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微专题7逻辑推断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微专题7逻辑推断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07:52:06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内容。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
一、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关系 阐述 举例 图示
全同
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相同 “中国的首都”和“北京”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
并列
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重合,具有共同的属概念。“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也属于特殊的并列关系 “诗歌”和“小说”这两个概念就是并列关系
包含
关系 又称为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属种”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种属”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 “法律”与“刑法”这两个概念就是属种关系,“大学生”与“学生”这两个概念就是种属关系
交叉
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 “学生”和“共青团员”这两个概念就是交叉关系
矛盾
关系 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 “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就是矛盾关系
反对
关系 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属概念的外延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就是反对关系
二、判断
判断有一个真假的问题。“苹果是水果”“钢笔是笔”都是真判断,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天体都以太阳为中心运行”都是假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有一些判断的真假,一时难以下结论。如“外星人是存在的”“飞碟是外星人的飞行器”“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只有通过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断定这些判断的真假。
直言判断,即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所有政法院校的学生都是学过逻辑学的。/有的秘书不是本地人。它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全称肯定判断。如:所有的天体都在运动。(2)全称否定判断。如:所有的鲸都不是鱼。(3)特称肯定判断。如:有的动物有尾巴。(4)特称否定判断。如:有的动物没有尾巴。
明确了判断的种类,使用判断的时候就要注意分清判断的类型。如:
(1)我无时无刻在怀念我的父亲。
(2)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1)“无时无刻”意为“没有任何时刻”,这是一个否定判断。实际上,原句应是一个肯定判断,即“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我的父亲”或“我任何时刻都在怀念我的父亲”。(2)运用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应将“凡是”改为“不少”或“大多”,或者将“都”改为“大多”。
三、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推理的
语言形式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具有因果关系的句群。常用“因为……,所以……”“由于……,因而……”“因此”“由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等作为推理的系词。按推理前提数量划分,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划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类型 含义 举例
演绎
推理 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
演绎推理中最常见的“三段论”式推理,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的。“三段论”的变式,有的省略大前提,有的省略小前提。如果不能正确运用“三段论”,就会犯常说的“不合逻辑”的语病 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这里,“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是一般性前提(大前提),“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是特殊性前提(小前提)。根据这两个前提推出“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这个特殊性的结论
归纳
推理 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的一般的结论的一种推理 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
类比
推理 从特殊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一般情况下,这种推理根据两个事物的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推出这两个事物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结论 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出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四、逻辑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一共有四种: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类型 解读 举例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所议论的命题即论题也应保持同一,不能“中途易辙”或“偷梁换柱”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英雄
分析:两个“群众”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表整体,后者是指“群众”中的一员,违背了“同一律”
矛盾律 关于人们思想认识不可自相矛盾的规律。在逻辑思维上,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分析:“世界上没有”,我国属于“世界上”,那就说明我国没有,然而句子又说“我国有”,这是自相矛盾
排中律 指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对于互相矛盾的两种思想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不允许都加以否定或肯定 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分析:对“世界上有鬼”和“世界上没鬼”这对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既否定一个思想,又否定与它相反的思想,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充足理
由律 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真A能推出B” 蝙蝠属于鸟类,因为蝙蝠拥有翅膀,而拥有翅膀的都是鸟类
分析:“蝙蝠拥有翅膀”是真的,但“拥有翅膀的都是鸟类”却是假的。因此,结论“蝙蝠属于鸟类”也就难以成立
【对点迁移】
1.请根据画横线的词语,分析年轻人的逻辑错误。(5分)
在电影院里,几个年轻人旁若无人地议论着影片的内容,声音越来越大,旁边一位老年人小声提醒他们:“你们别再说话了,好吗 ”有个年轻人却反问道:“你不是也在说话吗 ”
【答案】 两处画横线的词语表达的内涵不同。(1分)其中,老年人小声提醒他们“你们别再说话了,好吗 ”中的“说话”指的是年轻人足以影响他人观看电影的大声说话;(2分)那个年轻人反问的“你不是也在说话吗 ”中的“说话”指的是老年人提醒年轻人的小声说话。(2分)
【解析】 回答本题时要把概念放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概念的内涵是否相同。画横线句中的“说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内涵不同。该语境中,老年人小声提醒年轻人“你们别再说话了”中的“说话”指的是年轻人足以影响他人观看电影的大声说话;那个年轻人反问的“你不是也在说话吗”中的“说话”指的是老年人提醒年轻人的小声说话。年轻人把自己影响他人的大声说话理解成老人提醒他们的小声说话,这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显然年轻人混淆了,当成具有同样内涵的一个概念了,所以他的逻辑是错误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一番话,结论是“王之蔽甚矣”,他是如何推出的呢 是从邹忌自己受到蒙蔽推出的。但是,为什么邹忌受蒙蔽,王也受蒙蔽呢 邹忌自己受蒙蔽,是因为那些进言的人和他存在“私”“畏”
“有求于”的关系,而向王进言的人和王也有类似的关系。推理过程概括如下:
我身边的人和我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孰美的真相;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形式结构概括如下:
A对象具有c、d属性
B对象也具有c属性
B对象也具有d属性
类比推理是由两个事物的一个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另一方面也相似的推理。如果说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那么类比推理则是从个别到另一个别的推理。邹忌的推理前提只是“闺房小语”,结论却是国家大事,结论和前提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可见,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推理的强度甚至比归纳推理更弱,但它在探究(人对物)和说理(人对人)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晏子春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这是一个典型的类比推理,请根据选文写出推理的过程。(4分)
【答案】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不同使橘的味道不同;
(2分)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楚国的水土使齐民入楚善盗。(2分)
【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类比推理。文中“人”和“橘”的一方面相似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而橘和枳的不同根源在“水土异”,由此推出“人”和“橘”另一方面相似是:水土不同使橘的味道不同,楚之水土使齐民入楚善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福尔摩斯舒服地靠在椅背上:“举例来说,观察的结果说明,你今早曾到韦格摩尔街邮局去过,而通过推断,却知道了,你在那里发过一封电报。”
华生说:“对!完全不错!但我真不明白,你是怎么知道的。那是我一时突然的行动,并没有告诉任何人啊。”
福尔摩斯看到我的惊讶,得意地笑道:“这个太简单了,简直用不着解释,但是解释一下可以分清观察和推断的范围。我观察到在你的鞋面上沾有一小块红泥,韦格摩尔街邮局对面正在修路,掘出的泥土堆积在人行道上,走进邮局的人很难不踏进里面。那里的泥有一种特殊的红色,据我了解,附近再没有那种颜色的泥土了。这是从观察上得来的,而其余的则都是凭借推断。”
“那你是怎么推断到那封电报的呢 ”
“今天整个上午我都坐在你的对面,并没有看见你写过一封信。在你的桌子上,我也注意到有一大整张的邮票和一捆明信片。那么你去邮局除了发电报还会做什么呢 除去其他的因素,剩下的必然是事实了。”
(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四签名》)
3.结合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单元知识,请判断上文福尔摩斯运用了哪种推理方法(  )(3分)
[A] 归纳推理 [B] 演绎推理
[C] 假言推理 [D] 类比推理
B
【解析】 原文中,福尔摩斯根据华生鞋面上有红泥、韦格摩尔街邮局对面因修路而导致经过的人都会脚踏此地的红泥的前提,推理出华生曾去过邮局这个结论。此外,福尔摩斯还根据华生桌上有邮票、明信片但上午却并没有写信这一现象,推理出他去邮局是发电报而非寄信。可见,福尔摩斯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结论,属于演绎推理。
4.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福尔摩斯的结论未必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 华生路过韦格摩尔街邮局,但没有进邮局;华生进邮局是为了会友;华生在邮局现写的信或现买现寄的明信片。(每点2分)
【解析】 根据原文可知,“韦格摩尔街邮局对面正在修路,掘出的泥土堆积在人行道上”,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走进邮局的人,凡是在修路期间走到那条街的人,都有可能会沾上泥土。而福尔摩斯因为华生鞋面上有红泥就默认他是为了进到邮局才走到那里踩上泥土,而忽略了其仅仅是经过的可能。大部分人走进邮局,最主要甚或唯一的目的就是寄信、发电报等。但“大部分人”这么做,并不等于所有人一定只能这么做。就比如华生即使走进邮局,却未必一定是寄信,或许也有其他可能,比如会友、避雨等。福尔摩斯因为华生桌上放着邮票、明信片等寄信必备的要素,却以一上午都没看到他写信为由,否定了华生寄信的可能。在这里,福尔摩斯默认华生只能在家里写信,但忽略了他从家里一直到邮局的过程中,都有时间、空间去写信,比如他就可以在邮局购买明信片、信纸等当场写信寄出。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该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们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归谬法”是指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请你使用“归谬法”反驳文段中“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5分)
【答案】 有人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果真如此,那我们使用手机便都会出现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2分)但事实上,“手机依赖”或出于工作需要,或出于支付需求,或为了避免尴尬等,(2分)所以,“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不成立。(1分)
【解析】 这道题开放性较强,首先结合题干弄清“归谬法”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合理反驳即可。首先要“从某一观点”出发,即先肯定某一观点。也就是“如果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是正确的,那我们使用手机便都会出现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结合语段内容可知,事实上,“手机依赖”或出于工作需要,或出于支付需求,或为了避免尴尬等。最后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即“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不成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很多作家、学者非常重视文章的逻辑性,一些文本可以直接作为逻辑学的教学资料使用。鲁迅先生的杂文很有代表性,他的文章逻辑性极强。比如在《论辩的魂灵》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 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画线部分的句子是两个错误的三段论,第一个三段论的错误在于小项“中国人”在前提中不周延但在结论中周延了。第二个三段论的问题在于“中项不周延”。鲁迅先生故意用错误的推理形式来说明论敌逻辑思维的荒谬,可以说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从辩论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结合画线句子,概括并分析“论敌逻辑思维的荒谬”之处。(3分)
【答案】 ①违反同一律(以偏概全)。(1分)②“甲生疮”和“甲是中国人”,这两个前提并不能直接推论出“中国人生疮了”,因为甲一个人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2分)
【解析】 “甲生疮”和“甲是中国人”不等于说“中国人生疮”,因为“中国人”是个整体概念,“甲”是个个体概念,“甲”一个人不能概括整个“中国人”,属于以偏概全,或者违反了同一律,从而在这两个的前提下不能直接推论出“中国人生疮了”。微专题7 逻辑推断
  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内容。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
一、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关系 阐述 举例 图示
全同 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相同 “中国的首都”和“北京”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
并列 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重合,具有共同的属概念。“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也属于特殊的并列关系 “诗歌”和“小说”这两个概念就是并列关系
包含 关系 又称为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属种”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种属”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 “法律”与“刑法”这两个概念就是属种关系,“大学生”与“学生”这两个概念就是种属关系
交叉 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 “学生”和“共青团员”这两个概念就是交叉关系
矛盾 关系 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 “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就是矛盾关系
反对 关系 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属概念的外延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就是反对关系
  二、判断
判断有一个真假的问题。“苹果是水果”“钢笔是笔”都是真判断,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天体都以太阳为中心运行”都是假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有一些判断的真假,一时难以下结论。如“外星人是存在的”“飞碟是外星人的飞行器”“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只有通过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断定这些判断的真假。
直言判断,即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所有政法院校的学生都是学过逻辑学的。/有的秘书不是本地人。它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全称肯定判断。如:所有的天体都在运动。(2)全称否定判断。如:所有的鲸都不是鱼。(3)特称肯定判断。如:有的动物有尾巴。(4)特称否定判断。如:有的动物没有尾巴。
明确了判断的种类,使用判断的时候就要注意分清判断的类型。如:
(1)我无时无刻在怀念我的父亲。
(2)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1)“无时无刻”意为“没有任何时刻”,这是一个否定判断。实际上,原句应是一个肯定判断,即“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我的父亲”或“我任何时刻都在怀念我的父亲”。(2)运用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应将“凡是”改为“不少”或“大多”,或者将“都”改为“大多”。
  三、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推理的语言形式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具有因果关系的句群。常用“因为……,所以……”“由于……,因而……”“因此”“由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等作为推理的系词。按推理前提数量划分,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划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类型 含义 举例
演绎 推理 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 演绎推理中最常见的“三段论”式推理,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的。“三段论”的变式,有的省略大前提,有的省略小前提。如果不能正确运用“三段论”,就会犯常说的“不合逻辑”的语病 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这里,“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是一般性前提(大前提),“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是特殊性前提(小前提)。根据这两个前提推出“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这个特殊性的结论
归纳 推理 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的一般的结论的一种推理 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
类比 推理 从特殊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一般情况下,这种推理根据两个事物的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推出这两个事物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结论 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出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四、逻辑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一共有四种: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类型 解读 举例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所议论的命题即论题也应保持同一,不能“中途易辙”或“偷梁换柱”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英雄 分析:两个“群众”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表整体,后者是指“群众”中的一员,违背了“同一律”
矛盾律 关于人们思想认识不可自相矛盾的规律。在逻辑思维上,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分析:“世界上没有”,我国属于“世界上”,那就说明我国没有,然而句子又说“我国有”,这是自相矛盾
排中律 指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对于互相矛盾的两种思想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不允许都加以否定或肯定 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分析:对“世界上有鬼”和“世界上没鬼”这对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既否定一个思想,又否定与它相反的思想,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充足理 由律 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真A能推出B” 蝙蝠属于鸟类,因为蝙蝠拥有翅膀,而拥有翅膀的都是鸟类 分析:“蝙蝠拥有翅膀”是真的,但“拥有翅膀的都是鸟类”却是假的。因此,结论“蝙蝠属于鸟类”也就难以成立
【对点迁移】
1.请根据画横线的词语,分析年轻人的逻辑错误。(5分)
  在电影院里,几个年轻人旁若无人地议论着影片的内容,声音越来越大,旁边一位老年人小声提醒他们:“你们别再说话了,好吗 ”有个年轻人却反问道:“你不是也在说话吗 ”
【答案】 两处画横线的词语表达的内涵不同。(1分)其中,老年人小声提醒他们“你们别再说话了,好吗 ”中的“说话”指的是年轻人足以影响他人观看电影的大声说话;(2分)那个年轻人反问的“你不是也在说话吗 ”中的“说话”指的是老年人提醒年轻人的小声说话。
(2分)
【解析】 回答本题时要把概念放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概念的内涵是否相同。画横线句中的“说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内涵不同。该语境中,老年人小声提醒年轻人“你们别再说话了”中的“说话”指的是年轻人足以影响他人观看电影的大声说话;那个年轻人反问的“你不是也在说话吗”中的“说话”指的是老年人提醒年轻人的小声说话。年轻人把自己影响他人的大声说话理解成老人提醒他们的小声说话,这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显然年轻人混淆了,当成具有同样内涵的一个概念了,所以他的逻辑是错误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一番话,结论是“王之蔽甚矣”,他是如何推出的呢 是从邹忌自己受到蒙蔽推出的。但是,为什么邹忌受蒙蔽,王也受蒙蔽呢 邹忌自己受蒙蔽,是因为那些进言的人和他存在“私”“畏”“有求于”的关系,而向王进言的人和王也有类似的关系。推理过程概括如下:
我身边的人和我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孰美的真相;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形式结构概括如下:
A对象具有c、d属性
B对象也具有c属性
B对象也具有d属性
类比推理是由两个事物的一个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另一方面也相似的推理。如果说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那么类比推理则是从个别到另一个别的推理。邹忌的推理前提只是“闺房小语”,结论却是国家大事,结论和前提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可见,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推理的强度甚至比归纳推理更弱,但它在探究(人对物)和说理(人对人)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晏子春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这是一个典型的类比推理,请根据选文写出推理的过程。(4分)
【答案】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不同使橘的味道不同;(2分)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楚国的水土使齐民入楚善盗。(2分)
【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类比推理。文中“人”和“橘”的一方面相似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而橘和枳的不同根源在“水土异”,由此推出“人”和“橘”另一方面相似是:水土不同使橘的味道不同,楚之水土使齐民入楚善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福尔摩斯舒服地靠在椅背上:“举例来说,观察的结果说明,你今早曾到韦格摩尔街邮局去过,而通过推断,却知道了,你在那里发过一封电报。”
华生说:“对!完全不错!但我真不明白,你是怎么知道的。那是我一时突然的行动,并没有告诉任何人啊。”
福尔摩斯看到我的惊讶,得意地笑道:“这个太简单了,简直用不着解释,但是解释一下可以分清观察和推断的范围。我观察到在你的鞋面上沾有一小块红泥,韦格摩尔街邮局对面正在修路,掘出的泥土堆积在人行道上,走进邮局的人很难不踏进里面。那里的泥有一种特殊的红色,据我了解,附近再没有那种颜色的泥土了。这是从观察上得来的,而其余的则都是凭借推断。”
“那你是怎么推断到那封电报的呢 ”
“今天整个上午我都坐在你的对面,并没有看见你写过一封信。在你的桌子上,我也注意到有一大整张的邮票和一捆明信片。那么你去邮局除了发电报还会做什么呢 除去其他的因素,剩下的必然是事实了。”
(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四签名》)
3.结合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单元知识,请判断上文福尔摩斯运用了哪种推理方法(  )(3分)
[A] 归纳推理 [B] 演绎推理
[C] 假言推理 [D] 类比推理
【答案】 B
【解析】 原文中,福尔摩斯根据华生鞋面上有红泥、韦格摩尔街邮局对面因修路而导致经过的人都会脚踏此地的红泥的前提,推理出华生曾去过邮局这个结论。此外,福尔摩斯还根据华生桌上有邮票、明信片但上午却并没有写信这一现象,推理出他去邮局是发电报而非寄信。可见,福尔摩斯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结论,属于演绎推理。
4.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福尔摩斯的结论未必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 华生路过韦格摩尔街邮局,但没有进邮局;华生进邮局是为了会友;华生在邮局现写的信或现买现寄的明信片。(每点2分)
【解析】 根据原文可知,“韦格摩尔街邮局对面正在修路,掘出的泥土堆积在人行道上”,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走进邮局的人,凡是在修路期间走到那条街的人,都有可能会沾上泥土。而福尔摩斯因为华生鞋面上有红泥就默认他是为了进到邮局才走到那里踩上泥土,而忽略了其仅仅是经过的可能。大部分人走进邮局,最主要甚或唯一的目的就是寄信、发电报等。但“大部分人”这么做,并不等于所有人一定只能这么做。就比如华生即使走进邮局,却未必一定是寄信,或许也有其他可能,比如会友、避雨等。福尔摩斯因为华生桌上放着邮票、明信片等寄信必备的要素,却以一上午都没看到他写信为由,否定了华生寄信的可能。在这里,福尔摩斯默认华生只能在家里写信,但忽略了他从家里一直到邮局的过程中,都有时间、空间去写信,比如他就可以在邮局购买明信片、信纸等当场写信寄出。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该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们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归谬法”是指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请你使用“归谬法”反驳文段中“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5分)
【答案】 有人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果真如此,那我们使用手机便都会出现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2分)但事实上,“手机依赖”或出于工作需要,或出于支付需求,或为了避免尴尬等,(2分)所以,“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不成立。(1分)
【解析】 这道题开放性较强,首先结合题干弄清“归谬法”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合理反驳即可。首先要“从某一观点”出发,即先肯定某一观点。也就是“如果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是正确的,那我们使用手机便都会出现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结合语段内容可知,事实上,“手机依赖”或出于工作需要,或出于支付需求,或为了避免尴尬等。最后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即“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不成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很多作家、学者非常重视文章的逻辑性,一些文本可以直接作为逻辑学的教学资料使用。鲁迅先生的杂文很有代表性,他的文章逻辑性极强。比如在《论辩的魂灵》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 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画线部分的句子是两个错误的三段论,第一个三段论的错误在于小项“中国人”在前提中不周延但在结论中周延了。第二个三段论的问题在于“中项不周延”。鲁迅先生故意用错误的推理形式来说明论敌逻辑思维的荒谬,可以说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从辩论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结合画线句子,概括并分析“论敌逻辑思维的荒谬”之处。(3分)
【答案】 ①违反同一律(以偏概全)。(1分)②“甲生疮”和“甲是中国人”,这两个前提并不能直接推论出“中国人生疮了”,因为甲一个人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2分)
【解析】 “甲生疮”和“甲是中国人”不等于说“中国人生疮”,因为“中国人”是个整体概念,“甲”是个个体概念,“甲”一个人不能概括整个“中国人”,属于以偏概全,或者违反了同一律,从而在这两个的前提下不能直接推论出“中国人生疮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