的展现形式不同:传统熟人社会是“线下”的,虚拟型熟人社会是“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①生活地域不同:传统熟人社会,人们通常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地域内生活,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中描述的那样,“生于斯,死于斯”,地缘与血缘合一,人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形成紧密的社会联系。虚拟型熟人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大量中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了乡村进入城市工作,形成了“虚拟型熟人社会”。这些人群虽然身体上分散在不同的地域,但通过互联网技术,如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平台,保持着与原籍地的联系,形成了一种跨越地理界限的新型熟人社会。②社会稳定性不同:传统熟人社会,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地缘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形成较为固定的社群结构。虚拟型熟人社会,随着人口的迁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虚拟型熟人社会的成员分布更加广泛,流动性更大。这种流动性打破了传统的稳定格局,使得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动态和灵活。③社会运行逻辑的形态不同: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在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来维系相互间的信任和支持。虚拟型熟人社会则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在线交流和互助。④乡村记忆的展现形式不同:传统熟人社会,乡村记忆主要通过“线下”活动进行传承,如节日庆典、婚礼葬礼等,这些都是在实体空间中进行的。虚拟型熟人社会,乡村记忆在虚拟型熟人社会中可以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双向建构。通过数字平台,乡村可以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让身处各地的村民都能够参与进来,共同见证并传承乡村文化。
二、(2024·广东肇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红楼梦(节选)
曹雪芹
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处说说话儿。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烦闷。便倚着房门出了一回神,信步出来,看阶下新迸出的稚笋,不觉出了院门。一望园中,四顾无人,惟见花光柳影,鸟语溪声。林黛玉信步便往怡红院中来,只见几个丫头舀水,都在回廊上围着看画眉洗澡呢。听见房内有笑声,林黛玉便进入了房中看时,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一见他进来都笑道:“这不又来了一个。”林黛玉笑道:“今日齐全,谁下帖子请来的 ”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 ”林黛玉笑道:“我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 ”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 ”宝玉道:“你果然吃着好,把我这个你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 ”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作梦!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少什么 ”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 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
林黛玉抬身就走。宝钗便叫:“颦儿急了,还不回来坐着。走了倒没意思。”说着便站起来拉住。刚至房门前,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进来瞧宝玉。李宫裁、宝钗、宝玉等都让他两个坐。独凤姐只和林黛玉说笑,正眼也不看他们。宝钗方欲说话时,只见王夫人房内的丫头来说:“舅太太来了,请奶奶姑娘出去呢。”李宫裁听了,连忙叫着凤姐等要走。赵、周两个也忙辞了宝玉出去。宝玉道:“我也不能出去,你们好歹别叫舅母进来。”又道:“林妹妹,你先略站一站,我说一句话。”凤姐听了,回头向林黛玉笑道:“有人叫你说话呢。”说着便把林黛玉往里一推,和李纨一同去了。
这里宝玉拉着林黛玉的袖子,只是嘻嘻的笑,心里有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此时林黛玉只是禁不住把脸红涨起来,挣着要走。宝玉道:“嗳哟,好头疼!”林黛玉道:“该,阿弥陀佛!”只见宝玉大叫一声:“我要死!”将身一纵,离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乱叫,说起胡话来了。林黛玉并丫头们都吓慌了,忙去报知王夫人、贾母等。此时王子腾的夫人也在这里,都一齐来时,宝玉一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贾母、王夫人见了,吓的抖衣而颤,且“儿”一声“肉”一声放声恸哭起来。于是惊动诸人,连贾赦、邢夫人、贾珍、贾政、贾琏、贾环、贾蓉、贾芸、贾萍、薛姨妈、薛蟠并家中一干家人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众媳妇丫头等,都来园内看视。登时园内乱麻一般。正没个主见,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众人一发慌了。周瑞媳妇忙带着几个有力量的胆壮的婆娘上去抱住,夺下刀来,抬回房去。平儿、丰儿等哭的泪天泪地。贾政等心中也有些烦难,顾了这里,丢不下那里。
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工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当下众人七言八语,有的说请端公送祟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什么玉皇阁的张真人,种种喧腾不一。也百般医治祈祷,问卜求神,总无效验。堪堪的日落。王子腾夫人告辞去后,次日王子腾也来瞧问。接着小史侯家、邢夫人弟兄辈并各亲戚眷属都来瞧望,也有送符水的,也有荐僧道的,总不见效。他叔嫂二人愈发糊涂,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浑身火炭一般,口内无般不说。到夜晚间,那些婆娘媳妇丫头们都不敢上前。因此把他二人都抬到王夫人的上房内,夜间派了贾芸等带着小子们捱次轮班看守。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寸地不离,只围着干哭。
此时贾赦、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油费火,闹的人口不安,也都没了主意。贾赦还各处去觅僧寻道。贾政见不灵效,着实懊恼,因阻贾赦道:“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贾赦也不理此话,仍是百般忙乱,那里见些效验。看看三日光阴,那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亦发连气都将没了。合家人口无不惊慌,都说没了指望,忙着将他二人的后事衣履都治备下了。贾母、王夫人、贾琏、平儿、袭人这几个人更比诸人哭的忘餐废寝,觅死寻活。赵姨娘、贾环等自是称愿。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注] 贾宝玉、王熙凤被赵姨娘和马道婆施了法术,导致疯癫,差点儿没命;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将他们救治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林黛玉经常去看烫了脸的宝玉,并与他说话解闷,这说明林黛玉为人热情、乐于助人。
[B] 李纨说凤姐诙谐,林黛玉却说凤姐贫嘴贱舌讨人厌恶,表现了李纨宽厚、林黛玉刻薄。
[C] 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来看宝玉,凤姐不正眼看她们,反映出她对这两位姨娘的不屑。
[D] 薛蟠孝顺、重情义、有责任、有担当,在混乱中时刻担心薛姨妈、薛宝钗、香菱的
安危。
【答案】 C
【解析】 A项,“这说明林黛玉为人热情、乐于助人”错误,表现的是林黛玉对宝玉的关心。B项,“表现了李纨宽厚、林黛玉刻薄”错误,李纨是机智缓解尴尬,林黛玉是对凤姐进行反击。D项,“薛蟠孝顺、重情义、有责任、有担当”错误,薛蟠的行为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选项对其形象进行了美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有大量的语言描写,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如从宝钗评茶的语言可以看出她并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B] 贾府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选文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看视宝玉的人,既表现了人物的丰富,也写出了宝玉在贾府中的重要地位。
[C] 选文描写了宝玉和凤姐发疯时贾府一干人等的表现,担心宝玉安危的贾母、王夫人反衬了看热闹的赵姨娘、贾环等人。
[D] 宝玉百般医治无效,贾政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所为,人不可与天抗衡,做无用功,看似是符合现实,实则写出了贾政的无奈。
【答案】 C
【解析】 “反衬”错误,可以说这两种人形成了对比。
8.《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交织着魔幻的奇书,请简要说明选文的“魔幻”与“现实”各体现在哪里。(4分)
【答案】 魔幻:宝玉与凤姐(因赵姨娘和马道婆施法)突然双双发疯,贾府想尽办法,百般医治祈祷,问卜求神,总无效验,最后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救了二人的性命。现实:宝玉与凤姐发疯时,贾府各色人等的表现,或痛哭流涕,或出招寻方,或自是称愿,清晰地揭示了人情与人性的复杂;王家、史家、薛家都来看视,体现了四大家族间的紧密关系。(每点2分)
【解析】 魔幻现实主义,借助具有神奇或魔幻色彩的事物、现象或观念及作家的夸张、荒诞等技巧反映历史和现实的方法。魔幻:宝玉与凤姐(因赵姨娘和马道婆施法)突然双双发疯,贾府想尽办法,百般医治祈祷,问卜求神,总无效验,最后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救了二人的性命。这些情节明显带有魔幻色彩。现实:宝玉与凤姐发疯时,平儿、丰儿等哭的泪天泪地;有的说请端公送祟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什么玉皇阁的张真人,种种喧腾不一;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寸地不离,只围着干哭;赵姨娘、贾环等自是称愿。贾府各色人等的表现,清晰地揭示了人情与人性的复杂。“王子腾夫人告辞去后,次日王子腾也来瞧问。接着小史侯家、邢夫人弟兄辈并各亲戚眷属都来瞧望”,王家、史家、薛家都来看视,体现了四大家族间的紧密关系。这些情节蕴含了作家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与解读。
9.请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分析“凤姐问茶”一事。(6分)
【答案】 ①社会环境:凤姐送的茶是暹罗进贡的,贾府能拿到贡品,说明贾府在朝廷中的地位。②人物形象:凤姐拿茶打趣林黛玉与宝玉的婚事,写出了凤姐的风趣。③故事情节:凤姐问茶一事增加了故事情节的趣味性。(每点2分)
【解析】 小说三要素是指:环境、人物和情节。①社会环境:结合“那是暹罗进贡来的”可知,凤姐送的茶是暹罗进贡的,贾府能拿到贡品,说明贾府在朝廷中的地位。②人物形象: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 ”凤姐拿茶打趣林黛玉与宝玉的婚事,写出了凤姐的风趣。③故事情节:凤姐问茶一事增加了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凤姐、宝玉和宝钗都觉得一般,唯独黛玉说还算合口味。凤姐就说改日再送些给她,并说有事求她。黛玉就打趣说:“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了。”王熙凤就反打趣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 ”见黛玉不好意思地恼了,凤姐非但不收嘴,还更进一步地笑问宝玉哪里配不上她。从字面上说,古代订婚通常以茶为礼,女子不轻易喝别家茶,喝别家茶等于受聘。茶自古是一种婚聘的礼品。所以凤姐会说喝了茶等于作媳妇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