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关练习
2025-2026学年上期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用力敲鼓,鼓面振动发声。为了显示鼓面的振动情况,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下列关于敲鼓这一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泡沫球的振动就是鼓面的振动
B.我们听到的鼓声是泡沫球振动产生的
C.我们听到的鼓声是通过鼓槌传播到耳朵的
D.泡沫球振动可以用来说明鼓面在振动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十音八乐,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说唱曲种,也是器乐演奏的乐种。下列哪种乐器的发声体与其它三种不同( )
A.铜锣 B.唢呐
C.笙 D.竹笛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某同学想测量声音在一段特殊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已知管长为884m,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用专用设备测量两次声音相隔2.43s,空气中声速340m/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 )
A.340m/s B.680m/s C.5200m/s D.2600m/s
4.图中小资料是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B.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小于它在气体中传播速度
5.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6.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15m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 B.3次敲击声 C.4次敲击声 D.2次敲击声
7.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8.学校升旗仪式中经常出现声音含混不清的情况,小明思考后认为既可能与话筒、功放的设施有关,也可能与喇叭音箱设立的位置有关。如图学校操场围成一个150m×70m大小的矩形,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小明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发现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二、填空题
9.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不过,在一期《自然》杂志上,几个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雪花落水真的也能产生声波,这是因为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
10.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小华表演水瓶琴。她轻轻的吹水瓶琴,主要是 (选填“瓶和瓶中水”或“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11.如图所示: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在竖直方向静止不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靠近并接触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入我们的耳中。若在月球表面做实验, 看到乒乓球被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12.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6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 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
三、实验题
13.佳怡同学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做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如左图所示,轻轻敲击音叉,听到音叉发出声音,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在本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2)如中间的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 逐渐抽出其中空气,发现铃声明显减小,如图所示,实验推理可以得出真空 。
四、计算题
14.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面向一座高山匀速行驶,经过一路碑时鸣笛一声继续行驶,6s后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2)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多少米?
(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多少米?
15.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在空心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已知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的时间为2.5s,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约为15℃)。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331 铜 3750
空气(15℃) 340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1)求空心金属管的长;
(2)求声音在该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
(3)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如果在金属管里灌满水,用时间数据简要描述可能听到的声音情况。
16.为了监测超速行驶这种违法行为,公路上常常设置有超声波测速仪。如图为某公路直线路段的一处测速仪,测速仪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当行驶的小轿车与测速仪距离OA=45m时(如图甲),测速仪向小轿车发出超声波,超声波“追上”小轿车时,小轿车刚好运动到B点(如图乙),测速仪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时0.3s。已知此路段限速为80km/h,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则:
(1)小车运动的路程(图乙中的s)?
(2)求出小轿车的速度并判断其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五、综合题
17.表中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空气(15℃) 340 海水(25℃) 1531
空气(25℃) 346 冰 3230
水(5℃) 145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15℃) 1470 软木 500
水(20℃) 1480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
①声速大小可能跟 有关,依据是 ;
②声速大小可能跟 有关,依据是 ;
(2)小南根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满足关系式v固>v液>v气。小北认为这个结论不严谨,原因是 ;
(3)小南爬山的时候,在一个小山坡上看见对面有一座山峰,她想估测出该山峰与自己的距离,于是她对着山峰大喊了一声,约3s后听到了回声。若此时的温度为15℃,则该山峰距离小南多少米?(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C C A A A D
1.D
【详解】将一些泡沫球撒在鼓面上,敲鼓时,通过观察泡沫球的跳动我们可以知道鼓面在振动;
A.泡沫球是随鼓面一起振动的,故A错误;
BC.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中的,故BC错误;
D.鼓面振动会引起泡沫的振动,通过泡沫球振动可以用来观察鼓面的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故D正确。
故选D。
2.A
【详解】铜锣发声时是由锣面的振动产生的,而唢呐、笙、竹笛,它们发声时都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这三种乐器的发声体是相同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详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更快,两次声音相隔2.43s,则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为
则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为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A.同一种介质中,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比如声音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故A错误;
BC.由表格数据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同一种介质中,温度对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故B错误,C正确;
D.声音在金属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故D错误。
故选C。
5.A
【详解】A.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故A正确;
B.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6.A
【详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
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时间为
两个声音的间隔为
由于人耳分辨出两声响,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故甲同学只能听到一声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
【详解】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③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了,说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以上三点均是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
故选A。
【点睛】
8.D
【详解】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9.振动
【详解】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可知,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发生振动。雪花落水真的也能产生声波,这是因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10.瓶内空气柱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水瓶琴的时,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11. 振动 空气 能
【详解】[1]发声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是因为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我们的耳中。
[3]在月球表面做实验,虽然没有空气传播声音,但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乒乓球靠近音叉会被弹起。
12. 4500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1]由可得,海洋的深度为
[2]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地球到月亮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因此不能用超声波测量地月距离。
13.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不能传声
【详解】(1)[1]由题意可知,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泡沫塑料球被弹起,即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由于音叉的振动幅度较小,不易观察,所以借助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泡沫塑料球将会明显摆动,从而说明音叉振动,所以在本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2)[3]由题意得,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了左边,即这个现象说明了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4]由题意得,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 逐渐抽出其中空气,空气逐渐减少,发现铃声明显减小,直至最后听不到声音,因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14.(1)120m;(2)1080m;(3)960m
【详解】解:(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
(2)鸣笛后6s的时间内声音经过的路程
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的距离
(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的距离
答:(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120米;
(2)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2040米;
(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960米。
15.(1)850m;(2)5000m/s;(3)见详解
【详解】解:(1)空心金属管的长为
s=v空气t空气=340m/s×2.5s=850m
(2)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为
t金属=t空气﹣Δt=2.5s﹣2.33s=0.17s
则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为
(3)根据前面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大小,对比表中数据可知,该金属管可能是铝制成的。如果在金属管里灌满水,则声音在水中传播的时间为
耳朵要区分出不同介质传播过来的声音的条件是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三种介质的时间差分别为
Δt1=t空气﹣t水=2.5s﹣0.57s=1.93s>0.1s
Δt2=t水﹣t金属=0.57s﹣0.17s=0.4s>0.1s
据此分析可知能听到三次声音,其依次是通过金属管、水和空气传播而来的。
答:(1)空心金属管的长为850m;
(2)声音在该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m/s;
(3)见详解。
16.(1)6m;(2)40m/s,超速
【详解】解:(1)超声波追上小轿车所用时间
超声波追上小轿车通过的距离
此过程小车运动的路程
s=s1-sOA=51m-45m=6m
(2)小轿车的速度
所以小轿车超速。
答:(1)小车运动的路为6m;
(2)小轿车的速度为40m/s,在此路段超速。
17. 温度 见解析 介质的种类 见解析 见解析 510m
【详解】(1)[1][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到,声音在15℃的空气和25℃的空气中时,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5℃、15℃、20℃的水中时,速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
[3][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到,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2)[5]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到,软木是固体,声音在它的传播速度为500m/s,而声音在水中的速度都是大于它的,此时v固(3)[6]小南对着山峰大喊了一声,声音的传播介质是空气,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到,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从小南位置出发,到对面的山峰,又从对面的山峰回到小南的位置,所用的时间约3s,声音所走的路程为
声音所走的路程为1020m,该山峰距离小南的距离为
该山峰距离小南的距离为510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