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10:2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羞怯( ) 匍fú( ) 收敛( ) nüè( )待 禁 gù ( )
温驯( ) 怂yǒng( ) 蹒( )跚 惩( )戒 quán( )伏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安祥  懒惰  预警  叮嘱
B.悲楚  忧豫  原委  鹦鹉
C.匍匐  俯冲  温训  柠檬
D.写照  余晖  断语  冤枉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赶紧进入教室,楼道里人迹罕至。
B.2020年房价会降吗?这些专家的看法竟大相径庭。
C.“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仪式隆重而热烈,孩子们用纯真的歌声,发自肺腑地向老师致敬,在场的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
D.我们语文老师范读课文既流利又抑扬顿挫,很具有感染力。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将“发挥”改成“发扬”)
B.语文课程应着重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增加”改为“培养”)
C.宋词或许可能是一杯谁喝谁醉的美酒。(删掉“或许”或“可能”)
D.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一周年庆典,学校决定举办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征文。(在“征文”后加“活动”)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B.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C.习近平主席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D.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蛋白质维持健康,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肉类、大豆、鸡蛋……等。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实际上,猪是很聪明的动物,“智商”远高于牛、羊等家畜。
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③例如,英国曾有一头小猪,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与人握手、从1数到8等技能。
④人们常用笨得像猪形容某人很愚笨。
⑤科学家还认为,猪与狗、黑猩猩、人类等高智商物种一样,具有认知能力。
A.④②①⑤③ B.①②③⑤④
C.④①②③⑤ D.①②⑤③④
7.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下面句子,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
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
名著导读
《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对《朝花夕拾》主题的理解,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A.表达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
B.表达对儿童天性被束缚的无奈和厌烦。
C.揭露阿长、庸医、衍太太等人在人性方面的丑陋。
D.批判封建社会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
9.古诗文填空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2)、《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的两句是: 。
(3)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5)刘禹锡中《秋词》中直接表达秋日胜春朝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0.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
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
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
11.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乙】
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④,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⑤,尚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⑥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⑦,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②故:本来。③嵌空:深陷的样子。④缭曲:迂回曲折。⑤窦:孔穴。⑥窒:堵住。⑦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意暇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以诱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樵者山行遇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狼仍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屠乃奔倚其下/ 去后乃至
C. 不意蜿蜒数步/ 意与日去
D. 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静以修身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辗 转 内 避 渐 不 容 虎 而 虎 必 欲 搏 樵 者 努 力 强 入
16. 【甲】文中的狼与【乙】文中的虎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甲】【乙】两文都以议论结尾,请谈谈你对两文所论述的道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猫(节选)
郑振铎
①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②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③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17.对第①段画线句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此句中有肖像描写,“微笑”表现出“我”的舒适惬意,表现出“我”对小猫的喜爱。
B.此句中有心理描写,“新鲜与快乐”写出“我”的心情,表达了“我”对小猫的满意。
C.此句中有景物描写,“太阳光”写出景物的特点,渲染出温馨气氛,烘托心情之愉悦。
D.此句中有细节描写,“一二小时”写出时间之长,表现了“我”当时百无聊赖的境况。
18.文章开头写到“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19.第③段中预设了几处伏笔,预示了这只小猫丢失的结局。请摘录出其中一处,抄在横线上: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南通博物苑镇馆之宝——越窑青瓷皮囊式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1973 年出土于南通市区人防工地,为我国晚唐到五代时期越窑青瓷产品,被列为江苏省24 件国宝之一。这件文物从出土之时就受到人们的珍视。
②此壶造型规整,浑圆饱满,通高约20厘米,最大腹围50厘米,腹侧宽约15厘米,底径9厘米。器物工艺精致,线条流畅。壶身左右两侧和腹部各有一条凸起线;流呈直管状,在其相对处为一翘起羽状尾,尾下有一小孔;提梁下端与壶体的连接处,做成相对的龙首形,并在提梁与壶身多处适当的位置压印了圆珠纹;壶底为圈足,足墙较高,其内侧微微外撇,底面施满釉,足端露胎靠内侧边沿隐约可见支烧痕。器身通体施淡青绿色釉,青翠的釉色光洁柔和。整个器具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雍容的唐代器物特征。
③越窑青瓷皮囊式壶拥有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皮囊的形状,却在南方窑口烧造,体现了古代南北方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而论其艺术价值,越窑青瓷皮囊式壶是罕见的“秘色瓷”,代表了当时中国制瓷的最高水准。正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所赞誉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节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材料二:
在博物馆邂逅优质文化资源
①国际博物馆日之际,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艺术嘉年华活动吸引了许多观众前往看展。这是“博物馆热”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博物馆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案例。
②一器一物浓缩文化,方寸之间解码文明。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人们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场所。展现灿烂文明的历史博物馆、讲述红色故事的革命纪念馆、展示特色文化的民俗博物馆……近年来,我国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满足了人们更为多样的文化选择。
③从线下展览到网上展厅,从文物“微课堂”到文创产品,如今,博物馆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逛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或是在馆中游览,或是在“云端博物馆”漫游,或是参与研学活动、学习相关知识。文博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④激发博物馆的活力,需要用“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空间”。浙江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在遗址上打造沉浸式体验,以原貌、原尺度立体标识展示,让宋韵走进寻常百姓家;山东青州博物馆根据馆藏文物和青州文化中的典型元素进行创作,并邀请观众参与互动……各地博物馆聚焦特点,做强特色,使博物馆成为不同年龄观众的“打卡地”。这启示我们,依托独特资源形成新优势、开辟新路径,就能靠“别具一格”汇聚起更多人气。
⑤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才能“火起来”。文物活化利用,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比如,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探索“无围墙”博物馆,将展览延伸到大街小巷、学校课堂、大山深处,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又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大量高精度数据为基础,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视频切片技术,H5技术打造虚拟展览,将韩休墓考古现场完整呈现。从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到开发文创产品,再到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坚持守正创新,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才能让博物馆焕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期待各地博物馆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
(选自202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0. 小南同学想具体了解越窑青瓷皮囊式壶,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向他介绍一下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资料的步骤。
21、请阅读材料一,为文物制作卡片。
名称 越窑青瓷皮囊式壶 文物等级 国家一级文物
制作年代 晚唐到五代时期 出土时间 1973年
特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艺精致,线条流畅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作为南通博物苑的一名小小解说员,你在南通文旅直播平台与听众互动答疑。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完成对话。
听众1:您好,我是一名文物爱好者。越窑青瓷皮囊式壶是南通博物苑的镇馆之宝,你们有哪些好的做法能让更多老百姓去了解它,使文物“活起来”?
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听众2: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我从报纸上看到,近几年来,南通博物苑接待的参观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我想了解一下,产生“博物馆热”的原因有哪些?
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魔 季
张晓风
⑴我沿着革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⑵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⑶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⑷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棚。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⑸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曾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⑹ “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⑺ “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⑻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⑼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⑽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⑾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⑿ “凯凯。”
⒀ “嗯?”
⒁ “你在干什么?”
⒂ “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⒃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⒄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
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⒅啊,春天多叫入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23.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主要画面。
答:
24.请为第②节中加点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批注:
25.结合语境,理解第⑧节画线句的深刻含意。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答:
26.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
答:
27.第⑥节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节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答:
三、写作
28.我们每天都和家人吃饭,在餐桌前,大家都在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请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
1.qiè 匐 liǎn 虐 锢 xùn 恿 pán chéng 蜷 2.D 3.A 4.A 5.A 6.A 7.清明摆鲜花祭祖先,缅怀先辈恩德激励后人;中秋吃月饼赏明月,祝福家人平安团圆幸福。
8.(1)八戒招赘、老鼠成亲 (2).C 9.(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4)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0.A
11.不仅负载着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12. (1)从容、悠闲
(2)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一说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理由
(3)行走
13. D
14. (1)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2)老虎被烟熏火燎,吼声震动山岭和峡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死了。
15. 辗转内避/ 渐不容虎/ 而虎必欲搏樵者/ 努力强入
16. 贪婪。【甲】【乙】两文都告诫人们不能贪婪,该停止时就要停止,否则会落得像狼和虎一样的下场。
17.A
18.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19.示例: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20. 示例:小南,你可以打开浏览器,在搜索框输入“南通博物苑官网”,点击搜索,点击进入南通博物苑官网后,点击上方的“收藏”板块,再点击“珍品赏析”,就能找到“越窑青瓷皮囊式壶”的相关内容。
21. (1)造型规整,浑圆饱满
(2)通体施釉,釉色光洁柔和
22. 示例:(1)我们会将线下展览和线上展厅相结合,在线下展览中增强博物馆的互动性,依托现代科技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观众的体验感。我们会在线上展厅开展“云端博物馆漫游”“微课堂”等活动,向人们介绍相关文物。
(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扩大,而博物馆又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我国现代博物馆众多,也基本上满足了人们多样的文化选择。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逛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能迅速受到人们的青睐,进而形成现在的“博物馆热”。
23.(1)绿色的谷和清澈涧水里的花瓣。(2)我与小山居者凯凯相遇的画面。
24..“清瘦”这里用来形容去年的秋天,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山之萧瑟景象,从而反衬出春天山上的丰盛之美。“退潮”这里是写白绒绒的芦花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时芦花繁茂和美丽,像白色的浪花一般,而到了春天,满山是绿色,通过这样的颜色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25.春天的时候我们人类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26.(1)通过小女孩凯凯对春的反应和大自然景物的照应来衬托出春的美妙。(2)通过小女孩的话,自然引出作者的观点“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3)小女孩的纯朴快乐就像春天一样美好。(4)小女孩的年纪就正处在人生中的春天。(5)小女孩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春天的故事。
27.(1)运用了多个疑问句和反问句。多个疑问句连用表现了作者联想的过程,构成了悬念,使读者被带领吸引着往下读,引出了下文写童年自己,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2)紧接着是几个反问句,回忆了童年对自己春天的生活,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对母亲的爱。(3)最后又是两个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不再的怅然若失之情。
2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