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中国的农业-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教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湘教版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时对应以下要求: 内容要求: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课时为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承接第一课时“农业概述”,聚焦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与因地制宜发展原则。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技术、政策)两个维度,理解农业分布的规律性。
教学方法 案例驱动:选用典型农业模式(如东北平原的商品粮基地、新疆的绿洲农业)增强直观性。 活动设计:通过“分析家乡农业结构”“模拟农业规划”等活动,培养实践与探究能力。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区域农业特点,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综合思维:分析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分布的综合影响。 人地协调观: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规划,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原则的应用。 难点:综合分析多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条件的关系。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环节一:情境导入——走进“舌尖上的中国” 活动设计: 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片段(东北大米、新疆瓜果、江南水乡稻田),提问: “这些美食的原料来自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能生产特色农产品?”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化情境激发兴趣,建立农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农业分布的区域差异。
新课讲解 环节二:探究农业分布规律——东西差异与南北差异 任务1:东西差异——从“牧”到“耕”的过渡 活动设计: 展示“中国地形图”与“中国农业地区分布图”,对比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的农业类型。 分组讨论:为什么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部以种植业为主? 归纳总结:地形(平原/高原)、降水(400mm等降水量线)对农业类型的影响。 设计意图: 培养读图能力,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渗透“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 任务2:南北差异——水稻与小麦的对话 活动设计: 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图”与“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对比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农业差异。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水稻”和“小麦”,从气候、地形、饮食习惯等角度阐述分布原因。 补充案例:东北平原的春小麦与长江流域的冬小麦差异。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增强趣味性,深化对气候与农业关系的理解。 渗透“因地制宜”思想,强调农业与区域特征的匹配性。 环节三:案例分析——因地制宜的智慧 案例1:梯田农业——哈尼族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 活动设计: 展示哈尼梯田景观图,提问:
“为什么在山区修建梯田?梯田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播放哈尼族农业文化视频,总结梯田的生态效益(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与经济效益(水稻种植、旅游开发)。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地形改造”对农业的适应性调整。 渗透人地协调观,认识传统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智慧。 案例2: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活动设计: 展示基塘农业循环模式图,分组讨论:
“基塘农业如何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这种模式适合推广到所有地区吗?” 对比北方“粮-猪”模式,总结基塘农业对湿热气候的适应性。 设计意图: 培养综合思维,理解农业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强调因地制宜需考虑气候、技术、市场等多重因素。 环节四:实践应用——我为家乡设计农业规划 活动设计: 任务:假设你是某县农业规划师,需为当地设计农业发展方案。提供材料: 某县地形图(山地、平原、河流分布)、气候数据(年降水量、气温)。 市场需求:城市消费者偏好有机蔬菜与生态旅游。 分组讨论并绘制简易规划图,派代表展示方案,其他组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标准包括是否符合自然条件、是否满足市场需求、是否注重生态保护。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决策过程,培养地理实践力与区域认知能力。 强化“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念,落实学以致用。 环节五:总结升华——农业与未来的对话 活动设计: 展示“袁隆平团队在沙漠种植水稻”“垂直农场”等现代农业图片,提问:
“科技如何改变农业?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坚持哪些原则?” 总结:农业是立国之本,因地制宜与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轮驱动。 设计意图: 联系前沿科技,拓宽学生视野,激发探索兴趣。 升华主题,呼应人地协调观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