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水资源-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教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时对应以下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工程措施及其意义。 树立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核心内容,承接上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后续学习“海洋资源”和“农业、工业分布”奠定基础。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其分布与利用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
教学方法 时空分布不均:通过“中国径流带分布图”和“南水北调工程路线图”,说明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和时间分布的“夏秋多、冬春少”特点。 合理利用与保护:从“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案例分析其意义。 活动设计:通过“调查家乡水资源问题”“设计节水标志”等活动,强化实践应用。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从空间视角认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差异。 综合思维:分析水资源问题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人地协调观: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必要性,形成节约资源的价值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案。
教学重、难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与影响。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 活动设计:播放视频《干涸的华北平原》+展示“北京地下水水位下降”新闻。 问题链: 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水资源问题? 为什么华北地区缺水严重?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案例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水资源分布不均”主题。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感性认识。
新课讲解 (二)新课讲授 环节1:时空分布不均——从地图中找规律
活动1:空间分布特点 任务:分组观察“中国径流带分布图”,标注四类径流带(缺水、少水、平水、多水)的分布区域。 提问: 缺水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 对比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径流量差异。 总结:空间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降水分布一致。 活动2:时间分布特点 数据对比:展示“北京某水库年径流量变化图”,分析夏秋与冬春径流量的差异。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农民”“水电站管理员”,讨论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对生产的影响。 总结: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易引发旱涝灾害。 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数据分析培养地理实践力。 角色扮演活动深化对“水资源时间变化影响生产”的理解。 环节2:合理利用与保护——从问题到对策 活动3:兴建水库的利与弊 案例分析:展示“三峡水库防洪与发电”视频,讨论水库的功能。 辩论活动: 正方:水库建设利大于弊。 反方:水库建设弊大于利。 教师引导:总结水库的调节作用及生态影响(如移民、生物多样性减少)。 活动4: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 任务:结合“南水北调路线图”,分组完成: 标注东、中、西三条线路的调水路径。 分析各线路的优缺点(水源地、受水区、工程量)。 角色体验:学生扮演“受水区居民”“沿线农民”,讨论工程对生活的影响。 总结:南水北调缓解了北方缺水问题,但需注意生态保护与移民安置。 活动5: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小组讨论:设计“校园节水方案”(如雨水收集、一水多用)。 创意展示:各组用思维导图或海报展示方案,评选“最佳节水创意奖”。 设计意图: 通过辩论、角色体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换位思考能力。 实践任务将地理知识转化为行动,落实人地协调观。 环节3:总结升华——人水和谐之路 活动6:思维导图构建 学生共同完成本课思维导图,梳理“分布特点→问题→对策”的逻辑链。 情感升华:播放公益广告《每天节约一升水》,呼吁学生践行节水行动。 设计意图: 通过思维导图强化知识结构化。 公益广告引发情感共鸣,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三)课堂练习与作业 课堂练习: 选择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 )
A. 夏秋多,冬春少 B. 南丰北缺
C.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D. 季节变化大 综合题: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受水区的影响(从经济、生态、社会角度)。 分层作业: 基础题:绘制“中国水资源分布简图”,标注主要调水工程。 拓展题:调查家庭用水情况,撰写《节水倡议书》。 设计意图: 课堂练习即时反馈学习效果,巩固重点知识。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促进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