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 第1课时
教材版本 湘教版 适用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一、课标要求和分析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的特征。
二、素养目标和要求
1.阅读中国山脉分布图,了解山脉的走向和分类,简要归纳我国山脉的特征,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区域认知】 2.运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简图,以小组合作读图、填图的方式,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空间分布,理解我国山脉特征,增强对中国的了解,滋养乡土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区域认知】 3.参考图文资料,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我国山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育辩证思考问题的方式,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三、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本节课授课内容涉及湘教版初中地理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讲中国的地形的第一课时,学习中国的主要山脉,让学生了解山脉是中国地形的骨架,旨在培育学生关于中国地形的空间观念,感知中国地形的特征,为地形的第二课时中国的地形做准备。
四、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学习中国的地形知识,但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世界的地形地势等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积累了一些学习地形地势的方法。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内的专业地图,采取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地理空间观念并滋养乡土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重点) 探讨山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地理问题。(难点)
六、课堂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应目标
导入新课 环节一、桥在贵州——“世界桥梁博物馆”【了解】
展示:贵州“北盘江大桥”的视频。 问:通过观看这段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欣赏我国大好江山,说说观后感。 从视频出发,以桥梁为情景,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山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过渡: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贵州被称为世界桥梁博物馆。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贵州有这么多的桥梁?
新课讲授 环节二、桥在山上——认识中国主要的山脉【区域认知】
1、根据贵州乌蒙山,让学生学习山脉的走向。 注意观察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 领略我国江山的大好风光,初步感受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2.【课堂挑战1】 准备工作:分发中国地形图空白图,每人一份。 操作要求:按照老师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在空白地图中标出相应走向的山脉。 在巡视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在盖章中,体现要求:位置和名称正确。学生完成后,回答问题和作品展示。 1.小组合作,完成空白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的填图。 2.积极填图,培养合作意识。 1.学会在课本地图中提取信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锻炼了思维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反应速度。 2.在填图过程中,为达到快、准、正确、版面美观等要求,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彼此会互相分工合作,共享知识成果。
3.【课堂挑战2】 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并布置小组任务:找出山脉所属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南岭。 3.学生结合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完成【挑战2】:找出山脉所属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小结1 【考点1】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特征:山脉纵横交织
过渡:不仅如此,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山,说到知名山脉,我们贵州也少不了,作为贵州人的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你熟知的山脉呢?有一座山的名字,你肯定听过,甚至唱过,那就是乌蒙山。
新课讲授 环节三:桥的影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思维】
根据资料卡。小组讨论,分析在乌蒙山上的北盘江大桥开通后对于云贵两地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指导学生答题规范和总结做题的方法。 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图文资料,小组探究,得出成果,组员分享。 1.应对综合题,培养学生审题、提取有效信息、提炼中心思想、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鼓励学生勇于尝试。
小结2 【考点2】交通(桥)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考点3】归纳总结综合题做题指导方法: (1).分析题目(圈画关键词) (2).提取有效信息(提炼中心思想) (3).关键词答题(针对性考点)
过渡:贵州作为一个拥有独特自然环境的省份,其知名旅游景点众多,老师作为第一次来到贵州,邀请同学们制作一个旅游方案。
新课讲授 环节四:以桥为例——我为家乡代言【学以致用】
学生身份设计:老师邀请同学们作为旅游策划师,宣传家乡的万水千山,请同学们在明信片纸上写一写有哪些热门景点,介绍自己的家乡,为家乡代言。 在明信片上面,写出自己知道的贵州的旅游景点,为家乡代言宣传。完成后,进行展示。 学以致用,适当补充课外知识,提高知识储备,滋养乡土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课堂总结(同板书)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