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2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参数
1.甲、乙两名同学参加了一次篮球比赛的全部7场比赛,平均每场得分都是16分,标准差分别为3.5和4.62,则甲、乙两名同学在这次篮球比赛中,发挥更稳定的是( )
A.甲 B.乙
C.甲、乙相同 D.不能确定
2.(2024·连云港月考)有一农场在同一块稻田中种植一种水稻,连续8年的亩产量(单位:kg)如下:450,430,460,440,450,440,470,460,则其方差为( )
A.120 B.80
C.15 D.150
3.已知样本容量为9的四组数据,它们的平均数都是5,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则标准差最大的是( )
4.已知一个样本容量为7的样本的平均数为5,方差为2,现样本加入新数据4,5,6,此时样本容量为10,若此时平均数为,方差为s2,则( )
A.=5,s2=2 B.=5,s2=1.6
C.=4.9,s2=1.6 D.=5.1,s2=2
5.(多选)(2024·无锡月考)一组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6,方差为1,则关于新数据2x1-3,2x2-3,…,2xn-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为6
B.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为9
C.这组新数据的方差为1
D.这组新数据的方差为4
6.(多选)已知甲、乙两名同学在高三的6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统计如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分别为,,则>
B.若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分别为,,则>
C.甲成绩的极差小于乙成绩的极差
D.甲成绩比乙成绩稳定
7.某班成立了A,B两个数学兴趣小组,A组10人,B组30人,经过一周的补习后进行了一次测试,在该测试中,A组的平均成绩为130分,方差为115,B组的平均成绩为110分,方差为215.则在这次测试中全班学生方差为 .
8.样本容量为10的一组数据,它们的平均数是5,频率条形图如图,则其标准差为 .
9.某医院急救中心随机抽取20位病人等待急诊的时间(单位:分)记录如下表:
等待时间 [0,5) [5,10) [10,15) [15,20) [20,25]
频数 4 8 5 2 1
用上述分组资料计算出病人平均等待时间的估计值= ,病人等待时间方差的估计值s2= .
10.某教育集团为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每年年底都随机邀请8名学生家长代表对集团内甲、乙两所学校进行人民满意度的民主测评(满意度最高分120分,最低分0分,分数越高说明人民满意度越高,分数越低说明人民满意度越低).去年测评的数据如下:
甲校:96,112,97,108,100,103,86,98;
乙校:108,101,94,105,96,93,97,106.
(1)分别计算甲、乙两所学校去年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
(2)分别计算甲、乙两所学校去年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方差;
(3)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甲、乙哪所学校人民满意度比较好?
11.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各掷骰子5次,分别记录每次骰子出现的点数,四名同学各自的五次点数统计结果如下:
甲:平均数为3,中位数为2;
乙:中位数为3,众数为2;
丙:中位数为3,极差为4;
丁:平均数为2,方差为2.4.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判断一定没出现6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在某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后,各班级都有外出学习艺体的同学回归校园学习文化课.假设某位回归校园的同学的“一诊”数学成绩刚好是班级平均分,则对该班级的数学成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分变大,方差不变
B.平均分变小,方差不变
C.平均分不变,方差变大
D.平均分不变,方差变小
13.(2024·广州月考)若一组10个数据a1,a2,…,a10的平均数为3,方差为6,则++…+= .
14.某市环卫局在A、B两个小区分别随机抽取6户,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调研工作,依据住户情况对近一周(7天)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占用的时间统计如下:
住户编号 1 2 3 4 5 6
A小区(分钟) 220 180 210 220 200 230
B小区(分钟) 200 190 240 230 220 210
(1)分别计算A、B两个小区每周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所用时间的平均数和方差;
(2)假设A小区有1 000户,为更好地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市环卫局与A小区物业及住户协商,初步实施下列方案:
方案一:号召住户生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为了利国利民,每200位住户至少需要一名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纠错,每位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按照3 000元(按照28天计算标准)计算;
方案二:为了方便住户,住户只需要将垃圾堆放在垃圾点,物业让专职人员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一位专职人员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效果相当于4位普通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效果,每位专职人员(每天工作8小时)的月工资按照4 000元(按照28天计算标准)计算.
①若选择方案一,则每位住户每个月至少需要承担的生活垃圾分类费是多少?
②若选择方案二,则每位住户每个月至少需要承担的生活垃圾分类费是多少?
③试分析哪个方案的惠民力度大,更值得推广.
14.4.2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参数
1.A 因为甲、乙平均每场得分相同,都是16分,而甲的标准差3.5小于乙的标准差4.62,即甲每场比赛的得分波动较乙的小,甲发挥更稳定.故选A.
2.D 因为连续8年的亩产量的平均数为×(450+430+460+440+450+440+470+460)=450,所以其方差为×[(450-450)2+(430-450)2+(460-450)2+(440-450)2+(450-450)2+(440-450)2+(470-450)2+(460-450)2]=150.
3.D 选项A中,样本数据都为5,数据没有波动幅度;选项B中,样本数据为4,4,4,5,5,5,6,6,6;选项C中,样本数据为3,3,4,4,5,6,6,7,7;选项D中,样本数据为2,2,2,2,5,8,8,8,8,故标准差最大的是D.也可由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大小反映标准差,从题图中可以看出D中的数据波动最大.
4.B 设这10个数据分别为:x1,x2,…,x7,x8=4,x9=5,x10=6,根据题意=5 x1+x2+…+x7=35,=2 (x1-5)2+(x2-5)2+…+(x7-5)2=14,所以===5,
s2=
==1.6.故选B.
5.BD 由题意得:x1+x2+…+xn=6n,(x1-6)2+(x2-6)2+…+(xn-6)2=n,则==9,
==4,所以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为9,方差为4.故选B、D.
6.ACD 对于A,由折线图可知,甲同学的平均成绩高于乙同学的平均成绩,A正确;对于B,由折线图可知,甲同学的成绩较乙同学的成绩更稳定,所以<,B错误;对于C,由折线图可知,甲成绩的极差小于乙成绩的极差,C正确;对于D,甲成绩比乙成绩稳定,D正确.
7.265 解析:依题意=130,=115,=110,=215,∴=×130+×110=115(分),∴全班学生成绩的方差为s2=[+(-)2]+[+(-)2]=×(115+225)+×(215+25)=85+180=265.
8. 解析:由条形图知2与8的个数相等,且多于5的个数,于是这10个数分别为2,2,2,2,5,5,8,8,8,8.∵=5,∴s2=×[(2-5)2+(2-5)2+(2-5)2+(2-5)2+(5-5)2+(5-5)2+(8-5)2+(8-5)2+(8-5)2+(8-5)2]=×8×9=,∴s=.
9.9.5 28.5 解析:=×(2.5×4+7.5×8+12.5×5+17.5×2+22.5×1)=9.5,s2=×[(2.5-9.5)2×4+(7.5-9.5)2×8+(12.5-9.5)2×5+(17.5-9.5)2×2+(22.5-9.5)2×1]=28.5.
10.解:(1)甲学校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平均数为=×(96+112+97+108+100+103+86+98)=100,
中位数为=99,
乙学校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平均数为=×(108+101+94+105+96+93+97+106)=100,
中位数为=99.
(2)甲学校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方差为=×[(96-100)2+(112-100)2+…+(98-100)2]=55.25,
乙学校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方差为=×[(108-100)2+(101-100)2+…+(106-100)2]=29.5.
(3)由(1)(2)可知甲、乙两学校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中位数相同,而乙学校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方差小于甲学校的方差,故乙学校人民满意度比较好.
11.D 若甲5次出现的点数为:1,1,2,5,6,显然平均数为3,中位数为2,会出现6点;若乙5次出现的点数为:2,2,3,5,6,显然中位数为3,众数为2,会出现6点;若丙5次出现的点数为:2,2,3,5,6,显然中位数为3,极差为4,会出现6点;丁的平均数为2,方差为2.4,当有6点时,=3.2>2.4,显然不可能,故选D.
12.D 设该班原有n位同学,数学成绩记为a1,a2,a3,…,an,原平均分=,原方差=,该同学回归校园后新平均分===,即平均分不变.该同学回归校园后新方差=
==<,即方差变小.故选D.
13.150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1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ai=3,方差为s2=(ai-)2=(-10)=(-90)=6,解得++…+==150.
14.解:(1)=×(220+180+210+220+200+230)=210(分钟),
=×(200+190+240+230+220+210)=215(分钟),
=×[(220-210)2+(180-210)2+(210-210)2+(220-210)2+(200-210)2+(230-210)2]=,
=×[(200-215)2+(190-215)2+(240-215)2+(230-215)2+(220-215)2+(210-215)2]=.
(2)①A小区一个月至少需要1 000÷200=5(位)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纠错,其费用是5×3 000=15 000(元),
每位住户每个月至少需要承担的生活垃圾分类费为=15(元).
②由(1)知,A小区平均每位住户每周需要210分钟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则A小区全部住户一个月平均需要210×4×1 000=840 000(分钟)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则A小区一个月至少需要专职人员≈16(位),
则每位住户每个月至少需要承担的生活垃圾分类费为=64(元).
③按照每位住户每个月需要承担的生活垃圾分类费来说,选择方案一惠民力度大,但需要住户平时做好生活垃圾分类事项;对于高档小区的居民,可以选择方案二,这只是方便个别高收入住户.
综上,方案一的惠民力度大,更值得推广.
3 / 314.4.2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参数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结合实例,能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参数(标准差、方差、极差),理解离散程度参数的统计含义 数学抽象、数据分析
2.结合具体实例,掌握分层抽样的样本方差 数学运算
有甲、乙两种钢筋,现从中各抽取一个样本(如表所示)检查它们的抗拉强度(单位:kg/mm2),通过计算发现,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均为125 kg/mm2.
甲 110 120 130 125 120 125 135 125 135 125
乙 115 100 125 130 115 125 125 145 125 145
【问题】 哪种钢筋的质量较好?
知识点一 极差
1.定义:一组数据的 称为极差.
2.作用:一般情况下,极差大,则数据较分散,数据的波动性大;极差小,则数据相对集中,数据的波动性小.
3.范围:极差的取值范围是[0,+∞).
知识点二 方差、标准差
1.方差:设一组样本数据x1,x2,…,xn,其平均数为,则称s2= 为这个样本的方差,简称样本方差.
一般地,若取值为x1,x2,…,xn的频率分别为p1,p2,…,pn,则其方差为p1(x1-)2+p2(x2-)2+…+pn(xn-)2.
2.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s= 为样本的标准差,简称样本标准差.
3.方差、标准差的意义:方差(标准差)刻画了数据的离散程度或波动幅度,方差(标准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标准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采用标准差;标准差(方差)的取值范围为[0,+∞),标准差的大小不超过极差.
【想一想】
1.样本方差与样本标准差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数据x1,x2,…,xn的平均数是,方差为s2,数据x1,x2,…,xn,的方差为,那么s2与的大小关系如何?
知识点三 分层抽样数据的方差
1.定义:一般地,如果总体分为k层,第j层抽取的样本为xj1,xj2,…,,第j层的样本量为nj,样本平均数为,样本方差为,j=1,2,…,k.记nj=n,那么,所有数据的样本方差为= (xjt-)2= .
2.计算公式:设样本容量为n,平均数为,其中两层的个体数量分别为n1,n2,两层的平均数分别为,,方差分别为,,则这个样本的方差为s2= .
1.下列数字特征不能反映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情况的是( )
A.极差 B.平均数 C.方差 D.标准差
2.在教学调查中,甲、乙、丙三个班的数学测试成绩与人数分布如图①、②、③,假设三个班的平均分都是75分,s1,s2,s3分别表示甲、乙、丙三个班数学测试成绩的标准差,则有( )
A.s3>s1>s2 B.s2>s1>s3
C.s1>s2>s3 D.s3>s2>s1
3.为了解某公司员工的身体情况,利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9名男员工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计算得到他们体质指数的平均数为25.1,方差为6,抽取了5名女员工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计算得到她们体质指数的平均数为20.3,方差为3.则样本方差是 .
题型一 方差、标准差的计算
【例1】 (链接教科书第253页例7)(1)某班20位女同学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她们参加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如下(单位:分):
甲组:60,90,85,75,65,70,80,90,95,80;
乙组:85,95,75,70,85,80,85,65,90,85.
分别计算两组数据的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2)若k1,k2,…,k6的平均数为6,方差为3,试求2(k1-3),2(k2-3),…,2(k6-3)的平均数与方差.
通性通法
1.计算方差常用公式
(1)定义法:s2=[(x1-)2+(x2-)2+…+(xn-)2];
(2)简化法:s2=[(++…+)-n].
2.具有线性关系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若数据x1,x2,…,xn与y1,y2,…,yn之间满足关系yi=axi+b,且数据x1,x2,…,xn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和s2,那么y1,y2,…,yn的平均数为a+b,方差为a2s2,标准差为|as|.
特别地,若yi=xi±b,则y1,y2,…,yn的平均数为±b,方差为s2,标准差为s;若yi=kxi,则y1,y2,…,yn的平均数为k,方差为k2s2,标准差为|ks|.
【跟踪训练】
1.如图是统计某样本数据得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样本数据的方差为(结果保留整数)( )
A.18 B.19 C.20 D.21
2.某班40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两组学生某次考试成绩情况如下所示:
组别 平均数 标准差
第一组 90 4
第二组 80 6
求全班这次考试成绩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题型二 分层抽样的方差
【例2】 (链接教科书第255页例9)甲、乙两支田径队体检结果为:甲队体重的平均数为60 kg,方差为200,乙队体重的平均数为70 kg,方差为300,又已知甲、乙两队的队员人数之比为1∶4,那么甲、乙两队全部队员的平均体重和方差分别是什么?
通性通法
计算分层抽样的方差s2的步骤
(1)确定,,,;
(2)确定;
(3)应用公式s2=[+(-)2]+[+(-)2],计算s2.
【跟踪训练】
已知某省二、三、四线城市数量之比为1∶3∶6,2024年8月份调查得知该省所有城市房产均价为1.2万元/平方米,方差为20,二、三、四线城市的房产均价分别为2.4万元/平方米,1.6万元/平方米,0.8万元/平方米,三、四线城市房价的方差分别为10,8,则二线城市房价的方差为 .
题型三 方差、标准差的应用
【例3】 甲、乙两名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打靶10次,每次命中的环数分别为:
甲:8,6,7,8,6,5,9,10,4,7;
乙:6,7,7,8,6,7,8,7,9,5.
(1)分别计算以上两组数据的平均数;
(2)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3)根据计算结果,估计两名运动员的射击情况.若要从这两人中选一人参加射击比赛,选谁去合适?
通性通法
数据分析要点
(1)平均数反映的是样本的平均水平,方差和标准差则反映了样本的波动、离散程度.对于形如“谁发挥更好”“谁更优秀”的题目,除比较数据的平均数外,还应该比较方差或标准差的大小,以作出更为公正、合理的判断;
(2)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不同的标准没有对和错的问题,也不存在唯一解的问题,而是根据需要来选择“好”的决策,至于决策的好坏,是根据提出的标准而定的.
【跟踪训练】
某工厂甲、乙两名工人参加操作技能培训.现分别从他们在培训期间参加的若干次测试成绩中随机抽取8次,数据如下(单位:分):
甲 95 82 88 81 93 79 84 78
乙 83 75 80 80 90 85 92 95
(1)请你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
(2)现要从中选派一人参加操作技能比赛,从统计学的角度考虑,你认为选派哪名工人参加合适?请说明理由.
1.某高一学生在连续五次月考中的数学成绩(单位:分)为90,90,93,94,93,则该学生在这五次月考中数学成绩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 )
A.92,2.8 B.92,2
C.93,2 D.93,2.8
2.(多选)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录入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录入汉字的个数经统计计算后填入下表:
班级 参加人数 中位数 方差 平均数
甲 55 149 191 135
乙 55 151 110 135
某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班学生成绩的平均数相同
B.甲班的成绩波动比乙班的成绩波动大
C.乙班优秀的人数多于甲班优秀的人数(每分钟输入汉字数≥150为优秀)
D.甲班成绩的众数小于乙班成绩的众数
3.若一组样本数据2,3,7,8,a的平均数为5,则该组数据的标准差s= .
4.某学校统计教师职称及年龄,中级职称教师的人数为50人,其平均年龄为38岁,方差是2,高级职称的教师3人58岁,5人40岁,2人38岁,求该校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教师年龄的平均数和方差.
14.4.2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参数
【基础知识·重落实】
知识点一
1.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知识点二
1.(xi-)2 2. 3.越大 越小
想一想
1.提示:区别:定义不同,单位不同.联系:样本标准差是样本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2.提示:因为数据x1,x2,…,xn,比数据x1,x2,…,xn更加相对集中,所以方差变小了,即<s2.
知识点三
1.nj[+(-)2] 2.[+(-)2]+[+(-)2]
自我诊断
1.B 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极差、方差、标准差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故选B.
2.D 所给题图是成绩分布图,平均分是75分,在图①中,集中在75分附近的数据最多,图③中从50分到100分均匀分布,所有成绩不集中在任何一个数据附近,图②介于两者之间.由标准差的意义可得s3>s2>s1.故选D.
3.10.2 解析:样本平均数=≈23.4,
方差s2=≈10.2.
【典型例题·精研析】
【例1】 解:(1)甲组: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60分,极差为95-60=35(分),
甲组平均分为=×(60+90+85+75+65+70+80+90+95+80)=79(分),
甲组方差为=×[(60-79)2+(90-79)2+(85-79)2+(75-79)2+(65-79)2+(70-79)2+(80-79)2+(90-79)2+(95-79)2+(80-79)2]=119,
甲组标准差为s甲==≈10.91(分).
乙组: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65分,极差为95-65=30(分),
乙组平均分为=×(85+95+75+70+85+80+85+65+90+85)=81.5(分),
乙组方差为=×[(85-81.5)2+(95-81.5)2+(75-81.5)2+(70-81.5)2+(85-81.5)2+(80-81.5)2+(85-81.5)2+(65-81.5)2+(90-81.5)2+(85-81.5)2]=75.25,
乙组标准差为s乙==≈8.67(分).
(2)因为k1,k2,…,k6的平均数为6,方差为3,则2(k1-3),2(k2-3),…,2(k6-3)的平均数为2×(6-3)=6,方差为22×3=12.
跟踪训练
1.C 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得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为4×(0.02×4)+8×(0.08×4)+12×(0.09×4)+16×(0.03×4)+20×(0.03×4)=11.52,其方差s2=(4-11.52)2×0.08+(8-11.52)2×0.32+(12-11.52)2×0.36+(16-11.52)2×0.12+(20-11.52)2×0.12≈20.
2.解:设第一组数据为x1,x2,…,x20,第二组数据为x21,x22,…,x40,全班平均成绩为,标准差为s.
根据题意,有==85,
42=(++…+-20×902),
62=(++…+-20×802),
∴++…+=20×(42+62+902+802)=291 040.
∴s2=(++…+-40)
=×(291 040-40×852)=51,∴s=.
【例2】 解:由题意可知=60 kg,甲队队员在所有队员中所占权重为=,
=70 kg,乙队队员在所有队员中所占权重为=,
则甲、乙两队全部队员的平均体重为=×60+×70=68(kg),
甲、乙两队全部队员的体重的方差为s2=×[200+(60-68)2]+×[300+(70-68)2]=296.
跟踪训练
119.12 解析:记该省所有城市房产均价为,二线城市房价的方差为s2,由题意可知=1.2(万元/平方米),则20=×[s2+(2.4-1.2)2]+×[10+(1.6-1.2)2]+×[8+(0.8-1.2)2],解得s2=119.12,即二线城市房价的方差为119.12.
【例3】 解:(1)=×(8+6+7+8+6+5+9+10+4+7)=7,
=×(6+7+7+8+6+7+8+7+9+5)=7.
(2)由方差公式s2=[(x1-)2+(x2-)2+…+(xn-)2],得=3,=1.2.
故s甲≈1.7,s乙≈1.1.
(3)=,说明甲、乙两运动员的平均水平相当.
又>,说明甲运动员射击情况波动大.
因此,乙运动员比甲运动员射击情况稳定.从成绩的稳定性考虑,应选择乙参加比赛.
跟踪训练
解:(1) =×(95+82+88+81+93+79+84+78)=85(分),
=×(83+75+80+80+90+85+92+95)=85(分).
甲、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为83分、84分.
(2)由(1)知==85分,则
=×[(95-85)2+(82-85)2+…+(78-85)2]=35.5,
=×[(83-85)2+(75-85)2+…+(95-85)2]=41.
①从平均数看,甲、乙均为85分,平均水平相同;
②从中位数看,乙的中位数大于甲,乙的成绩好于甲;
③从方差来看,因为=,<,所以甲的成绩较稳定;
④从数据特点看,获得85分以上(含85分)的次数,甲有3次,而乙有4次,故乙的成绩好些;
⑤从数据的变化趋势看,乙后几次的成绩均高于甲,且呈上升趋势,因此乙更具潜力.
综上分析可知,甲的成绩虽然比乙稳定,但从中位数、获得好成绩的次数及发展势头等方面分析,乙具有明显优势,所以应派乙参赛更有望取得好成绩.
随堂检测
1.A 该学生在这五次月考中数学成绩数据的平均数为=×(90+90+93+94+93)=92,方差为s2=×[(90-92)2+(90-92)2+(93-92)2+(94-92)2+(93-92)2]=2.8.故选A.
2.ABC 甲、乙两班学生成绩的平均数都是135,故两班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故A正确;=191>110=,所以甲班成绩不如乙班稳定,即甲班的成绩波动较大,故B正确;甲、乙两班人数相同,但甲班的中位数为149,乙班的中位数为151,从而易知乙班每分钟输入汉字数不少于150个的人数要多于甲班,故C正确;由题表看不出两班学生成绩的众数,故D错误.故选A、B、C.
3. 解析:由平均数为5,得a=5×5-(2+3+7+8)=5,则s2=×[(-3)2+(-2)2+22+32+02]=,s==.
4.解:由已知条件可知高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5(岁),
年龄的方差为=×[3×(58-45)2+5×(40-45)2+2×(38-45)2]=73,
所以该校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8+×45≈39.2(岁),
该校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教师年龄的方差是
s2=×[2+(38-39.2)2]+×[73+(45-39.2)2]=20.64.
4 / 4(共79张PPT)
14.4.2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参数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结合实例,能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参数(标
准差、方差、极差),理解离散程度参数的统计含义 数学抽象、
数据分析
2.结合具体实例,掌握分层抽样的样本方差 数学运算
目录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课前预习 必备知识梳理
有甲、乙两种钢筋,现从中各抽取一个样本(如表所示)检查它
们的抗拉强度(单位:kg/mm2),通过计算发现,两个样本的平均数
均为125 kg/mm2.
甲 110 120 130 125 120 125 135 125 135 125
乙 115 100 125 130 115 125 125 145 125 145
【问题】 哪种钢筋的质量较好?
知识点一 极差
1. 定义:一组数据的 称为极差.
2. 作用:一般情况下,极差大,则数据较分散,数据的波动性大;极
差小,则数据相对集中,数据的波动性小.
3. 范围:极差的取值范围是[0,+∞).
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知识点二 方差、标准差
1. 方差:设一组样本数据x1,x2,…,xn,其平均数为 ,则称s2
= 为这个样本的方差,简称样本方差.
一般地,若取值为x1,x2,…,xn的频率分别为p1,p2,…,pn,
则其方差为p1(x1- )2+p2(x2- )2+…+pn(xn- )2.
(xi- )2
3. 方差、标准差的意义:方差(标准差)刻画了数据的离散程度或波
动幅度,方差(标准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
(标准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
时,一般采用标准差;标准差(方差)的取值范围为[0,+∞),
标准差的大小不超过极差.
越大
越小
【想一想】
1. 样本方差与样本标准差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提示:区别:定义不同,单位不同.联系:样本标准差是样本方差
的算术平方根.
2. 数据x1,x2,…,xn的平均数是 ,方差为s2,数据x1,x2,…,
xn, 的方差为 ,那么s2与 的大小关系如何?
提示:因为数据x1,x2,…,xn, 比数据x1,x2,…,xn更加相
对集中,所以方差变小了,即 <s2.
知识点三 分层抽样数据的方差
1. 定义:一般地,如果总体分为k层,第j层抽取的样本为xj1,
xj2,…, ,第j层的样本量为nj,样本平均数为 ,样本方差
为 ,j=1,2,…,k.记 nj=n,那么,所有数据的样本方差
为 = (xjt- )2= nj[+( - )2] .
nj[+( - )2]
2. 计算公式:设样本容量为n,平均数为 ,其中两层的个体数量分
别为n1,n2,两层的平均数分别为 , ,方差分别为 , ,
则这个样本的方差为s2=
.
[+( - )2]+ [+(
- )2]
1. 下列数字特征不能反映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情况的是
( )
A. 极差 B. 平均数
C. 方差 D. 标准差
解析: 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极差、方差、标准差描述
数据的离散程度.故选B.
√
2. 在教学调查中,甲、乙、丙三个班的数学测试成绩与人数分布如图
①、②、③,假设三个班的平均分都是75分,s1,s2,s3分别表示
甲、乙、丙三个班数学测试成绩的标准差,则有( )
A. s3>s1>s2 B. s2>s1>s3
C. s1>s2>s3 D. s3>s2>s1
√
解析: 所给题图是成绩分布图,平均分是75分,在图①中,集
中在75分附近的数据最多,图③中从50分到100分均匀分布,所有
成绩不集中在任何一个数据附近,图②介于两者之间.由标准差的
意义可得s3>s2>s1.故选D.
3. 为了解某公司员工的身体情况,利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9名男
员工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计算得到他们体质指数的平均数为25.1,
方差为6,抽取了5名女员工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计算得到她们体
质指数的平均数为20.3,方差为3.则样本方差是 .
解析:样本平均数 = ≈23.4,方差s2=
≈10.2.
10.2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课堂互动 关键能力提升
题型一 方差、标准差的计算
【例1】 (链接教科书第253页例7)(1)某班20位女同学平均分为
甲、乙两组,她们参加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如下(单位:分):
甲组:60,90,85,75,65,70,80,90,95,80;
乙组:85,95,75,70,85,80,85,65,90,85.
分别计算两组数据的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解: 甲组: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60分,极差为95-60
=35(分),
甲组平均分为 = ×(60+90+85+75+65+70+80+90+
95+80)=79(分),
甲组方差为 = ×[(60-79)2+(90-79)2+(85-79)
2+(75-79)2+(65-79)2+(70-79)2+(80-79)2+
(90-79)2+(95-79)2+(80-79)2]=119,
甲组标准差为s甲= = ≈10.91(分).
乙组: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65分,极差为95-65=30
(分),
乙组平均分为 = ×(85+95+75+70+85+80+85+65+
90+85)=81.5(分),
乙组方差为 = ×[(85-81.5)2+(95-81.5)2+(75-
81.5)2+(70-81.5)2+(85-81.5)2+(80-81.5)2+
(85-81.5)2+(65-81.5)2+(90-81.5)2+(85-
81.5)2]=75.25,
乙组标准差为s乙= = ≈8.67(分).
(2)若k1,k2,…,k6的平均数为6,方差为3,试求2(k1-3),2
(k2-3),…,2(k6-3)的平均数与方差.
解: 因为k1,k2,…,k6的平均数为6,方差为3,则2(k1
-3),2(k2-3),…,2(k6-3)的平均数为2×(6-3)
=6,方差为22×3=12.
通性通法
1. 计算方差常用公式
(1)定义法:s2= [(x1- )2+(x2- )2+…+(xn- )
2];
(2)简化法:s2= [( + +…+ )-n ].
2. 具有线性关系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若数据x1,x2,…,xn与y1,y2,…,yn之间满足关系yi=axi+
b,且数据x1,x2,…,xn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 和s2,那么
y1,y2,…,yn的平均数为a +b,方差为a2s2,标准差为|
as|.
特别地,若yi=xi±b,则y1,y2,…,yn的平均数为 ±b,方差
为s2,标准差为s;若yi=kxi,则y1,y2,…,yn的平均数为k ,
方差为k2s2,标准差为|ks|.
【跟踪训练】
1. 如图是统计某样本数据得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样本数据的方差
为(结果保留整数)( )
A. 18 B. 19
C. 20 D. 21
√
解析: 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得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为4×
(0.02×4)+8×(0.08×4)+12×(0.09×4)+16×
(0.03×4)+20×(0.03×4)=11.52,其方差s2=(4-
11.52)2×0.08+(8-11.52)2×0.32+(12-11.52)2×0.36+
(16-11.52)2×0.12+(20-11.52)2×0.12≈20.
2. 某班40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两组学生某次考试成绩情况如下
所示:
组别 平均数 标准差
第一组 90 4
第二组 80 6
求全班这次考试成绩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解:设第一组数据为x1,x2,…,x20,第二组数据为x21,
x22,…,x40,全班平均成绩为 ,标准差为s.
根据题意,有 = =85,
42= ( + +…+ -20×902),
62= ( + +…+ -20×802),
∴ + +…+ =20×(42+62+902+802)=291 040.
∴s2= ( + +…+ -40 )
= ×(291 040-40×852)=51,∴s= .
题型二 分层抽样的方差
【例2】 (链接教科书第255页例9)甲、乙两支田径队体检结果
为:甲队体重的平均数为60 kg,方差为200,乙队体重的平均数为70
kg,方差为300,又已知甲、乙两队的队员人数之比为1∶4,那么
甲、乙两队全部队员的平均体重和方差分别是什么?
解:由题意可知 =60 kg,甲队队员在所有队员中所占权重为
= ,
=70 kg,乙队队员在所有队员中所占权重为 = ,
则甲、乙两队全部队员的平均体重为 = ×60+ ×70=68(kg),
甲、乙两队全部队员的体重的方差为s2= ×[200+(60-68)2]+
×[300+(70-68)2]=296.
通性通法
计算分层抽样的方差s2的步骤
(1)确定 , , , ;
(2)确定 ;
(3)应用公式s2= [+( - )2]+ [+( - )2],计
算s2.
【跟踪训练】
已知某省二、三、四线城市数量之比为1∶3∶6,2024年8月份调查
得知该省所有城市房产均价为1.2万元/平方米,方差为20,二、三、
四线城市的房产均价分别为2.4万元/平方米,1.6万元/平方米,0.8万
元/平方米,三、四线城市房价的方差分别为10,8,则二线城市房价
的方差为 .
119.12
解析:记该省所有城市房产均价为 ,二线城市房价的方差为s2,由
题意可知 =1.2(万元/平方米),则20= ×[s2+(2.4-
1.2)2]+ ×[10+(1.6-1.2)2]+ ×[8+(0.8-1.2)
2],解得s2=119.12,即二线城市房价的方差为119.12.
题型三 方差、标准差的应用
【例3】 甲、乙两名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打靶10次,每次命中的
环数分别为:
甲:8,6,7,8,6,5,9,10,4,7;
乙:6,7,7,8,6,7,8,7,9,5.
(1)分别计算以上两组数据的平均数;
解: = ×(8+6+7+8+6+5+9+10+4+7)
=7,
= ×(6+7+7+8+6+7+8+7+9+5)=7.
(2)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解: 由方差公式s2= [(x1- )2+(x2- )2+…+
(xn- )2],得 =3, =1.2.
故s甲≈1.7,s乙≈1.1.
(3)根据计算结果,估计两名运动员的射击情况.若要从这两人中选
一人参加射击比赛,选谁去合适?
解: = ,说明甲、乙两运动员的平均水平相当.
又 > ,说明甲运动员射击情况波动大.
因此,乙运动员比甲运动员射击情况稳定.从成绩的稳定性考
虑,应选择乙参加比赛.
通性通法
数据分析要点
(1)平均数反映的是样本的平均水平,方差和标准差则反映了样本
的波动、离散程度.对于形如“谁发挥更好”“谁更优秀”的题
目,除比较数据的平均数外,还应该比较方差或标准差的大
小,以作出更为公正、合理的判断;
(2)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不同的标准没有对和错的问题,也不存在
唯一解的问题,而是根据需要来选择“好”的决策,至于决策
的好坏,是根据提出的标准而定的.
【跟踪训练】
某工厂甲、乙两名工人参加操作技能培训.现分别从他们在培训期
间参加的若干次测试成绩中随机抽取8次,数据如下(单位:分):
甲 95 82 88 81 93 79 84 78
乙 83 75 80 80 90 85 92 95
(1)请你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
解: = ×(95+82+88+81+93+79+84+78)=85
(分),
= ×(83+75+80+80+90+85+92+95)=85(分).
甲、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为83分、84分.
(2)现要从中选派一人参加操作技能比赛,从统计学的角度考虑,
你认为选派哪名工人参加合适?请说明理由.
解: 由(1)知 = =85分,则
= ×[(95-85)2+(82-85)2+…+(78-85)2]=
35.5,
= ×[(83-85)2+(75-85)2+…+(95-85)2]=
41.
①从平均数看,甲、乙均为85分,平均水平相同;
②从中位数看,乙的中位数大于甲,乙的成绩好于甲;
③从方差来看,因为 = , < ,所以甲的成绩较
稳定;
④从数据特点看,获得85分以上(含85分)的次数,甲有3
次,而乙有4次,故乙的成绩好些;
⑤从数据的变化趋势看,乙后几次的成绩均高于甲,且呈上
升趋势,因此乙更具潜力.
综上分析可知,甲的成绩虽然比乙稳定,但从中位数、获得
好成绩的次数及发展势头等方面分析,乙具有明显优势,所
以应派乙参赛更有望取得好成绩.
1. 某高一学生在连续五次月考中的数学成绩(单位:分)为90,90,
93,94,93,则该学生在这五次月考中数学成绩数据的平均数和方
差分别为( )
A. 92,2.8 B. 92,2
C. 93,2 D. 93,2.8
√
解析: 该学生在这五次月考中数学成绩数据的平均数为 =
×(90+90+93+94+93)=92,方差为s2= ×[(90-92)2+
(90-92)2+(93-92)2+(94-92)2+(93-92)2]=2.8.故
选A.
2. (多选)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录入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录入
汉字的个数经统计计算后填入下表:
班级 参加人数 中位数 方差 平均数
甲 55 149 191 135
乙 55 151 110 135
某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班学生成绩的平均数相同
B. 甲班的成绩波动比乙班的成绩波动大
C. 乙班优秀的人数多于甲班优秀的人数(每分钟输入汉字数≥150为优秀)
D. 甲班成绩的众数小于乙班成绩的众数
√
√
√
解析: 甲、乙两班学生成绩的平均数都是135,故两班成绩
的平均数相同,故A正确; =191>110= ,所以甲班成绩不
如乙班稳定,即甲班的成绩波动较大,故B正确;甲、乙两班人数
相同,但甲班的中位数为149,乙班的中位数为151,从而易知乙班
每分钟输入汉字数不少于150个的人数要多于甲班,故C正确;由
题表看不出两班学生成绩的众数,故D错误.故选A、B、C.
解析:由平均数为5,得a=5×5-(2+3+7+8)=5,则s2=
×[(-3)2+(-2)2+22+32+02]= ,s= = .
4. 某学校统计教师职称及年龄,中级职称教师的人数为50人,其平均
年龄为38岁,方差是2,高级职称的教师3人58岁,5人40岁,2人38
岁,求该校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教师年龄的平均数和方差.
解:由已知条件可知高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为 =
=45(岁),
年龄的方差为 = ×[3×(58-45)2+5×(40-45)2+
2×(38-45)2]=73,
所以该校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为 = ×38+
×45≈39.2(岁),
该校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教师年龄的方差是
s2= ×[2+(38-39.2)2]+ ×[73+(45-39.2)2]=
20.64.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课后巩固 核心素养落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甲、乙两名同学参加了一次篮球比赛的全部7场比赛,平均每场得
分都是16分,标准差分别为3.5和4.62,则甲、乙两名同学在这次
篮球比赛中,发挥更稳定的是( )
A. 甲 B. 乙
C. 甲、乙相同 D. 不能确定
解析: 因为甲、乙平均每场得分相同,都是16分,而甲的标准
差3.5小于乙的标准差4.62,即甲每场比赛的得分波动较乙的小,
甲发挥更稳定.故选A.
√
2. (2024·连云港月考)有一农场在同一块稻田中种植一种水稻,连
续8年的亩产量(单位:kg)如下:450,430,460,440,450,
440,470,460,则其方差为( )
A. 120 B. 80
C. 15 D. 150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因为连续8年的亩产量的平均数为 ×(450+430+460
+440+450+440+470+460)=450,所以其方差为 ×[(450-
450)2+(430-450)2+(460-450)2+(440-450)2+(450
-450)2+(440-450)2+(470-450)2+(460-450)2]=
15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已知样本容量为9的四组数据,它们的平均数都是5,条形统计图如
图所示,则标准差最大的是(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选项A中,样本数据都为5,数据没有波动幅度;选
项B中,样本数据为4,4,4,5,5,5,6,6,6;选项C中,
样本数据为3,3,4,4,5,6,6,7,7;选项D中,样本数据
为2,2,2,2,5,8,8,8,8,故标准差最大的是D. 也可由
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大小反映标准差,从题图中可以看出D
中的数据波动最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已知一个样本容量为7的样本的平均数为5,方差为2,现样本加入
新数据4,5,6,此时样本容量为10,若此时平均数为 ,方差为
s2,则(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设这10个数据分别为:x1,x2,…,x7,x8=4,x9=
5,x10=6,根据题意 =5 x1+x2+…+x7=35,
=2 (x1-5)2+(x2-
5)2+…+(x7-5)2=14,所以 = =
=5,
s2=
= =1.6.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多选)(2024·无锡月考)一组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
6,方差为1,则关于新数据2x1-3,2x2-3,…,2xn-3,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为6
B. 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为9
C. 这组新数据的方差为1
D. 这组新数据的方差为4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题意得:x1+x2+…+xn=6n,(x1-6)2+(x2
-6)2+…+(xn-6)2=n,则
=
=9,
=
=4,所以这组新数据的平
均数为9,方差为4.故选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多选)已知甲、乙两名同学在高三的6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统计
如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甲成绩的极差小于乙成绩的极差
D. 甲成绩比乙成绩稳定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对于A,由折线图可知,甲同学的平均成绩高于乙同
学的平均成绩,A正确;对于B,由折线图可知,甲同学的成绩较
乙同学的成绩更稳定,所以 < ,B错误;对于C,由折线图可
知,甲成绩的极差小于乙成绩的极差,C正确;对于D,甲成绩比
乙成绩稳定,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某班成立了A,B两个数学兴趣小组,A组10人,B组30人,经过
一周的补习后进行了一次测试,在该测试中,A组的平均成绩为
130分,方差为115,B组的平均成绩为110分,方差为215.则在这
次测试中全班学生方差为 .
解析:依题意 =130, =115, =110, =215,∴ =
×130+ ×110=115(分),∴全班学生成绩的方差为
s2= [+( - )2]+ [+( - )2]= ×
(115+225)+ ×(215+25)=85+180=265.
26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由条形图知2与8的个数相等,且多于5的个数,于是这10个
数分别为2,2,2,2,5,5,8,8,8,8.
∵ =5,∴s2= ×[(2-5)2+(2-5)2+(2-5)2+(2-
5)2+(5-5)2+(5-5)2+(8-5)2+(8-5)2+(8-5)2
+(8-5)2]= ×8×9= ,∴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某医院急救中心随机抽取20位病人等待急诊的时间(单位:分)记
录如下表:
等待时间 [0,5) [5,10) [10,15) [15,20) [20,25]
频数 4 8 5 2 1
用上述分组资料计算出病人平均等待时间的估计值 = ,
病人等待时间方差的估计值s2= .
9.5
28.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 ×(2.5×4+7.5×8+12.5×5+17.5×2+
22.5×1)=9.5,s2= ×[(2.5-9.5)2×4+(7.5-9.5)
2×8+(12.5-9.5)2×5+(17.5-9.5)2×2+(22.5-9.5)
2×1]=28.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某教育集团为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每年年底都随机邀请8名
学生家长代表对集团内甲、乙两所学校进行人民满意度的民主测
评(满意度最高分120分,最低分0分,分数越高说明人民满意度
越高,分数越低说明人民满意度越低).去年测评的数据如下:
甲校:96,112,97,108,100,103,86,98;
乙校:108,101,94,105,96,93,97,10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分别计算甲、乙两所学校去年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平均
数、中位数;
解: 甲学校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平均数为 = ×
(96+112+97+108+100+103+86+98)=100,
中位数为 =99,
乙学校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平均数为 = ×(108+
101+94+105+96+93+97+106)=100,
中位数为 =9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分别计算甲、乙两所学校去年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方差;
解: 甲学校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方差为 =
×[(96-100)2+(112-100)2+…+(98-100)2]=
55.25,
乙学校人民满意度测评数据的方差为 = ×[(108-
100)2+(101-100)2+…+(106-100)2]=29.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甲、乙哪所学校人民满意度比较好?
解: 由(1)(2)可知甲、乙两学校人民满意度测
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中位数相同,而乙学校人民满意
度测评数据的方差小于甲学校的方差,故乙学校人民满
意度比较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各掷骰子5次,分别记录每次骰子出现的
点数,四名同学各自的五次点数统计结果如下:
甲:平均数为3,中位数为2;乙:中位数为3,众数为2;
丙:中位数为3,极差为4;丁:平均数为2,方差为2.4.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判断一定没出现6点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若甲5次出现的点数为:1,1,2,5,6,显然平均数
为3,中位数为2,会出现6点;若乙5次出现的点数为:2,2,3,
5,6,显然中位数为3,众数为2,会出现6点;若丙5次出现的点
数为:2,2,3,5,6,显然中位数为3,极差为4,会出现6点;
丁的平均数为2,方差为2.4,当有6点时, =3.2>2.4,
显然不可能,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在某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后,各班级都有外出学习艺体的同
学回归校园学习文化课.假设某位回归校园的同学的“一诊”数学
成绩刚好是班级平均分,则对该班级的数学成绩,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 平均分变大,方差不变
B. 平均分变小,方差不变
C. 平均分不变,方差变大
D. 平均分不变,方差变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设该班原有n位同学,数学成绩记为a1,a2,a3,…,
an,原平均分 = ,原方差 =
,该同学回归校园后新
平均分 = = = ,即平均分不
变.该同学回归校园后新方差 =
= = <
,即方差变小.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2024·广州月考)若一组10个数据a1,a2,…,a10的平均数为
3,方差为6,则 + +…+ = .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1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 = ai=3,方差
为s2= (ai- )2= ( -10 )= ( -
90)=6,解得 + +…+ = =150.
15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住户编号 1 2 3 4 5 6
A小区(分钟) 220 180 210 220 200 230
B小区(分钟) 200 190 240 230 220 210
14. 某市环卫局在A、B两个小区分别随机抽取6户,进行生活垃圾分
类调研工作,依据住户情况对近一周(7天)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占
用的时间统计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分别计算A、B两个小区每周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所用时间的
平均数和方差;
解: = ×(220+180+210+220+200+230)=
210(分钟),
= ×(200+190+240+230+220+210)=215(分
钟),
= ×[(220-210)2+(180-210)2+(210-210)2
+(220-210)2+(200-210)2+(230-210)2]= ,
= ×[(200-215)2+(190-215)2+(240-215)2+(230-215)2+(220-215)2+(210-215)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假设A小区有1 000户,为更好地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市环
卫局与A小区物业及住户协商,初步实施下列方案:
方案一:号召住户生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为了利国利
民,每200位住户至少需要一名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纠错,
每位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按照3 000元(按照28天计算标准)
计算;
方案二:为了方便住户,住户只需要将垃圾堆放在垃圾点,
物业让专职人员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一位专职人员对生活垃
圾分类的效果相当于4位普通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效果,
每位专职人员(每天工作8小时)的月工资按照4 000元(按
照28天计算标准)计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①若选择方案一,则每位住户每个月至少需要承担的生活垃
圾分类费是多少?
②若选择方案二,则每位住户每个月至少需要承担的生活垃
圾分类费是多少?
③试分析哪个方案的惠民力度大,更值得推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 ①A小区一个月至少需要1 000÷200=5(位)工
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纠错,其费用是5×3 000=15 000
(元),
每位住户每个月至少需要承担的生活垃圾分类费为 =
15(元).
②由(1)知,A小区平均每位住户每周需要210分钟进行生
活垃圾分类,
则A小区全部住户一个月平均需要210×4×1 000=840 000
(分钟)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则A小区一个月至少需要专职人员 ≈16(位),
则每位住户每个月至少需要承担的生活垃圾分类费为
=64(元).
③按照每位住户每个月需要承担的生活垃圾分类费来说,选
择方案一惠民力度大,但需要住户平时做好生活垃圾分类事
项;对于高档小区的居民,可以选择方案二,这只是方便个
别高收入住户.
综上,方案一的惠民力度大,更值得推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