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节 微专题一 分离定律的解题方法和拓展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第1节 微专题一 分离定律的解题方法和拓展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07 07:21:06

文档简介

微专题一 分离定律的解题方法和拓展应用
题型一 亲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表现类型(表型)的相互推断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其概率
亲本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 子代表型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1∶1 全为显性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aa =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为隐性
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
角度一:隐性纯合子突破法。
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遗传因子组成中必然都有一个a遗传因子,然后再根据亲代的性状表现做进一步的推断。
角度二:根据分离定律中的规律性比值来直接判断。
子代性状表现 亲本
全为显性 AA×AA、AA×Aa、AA×aa
显性∶隐性=3∶1 Aa×Aa
显性∶隐性=1∶1 Aa×aa
全为隐性 aa×aa
【典例1】 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让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典例2】 (2024·四川宜宾高一期中)香水玫瑰的花色遗传中,红花、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遗传因子的控制(用R、r表示)。根据以下杂交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后代性状
一 红花①×白花② 全为红花
二 红花③×红花④ 红花与白花数量比约为3∶1
三 红花⑤×白花⑥ 红花与白花数量比约为1∶1
A.由杂交组合三可判断红花为显性性状 B.红花①与红花③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同
C.白花②与白花⑥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同 D.红花③与红花④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同
题型二 概率计算
1.用经典公式计算
概率=×100%。
2.根据分离比计算
如Aa1AA∶2Aa∶1aa
(1)如果没有明确子代的性状表现,那么AA、aa出现的概率各是1/4,Aa出现的概率是1/2。
(2)如果明确了子代的性状表现是显性,那么AA出现的概率是1/3,Aa出现的概率是2/3。
3.根据配子概率计算
(1)先计算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
(2)根据题目要求将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即可得出某一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的概率。
如Aa自交时,含A、a的雄配子各占1/2,含A、a的雌配子也各占1/2,由此可列出下表:
    ♀ ♂     1/2A 1/2a
1/2A 1/4AA 1/4Aa
1/2a 1/4Aa 1/4aa
(3)计算性状表现概率时,再将相同性状表现的个体的概率相加即可。
【典例3】 (2024·河南驻马店高一月考)白化病是由一对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如果一对正常夫妇生下了一个有病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这个儿子如果与患有白化病的女人结婚,婚后生育出患有白化病孩子的几率为(  )
A.2/3 B.1/3
C.1/6 D.1/12
【典例4】 (2024·四川南充高级中学校高一月考)某植物的叶形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且宽叶对窄叶为完全显性。现将该植物群体中的宽叶与窄叶杂交,子一代中的宽叶与窄叶植株的比例为7∶1,则亲本宽叶中纯合与杂合的比例是(  )
A.1∶1 B.2∶1
C.3∶1 D.4∶1
题型三 自交与自由交配
1.自交与自由交配的区别
(1)自交强调的是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的交配,如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群体中,自交是指AA×AA、Aa×Aa。
(2)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遗传因子组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群体中,自由交配是指AA×AA、Aa×Aa、AA(♀)×Aa(♂)、Aa(♀)×AA(♂)。
2.杂合子连续自交的相关概率计算
(1)杂合子连续自交过程分析
每一代中,PAA=Paa,且PAA+PAa+Paa=1;
由于F1中PAa=1/2,F2中PAa=1/4,F3中PAa=1/8,利用不完全归纳法,可知:
Fn中,PAa=,PAA=Paa=/2。
(2)根据图解推导相关公式
Fn 杂合子 纯合子 显性纯合子
所占比例 1- -
Fn 隐性纯合子 显性性状个体 隐性性状个体
所占比例 - + -
(3)杂合子、纯合子所占比例可用曲线表示如下
(4)杂合子Aa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过程分析
每一代中,PAA+PAa=1;
由于F1中PAa=2/3,F2中PAa=2/5,F3中PAa=2/9,利用不完全归纳法,可知:
Fn中,PAa=2/(2n+1),
PAA=1-2/(2n+1)=(2n-1)/(2n+1)。
3.自由交配常用分析方法——配子法
(1)实例:某生物种群中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1∶2,雌雄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求后代中AA所占比例。
(2)分析过程:首先计算A、a的配子比例,然后再计算自由交配情况下的某种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1/3AA个体产生一种配子A,2/3Aa个体产生含A或a的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则A配子所占比例为2/3,a配子所占比例为1/3。
   ♀(配子) ♂(配子)     2/3A 1/3a
2/3A 4/9AA 2/9Aa
1/3a 2/9Aa 1/9aa
由表可知,后代中AA=2/3×2/3=4/9。
【典例5】 将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按所占的比例得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a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B.曲线b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C.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曲线b所对应的比例要小
D.曲线c可代表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
【典例6】 (2024·福建厦门二中高一月考)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得到F1,在幼苗期淘汰全部隐性个体后,让其①自交或②自由交配得到F2。则两种方法获得的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  )
A.①5∶1,②8∶1 B.①7∶1,②3∶1
C.①7∶1,②8∶1 D.①5∶1,②3∶1
题型四 特殊情况下的性状分离比
1.不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如成对的遗传因子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在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3∶1;在不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花(AA)∶粉红花(Aa)∶白花(aa)=1∶2∶1。
2.致死现象
(1)合子致死:致死遗传因子在胚胎时期或幼体阶段发挥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幼体夭折的现象。
①显性致死:显性遗传因子具有致死作用。若为显性纯合致死,杂合子自交后代显性∶隐性=2∶1。
②隐性致死: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对个体有致死作用。如植物中的白化遗传因子(b)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2)配子致死:致死遗传因子在配子时期发挥作用,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较为常见的是雄配子(或花粉)致死。
3.复等位基因
控制某一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如控制人类ABO血型的IA、i、IB三个基因,ABO血型由这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因为IA对i是显性,IB对i是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下表:
表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注:等位基因指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基因型指遗传因子组成,遗传因子后称基因。
4.从性遗传
(1)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与性别无关的染色体)上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在性状表现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又称性控遗传。比如牛、羊角的遗传,人类秃顶,蝴蝶颜色的遗传等。
(2)从性遗传的本质:性状表现=遗传因子组成+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等)。
【典例7】 (2024·四川蓉城联盟高二联考)某植物的花瓣有紫色、红色以及粉色三种颜色,紫花和粉花植株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红花植株自交后代总会出现性状分离且比例为紫花∶红花∶粉花=1∶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花瓣颜色的一对遗传因子遵循分离定律
B.紫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后代全是紫花植株
C.紫花植株与粉花植株杂交后代全是红花植株
D.红花与粉花植株杂交后代既有红花也有粉花植株
【典例8】 凤仙花的花瓣有单瓣和重瓣两种,由一对遗传因子A和a控制,且单瓣对重瓣为显性,在开花时含有显性遗传因子的花粉不育而含隐性遗传因子的花粉可育,卵细胞不论含显性还是隐性遗传因子都可育。现取自然情况下多株单瓣凤仙花自交得F1,让F1再相互交配产生F2。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F1中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2∶1
B.亲本单瓣凤仙花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或Aa
C.F2中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1∶3
D.F2的单瓣中纯合子占
【典例9】 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型如表所示,若APAS与ASa杂交,子代表型的种类及比例分别是(  )
纯合子 杂合子
AA 红色 A与任一等位基因 红色
aa 纯白色 AP与AS、a 红斑白花
ASAS 红条白花 AS与a 红条白花
APAP 红斑白花
A.3种、2∶1∶1 B.4种、1∶1∶1∶1
C.2种、1∶1 D.2种、3∶1
【典例10】 果蝇的腹部有斑与无斑是一对相对性状(其表型与遗传因子组成的关系如下表)。现用无斑雌蝇与有斑雄蝇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代有①有斑雌蝇、②无斑雄蝇、③无斑雌蝇、④有斑雄蝇。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A Aa aa
雄性 有斑 有斑 无斑
雌性 有斑 无斑 无斑
A.有斑为显性性状
B.①与有斑雄蝇的杂交后代不可能有无斑果蝇
C.亲本无斑雌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②与③杂交产生有斑果蝇的概率为1/6
1.(2024·天津河西区高一期中)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遗传因子A、a控制。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如下:
实验1:红果×黄果→F1中红果(492)、黄果(504)
实验2:红果×黄果→F1中红果(997)、黄果(0)
实验3:红果×红果→F1中红果(1 511)、黄果(508)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番茄的果实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实验1的亲本遗传因子组成:红果为AA,黄果为aa
C.实验2的后代中红果均为杂合子
D.实验3的后代中黄果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Aa或AA
2.水稻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以杂合抗病水稻(Aa)为亲本,连续自交3代,子三代中杂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及每次自交后均除去不抗病水稻再自交后纯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分别是(  )
A.1/4 7/16 B.1/4 7/9
C.1/8 7/9 D.1/8 1/16
3.(2024·辽宁名校联盟联考)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若将遗传因子组成为DD(高茎)、Dd(高茎)、dd(矮茎)的豌豆和遗传因子组成为WW(非甜)、Ww(非甜)、ww(甜)的玉米均按1∶1∶2的比例种植。则自然繁殖一代后,子代高茎∶矮茎、非甜∶甜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  )
A.7∶9、7∶9 B.39∶25、39∶25
C.7∶9、39∶25 D.39∶25、7∶9
4.(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月考)萝卜的花有红色、紫色、白色三种,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现选用紫花萝卜分别与红花、白花、紫花萝卜杂交,F1中红花、白花、紫花的数量比例分别如下图中①②③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红花萝卜与红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红花萝卜
B.红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红花萝卜
C.白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白花萝卜
D.紫花萝卜与紫花萝卜杂交,可验证分离定律
5.(2024·河北正定一中高一月考)紫罗兰花瓣形态的单瓣和重瓣是由一对遗传因子(B、b)控制的相对性状。现将单瓣紫罗兰自交得F1,再从F1中选择单瓣紫罗兰继续自交得F2。如此连续自交多代,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性状分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B、b遗传因子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若自交每代性状分离比为单瓣∶重瓣=2∶1,则可能是B遗传因子纯合致死导致的
C.若自交每代性状分离比为单瓣∶重瓣=5∶1,则可能是杂合单瓣致死导致的
D.若自交每代性状分离比为单瓣∶重瓣=1∶1,则可能是含B遗传因子的雄配子不育导致的
6.某种动物的体色有黄色、白色和黑色三种,分别由遗传因子A1、A2、A3控制。已知黄色对白色、黑色为显性,白色对黑色为显性,白色遗传因子在胚胎发育时期纯合致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该动物体色有关的遗传因子组成有5种
B.两个白色个体交配,后代中白色个体占2/3
C.黄色个体与黑色个体杂交的后代中有白色个体,说明亲本黄色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1A2
D.不存在两种动物交配,后代出现三种体色可能
7.已知绵羊角的性状与遗传因子组成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遗传因子组成 HH Hh hh
公羊的性状 有角 有角 无角
母羊的性状 有角 无角 无角
A.若双亲无角,子代中也会出现有角
B.若双亲有角,则子代全部有角
C.若双亲遗传因子组成为Hh,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3∶1
D.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微专题一 分离定律的解题方法和拓展应用
【典例1】 B 实验①中植株甲自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作为亲本的植株甲为杂合子。实验④中植株甲与另一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在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依据实验②、③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
【典例2】 B 由杂交组合一(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类型)可判断红花为显性性状,只由杂交组合三(测交实验)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A错误;由杂交组合一红花①×白花②子代全为红花可知,红花①遗传因子组成为RR,由杂交组合二红花③×红花④,子代红花与白花数量比约为3∶1,可知红花③遗传因子组成为Rr,故红花①与红花③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同,B正确;白花为隐性性状,遗传因子组成都为rr,C错误;由杂交组合二红花③×红花④,子代红花与白花数量比约为3∶1,可得亲本红花全为杂合子,即红花③与红花④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均为Rr,D错误。
【典例3】 B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遗传因子为A/a,女儿有病,则这对夫妇均为杂合子Aa,则正常儿子的遗传因子组成是1/3AA或2/3Aa,与白化病患者aa结婚,婚后生育出患有白化病孩子的几率为2/3×1/2=1/3,B正确。
【典例4】 C 若亲代宽叶植株是纯合体,则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都是宽叶植株;若亲代宽叶植株是杂合体,则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窄叶植株的比值为1∶1,由于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7∶1,可以拆分成6∶0与1∶1,所以亲代宽叶植株中,纯合子∶杂合子=3∶1,C正确。
【典例5】 C Aa个体自交,子一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aa=1∶2∶1,纯合子的比例由0变成了0.5,若再次自交还会提高纯合子的比例,所以自交代数越多,纯合子占的比例越高。其中AA与aa的比例是相同的,所以曲线b也可以表示隐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变化。
【典例6】 A 幼苗期去掉隐性个体后F1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1∶2,1/3AA自交结果为1/3AA,2/3Aa自交即2/3×{1/4AA∶1/2Aa∶1/4aa},2/3Aa自交结果为1/6AA、1/3Aa、1/6aa,则①自交得到F2为AA∶Aa∶aa={1/3AA+1/6AA}∶1/3Aa∶1/6aa=3∶2∶1,F2性状分离比为5∶1;幼苗期去掉隐性个体后F1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1∶2,其自由交配,即母本AA∶Aa=1∶2,父本AA∶Aa=1∶2,则F1雌配子及比例为A∶a=2∶1,雄配子及比例A∶a=2∶1,自由交配后F2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aa={2/3×2/3}∶{2×2/3×1/3}∶{1/3×1/3}=4∶4∶1,②自由交配F2性状分离比为8∶1,A正确。
【典例7】 B 紫花和粉花植株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红花植株自交后代总会出现性状分离且比例为紫花∶红花∶粉花=1∶2∶1,说明杂合子表现为红花,紫花、粉花是纯合子,控制花瓣颜色的一对遗传因子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紫花植株是纯合子,红花植株是杂合子,因此杂交后代紫花植株∶红花植株=1∶1,B错误;杂合子表现为红花,紫花、粉花是纯合子,紫花植株与粉花植株杂交后代全是红花植株,C正确;粉花植株是纯合子,红花植株是杂合子,红花与粉花植株杂交后代既有红花也有粉花植株,D正确。
【典例8】 C 由于含遗传因子A的花粉不育,则亲本单瓣凤仙花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花粉为a,卵细胞为A∶a=1∶1,自交得F1,F1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1∶1,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1∶1,A、B错误;F1中有Aa、aa,花粉为a,卵细胞为A∶a=1∶3,因此F2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1∶3,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1∶3,C正确;F2的单瓣中遗传因子组成全为Aa,无纯合子,D错误。
【典例9】 C APAS与ASa杂交,产生的配子随机组合,共产生4种基因型,分别是APAS、APa、ASAS和ASa。根据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可知,它们的表型分别是红斑白花、红斑白花、红条白花和红条白花,比例为1∶1∶1∶1。因此,APAS与ASa杂交,子代表型的种类及比例是红斑白花∶红条白花=1∶1。
【典例10】 B 根据题表可知,有斑为显性性状;无斑雌蝇(_a)与有斑雄蝇(A_)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代有①有斑雌蝇(AA)、②无斑雄蝇(aa)、③无斑雌蝇(_a)、④有斑雄蝇(A_),则亲本无斑雌蝇和有斑雄蝇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①有斑雌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与有斑雄蝇(A_)杂交,后代可能出现无斑雌蝇(Aa);③无斑雌蝇(_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2/3Aa、1/3aa,②无斑雄蝇(aa)与③无斑雌蝇(_a)杂交,后代产生有斑雄蝇的概率为2/3×1/2×1/2=1/6,不产生有斑雌蝇。
针对练习
1.C 根据实验2中红果×黄果→F1中只有红果,可知红果相对于黄果是显性性状(或根据实验3中红果×黄果→F1中红果∶黄果=3∶1,可知红果相对于黄果是显性性状),A错误;实验1后代分离比为1∶1,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红果(Aa)×黄果(aa),B错误;实验2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红果(AA)×黄果(aa),后代都是杂合子Aa,C正确;实验3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后代中红果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Aa或AA,黄果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D错误。
2.C 根据分离定律可知,第一种情况,自交第一代:1/4AA、2/4Aa、1/4aa;自交第二代:AA=aa=(1/4+2/4×1/4)=3/8,Aa=2/4×1/2=2/8;自交第三代:Aa=2/8×1/2=1/8。第二种情况,自交第一代:1/4AA、2/4Aa、1/4aa(除去),变成1/3AA、2/3Aa;自交第二代:AA=1/3+2/3×1/4=3/6,Aa=2/3×1/2=2/6,aa=2/3×1/4=1/6(除去),变成3/5AA、2/5Aa;自交第三代:AA=3/5+2/5×1/4=7/10,Aa=2/5×1/2=2/10,aa=2/5×1/4=1/10(除去),变成AA=7/9、Aa=2/9,即子三代中除去不抗病水稻再自交后纯合抗病水稻的概率为7/9。
3.C 豌豆自然状态下只能进行自交,故子代高茎植株占的比例为1/4+1/4×3/4=7/16,矮茎植株占的比例为1-7/16=9/16;玉米自然状态下,可以进行自交,也可以进行杂交,故用配子法计算,即亲本产生的配子中W的比例为1/4+1/4×1/2=3/8,w的比例为2/4+1/4×1/2=5/8,子代ww的比例为5/8×5/8=25/64,W_的比例为1-25/64=39/64,即子代高茎∶矮茎、非甜∶甜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7∶9、39∶25,C正确。
4.B 图③所示,F1中红花∶白花∶紫花=1∶1∶2,说明紫花萝卜为杂合子,红花和白花萝卜均为纯合子,因此红花萝卜与红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红花萝卜;白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白花萝卜;红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为杂合子,均为紫花萝卜,A、C正确,B错误;萝卜的花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紫花萝卜为杂合子,因此紫花萝卜与紫花萝卜杂交,可验证分离定律,D正确。
5.C 单瓣紫罗兰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B、b遗传因子组成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且单瓣对重瓣为显性,A正确;若B遗传因子纯合致死,则单瓣个体均为杂合子,其自交每代性状分离比为单瓣∶重瓣=2∶1,B正确;若杂合单瓣致死,则单瓣个体均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C错误;若含B遗传因子的雄配子不育,则不存在遗传因子组成为BB的个体,即单瓣个体均为杂合子,单瓣个体自交,由于含B遗传因子的雄配子不育,故每代的性状分离比均为单瓣∶重瓣=1∶1,D正确。
6.D A1、A2、A3中两个遗传因子构成的遗传因子组成共有6种,三种纯合子A1A1、A2A2、A3A3,三种杂合子A1A2、A1A3、A2A3,但由于A2A2致死,因此,与该动物体色有关的遗传因子组成一共有5种,A正确;由题意可知,白色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只能为A2A3,所以两个白色个体交配,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2A2∶A2A3∶A3A3=1∶2∶1,由于A2A2致死,故后代中白色个体(A2A3)占2/3,B正确;黄色个体(A1_)与黑色个体(A3A3)杂交的后代中有白色个体(A2A3),说明亲本黄色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1A2,C正确;遗传因子组成为A1A3的个体与遗传因子组成为A2A3的个体杂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有A1A2、A1A3、A2A3、A3A3,毛色分别为黄色、黄色、白色、黑色,共三种体色,D错误。
7.A 若双亲无角,则父本遗传因子组成为hh,母本遗传因子组成可能为Hh或hh,则子代中可能出现遗传因子组成为Hh的个体,若其为公羊则表现为有角,A正确;若双亲有角,则母本遗传因子组成为HH,父本遗传因子组成可能为Hh或HH,子代就可能出现遗传因子组成为Hh的个体,若其为母羊则表现为无角,B错误;若双亲遗传因子组成为Hh,则子代HH∶Hh∶hh=1∶2∶1,公羊中有角∶无角=3∶1,母羊中有角∶无角=1∶3,当公羊母羊数量一致时,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1,C错误;绵羊的有角和无角是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相对性状,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
7 / 7(共54张PPT)
微专题一 
分离定律的解题方法和拓展应用
题型一 亲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表现类型(表型)的相互推断
1. 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其概率
亲本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 子代表型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1∶1 全为显性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为隐性
2. 由子代推断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
角度一:隐性纯合子突破法。
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
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遗传因子组成中必然都有一个
a遗传因子,然后再根据亲代的性状表现做进一步的推断。
角度二:根据分离定律中的规律性比值来直接判断。
子代性状表现 亲本
全为显性 AA×AA、AA×Aa、AA×aa
显性∶隐性=3∶1 Aa×Aa
显性∶隐性=1∶1 Aa×aa
全为隐性 aa×aa
【典例1】 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
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让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
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
A. ①或② B. ①或④
C. ②或③ D. ③或④
解析: 实验①中植株甲自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作为
亲本的植株甲为杂合子。实验④中植株甲与另一具有相同性状的
个体杂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
在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依据实验②、③判定
植株甲为杂合子。
【典例2】 (2024·四川宜宾高一期中)香水玫瑰的花色遗传中,红
花、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遗传因子的控制(用R、r表示)。
根据以下杂交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后代性状
一 红花①×白花② 全为红花
二 红花③×红花④ 红花与白花数量比约为3∶1
三 红花⑤×白花⑥ 红花与白花数量比约为1∶1
A. 由杂交组合三可判断红花为显性性状
B. 红花①与红花③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同
C. 白花②与白花⑥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同
D. 红花③与红花④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同
解析:  由杂交组合一(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
类型)可判断红花为显性性状,只由杂交组合三(测交实验)无法判
断显隐性关系,A错误;由杂交组合一红花①×白花②子代全为红花
可知,红花①遗传因子组成为RR,由杂交组合二红花③×红花④,
子代红花与白花数量比约为3∶1,可知红花③遗传因子组成为Rr,故
红花①与红花③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同,B正确;白花为隐性性状,遗
传因子组成都为rr,C错误;由杂交组合二红花③×红花④,子代红
花与白花数量比约为3∶1,可得亲本红花全为杂合子,即红花③与红
花④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均为Rr,D错误。
题型二 概率计算
1. 用经典公式计算
概率= ×100%。
2. 根据分离比计算
如Aa 1AA∶2Aa∶1aa
(1)如果没有明确子代的性状表现,那么AA、aa出现的概率各是
1/4,Aa出现的概率是1/2。
(2)如果明确了子代的性状表现是显性,那么AA出现的概率是
1/3,Aa出现的概率是2/3。
3. 根据配子概率计算
(1)先计算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
(2)根据题目要求将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即可
得出某一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的概率。
如Aa自交时,含A、a的雄配子各占1/2,含A、a的雌配子也
各占1/2,由此可列出下表:
    ♀ ♂     1/2A 1/2a
1/2A 1/4AA 1/4Aa
1/2a 1/4Aa 1/4aa
(3)计算性状表现概率时,再将相同性状表现的个体的概率相加
即可。
【典例3】 (2024·河南驻马店高一月考)白化病是由一对隐性遗传
因子控制的。如果一对正常夫妇生下了一个有病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
儿子,这个儿子如果与患有白化病的女人结婚,婚后生育出患有白化
病孩子的几率为(  )
A. 2/3 B. 1/3
C. 1/6 D. 1/12
解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遗传因子为A/a,女
儿有病,则这对夫妇均为杂合子Aa,则正常儿子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1/3AA或2/3Aa,与白化病患者aa结婚,婚后生育出患有白化病孩子的
几率为2/3×1/2=1/3,B正确。
【典例4】 (2024·四川南充高级中学校高一月考)某植物的叶形受
一对遗传因子控制,且宽叶对窄叶为完全显性。现将该植物群体中的
宽叶与窄叶杂交,子一代中的宽叶与窄叶植株的比例为7∶1,则亲本
宽叶中纯合与杂合的比例是(  )
A. 1∶1 B. 2∶1
C. 3∶1 D. 4∶1
解析: 若亲代宽叶植株是纯合体,则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都
是宽叶植株;若亲代宽叶植株是杂合体,则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
中宽叶植株∶窄叶植株的比值为1∶1,由于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
植株的比值为7∶1,可以拆分成6∶0与1∶1,所以亲代宽叶植株中,
纯合子∶杂合子=3∶1,C正确。
题型三 自交与自由交配
1. 自交与自由交配的区别
(1)自交强调的是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的交配,如遗传因子
组成为AA、Aa群体中,自交是指AA×AA、Aa×Aa。
(2)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遗传因子
组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群体
中,自由交配是指AA×AA、Aa×Aa、AA(♀)×Aa
(♂)、Aa(♀)×AA(♂)。
2. 杂合子连续自交的相关概率计算
(1)杂合子连续自交过程分析
每一代中,PAA=Paa,且PAA+PAa+Paa=1;
由于F1中PAa=1/2,F2中PAa=1/4,F3中PAa=1/8,利用不完全
归纳法,可知:
Fn中,PAa= ,PAA=Paa= /2。
(2)根据图解推导相关公式
Fn 杂合子 纯合子 显性纯合子
所占比例 1- -
Fn 隐性纯合子 显性性状个体 隐性性状个体
所占比例 - + -
(3)杂合子、纯合子所占比例可用曲线表示如下
(4)杂合子Aa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过程分析
每一代中,PAA+PAa=1;
由于F1中PAa=2/3,F2中PAa=2/5,F3中PAa=2/9,利用不完全
归纳法,可知:
Fn中,PAa=2/(2n+1),
PAA=1-2/(2n+1)=(2n-1)/(2n+1)。
3. 自由交配常用分析方法——配子法
(1)实例:某生物种群中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1∶2,雌雄
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求后代中AA所占比例。
(2)分析过程:首先计算A、a的配子比例,然后再计算自由交配
情况下的某种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1/3AA个体产生一种配
子A,2/3Aa个体产生含A或a的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则A配
子所占比例为2/3,a配子所占比例为1/3。
   ♀(配子) ♂(配子)     2/3A 1/3a
2/3A 4/9AA 2/9Aa
1/3a 2/9Aa 1/9aa
由表可知,后代中AA=2/3×2/3=4/9。
【典例5】 将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按所占的比例得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曲线a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B. 曲线b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C. 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曲线b所对应的比例要小
D. 曲线c可代表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
解析: Aa个体自交,子一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aa=1∶2∶1,纯合子的比例由0变成了0.5,若再次自交还会提高纯合子的比例,所以自交代数越多,纯合子占的比例越高。其中AA与aa的比例是相同的,所以曲线b也可以表示隐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变化。
【典例6】 (2024·福建厦门二中高一月考)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得
到F1,在幼苗期淘汰全部隐性个体后,让其①自交或②自由交配得到
F2。则两种方法获得的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  )
A. ①5∶1,②8∶1 B. ①7∶1,②3∶1
C. ①7∶1,②8∶1 D. ①5∶1,②3∶1
解析: 幼苗期去掉隐性个体后F1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1∶2,1/3AA自交结果为1/3AA,2/3Aa自交即2/3×{1/4AA∶1/2Aa∶
1/4aa},2/3Aa自交结果为1/6AA、1/3Aa、1/6aa,则①自交得到F2为AA∶Aa∶aa={1/3AA+1/6AA}∶1/3Aa∶1/6aa=3∶2∶1,F2性状分离比为5∶1;幼苗期去掉隐性个体后F1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1∶2,其自由交配,即母本AA∶Aa=1∶2,父本AA∶Aa=1∶2,则F1雌配子及比例为A∶a=2∶1,雄配子及比例A∶a=2∶1,自由交配后F2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aa={2/3×2/3}∶{2×2/3×1/3}∶{1/3×1/3}=4∶4∶1,②自由交配F2性状分离比为8∶1,A正确。
题型四 特殊情况下的性状分离比
1. 不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
的现象。如成对的遗传因子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在完全显
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3∶1;在不完全显性时,Aa自
交后代中红花(AA)∶粉红花(Aa)∶白花(aa)=1∶2∶1。
(1)合子致死:致死遗传因子在胚胎时期或幼体阶段发挥作用,
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幼体夭折的现象。
①显性致死:显性遗传因子具有致死作用。若为显性纯合致
死,杂合子自交后代显性∶隐性=2∶1。
②隐性致死: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对个体有致死作用。如植物
中的白化遗传因子(b)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不能进行光
合作用而死亡。
2. 致死现象
(2)配子致死:致死遗传因子在配子时期发挥作用,不能形成
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较为常见的是雄配子(或花粉)
致死。
3. 复等位基因
控制某一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
因。如控制人类ABO血型的IA、i、IB三个基因,ABO血型由这三
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因为IA对i是显性,IB对i是显性,IA和IB是共显
性,所以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下表:
表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注:等位基因指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基因型指遗传因子组成,遗
传因子后称基因。
4. 从性遗传
(1)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与性别无关的染色体)上遗传因
子控制的性状,在性状表现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又称
性控遗传。比如牛、羊角的遗传,人类秃顶,蝴蝶颜色的遗
传等。
(2)从性遗传的本质:性状表现=遗传因子组成+环境条件(性
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等)。
【典例7】 (2024·四川蓉城联盟高二联考)某植物的花瓣有紫色、
红色以及粉色三种颜色,紫花和粉花植株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红
花植株自交后代总会出现性状分离且比例为紫花∶红花∶粉花=
1∶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花瓣颜色的一对遗传因子遵循分离定律
B. 紫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后代全是紫花植株
C. 紫花植株与粉花植株杂交后代全是红花植株
D. 红花与粉花植株杂交后代既有红花也有粉花植株
解析: 紫花和粉花植株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红花植株自交后
代总会出现性状分离且比例为紫花∶红花∶粉花=1∶2∶1,说明杂
合子表现为红花,紫花、粉花是纯合子,控制花瓣颜色的一对遗传因
子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紫花植株是纯合子,红花植株是杂合子,
因此杂交后代紫花植株∶红花植株=1∶1,B错误;杂合子表现为红
花,紫花、粉花是纯合子,紫花植株与粉花植株杂交后代全是红花植
株,C正确;粉花植株是纯合子,红花植株是杂合子,红花与粉花植
株杂交后代既有红花也有粉花植株,D正确。
【典例8】 凤仙花的花瓣有单瓣和重瓣两种,由一对遗传因子A和a
控制,且单瓣对重瓣为显性,在开花时含有显性遗传因子的花粉不育
而含隐性遗传因子的花粉可育,卵细胞不论含显性还是隐性遗传因子
都可育。现取自然情况下多株单瓣凤仙花自交得F1,让F1再相互交配
产生F2。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F1中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2∶1
B. 亲本单瓣凤仙花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或Aa
C. F2中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1∶3
D. F2的单瓣中纯合子占
解析:  由于含遗传因子A的花粉不育,则亲本单瓣凤仙花的遗传
因子组成为Aa,花粉为a,卵细胞为A∶a=1∶1,自交得F1,F1的遗
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1∶1,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1∶1,A、
B错误;F1中有 Aa、 aa,花粉为a,卵细胞为A∶a=1∶3,因此F2
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1∶3,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1∶3,
C正确;F2的单瓣中遗传因子组成全为Aa,无纯合子,D错误。
【典例9】 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纯合子和杂
合子的表型如表所示,若APAS与ASa杂交,子代表型的种类及比例分
别是(  )
纯合子 杂合子
AA 红色 A与任一等位基因 红色
aa 纯白色 AP与AS、a 红斑白花
ASAS 红条白花 AS与a 红条白花
APAP 红斑白花
A. 3种、2∶1∶1 B. 4种、1∶1∶1∶1
C. 2种、1∶1 D. 2种、3∶1
解析:  APAS与ASa杂交,产生的配子随机组合,共产生4种基因
型,分别是APAS、APa、ASAS和ASa。根据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可知,
它们的表型分别是红斑白花、红斑白花、红条白花和红条白花,比例
为1∶1∶1∶1。因此,APAS与ASa杂交,子代表型的种类及比例是红
斑白花∶红条白花=1∶1。
【典例10】 果蝇的腹部有斑与无斑是一对相对性状(其表型与遗传
因子组成的关系如下表)。现用无斑雌蝇与有斑雄蝇进行杂交,产生
的子代有①有斑雌蝇、②无斑雄蝇、③无斑雌蝇、④有斑雄蝇。以下
分析错误的是(  )
AA Aa aa
雄性 有斑 有斑 无斑
雌性 有斑 无斑 无斑
A. 有斑为显性性状
B. ①与有斑雄蝇的杂交后代不可能有无斑果蝇
C. 亲本无斑雌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 ②与③杂交产生有斑果蝇的概率为1/6
解析:  根据题表可知,有斑为显性性状;无斑雌蝇(_a)与有斑
雄蝇(A_)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代有①有斑雌蝇(AA)、②无斑雄
蝇(aa)、③无斑雌蝇(_a)、④有斑雄蝇(A_),则亲本无斑雌蝇
和有斑雄蝇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①有斑雌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AA,与有斑雄蝇(A_)杂交,后代可能出现无斑雌蝇(Aa);③无
斑雌蝇(_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2/3Aa、1/3aa,②无斑雄蝇(aa)与
③无斑雌蝇(_a)杂交,后代产生有斑雄蝇的概率为2/3×1/2×1/2=
1/6,不产生有斑雌蝇。
1. (2024·天津河西区高一期中)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遗传因子
A、a控制。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如下:
实验1:红果×黄果→F1中红果(492)、黄果(504)
实验2:红果×黄果→F1中红果(997)、黄果(0)
实验3:红果×红果→F1中红果(1 511)、黄果(508)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番茄的果实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 实验1的亲本遗传因子组成:红果为AA,黄果为aa
C. 实验2的后代中红果均为杂合子
D. 实验3的后代中黄果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Aa或AA
解析: 根据实验2中红果×黄果→F1中只有红果,可知红果相
对于黄果是显性性状(或根据实验3中红果×黄果→F1中红果∶黄
果=3∶1,可知红果相对于黄果是显性性状),A错误;实验1后
代分离比为1∶1,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红果(Aa)×黄果
(aa),B错误;实验2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红果(AA)×黄果
(aa),后代都是杂合子Aa,C正确;实验3后代出现3∶1的性状
分离比,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后代中红果的遗传因子
组成可能是Aa或AA,黄果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D错误。
2. 水稻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以杂合抗病水稻(Aa)为亲本,连
续自交3代,子三代中杂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及每次自交后均除去不
抗病水稻再自交后纯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分别是(  )
A. 1/4 7/16 B. 1/4 7/9
C. 1/8 7/9 D. 1/8 1/16
解析: 根据分离定律可知,第一种情况,自交第一代:
1/4AA、2/4Aa、1/4aa;自交第二代:AA=aa=(1/4+2/4×1/4)
=3/8,Aa=2/4×1/2=2/8;自交第三代:Aa=2/8×1/2=1/8。第
二种情况,自交第一代:1/4AA、2/4Aa、1/4aa(除去),变成
1/3AA、2/3Aa;自交第二代:AA=1/3+2/3×1/4=3/6,Aa=
2/3×1/2=2/6,aa=2/3×1/4=1/6(除去),变成3/5AA、2/5Aa;
自交第三代:AA=3/5+2/5×1/4=7/10,Aa=2/5×1/2=2/10,aa
=2/5×1/4=1/10(除去),变成AA=7/9、Aa=2/9,即子三代中
除去不抗病水稻再自交后纯合抗病水稻的概率为7/9。
3. (2024·辽宁名校联盟联考)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若将遗传因子组成为DD(高茎)、
Dd(高茎)、dd(矮茎)的豌豆和遗传因子组成为WW(非
甜)、Ww(非甜)、ww(甜)的玉米均按1∶1∶2的比例种植。
则自然繁殖一代后,子代高茎∶矮茎、非甜∶甜的性状分离比分别
为(  )
A. 7∶9、7∶9 B. 39∶25、39∶25
C. 7∶9、39∶25 D. 39∶25、7∶9
解析: 豌豆自然状态下只能进行自交,故子代高茎植株占的比
例为1/4+1/4×3/4=7/16,矮茎植株占的比例为1-7/16=9/16;玉
米自然状态下,可以进行自交,也可以进行杂交,故用配子法计
算,即亲本产生的配子中W的比例为1/4+1/4×1/2=3/8,w的比例
为2/4+1/4×1/2=5/8,子代ww的比例为5/8×5/8=25/64,W_的比
例为1-25/64=39/64,即子代高茎∶矮茎、非甜∶甜的性状分离
比分别为7∶9、39∶25,C正确。
4. (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月考)萝卜的花有红色、紫色、白色
三种,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现选用紫花萝卜分别与红花、白花、
紫花萝卜杂交,F1中红花、白花、紫花的数量比例分别如图中①②
③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花萝卜与红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红花萝卜
B. 红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红花萝卜
C. 白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白花萝卜
D. 紫花萝卜与紫花萝卜杂交,可验证分离定律
解析: 图③所示,F1中红花∶白花∶紫花=1∶1∶2,说明紫
花萝卜为杂合子,红花和白花萝卜均为纯合子,因此红花萝卜与红
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红花萝卜;白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
均为白花萝卜;红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为杂合子,均为紫
花萝卜,A、C正确,B错误;萝卜的花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紫
花萝卜为杂合子,因此紫花萝卜与紫花萝卜杂交,可验证分离定
律,D正确。
5. (2024·河北正定一中高一月考)紫罗兰花瓣形态的单瓣和重瓣是
由一对遗传因子(B、b)控制的相对性状。现将单瓣紫罗兰自交
得F1,再从F1中选择单瓣紫罗兰继续自交得F2。如此连续自交多
代,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性状分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B、b遗传因子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 若自交每代性状分离比为单瓣∶重瓣=2∶1,则可能是B遗传因子
纯合致死导致的
C. 若自交每代性状分离比为单瓣∶重瓣=5∶1,则可能是杂合单瓣
致死导致的
D. 若自交每代性状分离比为单瓣∶重瓣=1∶1,则可能是含B遗传因
子的雄配子不育导致的
解析: 单瓣紫罗兰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B、b遗传因子
组成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且单瓣对重瓣为显性,A正确;若B遗
传因子纯合致死,则单瓣个体均为杂合子,其自交每代性状分离比
为单瓣∶重瓣=2∶1,B正确;若杂合单瓣致死,则单瓣个体均为
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C错误;若含B遗传因子的
雄配子不育,则不存在遗传因子组成为BB的个体,即单瓣个体均
为杂合子,单瓣个体自交,由于含B遗传因子的雄配子不育,故每
代的性状分离比均为单瓣∶重瓣=1∶1,D正确。
6. 某种动物的体色有黄色、白色和黑色三种,分别由遗传因子A1、
A2、A3控制。已知黄色对白色、黑色为显性,白色对黑色为显
性,白色遗传因子在胚胎发育时期纯合致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与该动物体色有关的遗传因子组成有5种
B. 两个白色个体交配,后代中白色个体占2/3
C. 黄色个体与黑色个体杂交的后代中有白色个体,说明亲本黄色个
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1A2
D. 不存在两种动物交配,后代出现三种体色可能
解析: A1、A2、A3中两个遗传因子构成的遗传因子组成共
有6种,三种纯合子A1A1、A2A2、A3A3,三种杂合子A1A2、
A1A3、A2A3,但由于A2A2致死,因此,与该动物体色有关的遗
传因子组成一共有5种,A正确;由题意可知,白色个体的遗传
因子组成只能为A2A3,所以两个白色个体交配,后代基因型及
比例为A2A2∶A2A3∶A3A3=1∶2∶1,由于A2A2致死,故后代
中白色个体(A2A3)占2/3,B正确;黄色个体(A1_)与黑色
个体(A3A3)杂交的后代中有白色个体(A2A3),说明亲本黄
色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1A2,C正确;遗传因子组成为A1A3的个体与遗传因子组成为A2A3的个体杂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有A1A2、A1A3、A2A3、A3A3,毛色分别为黄色、黄色、白色、黑色,共三种体色,D错误。
7. 已知绵羊角的性状与遗传因子组成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
的是(  )
遗传因子组成 HH Hh hh
公羊的性状 有角 有角 无角
母羊的性状 有角 无角 无角
A. 若双亲无角,子代中也会出现有角
B. 若双亲有角,则子代全部有角
C. 若双亲遗传因子组成为Hh,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3∶1
D. 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解析:  若双亲无角,则父本遗传因子组成为hh,母本遗传
因子组成可能为Hh或hh,则子代中可能出现遗传因子组成为Hh
的个体,若其为公羊则表现为有角,A正确;若双亲有角,则
母本遗传因子组成为HH,父本遗传因子组成可能为Hh或HH,
子代就可能出现遗传因子组成为Hh的个体,若其为母羊则表现
为无角,B错误;若双亲遗传因子组成为Hh,则子代
HH∶Hh∶hh=1∶2∶1,公羊中有角∶无角=3∶1,母羊中有
角∶无角=1∶3,当公羊母羊数量一致时,子代有角与无角的
数量比为1∶1,C错误;绵羊的有角和无角是受一对遗传因子
控制的相对性状,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