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喻、讽刺、反语等修辞手法。
2.领会杂文尖锐而幽默、犀利又诙谐的独特语言风格。
3.掌握文章批判性立论的方法。
4.梳理文中逐步展开的论证推理过程。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内涵及“占有、挑选”的核心态度。
2.分析比喻论证(如“大宅子”“鱼翅”等喻体)和对比论证的运用,品味反讽、幽默的杂文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梳理“破立结合”的论证思路,联系现实文化现象,理解“拿来主义”的当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观察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的宣传海报。
动画片《花木兰》是美国迪士尼公司十年前制作的,全球票房达3亿美元。继之,《功夫熊猫》由美国梦工厂制作,首周末在北美上映即以6000万美元的票房夺冠。观察这两张图片,它们有何不同
是的,两者均是美国对中国元素的借鉴,鲁迅将这种借鉴称为“拿来主义”。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鲁迅的《拿来主义》,看看鲁迅先生是否能为我们提供恰当的建议。
(二)介绍写作背景。
文章应时而生,鲁迅先生在何种背景下撰写了这篇文章
明确:清朝政府奉行“闭关主义”,结果导致落后挨打;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北洋军阀及后来的国民政府实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当时,文化界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全盘否定”与“全盘西化”两种错误态度。针对这些错误观念,鲁迅撰文提出“拿来主义”,阐释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
1."拿来主义"的观点在文中的哪一段提出 其阐述又始于哪一段
明确:观点在第2段提出,直至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
2.以第7段为界,第8至10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部分内容讲述了“拿来”的方法和原则。
3.通过这种分割方式,文章共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段)阐述为何“拿来”。
第二部分(第7段)提出”拿来“观点。
第三部分(8-10段)探讨如何“拿来”。
(二)文本解读
通过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诵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
1.本文题为《拿来主义》,讨论的是什么问题 观点在哪里出现
明确:讨论的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主要观点在第7段提出,并随后展开论证。
2.观点出现在文章中部,之前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文章先讨论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听凭送来"等几种态度,这些都是作者所反对的。
“闭关主义”——枪炮破门,钉子一串——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子孙残羹冷炙作奖赏——亡国灭种。
“听凭送来”——被”送来”的东西吓怕——毒害侵略。
由此可见,这些方式均不可取,因此我们只能选择“拿来”。
3.如何实施”拿来”策略
明确:首先,我们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具体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通过的隐喻来阐述。“鱼翅”象征外来文化中的精髓;“鸦片”代表外来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烟枪和烟灯”指的是外来文化中无实用价值但适量保留可作为反面案例的部分;“姨太太则指那些应当彻底抛弃的反动和腐败文化成分。
(2)在阐述如何“拿来”时,是否直接明示了具体做法
明确:并非如此。首先是对几种错误做法的否定:畏首畏尾——害怕被污染而犹豫不前,拒绝继承和借鉴,逃避现实;愚昧无知——盲目愤怒, 一怒之下焚毁一切,这是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左倾幼稚病的表现;废物——盲目崇 拜外来文化,全盘西化,这是投降主义的体现。
(3)那么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如何
明确:应当是占有和挑选。
4.文章总结。
(1)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明确:我们应当积极借鉴。
(2)借鉴后如何区分对待
明确:我们应当或加以利用,或妥善保存,或彻底摒弃。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何积极影响
明确:这样,我们将成为新的主人,宅院也将焕然一新。
(4)如何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明确:首先,我们需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施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什么
明确: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三、深入探究
(一)论证方法总结。
1.先否定后肯定。
作者对“三个主义”,前两个是为了否定,为肯定做铺垫;而第七段是肯定。
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也是先否定错误的态度,然后再肯定自己的主张。这样,观点鲜明,中心突出。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同一问题的两面,否定是为了肯定,彻底否定才能牢固肯定。
2.类比论证。
在论证“送去主义”时,以“尼采自诩为太阳”为例,中国也曾“大度”,但最终"尼采疯了”,"中国穷了”。
小结:对比强调揭示事物间的差异,而类比则强调展现事物间的共性。类比是通过比较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似或接近的不同事物,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3.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即通过比喻,深入浅出地阐释事理、证明观点的方法。传统文化遗产——大宅院;人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对待大宅院的态度;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的比喻。
(二)欣赏文章的语言艺术。
鲁迅的散文以“嬉笑怒骂”见长,语言尖锐、幽默,举例生动。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赏析:“捧”字描绘了那种过分恭敬、奉承的心态;“挂”字则揭示了他们自我陶醉、大肆宣扬的行为。“几幅”这个数量词,隐喻了“学艺”上的贫乏。由此揭露了所谓“发扬国光”实际上是自欺欺人,极其荒谬的行为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赏析:“进步”在这里是一种讽刺,透露出作者对"送去主义”态度的嘲弄。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赏析:尽管本意是批评,却首先给予了肯定,这种似放实收的策略在辩论中颇为常见。
(三)讨论现实意义。
问题:在当今时代,“拿来主义”是否仍然适用 基于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讨论我们课堂上提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功夫熊猫》
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拿来主义”并没有过时。我们可以借鉴《功夫熊猫》中的3D 技术和精良制作,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同时不拘泥于传统,创作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动画电影。像《大圣归来》和《捉妖记》这样的热门作品,就是实践”拿来主义”的典范。因此,我们也可以效仿作者在文末所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仿照这个句式,我们可以说:“没有拿来的《功夫熊猫》,中国动画片不能自成为新的动画片。”
当然,“拿来主义”不仅仅适用于动漫电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践行”拿来主义”也值得深思。
四、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批判“闭关主义”的盲目排外和“送去主义”的媚外投降,提出“拿来主义”的核心主张——对待文化遗产需主动“占有”、理性“挑选”,在批判继承中创新。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既反对故步自封,也反对全盘西化,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