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中国的工业-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教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时需落实以下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中国工业基地的分布与自然资源、交通、市场等因素的关系。 认识中国工业发展的成就与挑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 本课时聚焦中国工业的分布与布局规律。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教材通过“工业的分布”和“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两部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与战略转型。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中国工业博览会”为情境,串联四大工业基地的展示任务。 地图分析法:利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工业基地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与归纳。 案例探究法:以“雄安新区规划”为案例,分析工业布局的优化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完成工业基地区位条件分析报告。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理解区域差异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分析工业分布与资源、交通、市场等要素的关联性。 人地协调观:认识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地图判读,提升地理信息提取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及区位条件分析;工业分布与自然、经济要素的关系。 难点:理解工业布局的综合性与动态性;结合实例分析工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环节1:情境导入——中国工业博览会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中国工业发展成就》,展示高铁、5G技术、航天工程等成果。 提问:“这些成就背后,中国的工业布局有何特点?哪些地区是工业发展的核心?”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并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视频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新课讲解 环节2:新知探究——工业基地的分布与区位条件
任务1:地图定位——四大工业基地在哪里? 教师活动:
展示《中国工业基地分布图》,指导学生标注辽中南、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的位置。
提问:“这些工业基地的分布有何共同特征?” 学生活动:
在地图上标注并观察,归纳“沿海分布”的规律。 设计意图:
培养地图判读能力,初步感知工业分布的空间特征。 任务2:案例分析——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教师活动:
分组发放四大工业基地的资料卡(含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信息)。
布置任务:“每组分析一个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并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派代表展示分析结果(如辽中南基地: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重工业为主)。 设计意图: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综合思维,理解工业布局的多因素影响。 任务3:对比归纳——工业分布的总体特征 教师活动:
展示《中国工业密度分布图》,引导学生对比东西部差异。
提问:“为什么东部工业更密集?西部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学生活动:
观察地图并讨论,得出“东部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市场广阔;西部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的结论。 设计意图:
深化区域认知,渗透人地协调观,关注区域协调发展。 环节3:深化拓展——工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案例探究:雄安新区——未来工业布局的新方向 教师活动:
展示雄安新区规划图,介绍其定位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提问:“雄安新区的规划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学生活动: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讨论,得出“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创新驱动发展”等对策。 设计意图:
联系时事热点,培养批判性思维,树立绿色发展观念。 环节4:总结提升——工业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工业分布→区位条件→挑战对策)。
总结:“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需因地制宜、绿色发展。” 学生活动:
完成思维导图并分享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
梳理知识结构,强化核心素养,实现知识迁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