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3课时
教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时对应的核心要求为: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征(长江、黄河、珠江等)。 结合实例,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农业、交通、城市分布等)。 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差异及其成因。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核心内容,承接前两节“地形与地势”“气候”的知识,为后续学习“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奠定基础。河流是自然环境的“纽带”,其分布与特征深刻影响农业、工业、人口分布等人文要素,是理解人地关系的关键载体。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气候类型图、河流分布图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案例驱动:通过典型河流(长江、黄河)的深入分析,渗透地理综合思维。 人地观念:强调河流开发与治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三峡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素养目标 外流河与内流河:通过地图对比内外流区的分布,归纳外流河(如长江、黄河)与内流河(如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差异。 主要河流分布:以长江、黄河为重点,结合地形图与气候图,分析其流经省区、地形区及气候区。 河流与人类活动:通过案例(如黄河下游“地上河”、长江航运价值)说明河流对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差异。 难点:河流特征与气候、地形的关联性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综合影响。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情境设计: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展示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图片。 提问: 这些景观与哪种自然要素密切相关? 你能说出图片中河流的名称吗?它们分布在中国哪些地区? 设计意图: 通过视听刺激激发兴趣,建立河流与自然环境、人类文化的情感联系。 引导学生关注河流的分布差异,自然过渡到新课主题。
新课讲解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 活动1:读图识河 展示《中国河流分布图》,要求学生标出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等河流。 小组合作:根据河流最终注入海域或消失地,区分外流河(流入海洋)与内流河(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 活动2:内外流区对比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归纳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图表分析:提供中国内外流区面积与水量占比数据,讨论“为什么外流区面积小但水量大?” 答案:外流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沛;内流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填图训练,强化空间认知能力。 结合气候知识,渗透地理要素的关联性,突破“水文特征成因”难点。 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活动3:长江与黄河的“对话” 角色扮演: 学生A(长江):“我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航运价值高。” 学生B(黄河):“我含沙量大,下游形成‘地上河’,冬季有凌汛。” 问题链: 长江为什么流量大?黄河为什么含沙量高? 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图》,分析两条河流汛期长短的差异。 观看“黄河凌汛”视频,解释其形成条件(低纬流向高纬、冬季结冰)。 活动4: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案例分析:以塔里木河为例,结合塔里木盆地地形与气候图,分析其水源补给(高山冰雪融水)、汛期(夏季)及断流原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差异。 联系气候、地形要素,培养综合思维,落实课标“说明成因”的要求。 河流与人类活动(8分钟) 活动5:河流的“功”与“过” 小组讨论: 功:提供水源(农业灌溉)、水能资源(三峡水电站)、航运(长江“黄金水道”)、文化象征(黄河文明)。 过:洪涝灾害(长江1998年洪水)、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地荒漠化(塔里木河流域)。 案例深化:展示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图,讨论“如何实现河流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设计意图: 通过辩证分析,树立人地协调观,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堂小结 知识树构建:以“河流”为主干,梳理分布、特征、影响三大分支,强化知识结构化。 情感升华:引用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呼吁保护河流资源。 巩固练习 选择题: 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的是( )
A. 长江 B. 黄河 C. 塔里木河 D. 珠江 读图题: 结合《中国地形图》,分析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地势落差大、水量充沛)。 探究题: 假如你是塔里木盆地的水利工程师,如何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练习,检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探究题联系职业情境,培养地理实践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