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赏)森林的歌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欣赏美妙的森林歌声,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绪,让学生体会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和谐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三个主题的不同形式的欣赏学习,感受乐曲丰富的音乐效果和乐器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编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在欣赏的过程中,对器乐曲进行欣赏,对主题音乐的形象进行哼唱,通过学生的音乐知识的积累,参与音乐的创编,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2教学分析:
1、森林的歌声选自——《森林狂想曲》。这是台湾森林的自然音乐!制作过程耗时5年,深入全台山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新颖并充满创意的制作概念,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乐器和自然糅合后带给我们一种清凉而又纯净的空间,不带一点修饰,不带一点剪辑的纯自然声息。
2、《森林的歌声》是一首器乐合奏曲。乐曲由三个主题组成,通过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与可爱的小动物奏响的森林之歌。乐曲从森林中小动物的鸣叫声开始,继而吉他轻轻奏出旋律A,显示乐曲主题的引子之后,由笛子演奏主题A。这个主题旋律以“3”为轴心,起落回旋,轻松活泼,但不失平稳安详。继而由小提琴演奏由此派生的主题B,主题A、B两个旋律末尾相同,随后再运用不同的配器将音乐重复一遍,造成音色的变化。乐曲主题C的句首,音区提高,节奏拉宽,与前一部分形成一定的对比,加上诸种乐器的加入,是气氛热烈起来,仿佛森林中的动物鼓起劲,放声歌唱。
3、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同时要“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积累音乐创造的经验,发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学生参与与音乐有关的即兴创造活动并进行合作表演。
3重点难点:
1、能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表现三个音乐主题;
2、能哼唱、律动等方式学习各主题音乐,加深对旋律的了解;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音乐进课室);老师在学生坐好后,按照旋律主题出现的次序,带动学生一起按照音乐的节奏做简单的律动(体会旋律的变换);
学生简单描述音乐的情绪,表现的意境;
导出课题《森林的歌声》;(出示课题)
(二)新授:
★
分组欣赏音乐
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主题音乐,分成三个小组进行欣赏和交流;(学生按照ABC三个主题进行分组坐好);
欣赏ABABCA;(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主题音乐旋律的情绪、出现的次数、主要演奏的乐器等音乐要素进行听辩);
请A组的同学说说,在主题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对旋律的感受。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森林的情景(为后面创作故事的环节作铺垫)
请B组的同学也来说说B主题有什么特点 和A主题对比一下。森林里有什么变化?
请C组的同学介绍一下C主题旋律。
★
欣赏和体会各主题旋律
欣赏A主题旋律,感受音乐特点;
全班一起哼唱A旋律;(学生选择适合音乐旋律情绪特点的字音哼唱)
再次欣赏A旋律,听听森林的歌声里的动物叫声;
模仿森林动物的叫声;(指名回答)
老师用指挥手势,组织学生学习模仿动物的叫声;
动物叫鸣与哼鸣声合唱A主题旋律;(哼唱、动物叫声)
欣赏B主题;(出示B乐谱、欣赏旋律);
邀请森林里的动物参加音乐会,学生模仿动物的形态做律动(要求按照旋律的节奏特点,全班进行律动)(指名回答);
听着B段主题音乐,全班同学根据音乐的旋律做各种动物形态律动;
10欣赏C主题,感受旋律的特点:(欣赏C段,出示乐谱)
11学生模仿森林的对话?(全班哼唱)
12尝试用其他方式表现对话式的旋律特点(指名回答)
1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表现C段主题音乐的特点(C段旋律);简单进行评价
(三)欣赏全曲
1、请三个小组派两名同学组成一组,叫编导组,当各主题出现的时候,用简单语言描绘,把每段的旋律连串起来。另外每小组派一名同学负责把主题出现的次序记录下来。其他同学当听到各自的小组的主题音乐出现的时候,设计简单的动作,轻轻的跟着旋律进行律动。(学生自行分组坐好)
2、欣赏全曲,(老师旁白)在一个宁静的早晨,当阳光穿透森林里,唤醒森林里的小动物,(动物的叫鸣声),这个时候,森林的钟声敲响了(引子),这么动听的乐声在呼唤森林里的动物来开音乐会了。(欣赏全曲)
3、分小组汇报,进行评价。
(四)创编活动
1、全班同学在上面创作的基础上,根据音乐的旋律,配合创作的律动动作,把乐曲变成具有故事情节的旋律。(学生汇报)
(五)小结
自然界和人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我们要好好地爱护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