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通过抓主要人物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了解作者是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的。
2.通过勾连“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板块,归纳出“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重难点】
知道要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回顾大概内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回顾一下,《爬天都峰》这一课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板贴:爬山前 爬山时 爬上后)
2.还记得《麻雀》一课时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导语:按照一定的顺序有助于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今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去爬天都峰。
板块二:品读,探究表达奥秘
1.品读“爬山前”
导语: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们站在了天都峰的脚下,此时抬头望去,“我”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想法?
默读第二自然段,“ ”画出“我”看到的,“ ”画出“我”怎么想的。
(2)交流:谁来说一说?
交流句子——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指导朗读:你可以读出峰顶的高吗?还有谁能读出峰顶更高的感觉?
导语:一个“啊”字是作者的感叹,感叹峰顶的高。(齐读句子)这座山峰除了高,还有什么特点?(陡)陡到什么程度呢?
交流句子——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导语:面对这山高路陡的山峰,(板贴:山高路陡)我的心里有想法了,“我”怎么想的?
交流句子——我爬得上去吗?
从这句想法中,你感受到什么?(板贴:担心犹豫)
导语:是呀,“我”担心了,犹豫了,“我”对自己能否爬上这又高又陡的天都峰产生了怀疑。其实,作者在这一部分并没有花过多的语句来形容山是如何的“高”、如何如何的“陡”,只写了一句“高”一句“陡”,更多的是在写自己心里怎么想的(板书:怎么想)用心里的想法把山的高和陡也就凸显出来了。所以同学们,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学学作者的写法,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这样能使文章更加真实。
导语:正当“我”面对这叫人发颤的天都峰时,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在叫“我”,是谁呢?对,是一位老爷爷。他们说了什么?和老师一起合作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
(3)出示第3至5自然段,师生合作读,
导语:这时的“我”开始爬山了吗?是呀,爬山前的这一部分,作者除了写怎么想的,还写了怎么说(板书:怎么说) 思考:在老爷爷和“我”的对话中,“也”出现了两次,你能读出什么呢?(惊讶、赞许)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导语:说完,他们开始爬天都峰了。
2.品读“爬山时”
导语:“我”是怎样爬山的呢?
(1)默读第六自然段,圈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边读边想象“我”攀爬的样子。
指名,从这些动作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指名说。
导语:这就是“奋力”攀爬的样子(板贴:奋力攀爬),也是在写“我”是怎么做(板书:怎么做)的。寥寥数语,却道出攀爬的艰辛。
想象说话:当“我”攀着铁链快要抓不住了,看着旁边的老爷爷汗流浃背正在奋力向上爬时,“我”可能会想: 。“我”会对老爷爷说: 。当老爷爷累得气喘吁吁快要走不动了,看见我正在手脚并用向上爬时,他可能会想: 。他会对我说: 。(指名补充)
导语:是啊,爬天都峰的路上,老爷爷鼓励着我,我也鼓励着老爷爷。我们彼此鼓励。(板贴:彼此鼓励)爬呀爬呀,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这一路的艰辛和不易,作者仅用了一个词概括,那就是“终于”。让我们读出他们攀爬的不易,齐读6、7自然段。
3.品读“爬上顶峰后”
导语:最后,他们爬上顶峰了吗?(板贴:成功登顶)站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学生接读对话部分)
这时候他们的对话是在表示什么呢?(板贴:互相感谢)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小结:在写爬天都峰这一件事情时,作者不仅写了怎么想,还写了怎么说、怎么做,这样就把这件事写清楚了。我们在写一件事情时,只要在重点部分融入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就可以把一件事的过程写得既清楚又细致。
板块三:表达,勾连初试身手
导语:现在我们同学们从读者变为作者,拿出练习单,完成小练笔。先不慌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练习单,明确小练笔要求。
导语:擦玻璃的过程我们可以分成几个步骤呢?结合今天学习的这一课,想想。哪一个步骤我们要作为重点写呢?(擦玻璃时),想要这个过程写清楚,大家看看板书,应该重点写清楚什么呢?老师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开始写吧。
学生自主完成小练笔。
展评小练笔。
导语:我们来看看这个片段。师生共评。
总结:这堂课,我们大家既是小读者,也是小作者。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是怎么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我们也尝试去把擦玻璃这件事写清楚,课后请继续完成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