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中国的自然灾害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1课时
教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时对应的核心要求为: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
教材分析 本课时承接前文“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为后续学习“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交互作用的典型表现,具有综合性和现实性。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创设灾害情境。 问题导学法:以问题链驱动学生思考。 小组合作法:通过讨论深化对防灾措施的理解。
素养目标 能列举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描述其分布特点。 能结合地图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如季风气候与洪涝灾害的关系)。 通过读图、案例分析,培养空间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合作探究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防灾减灾措施的实践意义。 难点:理解自然灾害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灾建议。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1.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播放2021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视频片段。 问题引导: “视频中出现了哪些灾害现象?” “这些灾害在中国其他地区是否常见?”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案例激发兴趣,引出课题,渗透“地理与生活”理念。
新课讲解 新课讲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活动1:概念辨析 展示图片(地震、干旱、森林火灾、交通事故),学生分类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自然灾害需满足“自然变异”和“人类社会危害”双重属性。 活动2:分类填空 完成教材P42表格,归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明确概念,培养批判性思维。 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 任务1:气象灾害分布(台风、干旱、洪涝、寒潮) 读图分析: 分组观察“中国台风路径图”“中国干旱灾害分布图”等,标注高发区。 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图,分析成因(如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旱涝灾害)。 案例延伸: 台风“利奇马”(2019)对浙江的影响,讨论防御措施(如预警系统、建筑加固)。 任务2:地质灾害分布(地震、滑坡、泥石流) 实验模拟: 用沙盘演示坡地稳定性,观察降水对滑坡、泥石流的影响。 地图对比: 叠加“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与“板块构造图”,发现地震多位于板块交界处。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与地图叠加,直观理解灾害成因,突破难点。 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灾措施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扮演“政府官员”“气象专家”“居民”,讨论汶川地震后的应急响应。 教师总结:防灾措施需兼顾“灾前预警”“灾中救援”“灾后重建”。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增强代入感,理解防灾体系的多维度性。 3.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课知识框架(自然灾害类型→分布→成因→防灾)。 情感升华: 引用诗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结构,渗透人地协调观。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