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中国的海洋资源-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教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时对应以下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增强海洋权益观念。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节第二课时,承接第一课时“海洋资源概况”,聚焦海洋资源的具体类型、开发利用与保护。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系统介绍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开发成就,同时强调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呼应“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要求。
教学方法 案例驱动:通过典型案例(舟山渔场衰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图表辅助:利用分布图、统计图直观呈现资源特征。 活动设计:设置“讨论”“探究”环节,培养地理实践力。
素养目标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能源资源)及其分布。 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教学重、难点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能源资源)及其分布。 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环节一:情境导入——守护蓝色家园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展示海洋生物、油气平台、海盐田等画面,提问: “视频中展示了哪些海洋资源?这些资源对国家发展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并回答,初步感知海洋资源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视频激发兴趣,引出课题,明确学习方向。
新课讲解 环节二:新课讲授——海洋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活动1:自主阅读,梳理资源类型
教师活动:分发“海洋资源类型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资源类型典型代表分布海域生物资源舟山渔场东海矿产资源南海油气田南海化学资源长芦盐场渤海湾能源资源浙江江厦潮汐电站杭州湾
学生活动:
独立完成表格,同桌互查。 设计意图:
通过表格梳理知识,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活动2:地图分析,探究分布规律
教师活动:
展示“中国海洋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 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的纬度差异。 长芦盐场与台湾布袋盐场的区位差异(气候、地形)。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并回答: 渔场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大陆架海域。 盐场需平坦地形、干燥气候(长芦盐场位于北方,雨季短)。 设计意图:
利用地图培养空间分析能力,理解自然条件对资源分布的影响。 环节三:案例分析——开发与保护中的挑战 活动3:舟山渔场的兴衰——过度开发的教训
教师活动:
呈现材料: 20世纪80年代舟山渔场年捕捞量超200万吨。 2020年捕捞量不足50万吨,部分鱼类濒临灭绝。
提问:
“舟山渔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恢复生机?”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提出措施: 实行休渔制度(如北纬35度以北休渔期4.5个月)。 控制捕捞强度,发展深海养殖。 治理海洋污染(如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放)。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案例理解过度开发的危害,培养辩证思维。 活动4:南海油气开发——权益与生态的平衡
教师活动:
展示南海油气平台图片,播放新闻片段《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提问:
“南海油气开发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 学生活动:
结合教材P62“阅读材料”,回答: 挑战:国际争端、技术瓶颈、生态风险(如漏油污染)。 措施:加强国际合作、研发清洁技术、建立海洋保护区。 设计意图:
联系时事热点,增强海洋权益意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 环节四:总结提升——行动起来,保护海洋 活动5:角色扮演——制定海洋保护公约
教师活动:
布置任务:
“假设你是渔民、环保志愿者或政府官员,从不同角度提出保护海洋资源的建议。” 学生活动:
分组角色扮演,撰写公约条款,例如: 渔民:遵守休渔期,使用环保渔具。 志愿者:组织海滩清洁,宣传节约用盐。 政府官员:划定禁渔区,严惩非法捕捞。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深化对保护措施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活动6: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活动:
总结本课重点,强调“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理念。
布置作业: 绘制“中国海洋资源分布简图”。 撰写倡议书《从我做起,守护海洋》。 设计意图:
巩固知识,通过实践作业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