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新世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公布的信息数据,不同日期最早日出的地点不同。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及2023年2月11日中国迎来的第一条晨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晨线①所代表的日期最可能是( )
A.2月11日 B.3月21日 C.6月22日 D.12月22日
2.③→④期间东莞与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如何变化( )
A.不变 B.变小 C.变大 D.先变小后变大
小明暑假乘船到F岛旅游。下船后,小明发现太阳当空,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当地时间下午,小明从F岛乘船去往某岛屿观光,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如图示意F岛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F岛的位置可能是( )
A.12°N,61°W B.12°N,121°W C.20°N,61°W D.20°N,121°W
4.当地时间下午,小明去往的岛屿最可能是( )
A.甲岛 B.乙岛 C.丙岛 D.丁岛
读某板块边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该板块边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岛主要岩石成分是碳酸钙 B.该板块边界处岩石年龄最新
C.岩石圈漂浮地幔上相向运动 D.能量来源于放射性元素衰变
6.该类边界附近的宏观地形有( )
①岛弧②裂谷③海岭④海沟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下图为江西省某山地地质构造图,字母代表不同地质年代地层,甲地为唯一的山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地的构造地貌最可能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向斜谷 D.背斜谷
8.下列关于该断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部岩层相对北移 B.东部岩层相对北移
C.岩浆入侵后形成断层 D.断层形成早于侏罗纪
9.仅从图中信息判断,该区域地质作用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
A.水平挤压—固结成岩—岩层断裂—岩浆活动
B.固结成岩—岩浆活动—水平挤压—岩层断裂
C.固结成岩—水平挤压—岩浆活动—岩层断裂
D.固结成岩—水平挤压—岩层断裂—岩浆活动
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图为河流阶地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河流阶地成为早期人类主要聚居地是因为( )
①地形平坦②便于狩猎③土壤肥沃④便于防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下列对该河流剖面的推断,正确的是( )
A.图中阶地形成的时间顺序为Ⅲ、Ⅱ、Ⅰ B.阶地堆积物在垂直方向上无分选性
C.该处河流剖面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D.该地地壳共经历了两次间歇性抬升
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如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 )
A.分选性由好变差 B.平均粒径由细到粗
C.分选性由差变好 D.平均粒径由粗到细
13.关于当地冬季昼夜主要风向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冬季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 B.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
C.冬季夜晚,绿洲“冷岛效应”显著 D.冬季夜晚,绿洲“热岛效应”显著
14.绿洲风对当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是因为绿洲风有利于( )
A.降低绿洲居住区噪音污染 B.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
C.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 D.增加绿洲地区阳光照射强度
下图为极锋剖面示意图,箭头为气流方向。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甲风带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6.受乙气流季节性影响的地区,植被类型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蒙古气旋属于温带气旋,是影响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一年四季皆可出现,以春秋季最多。2023年4月9日—11日我国北方再一次发生了大范围沙尘天气。下图为2023年4月9日16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天气图(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比较图中两锋面移动速度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2)图示在蒙古气旋的影响下,指出西乌尔特天气状况。
(3)分析我国春季沙尘天气活动较冬季更为频繁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之间的松辽盆地里的中部区域,处于嫩江和松花江的河间地带。松嫩平原在大地构造上属松辽断陷,形成地堑式盆地。下图为松嫩平原地质剖面图。
(1)推测第四纪沉积物物质来源并说明理由。
(2)指出通肯河与呼兰河间的构造类型,并简析构造顶部岩层不完整的原因。
(3)推测绥化处地层形成的地质过程。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南极秦岭站(罗斯海新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第3个常年考察站。秦岭站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方式建设:在国内建设好后,运输至目的地进行组装。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左图为秦岭站地理位置示意图。下面右图为我国某科考站提供蔬菜设计的温室建筑外景照片。
材料二南北极海冰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敏感因素,参与了大洋和极区表面的辐射、能量和物质平衡的过程,以及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洋流、盐流、气流的形成和循环。近年来,两极海冰融化速度在加快。下图为南北极海冰面积年内变化统计图。
(1)简要说明秦岭站投入使用当天,北京的太阳方位变化。
(2)说明秦岭站采用模块化建设的理由。
(3)根据蔬菜温室的特点,说明蔬菜温室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并说明南极蔬菜种植的优点。
(4)简述南北极海冰融化加快对洋流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2.A
3.A 4.C
5.D 6.B
7.B 8.B 9.D
10.C 11.A
12.D 13.B 14.C
15.A 16.A
17.(1)冷锋移动速度快于暖锋。理由:冷锋所处位置等压线比暖锋更密集,说明冷锋势力强于暖锋,移动速度更快。
(2)西乌尔特风力大;气温较高;由于暖气团比较干燥,无降水;有扬沙,能见度低。
(3)春季气温较冬季高,气温偏高使地表解冻早,而植被尚未生长,导致沙源地土质疏松,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春季气温更高,蒸发旺盛,更加干旱,干旱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18.(1)来源:河流沉积物。理由:松嫩平原处于嫩江和松花江的河间地带,河网稠密,且地势较低,河流以沉积为主。
(2)构造类型:背斜。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顶部受到较大的张力,容易被外力风化和侵蚀。
(3)中生代沉积形成沉积岩;内力作用下岩层受到挤压,形成褶皱;地壳抬升,被外力作用侵蚀;地壳发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式盆地;受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第四纪沉积。
19.(1)东南-正南-西南。
(2)秦岭站气候恶劣,采用模块化建设可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当地生态环境脆弱,模块化建设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及破坏;南极洲基础设施不足,模块化建设可实现异地建设,降低修建难度,减少建设成本。
(3)适应性:高脚离地的设计——减少地温对温室的影响,减少暴雪堆积的影响,增加建筑的耐久性;透明墙体的设计——充分利用南极地区夏半年的光照。
优点:无病虫害影响,蔬菜种植可以做到绿色无公害;洁净的大气和水分,蔬菜品质高;夏半年白昼时间长,蔬菜生长光照效果好。
(4)海冰融化加快,会在一定时间内释放大量的淡水,降低海水的密度,使海水在高纬度地区的下沉减弱;同时产生势力较强的从极地向较低纬度流动的冷海水,会阻碍低纬度海域的海水向高纬度海域流,从而减弱大洋环流强度。