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10:3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文章的严密逻辑顺序。
3.理解并阐释文章的核心内容,学习筛选和整合信息。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经典阅读对个人教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以个人经历论证观点的方法。
2.探讨学习之道,认识获取教养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孔子曾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段话揭示了一个观点:孔子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阐释需要依赖充足的文献典籍和贤人的证明,同时反映了他对知识的实证态度。研读经典是我们发现世界、认识世界、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对阅读、对读书的见解。
二、背景介绍
(一)作者简介
1.生平:赫尔曼·黑塞 (HermannHesse,1877-1962), 生于德国,1923年成为瑞士公民,并在瑞士乡村隐居。黑塞一生获得多项文学荣誉,包括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等,194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在瑞士逝 世,享年85岁。他热爱音乐和绘画。
2.代表作:《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3.评价:德国作家、诗人,被雨果·巴尔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黑塞的作品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因此被誉为“新浪漫主义者”。他一生不拘泥于世俗,专注于自我实现,其文字质朴直接,却能深刻触动人心。
(二)创作背景
黑塞移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对人性的破坏使黑塞深陷人性的思考与探索之中。他认为通过阅读可以提升个人修养,实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创作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便是其中一篇旨在激励人们阅读的杰作。
三、初步感知
(一)梳理文章结构
通览全文,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可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明确:
第一部分:(1—2)阅读的目标:获得真正的修养。
第二部分:(3—7)阅读的基础: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基础,同时也必须以个性或人格为基础。
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阅读建议。
(二)积累重点词汇
涉猎:指浅尝辄止地阅读;涉足或接触。
望洋兴叹:原指面对伟大事物时感叹自身的渺小,现多用于形容面对某事无能为力的情绪。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一劳永逸:指付出一次努力,将事情处理妥当,从此不再费心。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
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已臻佳境:指达到最佳境界。形容状态极佳或解决问题非常轻松。
(三)黑塞认为阅读的目标与前提是什么 请简述。
明确:
目标:阅读绝非为了消遣或逃避现实,而是为了集中精神,不是用虚假的安慰来麻醉我们对无意义生活的认知,恰恰相反,它帮助我们使个人生活更加充实、高贵和有意义。
前提:阅读应以个人的兴趣为基础,并且必须建立在个性或人格的基础之上。
四、文本解读
(一)核心观点
1. (第一段)简述“真正的教养”是什么。
明确:
含义:为了个人完善,寻找生活的意义。
表现形式:永远在路上,是不断努力的过程。
目的:精神和心灵的自我提升。
2. (第二至五段)探讨阅读杰作的重要性。
明确:作者认为,获取教养的关键途径之一是“探究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生动的意识和理解,逐步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讨论阅读的必要性时,作者再次强调阅读是为了自我完善,是为了让人生变得充实、高贵、有意义,而不是为了消遣或虚假的安慰。
3. (第六至八段)进一步阐释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取教养的必要性,讨论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和方法(有选择性、虔诚、反复)。
明确:
以儿童阅读为例,介绍两种阅读方式,通过过程与结果的对比,再次强调为了获取教养而学习是精神上的愉悦,这种精神追求能够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说明反复阅读经典作品后的感悟和发现。
(二)文本突破
1.黑塞提到“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同时又说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是否矛盾
明确: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涉及功利目的,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完善”,而“具体目的”是指通常所
说的提升某种技能或能力。从人的生存角度来看,技能和能力当然重要,但它们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则是生存的境界。
2.作者对阅读提出了哪些建议
明确:
(1)从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
(2)提升阅读层次,仅阅读报纸和偶然接触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的教养,应该阅读杰作。
(3)认真阅读杰作,投入精力、下功夫。不愿意投入精力、下功夫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阅读的目的,没有意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就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3.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提到“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提倡的是怎 样的阅读观 为什么通过阅读获得教养要与“个性”和"人格"联系起来
明确:
(1)作者的阅读观:不在于数量的多寡,而在于“爱的阅读”、“尊重知识”和“心灵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2)教育的实施必须以一个可塑之才为基础,即个性或人格。缺乏这一基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无本之木,即便能够积累一些知识,也不足以孕育出爱与生命的力量。阅读若无爱心,知识若无敬意,教育若无情感的滋养,便构成了对灵魂最为严重的伤害之一。
4.黑塞所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包含了何种内涵
明确:他认为,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在具体阐述时,他指出我们应该”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所谓的“世界文学”便是指来自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他们的每一部杰出作品,只要我们深入理解,都能带给我们满足和幸福之感,让我们领略到人类思想与追求的广博与丰富。
五、深入探究
(一)作为一篇富有论证性的随笔,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分析:
1.例证法。文章的核心部分,作者通过列举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证实阅读应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基础。将抽象的论述融入生动的故事之中,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2.对比法。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法,例如将印度文学与中国古典作品进行对比,凸显中国古典作品中“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辅相成,各得其所”的特色。又如,通过对比阅读巴尔扎克作品前后的变化,有力地支持了作者的观点。
3.比喻法。例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这一比喻形象地展现了修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非短暂的功利性追求。
(二)阅读和人生的关系是什么
分析:阅读是培养素养的重要途径。常言道:“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读什么书。”阅读与为人处世密不可分。阅读的核心目的在于“塑造人性”,而其本质意义则在于“文化人心”。青少年时期阅读的书籍无疑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应当深刻理解阅读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认真投入,只有付出时间和努力,才能真切感受到杰作的魅力与价值。
六、课堂总结
本文围绕“获得真正的教养”展开,强调读书的核心目的是自我完善与灵魂觉醒。前提需满足两点:一是对阅读保有热爱与敬畏,二是选择“杰作”进行精读,通过与经典对话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反对功利化阅读,主张以谦逊态度沉浸文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最终实现心智的成熟与人格的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