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4章 第三节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4章 第三节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7 12:5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教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本课时对应的核心要求为: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分布特点及重要性。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材分析 本节承接农业、工业内容,突出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的纽带作用。教材通过“分布格局—运输方式—选择原则”的逻辑链,构建知识框架,为后续学习区域联系与全球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 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强调交通运输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真实情境任务,渗透“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培养。
素养目标 说出交通运输业的概念及重要性。 对比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归纳选择原则。 运用地图描述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分布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分布特征。 难点:理解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环节一:情境导入——春运归途 活动设计: 播放2024年春运短视频,展示高铁、飞机、长途客车等场景。 提问:“为什么春运被称为‘人类最大规模的迁徙’?交通运输业如何支撑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 以真实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建立地理知识与日常经验的联系,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新课讲解 环节二:新知探究一——交通运输业的“血脉”作用 概念澄清: 展示快递运输、粮食调运等图片,引导学生归纳交通运输业的定义。 板书:交通运输业——客货空间位移的“纽带”。 地位分析: 案例1:对比青藏铁路通车前后西藏经济发展数据(如旅游收入、特产外销)。 案例2:分析“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对长三角能源结构的改善。 小组讨论:交通运输业如何影响农业、工业布局?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案例,直观呈现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拉动作用,培养“人地协调观”。 环节三:新知探究二——运输方式的“优选”策略 方式对比: 表格填空:分发五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的运量、运速、运费、灵活性等特征卡片,学生分组完成对比表。 角色扮演: 任务1:运输1万吨小麦从郑州到上海(选铁路或水运)。 任务2: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往武汉(选航空)。 任务3:天然气从新疆输送到广州(选管道)。 归纳原则: 板书: 贵重/急需→航空 大宗笨重/长途→水运/铁路 短途/鲜活→公路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操作与角色代入,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决策能力,突破“选择原则”难点。 ◆ 环节四:新知探究三——交通网络的“空间”密码 分布特征: GIS地图演示:叠加中国人口密度图与铁路干线图,观察交通线与人口、城市的关系。 学生活动: 在空白中国地图上标注“五纵三横”铁路干线(京哈—京广、京沪、京九、太焦—焦柳、宝成—成昆;滨洲—滨绥、陇海—兰新、沪昆)。 圈出长江沿岸主要港口(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成因分析: 问题链: 为什么青藏地区铁路线稀疏? 为什么沿海地区形成“港口群”? 板书: 东部密集:地形平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西部稀疏:地形复杂、人口稀少、资金技术有限。 设计意图: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空间感知,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分析自然与人文因素对交通布局的影响,落实“区域认知”素养。 环节五:实践应用——设计“一带一路”物流方案 任务情境:
某企业需将500吨电子产品从西安运往鹿特丹,要求选择最佳运输路线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结合中欧班列路线图与运输方式特点制定方案。 展示汇报,其他组质疑补充。 设计意图:
以“一带一路”热点为背景,整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思维与国际视野。 ◆ 环节六:总结提升 思维导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知识框架(重要性→方式选择→网络分布)。 情感升华:
引用“要想富,先修路”谚语,强调交通建设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呼吁学生关注家乡交通发展。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