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3章 第四节 中国的海洋资源 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3章 第四节 中国的海洋资源 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7 12:4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中国的海洋资源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教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时需落实以下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资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时承接前文对土地、水、森林等陆地资源的分析,转向海洋资源这一新兴领域。教材以“海洋大国”为背景,强调海洋资源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呼应“海洋强国”建设目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情境主线,串联各环节。 案例分析法:通过舟山渔场、南海油气开发等案例,深化知识理解。 小组合作法: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协作与表达能力。
素养目标 通过地图分析,说出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资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活动,理解海洋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分布;海洋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难点:理解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环节一:情境导入——海洋:未来的“蓝色粮仓” 活动设计: 播放视频《中国海洋经济报告》片段,展示海洋渔业、油气开发、海上风电等场景。 提问引导:“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中国如何开发海洋资源?”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视频激发兴趣,建立海洋资源与国家发展的关联。 以问题驱动思考,明确本课学习方向。
新课讲解 环节二:新知探究——中国海洋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任务1:海洋资源“大搜查”(小组合作) 活动设计: 分发“中国海洋资源分布图”和任务卡,要求小组标注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并圈画主要资源类型。 教师巡视指导,补充典型案例: 生物资源:舟山渔场(最大渔场,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为主)。 矿产资源:南海油气田(“可燃冰”开发前景)。 化学资源:长芦盐场(渤海沿岸,地形平坦、日照充足)。 空间资源:上海港(长江入海口,经济腹地广阔)。 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训练,培养空间认知能力。 结合具体案例,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认知。 任务2:资源分布“找规律”(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提问引导:“为什么舟山渔场鱼类丰富?长芦盐场为何选址渤海沿岸?” 学生结合教材3文本和地图,总结分布规律: 渔业资源:寒暖流交汇(舟山)、河流注入(营养盐丰富)。 盐场资源:沿海滩涂广阔、蒸发量大(北方优于南方)。 教师补充:南海“蓝色经济区”战略,强调资源分布与政策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等多角度分析分布成因。 渗透“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 环节三:深度学习——海洋资源开发的利与弊 活动1:案例分析——舟山渔场的兴衰 活动设计: 展示材料: 20世纪80年代:舟山渔场年捕捞量超120万吨,占全国10%。 2020年:因过度捕捞,传统经济鱼类产量下降80%,渔民转产转业。 提问引导:“舟山渔场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问题: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对策:休渔制度、人工鱼礁建设、发展深海养殖。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数据,直观呈现资源开发的双刃剑效应。 培养辩证思维,理解“保护性开发”的必要性。 活动2:辩论——是否应扩大近海养殖规模?(小组合作) 活动设计: 分组角色扮演:渔民、环保人士、政府官员、科学家。 辩论规则:每组2分钟陈述观点,1分钟反驳对方论点。 教师点评,归纳共识: 支持:增加就业、保障粮食安全。 反对:污染水质、破坏栖息地。 平衡点:推广生态养殖、加强监管。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培养共情能力。 在辩论中深化对“人地协调”的理解。 环节四:总结升华——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 活动设计: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知识框架(资源类型→分布→开发→保护)。 教师总结: 成就: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第五大油气生产国。 挑战:资源枯竭、污染加剧、国际争端。 行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布置实践作业: 基础题:绘制中国海洋资源分布简图。 拓展题:调研本地海洋资源开发案例,撰写保护建议书。 设计意图: 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强化逻辑关联。 实践作业连接课堂与生活,培养地理实践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