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取决于彼此的距离,而是取决于可以使用的交流技术。网络技术帮助我们连接远方的人们,更为准确地说,是连接很多来自远方的人。但奇怪的是,我们也变得更加孤独。我们总向别人吹嘘网上有多少好友,然而没有人可以让我们吐露内心的秘密,或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求助。
互联网所形成的连接并没有把我们联系得更紧密,却让人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我们一旦忘记把手机放在什么地方,就变得焦虑不安。人们确保手机必须时刻在身上,仿佛那是自己的护身符。饭桌上,家庭成员很孤独地待在一起,每个人都低着头看着自己的手机。我们和网络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少。
网络环境和跟真实的人打交道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感到无聊,很容易就能和一些新朋友联系上;一个人匆忙地阅读一长串消息,并学会如何抓住“亮点”——夸张的标题往往能吸引注意力;游戏里面的动作总是被精简到一个从惊恐到安全、然后反复的模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没有所谓的“空闲时间”,人们即使在休憩或在旅行中,也难以找到独处的状态,安静让他们变得烦躁不安。
我相信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反思的转折点,必须采取一些行动。我们可以从重拾一些过去认为是美德的行为开始。比如和朋友面对面聊天,无论在吃饭、锻炼还是在休息时,都不使用手机。诚然,手机和网络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已在某种意义上重构我们的大脑,我们一旦试图专心起来,就得和自己作斗争。但是无论这有多么困难,都是时候让我们再次审视“独处、审慎、活在当下”的价值了。我们值得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只要记得提醒自己,我们才是能够决定怎样利用科技的人。
(摘编白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
材料二: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用一部专著《群体性孤独》向社会发出了灵魂拷问。《群体性孤独》观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忽视了真实世界的社会关系。尽管与他人保持着联系,其交往却是浅层的,人们从在线联系中感受到的不是关爱和亲近,而是孤独和隔离。遗憾的是,特克尔的出发点存在偏误,她直接把人们数字社交导致群体性孤独当作事实,并依据过去的社会交往模式把“低头族”的行为判断为病态,而不是优先探讨沉浸于数字世界是否真的带来了群体性孤独。
数字技术赋能的连接泛在给社会带来了可见的变化,比如,生活中出现的“低头族”。这种现象作为普遍存在的事实(a),怎么可以被简单地诊断为社会病态呢?以“除夕夜团圆饭,人们都在低头看手机”为例,可以提出的问题是:身体同场是人所必需的吗?(所谓身体同场,指人们相聚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如果答案为“否”,那便意味着还存在其他满足人类群体性需求的形态。进一步的问题还可以是:依赖于身体同场的群体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如果是自然属性的,那就是天性,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是社会性的,那就是社会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时候人都处在与他人身体同场的相处场景里,以至于人们把身体同场当作了社交的默认状态。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b)是:在没有手机而只能凭书信联络的年代,人际连接也可以在身体不在一起时发生。身体与社交的分离让人们思考:释放社交天性是否一定需要身体同场?随着“互联网世代”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依托于网络技术开展数字社交,已成为人际交往的主流形态。既然人与人在网络中交往(即数字同场)也能满足人们的群体性需求,这就意味着释放社交天性的必要条件既不是身体,也不是数字,而是同场。
事实(c)上,没有人忽视释放人类社交天性的重要性。但特克尔误读了人类正在发生的社交革命。在特克尔那里,依赖于身体同场的群体性被设定为人的自然属性,由此推出身体异场就会让人产生孤独和隔离感。这明显忽略了数字同场也意味着群体性的事实(d)。人们之所以忽视一家人吃团圆饭的身体同场,而只顾着看自己的手机,不正是因为数字同场的存在吗?人们之所以感到孤独,与身体同场或异场无关,而是因为可以与之互动共情的人并不在场。互动共情的前提是心灵同场,即心灵之间可以沟通与交流;而心灵同场不必依赖于身体的同场,也可以通过其他路径实现。
群体性孤独与其说是刻画了数字技术给人类心灵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如说是呈现了特克尔以及相当一部分人在数字社交中的焦虑。其中,最大的假设谬误可能是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完全分割、对立起来。当然,数字技术的一切都还在快速发展中,对此有不同的观察、观点,原本无可厚非。但只有把发展中的现象放在更加长远的历史和更加广泛的事实里,才能真正理解现象的本质,这也是学术之于社会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邱泽奇《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利用网络能够结识很多远方的人,但是又不得不在维持彼此友谊上,投入了比真实社交更多的时间。
B.结合两则材料可知,“群体性孤独”是指人们在网络交往中感受到的孤独,表现为网络上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
C.材料二认为,特克尔对“低头族”的严厉批评,反映其过分看重身体同场而误读了正在发生的社交革命。
D.材料一、二都认识到数字技术对社交的影响,但前者强调真实社交更为重要,后者则强调数字社交更为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最后一段的“独处”与前面的“孤独”明显有别,前者可以减少网络的不良影响,后者属于沉迷网络带来的后果。
B.材料一认为,手机和网络在某种意义上重构我们的大脑。对此,材料二并不认同,认为这反映特克尔在数字社交中的焦虑。
C.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可以印证身体同场带来的有可能是互动共情,也有可能是孤独与隔阂。
D.在材料二看来,特克尔关于群体性孤独的论述存在事实认识错误,也因为缺乏更宽广的学术视野而难以洞察现象的本质。
3.事实指可以被观测和验证的客观存在;观点则指个人的主观看法、判断或信念。材料二中提及的几个“事实”中,实际上属于“观点”的一项是( )
A.a和b B.c和d C.a和c D.b和d
4.作为“互联网世代”,应当怎样更好地开展数字社交?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列出自己的发言要点。
5.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①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蹬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恼,更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②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使我大惊,才明白其中大智:(甲)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峁,一个山峁,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抑且历久?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如在屋中听院里拉大锯,那音响假设“嘶,嘶,嘶”,便是“嘶”声,假设“沙,沙,沙”,便是“沙”声。真是不可思议。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我终未解,那短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乙)
我早早晚晚是要看一阵山上的云雾的: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我想这不是别的什么,大概这阅历久久的大山们在显示妩媚和灵怪,也说不定。
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③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
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④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
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时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这时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
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城里,“我”感到身心疲倦;在老家,“我”享受懒散清净。老家人民不必忙碌,“钓几尾鱼”“拔几棵菜”的生活令人向往。
B.作者笔下的石头富有生命情调,《故都的秋》中的落蕊等颇显悲凉,作家将不同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C.“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作者通过想象描绘出山那边活泼生气的景象,寻常的细节中倾注了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D.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脉络条理自然清晰。如从记录“早晨”看山到描写“下雨天”看山,场景的转换有内在的连续性。
7.关于文中画横线处的比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将山比作“大书”,照应了标题“读山”,自然总领全文对山充满哲理情思的描绘。
B.②句“虫”既形象地刻画出傍晚前山景的形态特征,又化静为动,体现出儿童的趣味性。
C.③句以“梦”设喻,恰如《荷塘月色》中“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般营造出幽静优雅之境。
D.④句将“漫天的鸟”比作“撕碎的纸片”,喻体生动新奇,陌生化效果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8.本文饱含哲思。请将下面两句话分别补写到文中甲、乙处,并从“景与理”的关系角度说明理由。
①这就是含蓄,丰富吧!
②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9.文末画波浪线句中,作者提到“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全文是如何写出这种“谜”的感受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邢州庙学记
[金]郑昕
邢州素号繁剧之郡,龙冈鸳水,地望甚雄。文物风流,若一都会。故平居无事之日,庠序如云,俊秀如林,吐奇喷藻,词采郁兴,头角崭然,几为一路之冠。名卿重器,皆出于此涂。及夫鼙鼓一惊,干戈四起,赤帜满乎山谷,青衿散于尘埃。弦诵靡闻,栋宇遂坏,鞠为榛莽之地,混为瓦砾之场者,凡几年于此矣。
天会乙卯岁,节度使金吾卫大将军班公子成、同知将作监田公谷,政事之馀,因议及此,相对叹息,发于至诚。慨然悯儒教之衰迟,伤士风之凋丧,职当师帅拯救为先,况乃巨藩,仰承宣命,既设教导之官,岂宜郡学荒芜?于是相与经营揆度,得旧宋监香提举之公室,此宣独存,渐向倾欹,若历岁时,殆为弃物。
遂鸠工运木,迁徙于旧学之侧,孔圣庙貌之东。大筑弘基,起为堂宇,云蒸雷动,壁立山横。架梁之日,冠带辐辏,黄童白叟,奔走来观。堂既建矣,又创为廊庑斋舍,以为土人藏修游息之地。鸾翔虎踞,基构联翩。且复葺其故厅,立其峻户,周围掩映,气象高明。不侈不芜,不俭不陋。功用告毕,大合乐以落之。然布衣韦带之士,欢欣忭蹈自庆,复见三代之遗风,莫不负笈鼓箧,振衣弹冠,奋励激昂,驰骛于诗书圣贤之域,无有自暴自弃,舍正路而不由者。
乃告仆曰:世之仕宦者,拘于常闻,溺于浅见,以簿书期会为急,以赋敛听讼为务。苟且因循,迁延岁月,视学校之兴废,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了无欣戚。于其间而能毅然以兴复为心者,实鲜矣。殊不知化民成俗必由于学豪杰赖之以陶铸政教以之为权衡,隐然道德之藩篱。
壮哉,礼义之干橹,栽培根本,助国家立太平不拔之基,实无大于此者。观夫鲁僖修泮宫,而淮夷率服;文翁崇儒术,而西蜀向化;郑欲弃学,子产责之。其得失之效可见也。
惟我守貳鄙俗吏之小才,达君子之大道,故承流宣化之外,孜孜汲汲,每留意于学校之间,如饥之于食,如渴之于饮,必躬必亲,督励工役,不踰月而功已就,使千里之内,勃生古风。可谓监郑之言,而慕鲁蜀之为政。
若不作文以纪其实,悉久而暧昧,不足以称守貳尊儒重道之意。仆以谓可书而不书,是谓掩善。不可书而书,是为虚美。惟兹建学之事,勿惮一时之劳,而立万世之教,此一可书也。于兵戈粗定之际,复举太平之坠典,新斯民之耳目,此二可书也。土木之功,巍然壮观,皆召募力役,而不劳于民,此三可书也。有三美而可书,仆其敢以固陋为让?
(《顺德府志(集成287)》,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殊不知A化民B成俗C必由于学D豪杰E赖之F以陶铸G政教H以之为权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涂”通“途”,意思为“路途”,与《孙权劝学》中“卿今当涂掌事”的“涂”用法相同。
B.“殆”,意思为“几乎”,与《项脊轩志》中“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相同。
C.“云蒸雷动”中的“云”“雷”名词活用作状语,与《过秦论》中“云集响应”的“云”“响”用法相同。
D.“冠带”代指缙绅、官吏和士族,与《琵琶行》中“举酒欲饮无管弦”的“管弦”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邢州一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才辈出,后因战乱,文化教育遭到破坏。
B.班子成和田谷痛惜邢州教育衰微,士风凋敝,于是在庙学原址进行大规模重建。
C.作者列举鲁僖公、文翁和子产重视教育的事例论证礼义对安邦治国的重要性。
D.作者在文章末尾表明写作缘由,表达了对兴办教育的地方官的赞美之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夫鼙鼓一惊,干戈四起,赤帜满乎山谷,青衿散于尘埃。
(2)若不作文以纪其实,恐久而暧昧,不足以称守贰尊儒重道之意。
14.文中末尾说,此记有三个写作缘由,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献池州牧
杜荀鹤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献给池州牧的干谒诗,作者没有着意强调自己的才华抱负,而重在表达对池州牧工作的高度评价。
B.颔联、颈联写出了池阳凶年和战争之后的安定美好生活,以及水路交通顺畅、贸易往来繁荣的兴盛场景。
C.颈联“惊断莺声”与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句,均以动衬静,意境相同,呈现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
D.本诗语言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其内容重在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现实主义诗风的特点。
16.儒家主张“仁政”,这首诗体现了哪些“仁政”思想?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战国策·楚策》中“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语意相近。
(2)《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面对不公命运,想要倾诉心中愤懑,却因现实压力而徘徊不前、欲言又止的矛盾状态的句子是“ ? ”。
(3)《兰亭集序》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4)《临安春雨初霁》中,归心似箭的陆游,用“ , ”表达自己渴望早日离开临安,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
(5)“木”是常见的意象,被无数文人写入诗词中,如古诗词中的“ , ”就是含有“木”字的诗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奔月先行者”,进入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的鹊桥二号中继星终于迎来了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到来,并在其近月制动过程中展示了太空的超强本领。鹊桥二号中继星是探月四期工程的“总开关”,后续探月四期任务也少不了它的“ ① ”。
嫦娥六号任务是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难度 ② 。为确保任务圆满成功,鹊桥二号中继星在先期到达环月轨道的一个半月里,坚持“苦练内功”,在顺利进入24小时周期的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后, ③ 地开始各项测试工作。
首先,同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完成对通测试,证明如果鹊桥一号中继星一旦退役,自己(A)。随后,与嫦娥六号探测器(地面状态)开展对通测试,与它调通后,便可证明鹊桥二号中继星能够与嫦娥六号正常开展通信。
完成上述两项关键试验后,又进行中继通信天线指向标定测试,确认天线指向精度满足要求。此外,还要进行一次完全模拟嫦娥六号任务月面工作前后的全流程演练,以有效保障其在轨运行全阶段实现各类重要数据信号的传送及其他重要功能。
(B),鹊桥二号中继星终于可以暂时松口气:“我已就位,状态良好,嫦娥六号可以按计划出发!”
鹊桥一号中继星是为嫦娥四号任务量身定做的,(C)。为了服务众多探测器,鹊桥二号中继星用于接收月面探测器数据的返向中继链路,不仅要适应不同的调制方式,还要支持多达17种码速率,并能够根据需要自由切换。后续,探月四期任务有“空窗期”,这时鹊桥二号中继星也不会“放假”,而是摇身变成为一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摘编自《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0.文中有多处使用引号的表达,有人认为这样写降低了新闻的客观准确性,有人则认为不然。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结合新闻特点及本文简要说明。
21.校园公众号准备转载上文,请你为其拟写一则标题。要求:突出重点,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20个字。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
——贾平凹《读山》(见现代文阅读Ⅱ)
孤阴则不长,独阳则不生,故天地配以阴阳。
——明·程允升《幼学琼林》
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
——中华俗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B 4.(1)利用数字社交扩大朋友圈。(2)数字社交要有度,避免沉迷。(3)数字社交要与真实社交结合。(4)数字社交也要追求互动共情。 5.(1)“海内”反映诗人与友人分隔两地,属于身体异场。(2)“存知己”反映两人心灵可以相通,属于心灵同场。(3)“天涯若比邻”则体现身体异场的两人通过心灵同场,实现了互动共情(或:避免了孤独与隔离)。
6.A 7.C 8.甲:②
乙:①
甲:②。理由:甲处前文先写山的浑沌、凝固,再于观察中表现其贯通流动的气势,表现出力(动)势于静寂中酝酿的哲理,故选②句。
乙:①。理由:乙处前文描写山路之乱的趣味,对比城里大街的直白无趣,说明弯曲中蕴含着含蓄和丰富的哲理,故选①句。 9.①作者从多个角度描绘山的形态特质,雄伟、浑沌、静谧、无规律、灵怪、梦幻、莹透……山的变化无常尽显大自然的“谜”之神秘。
②作者在表达对山的精神内涵的思考时多处使用问句、猜测说法、直抒疑惑,体现出山中深邃的哲理、智慧像谜难以被译解。
③作者在文末两段留下高空视角下的山的形态空白,以山与人的心灵对话创设物我交融的状态,激起读者想象并思考山与人的关系的未知之谜。
10.CDG 11.B 12.B 13.(1)到了战鼓震天,战乱爆发(的时候),红色的战旗布满了山谷,读书人流落尘埃。
(2)如果不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恐怕时间久了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不足以表达我们这些守郡副职尊崇儒学尊重儒道的意愿。 14.①修建庙学能树立万世的教化,值得记载;②现在战乱刚刚平息,能重新恢复太平时期尊儒重道的传统,教化百姓,值得记载;③新建的庙学宏伟壮观,而没有劳民伤财,值得记载。
15.C 16.①重视生产。描写商贾往来不绝,百货畅行无阻,新麦得以收割,嫩桑得以采摘,绘出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 ②以民为本。想象背井离乡的流民,闻说家乡变化,不久远道还乡,安居乐业,暗含诗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 ③为官仁爱。这首诗献给当地官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钦敬和赞美,也是对他们想民生疾苦、同百姓忧乐的期待和劝勉。 ④反对战争。直接抒发对“小康”的祈愿,叙述水路交通安全,郡城不见戎装,表达对社会安定、人民安乐的政治诉求。
17.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示例:①一臂之力(鼎力相助/运筹帷幄)
②不言而喻(前所未有)
③马不停蹄(有条不紊/按部就班) 19.示例:A可以立刻接棒为嫦娥四号服务
B顺利完成这些工作后
C而鹊桥二号中继星则肩负多个任务 20.示例:可以使用。文中多处使用引号,或以特定称谓突出鹊桥二号中继星的地位、作用,或以拟人的写法寄寓航天人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或借特殊含义表现鹊桥二号中继星的任务能力,新闻内容、报道价值仍是客观准确的,在科普类报道中,这样表达增强了新闻语言的生动性、文学性、可读性等。 21.示例:鹊桥二号“苦练内功”,尽心助力探月工程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